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体·身份·叙事——从《隋唐五代辞赋研究》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0896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体·身份·叙事——从《隋唐五代辞赋研究》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体·身份·叙事——从《隋唐五代辞赋研究》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体·身份·叙事——从《隋唐五代辞赋研究》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9卷第3期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29,No.3Jun.,20232023年6月对文学文本作精细的解读,本属传统阅读与批评的特长。文本细读自然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批评方法。20 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细读”,甚至将文本视为独立自足的存在,有意割断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其实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批评实践,文本细读到底要不要关联作者、读者与外部世界,可以从哪些维度具体展开,永远都是有争议也有创新空间的问题。再加上历史与逻辑的张力、宏观与微观的间隙,文学史书写中文本细读的意义与视角就更富有探究的价值。

2、本文拟以刘伟生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为依托来探讨这一问题。一、铺陈感受 文化批评:赋体文本细读的意义朱熹在 诗集传序 里谈到学诗之法:“本之二南以求其端,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12说先要明了风、雅、颂各部分的特点与作用,再逐字逐句训释、解读、涵咏、体察诗歌文本。这种做法既强调宏观的义理,也重视具体的考据,并一一落实在辞章之上,也就是回到诗的本身。其实无论是审美感受还是学术研究,也不管是文学批评还是文学史的书写,都必须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如果抛开文本,对文本不尊重,就会缺乏评价的标尺。”2所以,“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

3、和分析作品本身”3155。没有文本细读这一前提,文学审美、文学批评、文学研究、文学史书写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不只是文学研究,更广泛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要想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也得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细读的文体 身份 叙事从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司马周(南京审计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摘要:无论是审美感受还是学术研究,都必须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于赋而言,也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才能感受到赋体铺陈之美。刘伟生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围绕赋文之迹的感受与赋家之心的体察,或两两比对,以察看赋体文学如何模拟与创新;或以面衬点,以深究具体作品的个性与风采;或集类成篇,以总观同侪的识见

4、与文笔,为文本细读尤其赋体文本的细读提供了精美的范例与有效的方法。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没有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文本复述与感性基础的自我阅读,还擅长以身份意识、文体眼光、叙事视角来解读文本,并将这一切建构在文献基础之上,展现了学术著作应有的理论品格。文本细读不但无损于文学史写作的学术性,而且强化了作品感受的真切性与学术表达的生命力。关键词:文体;身份;叙事;文本细读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3)03-0059-07收稿日期:2023-03-01基金项目:全国古委会项目“徐阶集 整理”(2135)作者简介:司马周,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

5、国古代文学。60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基础之上,而不是“脱离文本细读的政治比附和随意发挥”4。文学文本的细读自然要围绕文学作品自身的言、象、意来展开,但在词义阐释与结构分析之余,没必要排斥语境关联。相较于以结构研究为旨归的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与中国传统叙事学既有对自足文本的突破,也有对文类、学科甚至媒介的跨越。这样的理念与方法,于赋体文本的细读,不无助益。文心雕龙诠赋 谓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汉书 艺文志 云“不歌而诵谓之赋”,文赋称“赋体物而浏亮”,成公绥 天地赋序 说:“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方”。赋不仅多体多貌,而且多源多变,但赋体文学最本质的特征还是铺陈。“铺

6、陈不仅是赋体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也是赋体创作的目的、结构、话语、风格、功效,是赋体最原初也最本质的特征。”5赋所铺陈的,不光是文辞与物类,也有声韵甚至赋家的才学与心性,赋体作品尤其大赋,文必极美,辞必尽丽,物必争奇斗巧。“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人物的气派、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无不刻意描写,着意夸扬。”684-85这样的赋难写,当然也难读,正因为难读,所以更要细读。只有通过文本细读,才能感受到赋体铺陈之美。可以说,感受赋体铺陈之美就是赋体研究的目的与归宿。具体来说,要通过细读充分感受赋作话语文辞的繁盛之美、结构体式的多元之美、

