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2514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任會斌内容提要?清華簡整理者?爲,清華簡繫年“自南山屬之北海”中的“北海”爲今日之渤海。這與現存遺址現象不同。“海”,本訓爲“晦”,先秦時期,“海”往往體現爲一種地理隔離,而所謂“四海”,反映了人們在海洋與陸地空間想象的基礎上,對世界秩序的初步構想。在此“四海”觀念之下,早期的“北海”,内涵寬泛,多爲虚指。同時,由於坐標定位的游移不定,所指位置也會移動和混淆。綜合看來,繫年中“北海”與“南山”一樣,應都是對方位地勢的泛指。關鍵詞?北海?齊長城?繫年一?問題緣起 “自南山屬之北海”清華簡繫年第二十章載:?晉敬公立十又一年,趙桓子會諸侯之大夫,以與越令尹宋盟于,遂以

2、伐齊,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海。晉幽公立四年,趙狗率師與越公朱句伐齊,晉師 長城句俞之門。越公、宋公敗齊師于襄平。至今晉、越以爲好。(簡?)、其中涉及齊長城,内容爲傳世文獻所未見,非常重要。不僅爲齊長城的始建年代提供了較爲明確的坐標點 晉敬公十一年(前?),同時“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頁。海”,也記述了齊長城的起止 自濟水發端,由“南山”綿亘至“北海”。就文中“北海”,清華簡整理者引莊子秋水:“(河伯)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等文獻指出,應爲今日之渤海,因此“(齊長城)最

3、初當是在濟水的防護堤壩基礎上加固改建而成,其走向是東起平陰東部的山陵,沿濟水東北行,經過濟南,東北入渤海。”、就齊長城東端臨海處,史記正義引太山郡記及括地志云:“太山西北有長城,緣河經太山千餘里,至琅邪臺入海。”“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緣河歷太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川,即西南兗州博城縣北,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中引泰山道里記指出,“太山郡記及水經注括地志皆謂至瑯邪臺入海,或指地之著者而言,其實相距尚六十里也”。?道光膠州志卷三八古迹云:“今考治内長城入海處,在小珠山東、徐山之北,西南去琅琊臺九十餘里,去大珠山亦三十里。”?這裏“出於地方人士,長城遺迹爲目所親見自較可信”,。當

4、今學界亦多沿此説。經實地考察,相關遺址在今青島市黄島區于家河村東北,東臨黄海,具體方位爲東經?經?,北緯?經?。?入海處在清朝爲膠州膠縣所轄,與膠州志所載相符。若齊長城東入渤海,則與現存可見遺址東接黄海不同。”渤海爲我國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内海。黄海位於我國與朝鮮半島之間,東以遼東半島至蓬萊聯綫與渤海分界,係因黄河奪淮入海,挾帶泥沙使近岸海域呈黄色而得名。從位置看,渤海、黄海分别位於山東半島一北一南。因此有觀點?爲:除之前我們所瞭解的南部山地長城之外,還存在一條沿濟水東北行,終點至於渤海,與“山地長城”呈“人字形”布局的“濟水岸防”長城。;就此,陳民鎮先生羌鐘與清華簡繫年合證一文有所討論,陳

5、文指出:雖不能完全排除“沿濟水東北行,經過濟南,東北入渤海”的濟水長城存在之可能性,但文獻缺失和考古實物空白是此説的?二二二秋冬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頁。史記卷四楚世家,北京:中華書局,?,?頁。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上編),北京:中華書局,?,?頁。清張同聲修、李圖等纂:重修膠州志(影印本),道光二十五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頁。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上編),?頁。路宗元主編:齊長城,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頁。經調查,齊長城現存遺址西起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廣里北,沿泰沂山系分水脊嶺,跨長清、肥城、岱嶽、泰安、歷城、章丘、萊

6、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安丘、莒縣、諸城、五蓮、膠南、黄島?個縣(市、區)至青島市黄島區于家河村北入海(參見路宗元主編齊長城,?頁。?年?月,山東省文物局齊長城資源調查隊完成了齊長城野外調查測繪,與齊長城調研結果基本一致,見山東省文物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齊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隊、山東省博物館編著:齊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頁)。王永波、王云鵬:齊長城的人字形布局與建製年代,管子學刊?年第?期。類似觀點主要還見於趙曉林濟水長城 山東地區最古老長城,濟南日報?年?月?日 日?版;張溯、梁洪燕清華簡繫年與齊長城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年第?期;張溯、王澤冰、張子曉齊

