收藏 分销(赏)

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docx

上传人:qwe****66 文档编号:7321696 上传时间:2024-12-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2001年高校招生工作总结及今后思路进一步推进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使“3+X”科目设置改革不断完善,“X”的选择范围应是高中开设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体美; 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克服以分数为惟一录取标准的片面性,建立以分数为主的综合评价办法; 经教育部批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进行单独招生试点; 开展招生社会化报名工作试点,逐步改变高中毕业由学校组织报名和通知录取的做法,有关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使高考与学生毕业的学校脱钩 2001年是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成绩斐然的一年。招生

2、规模持续扩大,高考改革进展平稳,招生考试管理进一步加强。高校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也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后勤社会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同时,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肯定成绩,满怀信心迎接新挑战 2001年普通高校的招生工作进展顺利,成绩巨大,主要表现在: (一)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高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是453.5万,比2000年增加了65万人,增长了16.7%。实际报到入学的人数达到26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9万,增长了17.

3、6%,入学人数与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为57.4%,比去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其中录取入学的本科生为137万人。招生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突出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求。 今年教育部新批准增加了1,500多个本科专业点,这些专业都属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据初步统计,今年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门类依次为:工学99.1万人,管理学46.1万人,文学类43万人,理学类23.7万人,医学类17.8万人。这些门类都属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门类。录取人数在前10位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分别为:电气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机械类、艺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类、土建类、

4、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学校更多地注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若干专业和学科门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兴学科、信息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学科人数增长量较大。 实际上,从1999年以来,连续3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使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是108万人,今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达到了260万人,三年的时间使招生规模扩大到原来的2.4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341万人增长为今年的712万人,是1998年的2.1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提高到今年的13%。这三年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年,达到“十五”计划所提出的在“十五”末期

5、实现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是可以提前实现的。 第二,高校录取率地域差距缩小,高层次人才分布趋于合理。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改进了我国宏观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规模长期偏小的局面,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突出的压力,而且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迅速增加和有效利用。这几年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利用社会力量积累的量有了迅速的增加,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地域布局走向合理。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特点,高等教育的地域不平衡性也是客观存在的。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为36.3%,低于30%的省市有8个:他们是内蒙古、安徽、江西、河

6、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其中录取率最低的是甘肃省,只有21.9%;录取率最高的是上海市,为60.3%。另外还有山西、山东两个省,高考录取率刚刚够30%,低于平均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差别是31,可见那时的不平衡性还是相当突出的。随着这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我们在招生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实行了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市倾斜的政策,使得地域分布逐步走向合理。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率是57%,最高的在70%至80%之间,最低的内蒙古也达到了50.4%,最高的省市区和最低的省市区距离平均值57.4%都已相当接近。 当进一步推进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使“3+X”科目设置改革不断完善,“X”的选择范围应是

7、高中开设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体美; 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克服以分数为惟一录取标准的片面性,建立以分数为主的综合评价办法; 经教育部批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进行单独招生试点; 开展招生社会化报名工作试点,逐步改变高中毕业由学校组织报名和通知录取的做法,有关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使高考与学生毕业的学校脱钩 2001年是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成绩斐然的一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考改革进展平稳,招生考试管理进一步加强。高校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也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后勤社会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同时,为

8、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肯定成绩,满怀信心迎接新挑战 2001年普通高校的招生工作进展顺利,成绩巨大,主要表现在: (一)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高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是453.5万,比2000年增加了65万人,增长了16.7%。实际报到入学的人数达到26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9万,增长了17.6%,入学人数与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为57.4%,比去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其中录取入学的本科生为137万人。招生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突出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求。 今年教育部新批准增加了1,500多个本科专业点,这些专业都属

9、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据初步统计,今年录取人数最多的学科门类依次为:工学99.1万人,管理学46.1万人,文学类43万人,理学类23.7万人,医学类17.8万人。这些门类都属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学科门类。录取人数在前10位的一级学科(专业类)分别为:电气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机械类、艺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类、土建类、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学校更多地注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若干专业和学科门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新兴学科、信息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学科人数增长量较大。 实际上,从1999年以来,连续3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使我国高教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历

10、史性的变化: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是108万人,今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达到了260万人,三年的时间使招生规模扩大到原来的2.4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341万人增长为今年的712万人,是1998年的2.1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提高到今年的13%。这三年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年,达到“十五”计划所提出的在“十五”末期实现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是可以提前实现的。 第二,高校录取率地域差距缩小,高层次人才分布趋于合理。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改进了我国宏观教育结构中高等教育规模长期偏小的局面,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突出的压力,而且