7、题材内容的博赡之美。“赋以夸饰为写作特技,西方修辞术所谓Hy-perbole者也;夫其著辞之虚滥(Exaggeration),构想之奇幻(Fantastie),溯原诗骚,而变本加厉。汉人取其体以咏物述志,牢笼山川,驱遣风物,益以文字、词汇之递增,遂肆为侈丽闳衍之辞,浸以涓流,蔚为大国。”(饶宗颐 辞赋大辞典 序)71赋体铺陈之美最直观地体现在辞采上,但赋体用词的繁复大大增加了现代人阅读的困难。要想把赋“真正作为文学而加以美学的考察”,需要如傅璇琮先生所言,“对辞赋作一种容易使人亲近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要探寻赋家的审美心理与情感世界,要分析赋体文学在形象地把握宇宙万物上的特征,让人觉得“辞赋的世

8、界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沙漠,而是他们可以亲近的,可以得到多种愉悦的人间”8。万光治 汉赋通论(1988)、刘斯翰 汉赋:唯美文学之潮(1989)、章沧授 汉赋美学(1992)、阮忠汉赋艺术论(1993)、刘朝谦 赋文本的艺术研究(2006)、周兴泰 辞赋铺陈之美(2013)等著作,专论赋体艺术特征,自然是把赋作为文学而加以美学考察的。赋史著作也不乏精彩的文本细读,王琳 六朝辞赋史(1998)、孙海洋 明代辞赋述略(2007)即以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见长,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1992)、刘培 北宋辞赋研究(2009)则善于在宏观的建构中穿插入文本的赏析。从文学到文学的研究可能流于闭塞,远离文学的研究

9、则定然本末倒置,理想的文学史研究是让文本细读与外围探索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比如赋作本事或隐或微,需要文献的支撑,而赋学文献资料的清检又是围绕赋体文本展开的。马积高 历代辞赋总汇(2014)、伏俊连 敦煌赋校注(1994)、龚克昌等全汉赋评注(2003)、费振刚等 全汉赋校注(2005)、韩格平等 全魏晋赋校注(2008)、詹杭伦等 历代律赋校注(2009)、赵逵夫 历代赋评注(2010)、侯文学 班固集校注(2019)、徐志啸 历代赋论辑要(1991)、王冠 赋话广聚(2006)、孙福轩等 历代赋论汇编(2016)、踪凡等 历代赋学文献辑刊(2017)、马 积 高历 代 辞 赋 研 究 史 料

10、 概 述(2001)、踪凡 司马相如资料汇编(2008)、踪凡赋学文献论稿(2017)、踪凡 汉赋研究史论(2016)等赋作集、赋论集及综合性赋学文献的整理与汇编,既围绕赋体文本而进行,也为赋体文本的细读提供了极大方便。比如赋作题材内容宏富博赡,对赋体文本的细读免不了要作社会历史的批评,但社会批评及文化的关联终归要以赋体文本为基础与核心。马积高先生的 赋史,已然“从文化史角度入手”9,第3期司马周:文体 身份 叙事从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61在文化整合中注目千年赋史。程章灿 魏晋南北朝赋史、刘培 北宋辞赋研究 更开始了融通文史文化的探索;一个“希望透过这一段赋史观察作为其背

11、景的中古文学和文化现象”1033,一个“在扎实的文史哲文献把握的基础上,细致梳理辞赋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联系,通过对辞赋文本的深入解读来展示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意义”11。许结 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2005)、郑明璋 汉赋文化学(2009)、曹胜高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2006)、冯良方 汉赋与经学(2004)、王思豪 义尚光大:汉赋与诗经学互证研究(2022)、蒋晓光汉赋与汉代礼制(2022)等赋体文化学专著,仍然要从文本细读与原始资料的钩沉出发,将文化研究建立在可靠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再比如赋作体式多元多变,探究赋体演变的宏观规律自有其独立的价值,但赋体演变规律的梳理还

