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5456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涂良川摘 要:技术正在全方位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与存在逻辑,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对技术系统的产物进行本质性的把握。因此,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看待数码物的存在性与客观性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哲学问题。数码物作为工业与技术的产物,虽然不可否认地以经验客体和直观客体来表达其客观性,但却在缔结人存在环境的时间过程中以关系客体的方式表征其实在性。由此看来,数码物的产生及其弥漫性地与人的活动和自我理解一致起来的时候,既强化了人存在活动及其产物的客观实体性,又在时间性关系建构中重塑了人工智能时代唯物主义的时代面相。数码物所表征的带入能力、关系建构和递归生成,既意味着人类世界之

2、中的物不能够离开人的活动来思考,又意味着唯物主义作为实践的原则在于强调具体性、客观性和边界性对人活动的规范性意义。关键词:数码物 唯物主义 人工智能 递归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生活在数码中的人,理解数码物本质及其存在论效应是存在之为存在最迫切的任务。因为数码物不仅打造甚至提供了现代人存在的语境,而且从根本上推进了名词动词化。数码物不仅是人工智能时代物的新形态,而且是人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之为人的活动形态、内容和逻辑。数码物在改变存在方式和存在逻辑的同时正在重塑我们的哲学观念和哲学思维。因为,从数码物的生成逻辑上讲,数码物既是人工智能技术性构造人存在语境的对象,又是人工智能技术性语境的产物,

3、还是人工智能技术对象化和物化而成的动态系统,虽然其感性的客观实在性并不是由自然演化生成的具体感知客观性,但却具有行动与行为边界的物质客观性。数码物作为人类工业创新的产物,建构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系统性过剩,成为客观的“前个体环境”,影响着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数码物不仅改变了物质材质客观实在性的存在方式和确证途径,而且以物质客观性的方式证明了形式的客观实在性。数码物一方面以其具体和客观性表征数码的物质性,其感性的对象性属性使其不仅可以被人的感官确认与认知,而且还表现为“它们的可见性被系统配置的改变所操控”;另一方面,数码物的存在与表达突破了理解对象的实体表象范式,以其与人具体的关系性,建构了唯物

4、主义之唯物的全新内涵,在“物体数码存在”的逻辑中建构了技术时代的实在性、规范性与存在性。或者说,基于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6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人工智能奇点论研究”(项目号:21BZX002)的阶段性成果。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李婉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前言第 2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3 页。数码物,一方面兼具了自然物的表象直观性与感性体验性,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人工创造物缔结综合的形式本体性。虽然其直接去物化,但“前个性环境性”的物化逻辑却表达了人工智能时代唯物主义的内在特质。数码物的出现及其对人类存在

5、的重要影响,一方面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判定没有不与人发生关系、不被人改造和不影响人存在的自在之物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人现实的历史的实践在不断地拓展物的界限,改变物的形态。“带入真实”的给出与数码物“非物质性”的实存性 数码物作为工业化的客观实在,不是以其否定性的实体性表达其客观性,而是以缔结环境的前置性与具体性表达对人现实的具体影响。数码物以给出的方式给予人生存、体验与感觉的真实,既表达了数码物具体影响人的方式,更提出了物与人关系的全新逻辑。数码物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客观存在,不是以实体性否定性与系统独立自足性来表达其实在性,而是将“现实的历史的人”带入真实的方式来表达其客观性、独立性和实在性

6、。因为,作为计算物的数码物本质上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物,其由计算机网络环境所生产,以前个体语境的方式重建时间,在带入真实中使客体“预存”于数码物中,客观全面地影响着现实的人与物。第一,数码物肯定了“万物源于比特”这一物理学假设,更以数字物构造的虚拟实在带入来呈现其实存性。数字化之实存性的特性,虽然依赖于电子、网络等物理设施,但却不是自在的物理性的实存性,而是带入真实表征的虚拟实在性。数码物作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工业化、信息化而创造出来的存在,是传递信息、建构虚拟实在的存在物。而且其建构的虚拟实在“确实是真的、实用的,甚至是即将到来时代生活的中心”。不容否认的是,在前数字时代,数字或者数字结构首先源

