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8424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2 3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新”黄菊黄菊,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师。摘要:高中学生对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很难把握其艺术价值。本文试以“新”为切入点,与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对比,探究这首诗新在何处、为何而新以及如何看待这种新。把握好这首诗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加深对特定时代审美形式的理解,合理认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关键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新诗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被选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的畅想”中。这首诗语言直白,情绪祖露,初读仿佛大喊大叫,既没有整伤的形式之美,也没有丰富的意义之妙。那么,这首只

2、有短短七行且直白祖露的小诗为何会成为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成为“新诗史上的首批正典”?如今又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又该从什么角度理解这首诗?如何展开课堂教学?教材编写者温儒敏先生也曾说过:“这首诗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对于特定时代审美形式的理解。I本文试从“新在何处”“为何而新”以及“如何看待这种新”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并明确其评价角度及标准。一、“新”在何处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诗歌意象之新。本诗出现了古典诗歌中从未出现过的意象“北冰洋”“太平洋”和“地球”,这与时代和科技发展有关,人们对世界有了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认识,“五四”诗人的视野随之扩大,

3、新诗的意象群也由此更加丰富。除出现新的意象,传统的意象“云”和“海”在本诗中也被赋予了新的气质和特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云”这一意象通常具有闲适、悠然的特点,例如“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江边飘忽不定且含愁的云;“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这是跨越历史悠然飘荡的云。但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白云”是“无数的”“怒涌的”,富有气势和力量感,一改古典诗歌中的悠然面貌。而古典诗歌中的“海”这一意象往往是静穆的、飘渺而神秘的,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这是宁静的海;“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

4、这是因传说而染上神秘色彩的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颂峙”(曹操观沧海),曹操笔下的海是静穆的,没有大海那样的涌动感。而在郭沫若的这首新诗中,“海”是“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是具有现代风貌的名词,并且不仅停留于涌动,还“要把地球推倒”,铺天盖地奔涌而来、其中的“滚滚洪涛”似乎能够冲刷颠覆整个世界,有着极强的力量感。其次,诗歌形式之新。本诗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以自由的形式和活泼的语言掀起了新诗创作的新风向。在此之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文体已趋于成熟,出现了格律诗,并在后世不断沿袭完善,形成了完备的诗歌024|文本解读|传统,一直到清末民初,格律诗都是我国诗歌

5、的主流,影响深远。格律诗讲究严格的押韵、平、对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严格的格律如同严酷的伽锁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诗人的创作。除严格的形式要求外,格律诗还束缚着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现,“任何新生事物都会被纳人到固有的思想框架和审美定势中进行整化。”2 即任何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如果使用格律诗这一形式来表现,就如同经过了一层细网的过滤,都会归向传统诗歌的含蓄蕴藉。但当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典诗歌含蓄蕴籍的审美根基已经受到冲击,适合古典诗歌缓慢吟诵的社会土壤已经不再时,打破格律,在新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新的形式,以适应情感表达的现实需求,是很有必要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应时而生的新诗,打破了古典

6、诗歌整筋的形式、音律、情感上的起承转合,以简洁的语言和自由的形式,肆意抒发这独属于五四的激情,反应了新时期人们对新的生产力、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体现出五四青年跨踏满志的精神风貌。再次,诗人形象之新。本诗呈现的诗人形象,不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克制理性、温柔敦厚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情感直露、有着澎湃激情、要将天地推倒倾覆的巨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将自己想象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并且要将太平洋推倒,进发无穷的力量。诗人将这个“大我”放置在无限的空间内即地球边上,放在强大且有力的事物前即太平洋、北冰洋和地球之前,由此这个“大我”、这个巨人的形象也显得更加庞大而有力

7、。这些异乎寻常的规模、体积、面积和力量,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传达出强烈的激情。展现了一个立在地球边上,有着无限豪情与勇力要推倒地球的巨人形象。简而言之,本诗中所呈现的诗人形象不再是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传统文人,而是力大无穷豪情万丈的新生巨人,是奔涌着时代豪情的新青年。最后,诗歌情感之新。舍弃中国诗歌传统所提倡的含蓄平和,而代之以狂突进的热情。而这感情的奔涌从大量叹词叹号的使用上便可窥见。全诗一共有7 句,除去1、3 句外,每一句都有叹词和感叹号;全诗共有1 8 个标点符号,其中感叹号有1 0 个。作者用了6 次“哟”和4 次“啊啊”,两个叹词“啊”连用,作者的情感在这简单直白的重复之中得到

