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九课 手足情深 教案.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231106 上传时间:2024-12-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9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课 手足情深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九课 手足情深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九课 手足情深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九课 手足情深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九课 手足情深 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课 手足情深 教案 湖南新晃 杨炳忠第一框 五十六朵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造成,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了解蒙古族、藏族、傣族的分布情况及风土人情;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民族的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交流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造成,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情感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学重点:了解蒙古族、藏族、傣族的分布情况及风土人情。教学难点:了解蒙古族、藏族、傣族的分布情况及风土人情。教学过程一、 导入欣赏下列图片:从这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板书课题:五

2、十六朵花二、 中华民族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我们的国家又是一个统一的国家,56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中华民族。三、 蒙古族1、阅读“知识窗”及相关内容。2、蒙古族的概况。分布: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生活方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因而被称为“草原骄子”。民间工艺:“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方式,马头琴是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用34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佩戴首饰、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习惯

3、。3、 探究交流。马头琴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你能查资料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吗?(课本P105)那达慕大会的传统项目有哪些?(课本P105)明确: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头雕有马头而得名。历史久远,源于奚琴,公元十三世纪初便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曾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马头琴独奏乐器,也可用于器乐合奏和为说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 琴体实木结构,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弓子等部分组成,全长100cm左右,与坠琴相似,

4、是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马子为琴弦的有效使用范围,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面上(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 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它的琴弦分别用40 根(里弦)和6O 根(外弦)左右马尾 合成,拉奏方法也与其他拉弦乐器不同,弓子的马尾不夹在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拉奏起来,特别宏阔、低沉、豪放,富有草原风味 。 传说,很久以前,在金色的阿拉腾敖拉山麓有一个银色的月亮湖。湖畔住着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牧民小伙子,名字叫苏和。他和妈妈过着清贫的生活。 有一天,苏和外出放牧,在山坡上做了个奇异的梦。他看见天上腾云驾雾

5、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那姑娘对他说:“我知道你想得到一匹可心的马,我告诉你,北边湖边有一匹白骏马。善良的人,你快去把它牵回家吧!”说完,只见一道白光,那姑娘就无影无踪了。苏和醒来后想起刚才梦里听到的话,就站起来往北看,果然湖边站着一匹小白马,苏和欢快地向它跑去。 从此,苏和就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伙伴。他精心喂养、调驯小白马,教它练走、练跑。很快,小白马就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跑起来四蹄生风的骏马。 一天,苏和到湖边放牧时,不小心踩进沼泽地的一个泉眼,越陷越深。白马看见后,长嘶一声向主人跑去,咬住主人的袖子往外拖,苏和抱着白马的脖子把自己拔出来;一天夜里,一只恶狼冲进了羊圈,苏和挥棒就打,可恶狼张牙舞

6、爪地扑向苏和。这时白马一声长嘶挣脱缰绳,扬起前蹄向恶狼刨去,恶狼脑袋顿时开了花。苏和心里一阵感激,跑过去拥着白马的头不知说啥才好。 一天,苏和在野外放牧时,远处跑来几个王府的士兵,气喘吁吁地对苏和说:“小兄弟,你能不能帮我们个忙?王爷命令我们活捉一只梅花鹿,如果捉不到,我们回去要受惩罚!” 听说他们的处境,苏和二话没说,跨上白马向山里飞驰而去。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一只梅花鹿,并用套马杆把鹿套住。 苏和把鹿交给那几个人后说:“按你们的要求,我把梅花鹿帮你们捉来了。可我有个要求。你们回去后,别说这只鹿是我骑白马追到的。”那几个士兵答应后回去了。可是不久白马能追上飞禽走瘦的消息,还是在草原上传开了。王府

7、里的王爷听到对白骏马后垂涎三尺,露出了贪婪的笑容。 第二年开春,草原上就传开一则消息:王府驻地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各项比赛优胜者都将得到奖赏。另外还说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佳的骑手作女婿。苏和听后也没多想,就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比赛了。 赛马结束后,苏和的白马当然得了第一。可王爷的女儿一看领先的是个穷小子,就垂头丧气地走了。奸诈狠毒的王爷凶相毕露,他对领奖的苏和说:“赏给你一只羊吧,把你的白马给府里留下。” 苏和不从,家丁就擒住他拳打脚踢,最后又五花大绑地把他捆起来,并把他的白马牵回了王府。 王爷得了白马后如获至宝,选了个好日子摆酒庆贺。当地富豪官吏都来道喜。王爷得意洋洋,命令家丁把白马牵来,他想在众