7、于对实存性的抽象、复制与还原,是实存性对象物在意识中的现实,是以比特的方式对实存的模拟性建构,其呈现的客观性是其反映对象客观性的复制与再现。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数码物虽然有着数字和数字结构的形态,但本质上是能够将人与世界带入真实的客观存在。因为,数码物作为由“二进制信息或位元的结构体”,是存在于定义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中的真实进程,而非物理基本粒子的构成表征。数码物结构体的实存性,不是因果力的刚性,不是“同人分离的自然”的独立性,不是常识真实的直观性,而是工业与技术的创造,是由人的感性体验确认的实在性。第二,数码物以其结构驱动了实存物质来呈现对人感官的触动和意识的扰动。虽然这一体验并非直接

8、源于数据本身,而是由数据驱动的他者所完成,但是改变了物与人发生关系的直接逻辑,从而表现为一种带入逻辑。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数码物不以传统本体论是什么来推导有什么的问题,而是以成什么来表达是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数码的带入有两个层次的推进。数码物不需要外在的是什么的本体论承诺,而是从其带入的体验中来获得实存性。因此,确定性与实存性不依赖于绝对的外在性,而在于数码物虚拟与人体验的交互性。因为,数码物虽然是存在物表达出来的,但是存在才是根本。而且“数码物可以被看作是通过将自身置于数码环境中来展示其存在方式”。数码物以语法而非意义的方式,以建置环境的方式,实现了名词的动词化和生活方式化。这一方面是因为支

9、撑与产生数码物的电子设备无所不在地包围着现实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数码物在时间性的超越中使现实的人穿梭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中。当然,数码物的这种带入显然不是以解构与否定体验的真实性来实现,相反其带入的程度、获得的确证和表达的效应恰恰是以感性体验的真实性为前提的。或者说,全新的71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David J.Chalmers,Reality+:Virtual Worlds 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22,p.167.David J.Chalmers,Reality+:Virtual W

10、orlds 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p.106.David J.Chalmers,Reality+:Virtual Worlds 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p.10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42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66 页。技术通过生产数码物的方式,一方面把人带入比传统感知更精确的真实之中,另一方面则把人带入人为而又自然的陌生真实之中。因此,带入是数码物“去物化”而物化的方式。因为带入本身意味着主体对数码物实体性建构与获得的参与,而非被动的感知。或者说,数码物是以带入而

11、非实体实在给予之物,是实体之物“消逝”之后实存的数据空间。这样的物,虽然不同于定在的实体,却是能与人互动的真实存在之物。如此看来,数码物的实在性不在于呈现数码物带入器件的实体性,而是由带入主体凝视而确认的实在性。阿甘本明确提出,数码物虽然通过诸如电脑屏幕的实体之物来传达,但是“读者从来没有以屏幕的物质性看到屏幕本身,因为我们一旦打开计算机,屏幕就被字符、符号或图像填满了”。数码物的实在性不是物的实体性,而是其扰动人感知的现实实在性。第三,数码物虽然表现为“一个概念化的规范”,经由知识表达、结构定义等形成,但是数码物并非以本质主义的形式,而是以带入体验的真实来整体性表达经由知识创造、技术进步和工

12、业发展而形成的数码物本身。数码物因为带入这一特质,一方面改变了物与人发生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改变了人遭遇物、理解物和创造物的方式。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讲,数据概念化对象虽然经由对象内化成认知的过程,但是却不停留也没停留于概念完成本身,而是一方面在规范中呈现社会主体与人工智能体系统合而展开的对对象的抽象与理解,另一方面以规范的方式展开了对象的存在形式及其与社会主体的关系,此外打破了时间的线性结构和空间的固定结构,杂糅地再造了人体验的时间与空间。数码物将经由自然感知与体验而来的历史性积淀、尚未展开但被推演和想象的未来,创造性地生成为现实体验的场景。因此,数码物不强调构成自身的物质性,而是以带入表达着