8、放大,内心情感如火山爆发般倾泻而出,奔涌向前,眼前无数白云怒涌,洪涛滚滚,新世界的改变仿佛就在眼前,诗人饱含希望地大声呼唤这能摧枯拉朽的“力”,以极强烈的语气表达对这股毁灭力量的向往。另外本诗中大量短句和连续排比的使用,形成了高昂而紧凑的节奏,使得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自由,例如:“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句式灵活,节奏鲜明,在反复的呼唤和赞叹之中,自由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这种毁灭力量的欣喜赞叹,对毁灭之后重生的强烈渴望。郭沫若冲破了传统诗教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传统,以大量叹词叹号以及排比和短句

9、,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火山爆发”式抒情方式。二、为何而“新”从时代背景来看。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呕需改变。本诗完成于1 9 1 9 年9、1 0月间,这正是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社会变革的时代。时代对知识分子提出了要求,需要知识分子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承担救国救民、唤醒民智的历史重任,需要他们以笔为武器,为国家和社会的新生助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包括郭沫若在内的现代诗人抛弃此前的颓废倾向,这一类诗人的思想转变一方面表现出社会、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另一方面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在当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3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知识分子以创作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发展而助力

10、。从情感表达需求来看。强烈奔涌的感情更适宜以自由的诗体形式来表达。设想我们自身是|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0 7 0 2 5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见识过世界飞速发展的现状、面对自已积贫积弱的祖国、目赌在战火中惨死的无辜人民,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那一次次侵略战争所屠杀的人民想必早已让人忍不住握紧拳头,内心被欺辱的愤怒和对国家强大的期盼,不论哪一种情绪都无法让人继续慢条斯理、缓慢吟诵。在心情悲愤时,我们会倾向轻言细语表达还是痛哭咆哮?这个问题不言自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读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如大海般奔腾不息的豪情,如果使用格律诗的形式来表达,那么这首诗的情感一定会大

11、打折扣,也失去了其特有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从文学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中国古典诗歌不适应近代社会的表达需求,诗歌需要探索新的形式。古典诗歌的吟咏唱诵、含蓄蕴籍是以稳定的封建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然而近代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实践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社会呼唤新的表达形式和声音。而此时胡适等人也在新诗创作上做出了自已的探索,但并未摆脱古典诗歌的白。不论是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还是情感、境界上,都呼唤着变革,探索着新的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新的诗歌。梁启超提倡“诗之新境界”,鲁迅呼唤“善美刚健”的至诚之声,简而言之,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和时代,是一个需要“雄浑的大诗”的时代。三、如何看

12、待这种“新”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这样评价郭沫若的诗歌“只有郭沫若的诗,才配真正的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创造诗的新格律”的大诗人闻一多,肯定了郭沫若所创作新诗的价值,尤其推崇郭沫若诗歌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朱自清说,郭沫若的诗“有两样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一样是泛神论,一样是“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宗白华也认为郭沫若诗歌的“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代表了新诗的方向,断言他是“东方未来的新诗人”。这些文学家们对郭沫若的创作评价如此之高,由此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立在地

13、球边上放号这首看似简单幼稚的现代诗?如果以古典诗歌的标准来权衡,那么这首小诗没有整的形式、没有典雅的语言、没有精致或恬淡的意象、没有克制的感情,无疑是不值一提的;如果以成熟现代诗的标准来评判,那么这首诗显得幼稚;如果我们从诗歌词藻上来看,这首诗的语言是单调而粗浅的,没有回味的余地,经不起反复的品匝咀嚼。我们应该从“新”这一标准来评价它,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在当时冲破了束缚,发出了刚健的时代之声,它的价值不在精致、典雅的意义上,而在奔放、浪漫的范围内;不在优美、婉转的维度中,而在纯真、自然和崇高的表达上。读者如今乍看它觉得幼稚、不可理喻,因为我们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迥然不同一一如今已是和谐、稳定的

14、社会,不需要进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变革;新诗经历百年发展,也已发展出了兼具形式之美与感情之美的成熟之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打破和创新精神取胜,恰似新生儿,声音稚嫩,情感真挚,拥有火山喷发般的热情和力量,呼唤新时代的改变。本质为真,它冲破了旧的审美范式和情感表达,以自由、热烈、纯真、奔放的姿态出现。它是独属于五四的诗,将诗人的自我之情感与时代之情感交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伟气势和力量,而其中具有的强大感染力与生命力,也深深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发展。参考文献:1温儒敏.教出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味以统编语文教材1 5 篇经典课文为例.语文学习,2 0 2 1(0 6):4-1 3.24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一一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C.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郭沫若研究编辑部.郭沫若研究(第七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9:6 8-8 7.3吕周聚.论中国现代诗歌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4(0 4):1 0 1-1 1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