8、人面前炫耀一番。可王爷刚一跨上马背,白马突然向前一跳,向后尥了一蹶子,王爷被吓得尖叫一声倒栽葱跌下来,摔了个嘴啃泥。白马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王府卫兵倾巢出动,跨上快马,手持弓箭,奋力追赶。可白马如箭离弦,兵丁无法追上。于是他们拉开弓箭飕飕地向白马射去,可是中箭的白马依然跑得飞快,不久就没了踪影。王府兵丁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向王爷禀告:“白马中了数枚毒箭跑了,肯定死在路上了”王爷听了只好作罢。 那天夜里,一声长长的马嘶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苏和急忙跑出去一看,是白马跑回来了。他又惊又喜,借着月光仔细一看,白马身中数箭,已经奄奄一息苏和心如刀绞。很快白马死在了主人的面前。苏和抚摸着白马忍不住泪如泉涌

9、。 苏和失去白马后,整天无精打采、十分伤感。一天,他在梦中又见到了白马。它说:“主人,你不要伤心落泪了,你用我的皮、骨、鬃、尾做一把琴吧,让我永远陪在你的身边 ” 于是苏和就按白骏马说的话,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杆上端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从此,他就永远把这把马头琴带在自己的身边。 每当他想起白马时,就拉响马头琴,琴声时而如泣如述,时而似骏马奔腾。马头琴的旋律,也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也再现了深沉、粗犷、激昂,犹有万马奔腾。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

10、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 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四、藏族1、阅读“知识窗”及相关内容。2、藏族的概况。分布: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性格及喜好: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与歌舞为伴,自

11、由的生活。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流传最为广泛。信仰:藏族信仰佛教,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服饰:藏族男女戴呢帽或细皮帽,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褂,着宽肥长袍,右襟系带。牧民男女一般不穿短褂,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在领口、袖和衣襟上用细皮或色布镶边。饮食文化: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之一。3、 探究交流。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藏族男女为什么喜欢戴帽子?(课本P107)查资料,了解藏族的礼节、礼仪。明确: 传统来说,帽子是一样很重要的服饰,藏族戴帽的习俗最少也有上千年了至於年轻人戴的板帽,中年人戴的阔沿帽,主要还是

12、为了防晒 每个地方的生活习惯都受到当地的风俗和地理环境、气候等影响。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日光充足、紫外线超强。如果没有服饰帮助,他们可能变成“黑头”人了。而个别地区,特别是高海拔的地方,比如那曲,阿里,一年四季都很寒冷和大风,那帽子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御寒而不是遮阳。 献哈达 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期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古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

13、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达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达献于主人家神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

14、马致礼。 敬酒敬茶 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满怀为敬,主人先做,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一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

15、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五、傣族1、阅读“知识窗”及相关内容。2、傣族的概况分布及渊源:主要分布在云南。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与古代的“百越”。生活习惯:他们以“文身断发”为共同习俗。民族特点: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文化: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艺术方面,有优美的孔雀舞、动听的象脚鼓和铭锣。欢乐的泼水节更是我们所熟知的。服饰: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男子服饰比较朴实大方,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文身较普遍。3、 探究交流。查阅资料,看一看泼水节是怎么来的。(课本P110

16、)我所了解的民族是哪一个?明确:泼水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传说一:很早以前,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里漂不走,掉在火里烧不烂,刀砍不烂,枪刺不入,弓箭射不着。他自持法力过人,傲慢自大,整天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对人民欺压掳掠,无恶不作。那时,天有十六层,他就成了其中一层的霸主。他已经有了6个美丽的妻子,他又抢了一位美丽又聪明的妻子。有一年,正是人间过年的那一天,魔王在宫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已经醉醺醺的了。小妻子婻粽布(也有一说叫侬香)乘机对魔王称颂道:“我尊贵的大王,您法力无边,德行高尚,凭着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狱、人间,您应该做三界的主人。”魔王听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会

17、儿,转过脸对爱妻说:“我的魔力确实能征服三界,但是我的弱点是谁也不知道的。”小妻子接着又问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么会有弱点?”魔王向四周张望,确定安全后,小声回答:“我就怕别人拔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这会使我身首分家,你可得经常看着点儿。”她假装惊讶的追问:“能够征服三界的大王,怎么会怕头发丝?”魔王又小声的说:“头发丝虽然小,但我的头发丝却会勒断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她听了以后,暗暗打定主意。于是,她继续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尽,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这时,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未等魔王惊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就掉到地上,头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变成了一团火,熊熊燃烧,而