13、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建构性,并且“在逐渐走向数字时代时,这种建构物的方式正在日益重构我们的行为与生活,这就是新唯物主义的诞生”。数码物的实在性不是物先在的客观实体性,而是人活动的历史现实性,既是由人基于“社会智力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所创造出来的实在而非实体,又是人活动于其中的实存的历史语境。也正因为如此,数码物不强调物理的客体性,而是以带入与互动来表达实存性。其实存性不是物的强制性、不可入性与排他性,而是带入的规定性与互动的生成性。这一方面是“社会历史性的人性”在人的现实中的客观复活,另一方面是现实感性活动的客观化。第四,数码物是提取与建构的融合,并以建构物的方式具体展开其对主体的带入,以非物质

14、性建构给出数码物的实存性。数码物基于物质性的计算机及网络体系产生,以物质与观念的融合为内容,生成带入人的物质性语境和观念性结构。此种方式,一方面使数码物由存储于介质中的信息实存性地表现为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使基于物与观念的建构性而非单一物的实体性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码物的实体性。虽然数码物以计算机的独特性,“提供了一种预设的物质环境,并传播一种非物质的假象”,但是,无论是数码物的生产、再生产和传播内容,还是作用于人的方式,都在可感知、能体验和再建构中充分体现出实在性本身。因此,数码物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形态本身,虽然与传统发现之物不同,但是却表现出与物本身一致的实存性。数码物不仅延续与拓展了物

15、质实存性的一般逻辑,而且使用数码物以带入表征的情境与维度成为实存性的一种方式,是基于物质实践的实存性。或者说,数码物带入的虚拟并非“Blanchette与Kirschenbaum对于数码812023.4Giorgio Agamben,The Fire and the Tale,Trans.by Lorenzo Chiesa,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p.107.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72 页。蓝江:物体间性的形而上学 数字空间中的新唯物主义的反思,人文杂志2022 年第 10 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16、年版,第 92 页。Kirschenbaum,Matthew G.,Mechanisms:New Media and the Forensic Imagination,Cambridge,MA:The MIT Pess,2008,p.135.形式非物质性(immaterial)的观察”,而是由数码物建构出来的存在论语境。这不仅是数码物非物质的物质性的确证,更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唯物主义之唯物本义。因为,数码物使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被彻彻底底地浸泡在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仅生成人现实的感性体验,更是以实存的方式建构起规范人行为的逻辑与规则,呈现出实存本身的发生现象学。第五,数码物这一“非物质的现实存

17、在”,将历史与文化的变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综合成个体化的境域,将现实存在带入提升创造自我理解的能力之中。在社会历史的活动逻辑中,物以其对存在的支持性而确证其物质性,而数码物却兼具支持性与环境性两重因素。而且,数码物是以极强的带入性构成人个体化的语境。一方面,“数字城市性(digital urbanity)、算法化社会性(algorithmized sociality)、大数据主义(big-dataism),正在成为共同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数码物即为存在的数字状态,不仅以数字孪生的方式,使“个人正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系统里的微小芯片”,而且能够以数字治理的方式将数码物整合进人类的躯体器官之中。数码

18、物作为社会历史性的技术性存在,一方面是物质资料转变成为生产过程、生产体系之后的产品,构成米勒所言的人性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人性生成的社会历史性的语法结构。当然,对于被带入数码物中的人来说,数码物作为个体化的语法与语境,兼具固定的语义。因此,数码物虽然在政治议程的推动下可能产生算法治理之类的政治偏离,但是其本质却是贯通历史积淀、融合实存与观念的“一种人造物和中介,反过来塑造人”。数码物的这一综合与创造性,使人工智能时代的物不再是前自动时代与自动时代的刚性之物,而是不断与人交互的语境,其实存性不仅体现数码物带入的生成性,而且体现为关系的建构性。“关系建构”的显现与数码物“物体间性”的规定性 数码