7、長城布局和建置的考古學研究,管子學刊?年第?期;賈連翔三晉始侯相關史事新探 再讀清華簡繫年與羌鐘銘文,中國史研究?年第?期;武振偉齊長城史事探研三則,海岱學刊?年第?期等。最大問題。論證較爲充分,可參閲。、問題的關鍵係對文中的“北海”作何理解。據史料,在先秦時期是不存在具體海區名稱的。在個别文獻中,“北海”就位置而言,確爲今日之渤海,如清華簡繫年中所引莊子秋水“(河伯)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黄河東流,最終匯入自然是渤海,唐成玄英就此指出“北海,今萊州是。”?洪邁容齋隨筆中也提到:“海一而已。地之勢西北高而東南下,所謂東、北、南三海,其實一也。北至於青、滄,則云北海,南至於

8、交、廣,則云南海,東漸吴、越,則云東海,無由有所謂西海者。”?青州、滄州附近之海,即渤海。不過,“北海”内涵,并非如此簡單。就是同在莊子中,如大家所熟知的“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及“南海之帝爲儵,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這裏“北海”就很難理解爲確指。唐初學記中有:“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蓋無幾也”,以及“西海大海之東,小水名海者,則有蒲昌海、蒲類海、青海、鹿渾海、潭彌海、陽池海”“北海大海之别有瀚海。瀚海之南小水名海者,則有渤鞮海、伊連海、私渠海”等。内容借鑒了漢書釋名等諸多前朝文獻,

9、可見即使在此時,北海等諸海的解釋仍然籠統且模糊。文獻中亦見“渤海”。莊子説劍:“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列子湯問見:“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史記載:“於是乃並勃海以東,過黄、腄,窮成山,登之罘。”正義釋:“勃作渤。”;但所述“渤海”非後世渤海,早期文獻中的“渤海”單就海域而言,多用來指稱當時所能接觸到的整個東部海域,“按東海之别有渤澥,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説文:“勃澥,海之别也。”?直到元朝時,所謂渤海纔與廣義東海區别開來。?陳民鎮先生指出繫年中“北海”當是楚人較爲泛指的概念,指“黄海”,但未詳述。?本?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陳文指出:一、如果存在濟水

10、長城,相關文獻記録缺乏是較爲反常現象;二、泰沂山系長城實物遺迹豐富,而濟水長城則缺乏考古學佐證;三、若存在濟水長城,長城與防護堤壩關係需重新考量;四、齊國西有黄河、濟水兩重水防,“足以爲限”,無必要沿濟水再築一道城防;五、通過繫年可知,當時越國勢力已擴張至泰沂山系南,三晉及越用兵方向多集中於齊西南及南方,相應攻伐路綫與今齊長城遺址走向一致(詳見陳民鎮羌鐘與清華簡繫年合證,考古與文物?年第?期)。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卷六秋水,北京:中華書局,?,?頁。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卷三四海一也,北京:中華書局,?,?頁。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卷一逍遥游、卷二應帝王,?、?頁。唐徐堅:初

11、學記卷六地部中,北京:中華書局,?,?頁。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卷八説劍,?頁。楊伯峻:列子集釋卷五湯問,北京:中華書局,?,?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頁。唐徐堅:初學記卷六地部中,?頁。漢許慎:説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頁。齊乘載:“北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門島,是謂渤海之口,闊五百里,西入直沽,幾千里焉。”(元于?撰,劉敦願等校:齊乘校釋卷二山川,北京:中華書局,?,?頁)陳民鎮:齊長城新研 從清華簡繫年看齊長城的若干問題,中國史研究?年第?期。文嘗試結合先秦時期的“海”及“四海”觀念,就簡文及早期文獻中所見“北海”涵義做一簡單分析。漢景帝時曾置北海郡,漢書地理志:“北海郡,户十二萬七

