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特殊人群的庇护与交互——面向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2223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人群的庇护与交互——面向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特殊人群的庇护与交互——面向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特殊人群的庇护与交互——面向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特殊人群的庇护与交互一一面向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Shelters and Interactions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PublicSpace Design Strategies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and MentalDisabilities陆激,周欣,陈秋颖,吴启星LU Ji,ZHOU Xin,CHEN Qiuying,WU Qixing摘要:智力与精神障碍者因缺乏公共生活,很难融人社会。本文基于前景底护理论和空间需求金字塔模型,从需求出发,形成“坊”间营造系列化设计策略,建立空间“底护一交互”机制

2、,为智精人群的公共空间设计提供有效工具,并在工程实践中有所应用与验证。“底护一交互”理论秉持人本立场,对设计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Abstract:The lack of public life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makes their socialintegration difficul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spect and Refuge and the pyramid model of spatialneeds,a series of design str

3、ategies based on demand and aiming at workshopare formed,and themechanism of Shelter-Interactionis established,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for the design ofpublic spaces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and has been applied and verified inpractice.Based on human-oriented sta

4、nce,the Shelter and Interaction theory has certain value fordesignresearch andengineering practice.关键词:人本建筑,智精人群无障碍设计,公共空间,空间需求金字塔陆激B.1966,浙江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术总监LUJiB.1966,PHD.,ZhejiangUniversityAcademicDirector,UAD周欣otoB.1988,同济大学硕土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ZHOUXinB.1988,Master,TongjiUniversityArchitect,UAD陈秋颖B

5、.1995,浙江工业大学学士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CHENQiuyingB.1995,Bachelor,ZhejiangUniversityof TechnologyArchitect,UAD吴启星B.1986,浙江工业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WUQixingB.1986,Master,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Architect,UAD收稿时间:2 0 2 3-0 6-15Keywords:human-oriented architecture,accessible design for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a

6、nd mentaldisabilities,public space,pyramid of spatial needs1缘起研究表明,智力与精神障碍者(简称智精人群)1)长期生活质量的维系需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让他们“有所事事”,以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如何促进他们与社区长期互动,使其在父母离世后仍能够以较好状态自立或在社区帮助下生活。两者均需促进智精障碍者与周边人群积极交往,并且需要保证这些交往发生在公共空间中。但智精人群受限于认知局限,较难熟悉环境;并因其交往能力弱,在参与社会生活时易受阻碍或排斥 2。一旦离开家庭庇护,这两个弱点会更为凸显。智精人群的交往需求与交往能力之间的矛盾,对公共空间

7、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2需求分析:一般与特殊现代社会一般对智精人群的特殊性比较重视,却容易忽视他们与健全者的相似性。只有从一般性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智精人群需求的特殊性。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的空间需求金字塔模型 3 针对的就是这一点。2.1空间需求金字塔:需求结构的相似性智精人群在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方面的缺陷4,使其在基本生活、日常交流、环境理解、情感互动等 5 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外界帮助。他们也因此具有焦虑、敏感 6 等情绪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需求层次上与健全者有所差异。人本视域下建筑学在地共生的设计探索15空间的意义和动力自我实现4意义利动机3

8、有氧运动和积极参与2伙伴关系和目标1架构和支持对应用我实现,关注智力者精神维度上通过女在实快的自我认同5间赠能力公正度4尊重需求自样,信心,成就,穿建与被样3归属需求发情,情,性涤谢2人身安全健康保源,安全需求实财产所有性,1生理需求呼吸,食物,软水,此护所,样衣,韩眼民,性借求4空间的可参与性3空间的可标记性2空间的可预测性对按安全猫求,反映智爵敌对安全感的需膜1空间的结构和支持对应生理需求,包括室间的大小,离低、旷类,水、电暖等13种“金字塔”,引自参考文献 3 a-M.A.P.S.金字塔培训法b-马斯洛需求金字塔c-空间需求金字塔空间需求金字塔模型列出智精人群从生理、心理到精神方面的需求

9、,并一一对应到空间:第一层级对应基本生理需求,提出对空间的结构和支持作用的要求;第二层级对应安全感,提出空间的可预测性要求;第三层级对应归属感,提出空间的可标记性要求;第四层级对应成就感,提出空间的可参与性要求;第五层级对应自我认同,提出空间的意义和动力要求(图1)。从这5 个层级得出,无论是人的需求还是对应的空间需求,智精人群与健全人并无差异。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是分析和理解智精人群需求的基础。尽管多数人主张对障碍人士(包括智精人群)要一视同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对特殊性过度强调。尤其在第五层级,人们(包括智精人群的家人)通常倾向于帮他们做好一切决定,无视智精人群也需要被认同和自我认同。事