19、物的实存性表明,人并没有被困在大脑之中,也并非仅仅用我们社会历史性的能力被动地认知世界,而是在技术体系的加持下能动地建构了世界的物质性。数码物与传统唯物主义追问“物由什么样的物质组成”不同,是由关系来确证存在及其外在影响。关系之于数码物,不仅是其本身的生成方式,更是一种建构其他存在的规定性。因为数码物不是占有空间并必须延伸到物理空间的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存在,而是必须被考虑到物体表象时才存在的关系存在。因此,数码物应该在实存的展开逻辑中被把握,而非在其实际存在中被解释。因为,数码物所呈现的虚拟世界是“一种生成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每一个事例组合所拥有的属性,而此生成过程并不受到任何预先建构起来的可能之总

20、体性的支配”。第一,数码物虽然产生于社会历史的技术体系之中,但其呈现的逻辑与产生的效应却在主体框架之外。一方面技术黑箱使主体框架在理解与把握数码物时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数码物所生成的虚拟世界是物与物之间关系建构之后的溢出和生成。数码物的存世存有是在“信息空间”中整体指涉而确立起来的,这不仅是数码物客观性的表达,更是以关系的方式建构起来的规定性。因为,“数据本身就是关系,也是关系的来源”。无91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英丹尼尔米勒、澳希瑟霍斯特主编:数码人类学,王心远译,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7 页。英丹尼尔米勒、澳希瑟霍斯特主编:数码人类学,第 38 页。德马库斯加布里尔:我非

21、我脑:21 世纪的精神哲学,王培译,重庆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10 页。吴冠军:健康码、数字人与余数生命 技术政治学与生命政治学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20 年第 9 期。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林俊宏译,中信出版集团 2017 年版,第 350 页。Daniel Miller,Materiality,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5,p.2.张进、王眉钧:论数码媒介技术的物质性 以“数码人类学”为中心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7 期。蓝江:物体间性的形而上学 数字空间中的新唯物主义的反思,人文杂志

22、2022 年第 10 期。法甘丹梅亚苏:潜在性与虚拟性,汪民安、郭晓彦主编:生产(第 10 辑):迈向思辨实在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198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27 页。论是对于数据元组还是数据域,关系都至关重要,而且数码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于主体的解释框架之中,而是生成于数据的演算之中。比如埃德加弗兰克科德基于元组关系建立的关系数据库等。“通过比较名称而创建的关系”,机器而非人成为关系的诠释者。这一方面是因为机器的算力超越了人的生物限定性,建构了多重、多样的可能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使数码物结构化成指定数据结构化的算法,成为基于数码物规定数码物的原则。由此看来,数码

23、物建构关系并非简单的联结无关的对象,而是通过数码物来规定数码物。虽然在这一逻辑中并非直接指定作为起点的本体,但却以数码物实际功能的社会有效性表征了数码物建构关系的客观性,一种既不能还原为机器逻辑,又不能还原为事实逻辑的客观性。第二,数码物是“在起来”的存在物,关系既是其存在的方式,又是其发生关系的方式。“内容不是数码物的关键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关系。在整个数码物网络中,它同时也一个关系网络。”这一方面是因为,数码物首先是作为信息的抽象而存在于计算机体系中,信息本身就是关系性的存在。“信息什么也不是,不过是人和对象的一种关系 一种信息关系,一种扩大了的反映和认识关系”。数码物的发生学使关系作为内容

24、的抽象而构成数码物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数码物作为存在于网络中相互规定和规定相互的存在,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数码物离不开物质与能量这是事实),而仅仅是关系,一种可能规定物质从而引发感受性关系的关系。“在起来”而非存在是数码物的本质。数码物是创生性的存在,并体现为规定性的事实,使其真正成为今天最为重要的资源。数码物不仅推动网络的繁荣,使“关系为王”成为网络世界的核心原则,并使数据成为第一资源。第三,数码物相互指涉的关系性,使其展开“在起来”的空间性和他者的存在规定性。数码物虽然是产生于形式的技术物,但如前所述的那样,它不是“在手”的客体,而是“上手”的交互和实存性的带入。数码物在相互指涉中,

