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农业局精准扶贫工作计划保供能力稳步提升。完成蔬菜播面172万亩次、蔬菜总产量225万吨;高标准茶园面积达23万亩,茶叶产量7800吨;精品果园达27万亩,水果产量18.5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6.5万吨、2.5万吨、5万吨、水产品产量9800 吨;出栏生猪135万头,出栏家禽2000万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完成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面积30079亩,开工建设通村油路140公里,建成通组公路616公里,人行步道217公里;开工农村危房改造10131户,完工4186户,开工小康房2350户,完工1935
2、户;解决7.44万人饮水安全;完成40个村寨的绿化建设。新增农机总动力5.14万千瓦,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86.52万千瓦。;扶贫开发精准发力。制定帮扶方案7279个,投入专项资金3747.6 万元,落实项目6243个,150个贫困村和1.44万扶贫对象实现脱贫,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提前五年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55.6万户农户、二轮延包档案户籍36.44万户,已全部完成档案信息和户籍信息清查录入,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82个”;空壳村”;集体经济增收,发展壮大370个低收入村(集体
3、经济收入五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完成4个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工作,创建20个”;双超村”;培育扶持家庭农场105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8 个。;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出台了支持修文县加快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意见、支持开阳县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阳市健康药食材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等系列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产值450达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7%。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进一步拓展,具备都市休闲功能的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占比达80%以上,呈现”;农旅一体”;、”;接二连三”;发展态势。;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园区方面,全市29个省级农业园区
4、完成投资121.04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59.26%;完成总产值181.9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70%;总销售收入153.9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71%。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97.68万亩,占年目标任务的116.28%;带动农民50万人。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50个,新增美丽乡村示范带5条。;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开展农村电商培训40期、培训0.2万人,建成1个市级农村电商线上线下交易中心、4个县级农村电商运营中心、100余个农村电商便民服务站和5个”;村淘创富”;示范村。建设白云现代农业园区贵州电商馆、乌当花卉园区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引入了淘宝、京东、苏宁易购、赶街网、一亩田、携程网、一
5、号店等农村电商企业,培育了”;黔山良农”;、”;午当锄禾”;等农业电商品牌。;农业保障体系不断强化。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抽检各类农产品、投入品10.30万批次, 合格率达99.98%;新增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9.19万亩,”;三品一标”;认证102个。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二是强化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建立16个重大病虫系统监测点、87个田间观测点;全面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发放使用疫苗6500万毫升(羽、头份),应免动物免疫率达100%;严格动物屠宰检疫,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率达100%,产地检疫率达100%。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三是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农
6、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农作物减少农药用量67.58吨,减少农药使用14.41%;开展测土配方项目,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9416.4吨。实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项目5个。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业污染事件。四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1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农村低收入劳动力2156人;举办农村电商能人培训班2期,培训305人。确保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主体作用。二、工作亮点(一)突出大扶贫精准发力,率先消除绝对贫困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我市紧紧围绕全市150个贫困村”;减贫摘帽”;和1.44万人扶贫开发对象脱贫的战略目标,通过搭建精准扶
7、贫信息平台,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库,与国家、省扶贫办和各区(市、县)扶贫办实现垂直全线链接,采集、录入贫困户基础数据,录入全市4927名领导干部遍访150个贫困村、8925贫困户填写的13186份帮扶需求问卷信息,梳理问题22105条,全面掌握了全市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和应用,实行动态管理,有力推动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扶贫开发工作”;五个”;更加精准。一是摸清致贫原因更加精准;二是制定帮扶措施和落实项目更加精准;三是安排使用资金更加精准;四是选派村第一书记和安排结对帮扶单位更加精准;五是脱贫成效管理更加精准。目前,全市150个贫困村和1.44万扶贫对象实现”
8、;减贫摘帽”;,在全省率先实现消除绝对贫困,提前五年步入小康,为全省打赢大扶贫攻坚战作出贡献。(二)突出大数据引领发展,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产业优势,与惠普公司合作建立贵阳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贵阳 “;农业云”;),项目汇聚涵盖购买、物流、质量、产量等上百种农业生产和交易关联性数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覆盖全国农业贸易及跨境农业贸易的国际农业云。目前已建成蔬菜保供基地专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了37.7万亩红线保供菜地、1400多个地块的面积、海拔、土壤肥力、栽种品种、生产主体、”;三品一标”;认证情况等基础信息,可快速、准确的汇总所需数据、信息;下一步,与农经网、全市土地确权
9、管理平台等进行数据的无缝连接、交换,实现数据的共享及互联互通;实现与市国土资源局合作收缴”;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数字化对接;平台数据库每三个月更新维护,保证基础数据库数据的科学准确。另外,通过建设 “;扶贫云”;平台,用大数据全程甄别低收入困难群体增收情况、帮扶项目和资金落实情况、结对帮扶干部责任落实情况,全面提高帮扶对象识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制定、结对帮扶、持续增收精准管理,实现大扶贫战略精准、动态管理。通过”;数据铁笼”;建设,强化了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管,让权力在”;阳光”;下清晰、透明、规范运行。(三)突出”;四个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以农业园区、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和