18、且迅速往人间蔓延。这时,婻粽布赶忙把魔王的头抱起来,大地上的火焰也就熄灭了,可头一放下,火又烧起来了。于是,六个王妻也都赶来了,她们轮流抱着魔王的头,这样火才不再烧起来。后来,婻粽布回到人间,但她仍就浑身血迹,人们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迹,纷纷向她泼水。血迹终于洗净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间。婻粽布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就相互泼水,用洁净的水洗去身上的污垢,迎来吉祥的新年。传说二: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

19、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于是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传说三: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

20、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追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了泼水节。传说四:“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于傣历新年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

21、,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

22、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我了解的民族: 侗族(dng z)(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2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

23、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

24、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

25、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六、 拓展延伸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特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至少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传统节日的特点。板书设计 聚居地区 蒙古族 生活习惯 民族服饰 聚居地区 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 生活

26、习惯五十六朵花 藏族 民族特点 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 民族服饰 聚居地区 生活习惯 傣族 民族特点 服饰特点第二框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懂得中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和缔造的;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往越来越频繁,各族人民是一家。(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交流懂得中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各族人民是一家。(情感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为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而努力奋

27、斗。教学重点:懂得中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和缔造的。教学难点: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往越来越频繁,各族人民是一家。教学过程一、 导入 有这么的一首歌,同学们记得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板书课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二、 共同缔造1、阅读“小资料”及相关内容。2、内容简述。中国辽

28、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以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是历代中华人民共同开拓和缔造的。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为国家的统一贡献了力量。悠久的历史。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自黄帝时代算起则约有5000年。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时起算,在那之前则称为“史前时代”;历史中传说伏羲做八卦,黄帝时代仓颉造文字;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从政治和社会形态区分中国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早于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

29、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而据历史记载,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灿烂

30、文化。 从盘古开天地,到神农尝百草;从尧舜禹仁定天下,到商汤伐夏创殷商;从武王伐纣建周朝,到嬴政速歼六强国;从楚汉相争,到刘邦兴大业建汉;从王莽篡汉建新朝,刘秀光武中兴;从三国鼎立,到两晋南北朝,此为远古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发展阶段。这时期的文化有的神话形式流传,让人觉得有些虚幻,但更多的文化还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虽短,但是在文化上贡献却很大,比如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尤其是那巧夺天工的两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灵渠,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么大的便利!去年的五一二大地震,都江堰仍旧巍然屹立,是多么的牢固!可以说,远古时期的文化对后面文化的兴盛起到

31、了不可或缺的铺垫作用。 从杨坚创国建隋朝,到李渊起兵怀大志;从李世民贞观之治,到赵匡胤陈桥兵变;从宋徽宗同子“北狩”,到赵构偷安江南;从铁木真开创帝业,到元顺帝逃亡漠北,此为中古时期。这时期可以说是文化的鼎盛时期。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缓至清末。唐代的诗歌大放异彩,更是将盛唐气象声名远播。尤其是宋朝,“GDP”是明朝的6-10倍,城市空前繁荣,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国内生产还是对外贸易,都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时代。华丽的丝绸,精美的瓷器等生活用品,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通过外贸将中国文化传播到遥远的中东和欧洲。中古时期是文化的一个大跃进、大发展,达到了物质文化的顶峰。但令人惋惜的是,宋朝这

32、样一个文化多元、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世上存留了300多年,就被北方落后民族灭亡了。 从朱元璋驱除蒙元,到崇祯煤山自缢;从顺治入关定都北京,到溥仪无奈退皇位,此为近古时期。这一阶段,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经历了从顶峰走向衰落的过程,最后终于走向衰亡。这又是一个转折阶段:从物质高度需求到物质文化兼有的高度需求转变。在文化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小说,中外闻名,广大读者耳熟能详。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受民主、科学思潮的影响鲁迅、郭沫若、朱自清、孙犁、赵树理等前辈,他们的文章有的难懂,寓意深刻;有的朦胧,意味深长;有的优美,记录历史。华君武、丰子恺、张大千、徐悲

33、鸿、黄永玉等,画家们用辛勤的画笔记录着历史的某个瞬间。梅兰芳、程艳秋、马连良,表演艺术家们用嘹亮的嗓音唱响中国传统之歌。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正是几千年的古代史和近百年的近代史之间的各个大家,各个才子,各个不同的阶级、不同民族的人民的结晶才创造、凝炼出如此如此灿烂辉煌,令人神往的中华文化。三、 共同捍卫1、阅读“知识窗”及课文相关内容。2、探究交流。假如没有各组人民的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我们的“家”会这样呢?(课本P113)在我国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的故事?(课本P113)明确:可能会四分五裂,国将不国,人民生灵涂炭。江孜抗英炮台遗址;彝海结盟遗址