12、千,口五十九萬三千一百五十九。”、所轄爲今山東濰坊等地。東漢光武帝時又在此設北海郡國,郡境擴展。後“北海”作爲政區時立時廢,郡治也多有遷徙。此當不在討論範圍内。二?先秦時期的“海”與“四海”我國海岸綫漫長,經考古證實,早在石器時代,沿海地區就已有人類活動,而在同期内地遺址中,亦有海洋文化因素發現。商代伴隨疆域的擴大,與海洋接觸更爲增多。至周,沿海地區更是已居住有大量居民,春秋戰國時期,對海洋的的識、探尋、利用進一步發展,沿海諸國如燕、齊、吴、越等均富甲一方,實力强大。詩經魯頌中還見:“至于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貃。及彼南夷,莫不率從。”?鄭玄箋

13、“海邦,近海之國也。”?吕氏春秋慎勢也載:“王者之封建也,彌近彌大,彌遠彌小,海上有十里之諸侯。”?但是,如屈原在天問所言:“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相對於陸地,“不知何時止而不盈春秋不變,水旱不知”,?百川匯聚的大海,依然讓當時人們對其的識充满着想象、誇張和神秘。所謂“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海”,説文:“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从水,每聲。”;本訓爲“晦”,釋名釋水:“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晦,月盡也,从日,每聲。”?即“幽暗不明”之意。從音韻學看,“海”“晦”兩字在上古都屬曉母、之部。按古同聲紐的字其義多相近及同一韻的字其義皆不甚遠的理論

14、看,上古“海”“晦”意義可通,?古籍文獻中可見有較多的類似語例,廣雅釋水:“海,晦也”;?老子:“澹兮其若海”,陸德明釋文:“嚴遵作忽兮若晦”;?二二二秋冬卷、?。?”;,?漢書卷二八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頁。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頁。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傳箋卷二,北京:中華書局,?,?頁。許維遹:吕氏春秋集釋卷一七審分覽,北京:中華書局,?,?頁。宋朱熹集注:楚辭集注卷三天问,長沙:嶽麓書社,?,?頁。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卷四秋水,?頁。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卷一逍遥游,?頁。漢許慎:説文解字,?頁。漢劉熙:釋名卷一釋水,北京:中華書局,?,?頁。漢許慎:説文

15、解字,?頁。陳俐:釋“孫叔敖舉於海”的“海”,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第?期。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九釋水,北京:中華書局,?,?頁。許嘉璐主編,李春曉,翁美鳳點校:老子校詁卷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頁。史記張儀列傳:“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爲貪”,張守節正義:“海之言晦也”等。、故訓匯纂中釋“海”爲“晦”者有近二十條。?“晦”也體現了古人對“海”的最初直觀?識 寬闊無垠,遼遠昏晦。同時,古人很早就?識到所居陸地的東面是海。禮記鄉飲酒義載:“亨狗於東方,祖陽氣之發於東方也。洗之在阼,其水在洗東,祖天地之左海也。”?“東則左也”;?再如楚辭大招:“東有大海,溺水浟浟只。螭龍並

16、流,上下悠悠只”。人們以感性的思維,自然而然地?爲既然東邊是大海,那四方皆爲海域。在此基礎上,伴隨中原文明的突出及因交通開發有限所導致的對遠方知識的匱乏,逐漸形成了“四海”這一先秦時期海洋地理觀最重要的概念。?事實上,中國大陸僅東、南方是海洋。西面的海要到黑海,北部更是要遠至北冰洋。所謂“四海”,“猶四方也”,”簡言之,即是古代在内陸與海洋方位關係?識尚未清晰的前提下,以“海”作爲四方邊界,用以標識疆域的宏觀概念。如詩經商頌玄鳥中:“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尚書大禹謨中見:“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等。,荀子議兵也説:“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

17、;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不過,作爲當時人們在客觀條件下對周邊地理環境有限?知的體現,這裏的“海”多非實稱,而是指相較於中原之外的遥遠的天限邊際,類似前文所言之“晦”。如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中見:“受亓(其)餘而嘗之,亦卲(昭)然,四(海)之外,亡(無)不見也。”?又楚帛書甲篇:“乃命山川四晦(海)。?熱氣寒氣,以爲其,以涉山陵、瀧泔凼澫。”?“四海”在這裏均作“四晦”。“四海”中的“海”,意義更多體現爲“荒晦絶遠之地”,具體到底是指“海水”還是“陸地”,不可一概而論。如爾雅中見:“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觚竹,北户,西王母,日

