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1T2616-2024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727427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5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T2616-2024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41T2616-2024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41T2616-2024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41T2616-2024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41T2616-2024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CCS B 65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26162024 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24-02-01 发布 2024-05-01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1/T 26162024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1 5 病情调查.1 6 防治措施.2 附录 A(资料性)杨树锈病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4 附录 B(资料性)杨树锈病标准地调查表(样式).5 附录 C(资料性)杨树锈病喷雾防治常用药剂.6 DB 41/T 2616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2、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驻马店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范大整、崔晓琦、李娟、陈元兵、孙秀春、汪丽莎、李香田、李运兵、沈伟、郑谊、刘斌、董国乐、朱洪、刘海艳、刘翠鸽、万少侠、李秀丽、徐彬、江现琴。DB 41/T 26162024 1 杨树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杨树锈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病情调查、防治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杨树锈病的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3、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LY/T 2518 喷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 LY/T 2648 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杨树锈病 一种主要由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马格栅锈菌(Melampsora magnusiana)引起的杨树叶部病害。病叶率 指病叶数占调查总叶数的百分比。4 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 危害症状和发病规

4、律见附录A。5 病情调查 调查时间 49月。调查方法 DB 41/T 26162024 2 根据杨树的种类、树龄、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等确定踏查路线,沿林班线、林间道路、农田林网等线路进行踏查,发现有危害症状,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片林每20 hm设置20 m30 m标准地1块,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法或平行线法抽取10株样株进行调查;路渠林带每5 km设置1块标准地,在标准地内每隔5株抽取1株样株,共抽取10株进行调查。每株在东、西、南、北方位各选取1枝50 cm长枝条,统计调查叶片数量和病叶数量,调查结果记录在杨树锈病标准地调查表(见附录B),计算病叶率。病叶率按下式计算。=12 100 (1

5、)式中:病叶率;1 病叶数量;2 调查叶片数量。危害程度划定 根据病叶率对杨树锈病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病叶率30为轻度,30病叶率60为中度,病叶率60为重度。6 防治措施 植物检疫 严格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杜绝使用感病苗木造林。营林措施 6.2.1 选用良种壮苗 造林时选用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感染和机械损伤的抗锈病杨树品种,如黑杨派的I-69杨、I-72杨、丹红杨、I-107杨等。6.2.2 营造混交林 选用杨树和楸树、栾树、泡桐等多树种多品种配置,进行带状、块状混交,具体要求参照GB/T 15776规定执行。6.2.3 抚育管理 6.2.3.1 疏伐修枝 对过密的林分进行疏伐修枝,保持通风

6、透光,提高抗病性。适用条件和控制指标按照GB/T 15781规定执行。6.2.3.2 水肥管理 干旱时适时浇水,阴雨天气及时排除积水;12年施肥1次,配方施肥。DB 41/T 26162024 3 6.2.4 清除病源 秋冬季节及时清除病死树、枯枝落叶和杂草,减少越冬病源。涂白保护 冬季用涂白剂对树干涂白保护,均匀涂刷距地面1 m以下主干。涂白剂配方:10份生石灰、2份硫磺粉、1份盐、40份水调成糊状。药剂防治 6.4.1 防治指标 当病叶率达到15时,需开展药剂防治。6.4.2 喷烟防治 对于集中连片且郁闭度0.8以上的片林,使用喷烟防治。用8百菌清气雾剂和2.5氟硅唑油烟剂1:1混合使用,

7、每亩用混合药剂150 g,喷烟时间应在无风天气的早晨或傍晚。6.4.3 喷雾防治 在杨树锈病发病初期进行树冠喷雾,每15 d20 d喷药1次,连续喷药34次。喷雾在无风天气的清晨或傍晚进行。雨季喷雾,药液中可加0.20.3的明胶等黏着剂,以防冲洗,提高药效。常用药剂见附录C,药剂使用按照LY/T 2518的附录A执行。6.4.4 农药使用要求 注意交替或轮换用药,防止产生抗药性。药剂选择和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LY/T 2648规定。DB 41/T 26162024 4 A A 附录A (资料性)杨树锈病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 A.1 落叶松杨栅锈菌 A.1.1 病原 落叶松杨

8、栅锈菌(M.larici-populina),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冬孢菌纲(Teliomycetes)、锈菌目(Uredinales)、栅锈科(Melampsoraceae)、栅锈菌属(Melampsora)。在松科植物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杨树叶片上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A.1.2 危害症状 夏季叶片背面附着黄色粉状锈斑,用手掸之有黄粉状物散落,为夏孢子堆;秋初叶片背面和正面均出现多角形的锈红色斑,有时锈斑连接成片,为病菌的冬孢子堆。A.1.3 发病规律 病菌属于转主寄生长循环型生活史真菌,一般需要2种寄主,分别为杨属植物和松科转主寄主植物来完成其生活史。病菌以

9、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6月中旬,在杨树上发病,先在叶背生淡绿色小斑,数天后出现半球形枯黄色粉状夏孢子堆。8月在病叶正面出现隆起的不规则斑,初为铁锈色,渐变为暗褐色,为病菌的冬孢子堆。病重的叶片冬孢子堆连结成片,甚至布满整个叶片。7月下旬到9月上旬病害最为严重,病害的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湿度越大发病越重。A.2 马格栅锈菌 A.2.1 病原 马格栅锈菌(M.magnusiana),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冬孢菌纲(Teliomycetes)、锈菌目(Uredinales)、栅锈科(Melampsoraceae)、栅锈菌属(Melampsora)。主要危害毛白杨等。A.2.2 危害

10、症状 春天4月间杨树展叶期,在越冬病芽和萌发的幼叶上布满黄色粉堆,形似一束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侵的病芽经3周左右便干枯。幼叶展开后易感病,背面散生黄粉堆,嫩叶皱缩、畸形,甚至枯死。A.2.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状态在冬芽中或嫩梢内越冬。春季在病冬芽上形成夏孢子堆,作为田间初侵染的中心。病害在56月间的春梢和9月份的秋梢上为两个发病高峰,以56月份最重。78月份由于气温较高,不利于夏孢子的萌发侵染,病害进入平缓期。14年生苗木与910年生以上的树木对病菌感染程度有明显差异,幼树叶片受感染后不但潜育期短,而且发病严重。该菌只侵染白杨派树种,但树种间抗病性差异在田间十分明显,毛白杨和河北杨

11、发病重。DB 41/T 26162024 5 B B 附录B (资料性)杨树锈病标准地调查表(样式)表B.1给出了杨树锈病标准地调查表。表B.1 杨树锈病标准地调查表 调查地点:标准地编号:小班(林班):品种:树龄:样株编号 调查叶片数 病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调查叶片数合计 病叶数合计 病叶率/危害程度 备注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DB 41/T 26162024 6 C C 附录C (资料性)杨树锈病喷雾防治常用药剂 杨树锈病喷雾防治常用药剂见表C.1。表C.1 杨树锈病喷雾防治常用药剂 药剂名称 浓度 4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1000 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 25嘧菌酯悬浮剂 10001500 倍液 43戊唑醇悬浮剂 10001500 倍液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5002000 倍液 40氟硅唑乳油 60008000 倍液 45咪鲜胺水乳剂 10001500 倍液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 20003000 倍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