12、是离不开赋体文本的细读。赋介于诗、文之间,“原本 诗 骚,出入战国诸子”1278,来源既广,去向也多,而且变革频繁,所以,“在西汉大赋迅速崛起而又急遽衰落之后,东汉以后赋体文学在不同时代的语境下,不断被其他显赫当时的文体所影响和改造,同时作家也不断地汲取他种文体优势,开拓、创新出赋体的新形式”13。郭建勋教授的 先唐辞赋研究(2004)、辞赋文体研究(2007)等著作,在批评“一元单向论”与“寻章索句法”后,系统分析了文体来源、文体区分标志、文体演变过程、文体演变的内在动力,为辞赋文体的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的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文本细读,尤其是对语言组构方式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的。黄水云

13、 六朝骈赋研究(1999)、尹占华 律赋论稿(2001)、赵俊波 中晚唐赋分体研究(2004)、赵成林 唐赋分体叙论(2009)等专体分体著作,都能兼顾赋体演革与文本细读。这些研究都或多或少在文本细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能让大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文本细读的意义;但迄今为止,辞赋研究在观念上还存有重文献与理论,轻文本细读与审美感受的倾向,实践上也欠缺针对赋体铺采摛文与体式多变特点的理论与方法。刘伟生教授正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文体、叙事、身份等维度,来全面而生动地展现隋唐五代辞赋的魅力的。二、赋语解读 文心还原:赋体文本细读的中心司马相如与友人谈创作体验时曾有“赋迹”“赋心”之说(西京杂记

14、卷二)1465,这“迹”“心”之说,无外乎文采与文心,不过赋文之迹极其铺陈繁复,赋家之心极其宏阔博大。赋文本的细读,也应重视这“赋迹”与“赋心”。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便善于再现如织锦如乐曲的赋文之迹,体察体物还写志的赋家之心,并在类比与钩连中解析此在的文本。(一一)感受如织锦如乐曲的赋文之迹感受如织锦如乐曲的赋文之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1511,所以文本细读的基础甚至目的就是语词细读,对于以“铺采摛文”为特征的赋体文学而言,尤其如此。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对赋体作品的解读,便能因事陈词,顺理成章,用既切合原意,又流畅明快的语言铺张声色、钩玄提要。如解读王勃 春思赋:

15、“狂夫荡子成倡家,春眠未起因春愁;榆塞万里送春衣,但道玉关路远远;边地春草春云遍,可知岁序歇红颜;春望年年绝,春悲殊未歇。”16115如读张九龄 荔枝赋:“蒂如芍药,皮似龙鳞;膜如洁玉,果似明珰;味美出众,无可比拟;闻者欢喜而企望,见者惊讶而赞叹。其高贵可以敬献于宗庙,其珍奇可以进贡给王公,只可惜长亭十里、宫门九重、山横五岭、江纵千曲、路远莫致、贵人不知。物以不知而永屈,士因位卑而未效,这样的感慨既有贤不见用的幽愤,也包含对用人制度的思考与批判。”16242-243如读谢偃 惟皇诫德赋:“理乱、安危、逸劳、得失,非此即彼,处殿堂、朝万国、巡府库、视功臣、见名将,悬河泻水,全是战国纵横家习气。”

16、167862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如读唐太宗 感旧赋:“既有飞盖河曲、解佩芝田、挟弹铜驼、连镳金谷的豪纵生活,也有电举云翔、凤跱龙骧、扫定六合、廓静八荒的威武风姿。壮龄慷慨但往事成昨,边境未宁而忽焉白首,由世俗之飘忽而思宇宙之存亡,再由造化之常经反观人生之短促,引发出深沉苍凉而充满哲理的追问寒来暑往、日升月降,而流水春花人何不再?”1687-88或幽怨惆怅,或慷慨激昂,情随文变;或齐整,或参差,语合文情;既有助于读者感受赋体作品文辞气概之美,也以别致的风范自成一体,堪称以赋解赋。(二二)体察既体物还写志的赋家之心体察既体物还写志的赋家之心文本细读当然不止语词的解析与感受,还包括

17、结构分析甚至语境把握,而它们之间又是缠杂交错的,它们共同构成文本言、象、意的不同层面。假借关联文本特征的“文体”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解读的多维性。广义的文体,包括应用性的文体,便是狭义的文学文体,也指涉体制、体式、语体、风格等诸多因素。按童庆炳先生的说法,文体是一个系统:“从呈现层面看,文体是指文体独特的话语秩序、话语规范、话语特征等。从形成文体的深隐原因来看,文体的背后存在着一切创作主体的一切条件和特点,同时也包含与本文相关的丰富的社会和人文内容”17102。有人甚至将文体分为文类文体、体式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或民族文体五个层次18。可以想见,以文体特征的解读为旨归的文本细读,