18、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這是早?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史記卷七張儀列傳,?頁。宗福邦、陳世饒、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頁。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卷五九鄉飲酒義,北京:中華書局,?,?頁。宋吕大臨等撰,陳俊民輯校:藍田吕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頁。宋朱熹集注:楚辭集注卷七大招,?頁。王子今:上古地理意識中的“中原”與“四海”,中原文化研究?年第?期。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六二夏官校人,北京:中華書局,?,?頁。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頁。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四大禹謨

19、,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頁。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一議兵,北京:中華書局,?,?頁。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上海:中西書局,?,?頁。李零:子彈庫帛書(下),北京:文物出版社,?,?頁。晉郭璞注:爾雅,北京:中華書局,?,?頁。期將“四海”理解爲陸地區域的經典表述。楊伯峻指出:“古人以中國之四周皆爲海,故爾雅釋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顧炎武日知録卷二二“四海”條指出:“然五經無西海北海之文,而所謂四海者,亦概萬國而言之爾。”“然則詩書所稱四海,實環華裔而四之,非寓言也。”?胡渭禹貢錐指中

20、也説:“古書所稱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但是,尚書中所説的“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訖於四海”?“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以及孟子中所言“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爲壑”“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之“四海”又無疑爲諸水所匯聚之海,?戰國末期齊人鄒衍提出“大九州”的地理學説,“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九州均有大海環繞,“人民禽獸莫能相通”,其中提及的“四海”之“海”自然也是環繞州外、四方的海水。如顧頡剛、童書業所説:“最古的人實在是把海看做世界的邊際的,所以有四海和海内的名稱。”;“海内”即是國内,“海外”則

21、爲域外。“海”,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一種與中原相對的地理隔離,泛指環繞四周,荒晦偏遠的海域或邊界。事實上,在今吴方言中,“邊緣”仍被稱“海”,稱東邊、西邊、南邊、北邊爲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學者也指出,泰韻“邊緣”義的“海”雖然在北方地區很早就消失了,但在南方方言中却一直保留至今。,在指稱四方邊界的基礎上,“四海”延伸爲“天下”之意。類似意思如尚書伊訓“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及周禮秋官司寇“而憲邦之刑禁,以詰四方邦國及其都鄙,達於四海”等等。?像逸周書中所記“天下一旦而定,奄有四海”,?“天下”更是與“四海”直接相對。在其餘諸子著作中,天下之“四海”更

22、是屢見,如孟子盡心上:“廣土衆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荀子堯問:“堯問於舜曰:我欲致天下,爲之奈何?對曰: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勌,而天下自來。執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於内,賁於?二二二秋冬卷、?。?”;,?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頁。明顧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釋:日知録集釋卷二二四海,四部備要,北京:中華書局,?,第?册,?頁。清胡渭:禹貢錐指,上海古籍出版社,?,?頁。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六禹貢,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頁。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五益稷,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

23、疏(清嘉慶刊本),?頁。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五告子章句下、卷一六離婁章句下,北京:中華書局,?,?、?頁。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頁。顧頡剛、童書業: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與域外交通的故事,禹貢半月刊第?卷第?、?合期,?。蔡佞:“北海、南海”新解,語言文字週報?年?月?日第?版。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卷八伊訓,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頁。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七秋官司寇,?頁。清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册,?頁。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六盡心章句上,?頁。外,形於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

24、夫有何足致也?”、墨子非攻下:“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内。”?韩非子奸劫弑臣:“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爲己視,使天下不得不爲己聽。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闇亂之道廢而聰明之勢興也。”?此外,論語顔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更爲大家所熟知。“天下”之“四海”,當然與自然地理意义的“四海”有一定關係,但更是先秦時期人們在對海洋與陸地空間想象基礎上,對世界秩序的一種初步構想,具有虚實結合的特點。像莊子秋水中:“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借助於想象,以愈加廣闊的“天地之間”來審視“四海”,體現出了更爲開放、博大