10、示范小城镇”;四个统筹”;为重点,”;工作聚焦、力量聚集、资金聚合”;,推动全市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围绕农业园区打造精品美丽乡村示范带。建成了”;十里画廊”;、”;泉城五韵”;、”;红岩葡萄沟”;、”;青岩古镇沿线”;、”;蓬莱仙界”;、”;环红枫湖沿线”;、”;桃源八寨”;等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高度融合的示范带;二是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建设”;提高型”;示范点。今年建设的50个示范点村寨基础设施、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社会治理得到明显改善,村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白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列为全省”;5个100工程”
11、;中的10个”;样板型”;园区之一;有11个”;提高型”;示范点村寨进入全省”;百村大战”;示范村名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红岩葡萄沟”;美丽乡村示范点被列入全省十个最美乡村。三是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良性互动。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收入实现95.03亿元,直接受益农户15万人,近80万市民间接受益。(四)突出农业嘉年华活动载体,拓展农业多功能按照”;1+3+5”;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借鉴北京农业嘉年华先进经验,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以每年一次的农业嘉年华活动为载体,促进农业产业逐步由生产功能向都市
12、休闲功能拓展。2020年9月29日,贵阳首届农业嘉年华活动在白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功举办,得到省委陈敏尔书记的充分肯定,此次活动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模式建设,市、区两级出资1.2亿元,撬动了15.31亿元的社会资本参与白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白云现代农业园区完成二、三产总产值达9.5亿元,占园区总产值的64.6%,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农业嘉年华活动的举办,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业业态从单一型的生产保供型向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都市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现代高效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新业态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彰显出”;美了乡村、富了农民、好了城市”;的新形象。三、存
13、在问题一是”;三农”;工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市农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局限。一些涉及根本性、长远性的机制与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二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差距较大,农村”;脏、乱、差”;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违章建筑未得到有效根治。三是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平台虽有搭建,但未发挥较好的作用。农业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引进力度弱,与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差距。四是涉农项目存在资金拨付慢和县级投入不足现象。项目资金滞留县级财政问题突出,部分区县未按要求足额匹配涉农项目资金。五是农业招商引资和主体培育困难。引入的全产业链大商、优商少,
14、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不能支撑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四、2020年工作打算(一)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会议精神,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引领,以大扶贫战略为统揽,加大创新力度,着力推进大数据在”;三农”;中的运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对台农业合作,做特做精都市现代农业,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五个高一格”;和 “;六个确保”;的要求,守底线、走新路、打造升级版,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和城乡发展新形态,勇于担当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火车头”;、”;发动机”;,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二)主要目标;一产增加值增长确保 5 %,力争
15、6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左右;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越过4300元,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实现蔬菜播面170万亩次,蔬菜产量达220万吨,新建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1万亩;新建果树基地1万亩,完成产量18.5万吨;新建茶叶基地1万亩,完成产量9500 吨;新增生猪出栏10万头、家禽出栏200万羽;完成禽蛋产量2.8万吨、奶产量5万吨。;创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33个,新增10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新增3个大扶贫战略行动产业园区;新增5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创建40个”;提高型”;示范点。;现代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达到34%;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4
16、80亿元以上;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建成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实施农村电商扶贫,建成1个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完成200个电商服务站建设。;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三)工作重点1.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抓好农村土地确权成果运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全面完成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扶持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 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一是加强对中央和省大扶贫新政策的学习研究,积极对接上级,争取政策支持;二是编制好”;
17、十三五”;期间大扶贫战略的系列规划;三是做好农村43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的摸底工作;四是建好用好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五是实施一批帮扶项目;六是做好相关工作的统筹调度。3. 做特做精都市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4%。一是加强”;菜篮子”;保供基地建设。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1万亩、创建标准果园5个、茶叶标准(精品)园5个、新建畜产品储备基地5个、发展家庭农场100个以上。二是实施一批农产品储藏、保鲜、分级和包装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三是拓展农业多功能。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潜力和民俗、乡土文化底蕴,创建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