25、叠加与综合社会、文化、道德、情感和历史,这并非线上与线下区分就能够澄清和还原的实体,而是关系性的在世存有。因为数码物产生的实体、作用的网络和体验的空间,是一种关系的整体,其一方面“将环境中的几乎所有东西都看作物体”,另一方面则建构一种物间性的时间结构。数码物与语法化、模拟化的人工语言相关,并通过数学的关系演算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应用来创生整体性指涉,所以,数码物不是在发现偶然关系中,而是在“分析性和连通性为前提”的算法操控中来规定语境和创设个化。因此,“话语关系变得物质化并被转化为物体之间的联系”。这既使得“数码物质性不会单独出场,它总是被赋予了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因为其指涉

26、性本身就源于话语关系;又使得主体间性不是数码物呈现规定性之唯一来源,因为数码物编码是原初算法和数码物升华的算法共同完成的。因为,数码物既无法以自在的物质性又无法以先验的观念性获得确证,只能以指涉的关系性与规定性,在使人获得带入体验的时候才能够真实存在,即“信息空间的空间只有在我们考虑物体的表象时才有意义”。第四,数码物是人与机器通过物间关系交互的产物,以具体存在的规定性来确认其自身的实在性。一方面,一般智力的发展推进了技术的进步,使分析性的关系物质化与可控化,使得社会历022023.4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27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30 页。肖峰:信息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27、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25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06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41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42 页。张进、王眉钧:论数码媒介技术的物质性 以“数码人类学”为中心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7 期。涂良川:深度学习追问学习本质的哲学叙事,学术交流2022 年第 11 期。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00 页。史性生成的客体既呈现出自在之物的因果律,又表现出生成之物的关系律。数码物既在检索手头库存知识中,又在探索物间关系中,使产生数码物的语法得以进化和修正。在计算与相互作用中,数码物虽然受预先编程环境的影响,但并不能被主

28、体知识整全地推论。因此,虽然数码可以被选择,但是其客观的交互性却构成了与人的“客体环境相关性”,并且物质化了关系,“构成了一个新的接口,可以让人类进入世界与自然”。如此,人既可能依然停留于主体间性的语境之中,不曾改变;又可能因为物体间性获得全新能力,并彻底地改变世界与自身。或者说,数码物所呈现的虚拟物体间性并非虚幻,而是可以以环境的交互和反应将人类主体性纳入虚拟之中,而不是主体间性预知、推断、理解和掌握其变化为前提的。虽然这一逻辑在古代神话诸如吉巴罗时就有叙述,但在数码物的时代却变成现实。因为,数码使客体内部与外部关系的物质化、连接自然与人造的环境真正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生存的全新语境,一种不仅

29、由主体间性开发的技术所创造,而且是由客体间性所表达的语境。这既使得“事物与用户彼此更加接近,并缩短了信息获取所需的时间和地理距离”,又表现为承载社会历史人性的客观的“穿越所有空间和时间障碍的技术系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学家米勒才说,“数码,和其他物质文化一样,不仅仅只是衬底,而是逐渐成为人之所为人的组成部分”。“递归调用”的生成与数码物“逻辑客体”的存在性 数码物以其客观的影响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唯物主义问题,即唯物主义之唯物是何,以何以及如何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发生关系。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呈现数码物的特质,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数码物产生的逻辑,就无法真正理解其唯

30、物性。这既是实存在数码物的存在问题,更是数码物“去物化”唯物主义叙事所提出的哲学观念问题。数码物显然不是自在给予的客观实体性存在,而是通过人类独特的活动逻辑生成的实在,且数码物虽然无法离开物质性体系,却以极简的方式生成了复杂的数码方式,即在递归调用简单逻辑的基础上,主体观念、二进制代码、计算机语言和硬件的深度交互生成了数码物。数码物“远远超出死板的逻辑限制”“对客体间系统与主体间系统的修改”,呈现出语境变化的结构变化与结构变化的语境变化相统一的存在逻辑。第一,递归调用生成的数码物是一个物质化的客体间关系的技术系统,其虚拟的具身化创造了确认经验与修改经验的现实逻辑。数码物不是基于规则的知识,而是