25、的世界觀。而到西漢時,“四海”更是可以理解爲與“四方”“八極”以及“天地”“六合”“四維”“宇宙”構成可以比照和對應的概念。其意義又超越了僅限於平面的情形,具有了與立體空間照應的意義。?三?早期“北海”的基本内涵先秦時期,與“四海”同時,伴隨東、西、南、北等方位地理意識的明確,“北海”以及“東海”“南海”“西海”也隨之出現。但在前述“四海”觀念之下的海洋觀抑或世界觀的前提下,早期的“北海”,内涵是非常寬泛的,與我們後世所理解的北海有很大區别。荀子王制中載:“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紶、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

26、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楊伯峻就指出:“荀子王制篇云: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注云:海謂荒晦絶遠之地。則此所謂北海、南海者,猶言極北、極南,不必以實地證之。”;如荀子譯注中所言:“北海,特指北方邊遠地區。下文的東海南海西海亦類同。”,再如墨子尚賢中:“昔者傅説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帶索,庸築於傅岩之城。”?這裏也是强調北海爲北方人煙稀少、地廣人稀之處。此外,大家熟悉的左傳僖公四年中:“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二堯問,?頁。吴毓江撰

27、,孫啓智點校:墨子校注卷五非攻下,北京:中華書局,?,?頁。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卷四姦劫弑臣,北京:中華書局,?,?頁。楊伯峻:論語譯注卷一二,北京:中華書局,?,?頁。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卷四秋水,?頁。王子今:上古地理意識中的“中原”與“四海”。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五王制,?頁。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頁。張覺:荀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頁。吴毓江撰,孫啓智點校:墨子校注卷二尚賢下,?頁。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牛馬不相及也。”、事實上,楚疆域距海非常之遠,晉杜預?爲“楚界猶未至南海,因齊處北海,遂稱所近”?。但從句式看,“北海

28、”與“南海”相對,前後兩“海”的意思無疑相同,若將“海”解爲“晦”,代喻偏遠之地,則文從字順,意思流暢。當然,北海也指海,像前述清華簡所引的莊子秋水,再如列子湯問中:“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但距齊州幾千萬里的海,無疑是在東方有海的基礎上所想象的位於陸地最北方的邊緣海。此外,再如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晏子春秋:“景公問晏子曰:天下有極大乎?晏子對曰:有。足游浮雲,背淩蒼天,尾偃天間,躍啄北海,頸尾咳於天地乎!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及列子湯問中“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

29、里,其長稱焉,其名爲鯤”等,?這幾處“北海”明顯包含誇張與神話的色彩,類似虚指的“天池”。而山海經裏的“海洋世界”,在包含着先民對當時地理知識部分客觀?知的同時,更是充满了想象和臆造,裏面的“北海”奇詭怪誕,如“北海内有獸,其狀如馬”“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等等,”意趣十足,想象豐富,類似一個飄渺難測、超脱自然的神山仙境。從相關文獻看來,在先秦甚至其後很長一段時間,每每以“海”來指稱具體的海,這可能與當時人們所能接觸的現實中的大海,衹是“東海”,即今天的渤海、黄海和東海區域有關。管子小匡中管子談及齊國疆土説:“地南至于岱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海,東至于紀隨。”

30、;“海”無疑爲渤海。除清華簡外,傳世文獻對齊長城東端也有記載,如前述史記正義引太山郡記括地志所言至“琅邪臺入海”,同時,還引齊記:“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太山記:“太山西北有長城,緣河經太山千餘里,瑯邪入海。”?此外,集解引徐廣語:“濟北盧縣有防門,又有長城。東至海。”?另水經注“濟水”及“汶水”分别見:“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二二二秋冬卷、?。?”;,?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頁。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頁。楊伯峻:列子集釋卷五湯問,?頁。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三梁惠王章句上,?頁。唐子恒

31、校:晏子春秋,南京:鳳凰出版社,?,?頁。楊伯峻:列子集釋卷五湯問,?頁。袁珂:山海經校注卷一七大荒北經,上海古籍出版社,?,?、?頁。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卷八 小匡,北京:中華書局,?,?頁。史記卷四楚世家,?頁。史記卷四三趙世家,?頁。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頁。里”“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琅邪巨海,千有餘里,蓋田氏之所造也”。、均爲“至海”“入海”,僅續漢書郡國志濟北國條記載:“有長城至東海。”?以上可知,清華簡中所見“北海”的説法在早期并不流行。對於海洋溟溟濛濛未知世界的進一步探索,在秦漢時期纔進入了有較明確歷史記録的新時代。對於海洋的的識,中原人逐漸走出了以“晦”爲文字表