18、也可以多维多貌。于赋而言,除了通常强调的体物功能之外,其实也能写志写心。体察赋家之心也应该是赋体细读的重要任务。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对情志赋的解读颇为细腻,如说炀帝萧皇后的 述志赋 是“个人之情与家国之志合而为一之作”:“表面看来,通篇所言,不过说自己以庸薄之命而得蒙隆宠,是以心内惭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恐修名之不立,累及先灵,非才而奉职,有负殊盼。与一般后妃的语气并无二致。不过等你了解了她辗转的经历并看了史家为这篇赋配制的序言,然后再回过头来读赋,感觉自然会有所不同。”然后结合萧氏经历来具体分析她的心志,最后总结:“历史的问题一言难尽,不过这篇赋总归是以多变的命运,特殊的身份而道家国与一己

19、之情志,质实而不失温婉,坦诚而不乏含蓄。”1648-49整段分析结合赋家经历与史臣微词来解析赋作情志,就是对赋家之心的用心体察。对 游北山赋 这类叙事性赋作的解读,也特别强调其“深隐着王绩一生的思索与矛盾复杂的生命意识”。便是咏物赋,如上文所举 荔枝赋,也结合地域因素来探析张九龄特殊的仕宦心理。(三三)在类比与钩连中细读此在文本在类比与钩连中细读此在文本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万物日积月累的体察,鉴赏与批评也需要大量的实践与比对,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中的文本细读也往往在关联与比对中进行。解读卢照邻 穷鱼赋 时以赵壹 穷鸟赋 为参照,在指出两者构思大体一致之后,分析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所比之物不同,人称

20、视角不同,写作目的不尽相同。最后总结:“赵赋重在感人恩,卢赋重在抒己情,赵赋质朴,卢赋流丽。”16116读释真观的 愁赋 时,不忘引曹植 叙愁赋 九愁赋、萧纲 序愁赋、庾信 愁赋 等为前奏,再细说其如何井然有序地陈说愁名、愁理、愁状、愁情。更有类读的方式,如分析太宗朝的音乐歌舞赋,逐一探究虞世南 琵琶赋 如何写演技之精绝,李百药 笙赋 如何写笙乐之高妙,谢偃 观舞赋如何写舞姿之优美,谢偃 听歌赋 如何写歌声之巧化,杨师道 听歌管赋 如何写曲调之奇绝,肯定这些赋作“不乏精美的视听描写”,“不全是空洞的奉承与抽象的说教”,说“这些歌声、舞态的描写既精彩生动而又新颖贴切,既错综变化而又清新晓畅,与颂

21、美的框架一起,显示了初唐歌舞赋的新成就、新特色”1683。他如类读谢偃 高松赋、颜师古 幽兰赋、许敬宗 竹赋、谢偃 尘赋 如何写高松之挺拔、幽兰之秀雅、劲竹之便娟、尘土之变化,等等。围绕赋文之迹的感受与赋家之心的体察,或两两比对,以察看赋体作品如何模拟与创新,或以面衬点,以深究某篇作品的个性与风采,或集类成第3期司马周:文体 身份 叙事从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63篇,以总观同侪的识见与文笔,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为文本细读尤其赋体文本的细读提供了精美的范例与有效的方法。三、文体身份叙事:赋体文本细读的维度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没有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文本复述与感性基础的自我阅读,作者还

22、擅长以身份意识、文体眼光、叙事视角来解读文本,并将这一切建构在文献基础之上,展现了学术著作应有的理论品格。(一一)身份意识与创作心理的解析身份意识与创作心理的解析文学在展示人的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根本目的,“无非是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智慧,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观察历史和社会,理解人性与人生”19。作家身份与经历的复杂性必然影响及于作品情感意蕴与表现形式,反过来说,传统“知人论世”与现代身份理论,都有助于对作家作品创作心理的解析。所以在论析初唐赋时,隋唐五代辞赋研究强调在气质与清绮并轨的总体特质下,“还有许多具体的层面与个案”。以太宗为例,他“一方面也非常重视