31、加强规则的技术物。因为,数码物在递归调用基本知识规则中使规则既能遵循既有的逻辑,又向人的运动知觉全面展开,使生命运动的经验进入到规则之中。“在技术系统的语境下,是物 技术物,以及后来的数码物 在加强规则。”递归调用使大数据不仅推进数码物量的扩展,还使数码物“深入人体器官和社会器官的方方面面”。数码物的这一逻辑,使其不仅成为人活动的现实语境,而且改变着环境。因为,在递归调用的生成中,数码物本身就是具有建构能力的客观实在。递归调用看似不断地重复回到简单的规定,事实上却是环境生成的方式不断有机化既有简单观念、客观事实和活动成果的过程。数码物由此获得的是社会生成与自然客观统一的实体性,既在逻辑与事实的

32、双重可能性上,使历史成为历史的经常性的前提,又使得感官体验12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46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46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55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55 页。英丹尼尔米勒、澳希瑟霍斯特主编:数码人类学,第 5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78、179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93 页。许煜:递归与偶然,苏子滢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33 页。直达的经验成为改造现实的现实前提。第二,数码物递归调用的生成逻辑,使其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第三预存,而且是保有存在逻辑的预存。数码物不是传

33、统技术集置的产物,而是在递归调用中不断向知识、经验和事实开放的逻辑。在电子信息的逻辑中,数码物通过递归调用基础的逻辑门来创制绚丽的数码世界;在人工智能的逻辑中,数码物通过递归调用对智能的基础性理解来表达智能认知的效用与成果;在后人类的存在逻辑中,“超具身性”以数码物来获得具身性的真实。或者说,正是对围绕人的机械化环境的递归调用,才一方面呈现出数码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数码物的技术性。因为,递归作为数码物的特征,既是以数码生成的过程性来保有时间本身,又是以对经验的保存和形上内化来确证时间。虽然在技术逻辑的意义上,数码物产生、存在于递归调用的自动化技术体系之中,但是却作用于人的自我理解之中。

34、这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技术物作用于人的因果律或生命政治方式,另一方面则使表征历史活动成果的技术话语更深层并具体地介入到存在之中。缔结与分离的同行,数码物表现出极大的张力。数码物作为可编程的第三预存物,使基于算法的给予与赠予既可能识别和预判可能的未来,又能够将“预前述谓经验”的客观性内化于未来的时间与空间之中。如此看来,递归生成技术数码物的“技术成分”,又是数码物的“工作原理”,其使数码物具有独立于观察者的特质,虽然必须经由逻辑来达成,却达到了从部分思考整体,并产生超出因果逻辑推定的效果。因为,递归调用就是对保有的存在逻辑的激活,使之真正能够将既有和可能有带入到现实有之中。所以,“数码物不会抹去经验

35、,但它们确实会修改含义,问题并不是什么被修改,什么没有被修改”,而是创造了与人交互的第三持存。第三,递归生成的数码物是判断的客观化。数码物使检索生活经验、激活他者经验、直观客体和表达意见在检索后,“转化为统一资源定位符或其他形式的物质关系,并与其他关系串联”。数码物不同于意向性的构成,其内涵和特质不仅由其发生学所规定,而且以其前文所述的客体性规定着现实的历史的人,并“构成反对唯我主义思考世界的我们”。数码物在其递归生成中,秉承了文化转换主体间性的一般逻辑,在其客观逻辑中遗留着身体的痕迹。但是,数码物却在判定的客观化中“打开了世界,将它们统一起来,并向其他可能世界的用户揭示客体不是被动综合,而是