32、現的蒙昧境地。?據相關資料,伴隨中原王朝的開疆拓土及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帶來的域外地理的識擴展,“北海”在漢以後纔開始真正意義上實指某地。如史記記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擊匈奴“臨瀚海”,匈奴單于“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以及奄蔡國“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云”。?漢書中説到蘇武齧雪吞氈“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就這裏“北海”,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説:“齊召南曰:按北海爲匈奴北界,其外即丁令也。塞外遇大水澤通稱爲海。唐書地理志骨利幹、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堅時馬行八日可渡。海北多大山,即此北海也。今曰白哈兒湖,在喀爾喀極北,鄂羅斯國之南界。”?“白哈兒湖”即今貝加爾湖,此説基本爲當今學界

33、所的可。而史記項羽本紀又記:“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這裏自然又是指“渤海”。漢書五行志中:“成帝永始元年春,北海出大魚,長六丈,高一丈,四枚”;,此應當是指北海郡所屬的渤海萊州灣南海岸一帶。因此,“北海”所指也并不一致。“北海”中的“北”仍然具有非常明顯的方位指向特徵。選取一點,以“四海”想象爲基礎,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進行命名,是中國古代命名東、西、南、北海的基本地理思維,但是這一點的選擇往往是根據相應國土疆域的中心位置來確定的,因此,包括“北海”在内的東、西、南、北海在後世文獻中的方位指向雖然越來越明確,但是由於坐標定位的移動不定,自然會産生所指位置移動和混淆的現象。而在“天下”的的

34、知邏輯中,海洋不可能有“中國”之海和“外國”之海的區分,也不可能有海域的權力界限,特别是在先秦漢唐對海域的知還處於整體和模糊狀態的時期。,至唐代,貝加爾湖被稱爲小海,?“北海”則成了更爲偏遠靠北的“鄂霍茨克海”。?元時,郭守敬編製授時曆,在北海?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水經注校證卷八濟水、卷二六 汶水,北京:中華書局,?,?、?頁。後漢書卷一一一郡國志三,北京:中華書局,?,?頁。王子今:上古地理意識中的“中原”與“四海”。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卷一二三大宛列傳,?、?頁。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頁。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頁。史記卷七項

35、羽本紀,?頁。漢書卷二七五行志,?頁。黄純艷:宋元海洋知識中的“海”與“洋”,學術月刊?年第?期。新唐書卷二一七下回鶻列傳:“都播,亦曰都波,其地北瀕小海,西堅昆,南回紇,分三部,皆自統制。”(北京:中華書局,?,?頁)小海,即貝加爾湖。通典卷二邊防十六:“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餘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設靺鞨船行十五日。”(北京:中華書局,?,?頁)設日影觀測點,元史天文志載:“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景長六尺七寸八分,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這説明“北海”已在北極圈以内。同時,在漢以後的釋、道著作中,還往往以“北海”之名指代虚無之地,如南梁釋僧佑的釋迦譜中,便用東海、西海、北海

36、之名來記述早期佛教發展中的“四大河”。?事實上,直至宋元,隨着海洋知識的積累及航海實踐的發展,“四海”觀念格局的知識框架纔逐步被突破,按照近海地域命名海域的形式開始出現。但就是這個時期,“九州四海”的天下觀念仍然有着很大影響力。文獻通考中就提到:“國家駐蹕東南,東海、南海實在封域之内”,“其西、北海遠在夷貊,獨即方州行二時望祭之禮。”?而吴澄在所撰大瀛海道院記碑文中也寫道“海之環旋,東、西、南、北相通也。而西海、北海人所不見,何也?”?再如“東海”,單就後世所指海域而言,應是北接黄海,南至臺灣海峽南段,與南海爲鄰的區域海。但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記:“爲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