18、以上,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4.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依托”;一站一台”;,深化京筑农业创新驱动合作。大力发展种子种繁,建设现代农作物品种安全试验示范平台1;2个,开展3;4个新品种选育及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新建地方品种肉鸡基因库1个,提升种猪评定中心1个。组建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机构。推动朱有勇院士贵阳工作站取得实效。5. 深入推进”;四个统筹”;。办好农业嘉年华活动,发展一批小镇经济项目。大力实施农业示范园区提质增量工程,以33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推进全域园区化。高一格、大规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镇、修文桃源八寨;开阳十里画廊两条美丽乡村精
19、品升级版示范带,创建40个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新增5条示范带。深入推进农业园区与美丽乡村、旅游景区、示范小城镇”;四个统筹”;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态。6. 加强对台农业合作。一是建立对台招商引智的项目库和信息库,按照”;1+10”;的工作机制,启动10个台湾农业创业园建设,引进合作项目30个以上;二是充分发挥台大;贵阳生物资源与农业交流合作中心的作用,引进转化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项以上;三是举办筑台农业合作交流论坛2次以上,在台湾举行1次贵阳都市现代农业项目推介会;四是继续开展赴台农业考察,以各区(市、县)为单位组团,组织10批次(每批15人)农业领导干部、农技人员等赴台交流学
20、习。7. 强化支持平台建设。一是强化投融资与招商平台。加大精准招商,综合运用PPP、农业众筹等模式,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全产业链涉农企业。设立农业信贷风险基金,加大贷款贴息,降低融资成本。二是强化产销对接与市场开拓平台。推进”;农超、农社、农校”;对接和”;农商”;联动,逐步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销售网络;举办”;农交会”;1次、”;年货节”;1次。8. 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及农村现代流通水平,打通”;黔货出山”;和”;网货下乡”;双向通道。发展5个村淘创富示范村;新建70个乡(镇)级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新建912个村级农村电商便民服务店,实现乡(镇)电商服务平台全覆
21、盖,行政村电商便民服务店全覆盖。9. 深入推进农业生态治理。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实施一批生态恢复、健康植保、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开展绿色防控示范10万亩次,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24%以上。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示范项目3个,新建1个区域性粪污集中收储加工点。实施1万亩秸秆资源化利用试验示范。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机具10台以上。10.强化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三品”;认定面积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并强化监管。在21个蔬菜、水果生产基地试行产地准出制度,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工程。二是强化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构建农作物
22、病虫害预警处置系统。设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点73个、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5-10个;按照BSL;2以上实验室建设标准完成兽医实验室收换证,建设动物检疫申报点10个,全面推进动物疫病净化。11.深入推进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以建设政治型、创新型、发展型、服务型”;四型”;机关为目标,积极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狠抓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为举措,以抓实工作作风建设为根本,以”;数据铁笼”;建设为契机,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切实做到以忠诚为魂、人民为本、法治为先、担当为要、廉洁为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三农”;工作队伍。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进
23、一步转变工作方式,进一步优化决策方式、管理方式和投入方式,为全面打造贵阳”;三农”;发展升级版提供坚强保障。农业局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二2020年1月以来,我局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攻坚年的决策部署,主动联合市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全力以赴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积极配合县市区党委、政府,推动扶贫攻坚战役。1.检查指导县市区确定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载体。从2020年1月中旬开始,我局牵头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兽医、林业等部门根据精准扶贫要求,确定特色果蔬、中药材、富硒稻、茶叶、桑蚕、生猪、肉鸡、肉鸭、油茶等为主导产业,并组织召开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扶贫对接会,23家企业积极响应,计划通过”;
24、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攻坚大行动,确保种养得出、销售得了、加工得好、产品有市场、农民有收益、企业能发展。2.推进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针对2020年全市计划脱贫摘帽115个贫困村1062个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4349户58072人、水田16.30万亩、旱坡地8.07万亩、山林地47.49万亩的特点,组织产业专责小组成员单位反复调查研究和召开联席会议,拟定了贵港市2020年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讨论稿),并转发县市区征求意见。3月2日,我局印发实施贵港市农业产业脱贫2020春季大行动工作方案(贵农业通202013号),派出组织5个工作组分赴县市区开展精准脱贫
25、帮扶和产业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精准扶贫攻坚年”;活动取得实效。3.组织种苗繁育和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准备工作。从2月初开始,我局组织市蚕种场、桂平市汇鑫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围绕百香果产业扶贫进行繁育种苗达120万株以上。同时,1月31日、3月4日先后两次到挂点联系乡镇;平南县大坡镇召开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座谈会,指导帮助贫困村落实主导产业和增收产业,已落实种植水果1200多亩、富硒优质稻1500多亩。3月9日,组织大坡镇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或村委主任到桂平市安担村、百香果加工企业和港南区高庆村参观学习,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和坚定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4.指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扶贫
26、+”;、”;产业订单扶贫”;模式。组织金沙果蔬专业合作社、深禾丰公司利用自己的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认管和入股等,多形式增加贫困户入收。3月8日,我局在港北区庆丰镇深禾丰公司蔬菜基地召开全市蔬菜产业扶贫暨春季大行动推进会,推广种植高产高效蔬菜,着力解决2020年计划脱困群众收入问题。5.指导贫困村建立覆盖面广的专业合作社。为指导后盾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我局组织人员编写产业扶贫手册,重点介绍我市扶贫主导产业、增收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实体注册登记和产业扶贫政策等。推介一批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范例,如港南区八塘镇高庆屯成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和流转无劳动力(或外出务工)家庭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发展蔬菜生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