23、文学的政教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否定文学的审美特性”,“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才是一个活脱脱的帝王太宗与文士太宗”1661。有关盛唐赋的研究,刘著也自觉运用身份理论,特别强调赋家身份的多元多貌及其对赋体创作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身为宰相的赋家、著名诗人赋家、古文运动先驱赋家的身份意识及他们的赋作。并从整体上以身份意识对盛唐赋进行观照:“从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时止,自帝王宰臣至卫士僧道、从著名诗人到古文先驱都参与了辞赋创作,自天时气象至人伦情感,从润色鸿业到针贬时弊都纳入到了辞赋的题材内容。或许这种多元丰富的状况与个性纷呈的局面,原本也是 盛唐气象 的一种表现。”16189在中唐篇,隋唐五代

24、辞赋研究 更从题材内涵、体式风貌、表现手法、赋家主体与创作心理等角度,将贬谪与赋体创作当成专题研究,并以这样的视角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大家的赋体创作进行了精深地探析,将中唐贬谪赋中那些不平的怨愤、企望的心境、念怀的情愫,以及无可名状而又忧思重重的生命感怀一一揭示出来。这样的细读既加深了读者对文迹文心的感受,也有效地再现了唐赋的魅力。(二二)文体眼光与诗赋地位的阐释文体眼光与诗赋地位的阐释文体形式有自己的特点、历史与价值,将单个文本或某种文类置放于文体形式横向交会与综向演变的体系里,有助于理解此文本或此文类的特点与地位。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一开篇就对赋体体式的多元与多变作了详细的交待,并因此导

25、出赋史书写应当多维与开放的主张。在充分肯定唐代“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后,该书通过具体的赋家赋作来阐释赋体诗化与文化的渐进过程,论证“在诗、文两极与古、律两体之间,赋的细微摇摆都会导致其体式的相应变化”的观点1619。如以诗、赋创作都取得巨大成就的双子星座李、杜为例,探究诗、赋两种最重要的文体的特质及其相融互化的过程,探究诗、赋不同的发展脉络与相对地位的变迁。如论古文运动与赋体变迁的关系,在肯定古文运动对辞赋创作正面的促动作用后,也指出这种促动本质上是对赋体形式的冲击与解构。甚至以同种题材比如贬谪为例,论说诗、赋之别。说“贬谪过程中的

26、种种情事,在贬谪之士的诗中都有比较及时的反映,但那些深沉曲折的情感、不堪回首的经历、恶劣难忍的环境却往往要借助于赋来表达”,因为“诗以凝练见长,而赋擅于深细的表达”。16324-325(三三)叙事视角与铺陈内涵的扩展叙事视角与铺陈内涵的扩展赋体铺陈内含空间与时间两大维度,既包括物态的铺张陈列,也指向事件的铺叙陈述,兼用描写与叙述两种手法,所以刘熙载说:“赋兼叙、列二64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艺概 赋概)2098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与一般赋史书写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能自觉运用中外叙事学理论,对赋体文学作结构模式与叙述话语方面作出分

27、析,把文本细读研究扩展到了更开阔的领域和范畴。在论及赋体表现手法与赋作体裁体制的关联时,刘伟生说:“诗赋长于抒怀,律赋喜欢论理,骚赋于叙事中抒怀,文赋假叙事而论理,俗赋以叙事辩对为本,俚俗诙谐,每种文体都有一种主要的表达手法,但任何一种文体的最后完成都不可能只依赖某一种表达手法,赋体尤然,唐赋各体的成长成熟更是各种手法的交互使用的结果。”讲到每类手法的细致技巧与演革过程时,又举赋体叙事为例,言其“既与题材内容有关,更表现在赋体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的讲求与话语风格的形成”,说“汉大赋惯用的问答结构为赋体提供了叙事的框架,到了晚唐,连律赋也大量使用起问答的结构来,而律体自身,从命题、限韵到各类