34、;西藏人民抗英;彝族人民支持红军抗日“度尽劫波兄弟在”,每当国难当头,周边四夷的少数民族总是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以自己的民族、家人、本人为轻,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边疆各少数民族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精神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各少数民族在为国献身中也发展、充实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精神史。 3、小结。中国字秦朝成为统一的国家以来,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国家的统一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昌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四、 共同创造1、阅读文本资料。2、探究交流。你知道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是由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课本

35、P114)明确:天文学方面:元朝著名的回族文学家。他倡议的大元大一统志的测绘和编制工作,工作长达6年,共755卷。在地图的绘制中,大元大一统志采用了古代中国闻所未闻的“球面投影法”。文学方面:至于少数民族古代典籍,更是容纳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宝库。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维吾尔族的突厥语辞典、福乐智慧,藏族的米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等,都直接引入了民间流传的格言、诗歌、谚语、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作品。民族音乐方面:各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乐器和戏剧。木卡姆艺术是乐曲、歌唱、舞蹈和环境的综合体,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闪耀璀璨光芒的珍稀瑰宝。这种音

36、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民歌方面,蒙古族的“赞歌”,哈沙克族的“牧歌”,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的“花儿”,侗族的“大歌”,壮族的“排歌”,藏族的“鲁”和“谐”都享有盛名。民族乐器方面:现在流传的乐器如胡琴、琵琶、羌笛、横吹、腰鼓等都是陆续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医学方面:藏医,苗医气角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哈萨克医冻伤特殊疗法蒙法育种引种方面:有200多种,很多植物的名称带有“胡”字,与少数民族历史沿革有很大关系 畜牧业方面:驯养,配种等方面成就突出 建筑方面:中国大地上很多宫殿、楼阁园林、桥梁、塔幢、寺庙、墓葬等等都是少数民族的杰作3、 小结。 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共同

37、开发、缔造和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成果,共同为祖国的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五、 相互联系 1、阅读“小资料”及相关内容。 2、探究交流。 查阅资料,说说各族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的事例。(课本P116) 明确: 在农业生产方面,许多农作物品种和培植技术是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如:黍、稷,核桃、葡萄、石榴、黄瓜、葱头、胡萝卜、菠菜等就是从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还有丝、麻、毛则是从西域少数民族和海南黎族那里传入内地的。3、小结。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缔造和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中,顽强帝同自然作斗争,在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建

38、筑业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祖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往越来越频繁。六、 总结中华民族史既是众多民族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又是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整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各民族之间一直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和交流,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体现了56个民族是一家。七、 拓展延伸随着近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疆和西藏,关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某校八年级一班召开了一次以“关注少数民族的发展”为主题的班会

39、。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为班会设计一个题目。2、为班会设计具体活动的步骤。3、班会的过程中,你准备用哪些事例进行说明。4、最后,就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参考答案:“手足情深,共同发展”、“关注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步骤:A、班主任老师讲明本次班会的目的。B、请同学们从历史上谈内地与心墙和西藏的联系。C、畅谈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和西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D、请同学代表谈投身西部地区,建设西部地区的打算。E、班主任老师作总结发言。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丝绸之路的开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建青藏铁路等。A、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增加对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投入。B、鼓励东部地区在资金、技术等方

40、面对西部地区的援助。C、坚持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各种分裂破坏活动。板书设计 辽阔的疆域 富饶的土地 共同缔造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捍卫-为统一和国家的昌盛进行了斗争和努力 是一家 共同创造-灿烂才文化科技成果 农业 相互联系 经济联系 交往频繁 第三框 手足情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民族在祖国的建设中,手牵手,心连心,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谁也离不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交流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祖国的建设中,我们要手牵手,心连心,风雨同

41、舟,患难与共。(情感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为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奋斗。教学重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教学难点:各民族在祖国的建设中,手牵手,心连心,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谁也离不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教学过程一、 导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拯救汶川。而世界也为之震撼,纷纷伸出援手,派来物资,增加抢险和医疗人员,各种仪器设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共度难关。从这次灾难中,我们看到了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一方有

42、难,八方支援。今天,我们来学习手足情深。板书课题:手足情深二、 平等与尊重1、阅读“法律文库”及相关内容。2、探究交流。在我们的周围,可能生活着其他民族。你接触过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习俗?我们怎样对待这些习俗?(课本P117)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所占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这说明了什么?(课本P118)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样的道理?(课本P118)你还了解哪些为了民族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而出台的规定及做法?(课本P118)明确:苗族。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

43、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

44、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说明了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也说明了各民族相互平等是落到了实处。我国目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上,除了汉字和汉语拼音之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印在背面左上角,具体内容均为“中国人民银行 某元”。人民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