36、将你引向预料之外的其他地方”。这一方面表达数码物的逻辑结构不仅具有陈述的客观性,而且具有意义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则是数码物超越形式逻辑重新唤起我们对客体的经验,形成个体化的环境。数码物在技术系统与用户之间传导的时候,一方面使技术与主体在从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的往返之中,既使技术物因为数码物而被反思、修正和改进,又使主体因为数码物的想象而更具综合力。数码物在对思维的客观参与中,以其客观化的判断改变与提升了主体。另一方面,数码物作为知识技术化的产物,既以高度灵活的方式再造了主体间性的接触性空间,又形成了“物对空间的意识”。因此,数码物以物的生动性表征判断的真实性,以缔合环境的活跃性推动创造的高效性,以

37、先进的技术范式和客观事实,以人现实的实践成果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四,递归使数码物保留了既有记忆,并使机器作为延伸的身体把记忆投射到未来。递归不仅使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偶然问题,而且还是一种将经验内化成思想智慧的活动。因此,通过递归“保留”于数码物之中的记忆就不是死的事实,而是活的灵魂,是那种体现人生存经验的有效性、222023.4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229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193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204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204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207 页。英丹尼尔米勒、澳希瑟霍斯特主编:数码人类学,第 36 页。实践范式的灵活性

38、和既成事实的规定性的原则与方式。因为,数码物以“还原”的技术逻辑记录的数字踪迹是人活动的第三持存,递归的激活使其既成为人想象的背景,又成为人想象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递归生成的数码物本身就蕴含算法逻辑。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的数码物虽然与前自动时代和自动时代的物有着形式上的不同,但具有客观性的同构性,都有着内在的规定性与外在的规范性。这是由于递归作为“不断将偶然性融入自身,以实现其终极目的的运动”,一方面以数码记录的方式扩展、外化了记忆,延伸了身体;另一方面则以延伸空间的方式,使想象不再局限于主体性想象,而且更融涵算法的逻辑与数码物的运动。所以,数码物就是以社会历史性的技术体系所形成的“预前述谓(

39、pre-pre-predica-tive)”,其表现形式是物质化的线条、图表和数字等,其表征的内容是人社会历史生成的客观关系,其揭示的是数字化时代的关系存在论的物体间性逻辑,即在“技术成为想象的重要功能”的时代,数码物“重构了物的形而上学,从材质构成和形式构成的形而上学,转向以掌控关系、使用关系、纠缠关系为主要形式的人类主体参与物体间性的形而上学”。因此,数码物作为客体性存在,其客观逻辑,不仅存在于其作为物的一般规定性之中,更受其生成的递归的本质性影响。数码物对人工智能时代人存在活动的深度介入,对人存在体验的根本影响,对人意义逻辑的关系建构,既体现人类活动逻辑对物性逻辑的深度理解,又体现物对人

40、类存在的根本性奠基。结 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如何构成精神、时代以何构成精神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真诚地检视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存在物 数码。数码物作为人类最先进技术体系的产物,其物质性不在于其自在的存在性,而在于其产生的客观性、效应的实在性和意义的现实性。其物质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是人类现实的实践成果。数码物所建构的关系性,是“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辩驳的唯物主义属性,因此,在人类社会充分发展、人类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物质的统一性并非直观地表现为自在之物不可入但可

41、知的实体排他性,而是既可知又可入亦在发展的融合性。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非意味着自然自在进入和决定人,而是意味着人以社会历史的创造统一了人与自然。因此,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不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统一人与自然、历史与社会、意识与物质的全新物质形态,而是以社会历史性的实践重申作为一般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对人而言,特别是对高度社会化和技术化的人而言,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不是不断地创造作为统一存在本体的某一物,而是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中保有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对客观实在性的存在论尊重,对主体创造性发生的现实性肯定以及人与物统一的历史性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唯物的客观性升华为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则与遵循。作者简介:涂良川,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责任编辑:赵 涛32数码物“去物化”的唯物主义叙事许煜:递归与偶然,第 18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211 页。许煜:论数码物的存在,第 209 页。蓝江:物体间性的形而上学 数字空间中的新唯物主义的反思,人文杂志2022 年第 10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79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第 16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