11、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迅速增加和有效利用。这几年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利用社会力量积累的量有了迅速的增加,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地域布局走向合理。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特点,高等教育的地域不平衡性也是客观存在的。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为36.3%,低于30%的省市有8个:他们是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其中录取率最低的是甘肃省,只有21.9%;录取率最高的是上海市,为60.3%。另外还有山西、山东两个省,高考录取率刚刚够30%,低于平均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差别是31,可见那时的不平衡性还是相当突出的。

12、随着这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我们在招生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实行了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市倾斜的政策,使得地域分布逐步走向合理。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率是57%,最高的在70%至80%之间,最低的内蒙古也达到了50.4%,最高的省市区和最低的省市区距离平均值57.4%都已相当接近。 当然,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原因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对于一个省,招生总规模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中央部门学校面向全国各省区市的招生。比如,教育部直属的71所学校以及总工会、团中央、中办等一批中央部门学校共118所,它们面向全国招生,这一部分招生总量占全部生源计划总量的14%;第二部分是由于省属高等学校向兄弟省市

13、招生形成的跨省市招生计划,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体制改革中采取了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学校,仍然面向全国招生,包括这些学校中的国管专业,这一部分占招生总量的14%;剩下的72%是本省高等学校面向本省招生所形成的。分析以上三部分生源计划可以看到,形成各省区市招生数量不平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本省高等学校的数量和招生能力。这种情况与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位居后十位的省份,现在它已跃入前五位。看待这种不平衡性的时候,我们要把它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看教育。 (二)高考改革平稳进行,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1998年,教育部

14、党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基本思想,在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考试次数以及录取手段等四个方面着力深化改革。三年来的努力,已经使高考改革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在考试内容方面,这几年始终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科命题都在进行改革,并且本着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稳中求新的原则,命题质量逐年提高。在科目设置方面,今年已经有18个省市实行了“3+X”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其中上海、广东、河南实行的是“3+大综合+高等学校选择的一门科目”。其余15个省市实行了“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方案。英语听力测试今年除了河北省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没有进行外,其他各省市都进行了测试

15、。其中天津、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听力成绩记入总分,这对于推动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两次招生考试的试点工作从去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内蒙古进行试点,也取得了经验。 网上录取工作已经全面实施。今年31个省区市都实现网上录取,1443所高校参加了网上录取,其中参加远程网上录取的学校有1004所,远程网上录取的学生达到了131万人,占录取学生总数的50%,其中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浙江、广西、重庆、云南、西藏、福建、陕西等13个省市区远程网上录取的学生数超过了50%,内蒙古、浙江、福建、河南、西藏等省市区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远程化管理模式。 广东省是最早实施“3+X”

16、改革的省份。实施“3+X”科目设置改革三年来,高考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已经得到体现。过去,高考倾向于知识考查,那些掌握书本知识比较好的学生容易得高分,而现在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技能的考查,心理健康、知识面广、全面发展的学生容易得高分。上海实行“3+综合能力测试+1”的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科目考试更多地体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对研究性学习的导向,从而使全面发展的学生能够胜出。河南省是第一年实施“3+大综合+1”的改革,也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今年在高校招生工作中还对保送生制度进行了改革。按照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的要求,使原来比较抽象的好学生的标准成为具体的、老百姓

17、可以把握的标准。这对于抵制不正之风的干扰,对招生工作的正常进行起到了极大的监督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今年实际招收保送生人数为3408人,保送生名单已在各种媒体上公布,这个改革是有成效的。 今年高考报名还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尽管实际报考人数并不多,大于25岁报名的共有16,265人,最大的73岁;实际录取25岁以上的学生1924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在制度建设上具有历史意义。它保证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为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三)考风考纪建设有所加强,招生秩序比较有序。 教育部为了抓好考风考纪建设,今年召开了关于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吕福源副部长专门发表了讲话。会后各省区市积极行动,采取措施,狠抓了考风考纪。湖南省吸取了去年的教训,自觉加强领导,加强招考人员的队伍建设,出台了交叉监考以及规范考点建设的措施,使今年的考试秩序井然有序。广东省对去年电白案不是采取息事宁人、姑息迁就的态度,而是严格执法,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进行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