28、句式与语词的使用,叙事的因素也日益加重”1620。在后面的章节里,还专门就律赋、俗赋等叙事艺术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以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相互参照的方式探析刘知几 史通 的辞赋观。身份意识、文体眼光、叙事视角,为赋体文学如何体物写志问题的探究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思路与方法,也体现了刘伟生教授在研究辞赋文体时的宏阔眼光与娴熟技巧。四、结语文本细读容易被误解为文字的解释与文意的复述,其实文本细读既要以文献为基础,也要有理论的指导,讲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感悟与思辨的并行,内部与外部的结合,这不但无损于文学史写作的学术性,而且强化了作品感受的真切性与学术表达的生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要以文学文本为中心,文学史的书

29、写同样离不开文学史本体,而文学史本体是以文学本体为核心的,所以文学史的书写也要强化文本细读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参考文献:1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2 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2):109-116.3 勒内 韦勒克,奥斯汀 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李卫华.“细读”:当代意义及方法J.江海学刊,2011(3):205-210,239.5 刘伟生.铺陈与赋体空间叙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6):57-70,158.6 李泽厚.美学三书 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

30、艺出版社,1999.7 霍松林.辞赋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8 傅璇琮.魏晋南北朝赋史 序J.文史哲,1991(4):75-77.9 王伟国.在文化整合中注目千年赋史:评马积高教授新著 赋史 的方法学意义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5):127-128.10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1 张丽.融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评刘培 两宋辞赋史 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9(3):147-149.12 章学诚章氏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3 田耕宇,从文体学角度看赋体的完成:兼论唐宋文赋的赋史地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1、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64-169.14 葛洪.西京杂记全译M.成林,程章灿,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5 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6 刘伟生.隋唐五代辞赋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22.17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8 陈剑晖.文体的内涵、层次与现代转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108-114.19 廖可斌.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J.文学遗产,2014(2):122-125.20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2、:98.责任编辑徐晶第3期司马周:文体 身份 叙事从 隋唐五代辞赋研究 看文本细读的中心与视角65Style,identity and narration:focus and perspective of text close readingonFu of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SIMA Zhou(School of Literal Arts,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1815,China)Abstract:Both aesthetic perception analysis and academic research

33、 are not apart from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For the readers of Fu-style literature,only through careful reading of the text can they feel the presentation ofbeauty.Research onFu of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written by Liu Weisheng is good at finding the beauty ofthe form of Fu-style works and the

34、 scrutiny of the minds of Fu-style writers or conduct the comparative study tofind the ways of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It delves deep into the individual features and charms of specific worksby emphasizing the points instead of the whole passage or gather them together by sorts to provide an overvi

35、ew ofthe insights and writing skills of scholars in the same field which provides exquisite examples a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close reading of texts,especially the close reading of Fu-style texts.Research onFun of Sui,Tangand Five Dynastiesdoes not stop at the general meaning of text retelling

36、 and self-reading with sensibility.It is al-so good at interpreting texts with identity consciousness,stylistic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showing the theoretic value of academic works.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not only benefits realization ofthe academic achievements

37、of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authentic feeling of the work andthe vitality of the expression of academic works.Key words:style;identity;narration;text close reading(上接第46页)Study on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and residentswell-being enhancement:a case st

38、udy of ZhangjiajieLONG Pu1,TAN Xitong2,MA Xuefeng2(1.Law School,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Changsha 410205,China;2.College of PublicAdministration and Human Geograph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Changsha 410205,China)Abstract:Taking Zhangjiaji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39、,by using the entropy value method,the index system oftourism urbanization and residentswell-being i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andresidentswell-being enhancement in Zhangjiajie city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tourism urbanization and livel

40、ihood well-being enhancement in Zhangjiajie is initi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a.demographic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urbanization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residents,pro-mote consumption,thus enhance economic well-being;b.Spatial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urbanization can pro-mote th

41、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transportation,culture and education to enhance social welfare;c.Theincrease of greening cover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rate in ecological urbanization can promote the ecologicalwell-being,part of the well-being of the locals.Key words:tourism urbanization;residents well-being;realization mechanism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