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毛概期末-大二第一学期.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235526 上传时间:2024-1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期末-大二第一学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毛概期末-大二第一学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精髓 答:三个阶段——a.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并未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b.1935年遵义会议后党的中央领导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c. 延安整风之后全党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容 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基本路线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新世纪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 答:a.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历史和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个人条件—邓小平的历史贡献;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世情)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国情)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情)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6、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工作布局 答:总要求: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工作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调整结构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农民和创建平安和协社会为手段,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障,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狠抓基础设施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围绕市场引导农民快速发展经济生产,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劳务经济,全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答: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目标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 答:基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答: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4、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新的社会阶层(P336) 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15、“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答:“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一国两制”---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 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它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成果 ■ 它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 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6、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就是要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即立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 “有法必依”就是要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即尽量排除和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执法必严”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 “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17、科教兴国战略 答: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8、民族区域自治及其核心 答: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1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意义 答: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