37、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荀子正論中:“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鼃,不可與語東海之樂。”?這裏的“東海”,無疑是泛指整個東部沿海區。而孟子離婁上中“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以及韓非子外儲説右上“太公望東封於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等,;從位置看,則是指今天的黄海範圍。管子中:“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爲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爲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東海之子類於龜,托捨於若。賜若大夫之服以終而身,勞若以百金”,則應爲虚指的東方偏遠之地。根據相關資料,在整個先秦漢唐時期,對已經有頻繁海上交往的“東海”和“南海”地區,一直未有明確

38、的海域劃分。宋在明州設東海神祭祀本廟,也是將北起渤海,南到福建一帶的海域均?定爲東海。直到明清時期,纔將東部海洋區分爲東海、黄海兩部分,并把東海的範圍限定在長江口以南。小結以上,由“海”至“四海”,再至“北海”,我們不難瞭解先秦時期的“北海”,并非單一確指某一片海域或陸地,而是往往在以中原爲基點的地理判斷基礎上,作爲一個虚擬地域觀念,?二二二秋冬卷、?。?”;,元史卷四八天文志一,北京:中華書局,?,?頁。梁釋僧祐:釋迦譜卷一,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第?册,?頁。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八三郊社考十六,北京:中華書局,?,?頁。元吴澄:吴文正集卷四八,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39、本,?,第?册,?頁。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頁。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卷一二正論,?頁。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二七盡心章句上,?頁。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卷一三外儲説右上,?頁。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卷二二山權數,?、?頁。對北方偏遠不清的蠻荒之地及地處極北方的海洋的稱呼,“或循想象之端,或考虚無之地”,甚至是遥遠的“天池”。按清華簡繫年所記,與“北海”相對,齊長城西起之地爲“南山”。陳民鎮先生指出:泰山位於齊國的南部,也一直被視爲齊國南部的屏障,“南山”很有可能是指泰山。、據相關文獻,齊長城西端爲平陰城南防門。?就古平陰防門地望,學界多從左傳襄公

40、十八年中所記晉伐齊一役予以考證,即“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此段文字,不僅詳述了襄公十八年晉伐齊的整個過程,還提及了齊長城源頭處的濟、防、平陰、盧、邿、京兹等地名。經考證,齊長城西起之地,“就位於現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廣里村以北?餘米處”,?方位爲東經?經?,北緯?經?。與清華簡所記“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相符。關於“南山”,詩經齊風南山中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西周早期器啓卣(集成?)銘見:“王出狩南山。”陳絜先生指出“銘文所涉及的南山與洀水,似屬東土地名”,“銘文所記實乃康王東土田獵巡狩之事”,“南山”“屬於

41、東土地名其具體位置初步估計是在作爲齊長城西端起始點的山東平陰附近。”;從位置看,齊國位於濟水和黄河下游,齊長城西端毗鄰古濟水,地處泰沂山脈餘脈的最西端。結合“北海”的具體内涵,若將“南山”理解爲泰山,則過於具體,此處“南山”應非是一座具體的山峰。事實上,齊長城西起之地距離泰山的直綫距離近?公里。這樣看來,繫年中“北海”與“南山”應是對方位地勢的泛指,清華簡整理者指出“南山”係齊國南部邊界平陰一帶的丘陵,是較爲合理的。所謂“北海”,也不必落實爲黄海或渤海,應是與“南部山地”相對,對北方偏遠海域的泛指。單就簡文所述,與目前所見齊長城遺址“東起濟水之畔、自泰山餘脈延伸至黄海”的情况并不相悖。?審稿專

42、家提出諸多修改意見,謹致謝忱!?清華簡繫年所見之“北海”、?。?”;,陳民鎮:齊長城新研 從清華簡繫年看齊長城的若干問題。史記集解引徐廣語:“濟北盧縣有防門,又有長城東至海。”正義引括地志:“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卷四楚世家,?、?頁)另,水經注“濟水”引京相潘語:“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水經注校證卷八濟水,?頁)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頁。任相宏:齊長城源頭建置考,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編東方考古第?輯,北京:科學出版社,?,?頁。路宗元主編:齊長城,?頁。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第?册,?頁。陳絜:“梁山七器”與周代巡狩之制,漢學研究(臺北)總?卷第?期,?。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