10、实上从某种程度讲,他们的自我认同比健全者更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有研究表明,解决智精人群的心理问题,恰恰需要让他们能和健全人生活在一起 6 ,而不是与社会远离。前4 个层次的空间需求,在类似家庭的私密空间里可以被满足;而第五个层次的需求,则必须在公共空间中进行交往,才能获得支持。2.2智精人群的交往特征:需求的特殊性需求结构的相似性与需求本身的特殊性是并存的。在交往中,智精人群行为的特殊性尤为明显。首先,智精人群缺乏边界感,对距离感的认知也相对较弱 7,这点是智精人群产生交往障碍的主因。在一些情境下,他们非常容易过度靠近彼此或他人,不自觉地侵人他人的私密空间;然而在另一些情境下,他们又会表现

11、出过度的疏离,使交往无从发生。无论是过近还是疏离,都是交往距离的“失控”(表1)。其次,边界感和距离感也会诱发智精人群的过度防卫心理。与他们长期共处的家人或志愿者都会发现,智精人群的防卫心时强时弱,或面对一些人过强,面对另一些人过弱。而长期缺乏正确引导,时强时弱的反应最终会沉淀为过强应激,从而形成交往障碍。第三,研究发现,智精人群难以识别他人的行为信息表征,无法以适当措施应对,自我保护能力弱 8-9 。表1健全人与智精人群的行为特征及交往状态,周欣绘制分类健全人的行为特征图示智精人群的行为特征“底护一交互”机制下智精人群的行为特征1to交往状态描述人处于基本舒适的交往状态中自然而然形成恰当的边

12、界,所有缺乏对边界的感知,交往状态往往过于接近或过于疏离通过设置“底护一交互”机制,为智精人群提供具有引导性的交互边界,从而使其获得和健全人相似的交往状态以上三者,从空间与行为层面认知,都与交往距离有关。因此,引导并帮助他们维持合适的交往距离,也就成为针对智精人群的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2.3前景底护理论交往需求和交往能力这一对矛盾决定了“前景庇护理论”(Prospect and RefugeTheory)的适用性和重要性。前景底护理论关注“空间特性一使用者心理”关系(0。“前景”(Prospect)指环境中可不受阻挠的观察机会,“庇护”(Refuge)指环境所提供的掩蔽可能(安全)1。

13、具体到建筑中,即在进人某一空间前,人类会下意识地希望预先看到空间中的情况(交互),但同时又会希望有机会隐藏自己(庇护),以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满足掌控度与安全感的需要11。这对健全者而言,是有意识行为和潜意识心理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12 。智精障碍者在意识层面缺少必要的认知,而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依然存在,造成空间交互障碍,因此,他们需要在帮助下建立完整的“前景”与“庇护”关系。An Exploration of ad Locum Symbiosi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froma Humanistic Perspective表2 空间的庇护与交互状态,周欣绘制空

14、间边界封闭空间图示半封闭半开放开放空间情境使用者心理空间效果受保护的观察点+封闭视野幽闭、不安无限底护受保护的观察点+开放视野可控、可预测、安定有限庇护+有限交互不受保护的观察点+开放视野缺少定位、不安无限交互Nasar等 13 分析了4 种空间的情境:“受保护的观察点”“不受保护的观察点”“封闭视野”和“开放视野”,并基于其组合关系,提出成功的设计来源于4 种情境基于人类情感的组合匹配,即庇护与交互两种状态同时实现(表2)。在建筑上,前景庇护理论曾用于对赖特(FrankLloydWright)作品的分析,论者认为,赖特的“草原别墅”可满足庇护与隐藏需要,同时又有广阔4的视野作为重要特色 14

15、 。一般认为,赖特的草原别墅具有典型的现代性特质,即“流动空间”;前景护理论则进一步指出了草原别墅的另一个特色空间,不妨名之为“角落空间”。在草原别墅中,作为核心的壁炉(图2)被压低的休息区(图3)深悬的屋檐(图4)为空间限定了“角落”,从而提供了“受保护的观察点”;但又以半围合的组合形态确保了空间是“流动”的,从而保证了“开放视野”。2作为核心的壁炉3被压低的休息区4深悬的屋檐不同于密斯(MiesvanderRohe)更具有一般公共空间特征的“流动空间”,赖特的草原别墅为满足居住的私密性需要,公共性和私密性,或者说,交互和庇护同时被重视。草原别墅本身与智精人群的公共空间设计并无联系,但却提供

16、了一个有益的样本。赖特在追求更具现代性的“流动空间”的同时,基于对居住行为的了解和建筑师的敏感,设计了一系列形态各异但作用相似的“角落”空间,使得草原别墅成为同时满足庇护和交互需要的经典原型。2.4“庇护一交互”机制与“角落+流动空间”结构“庇护一交互”机制解释了智精人群在公共空间中产生行为缺陷及特殊需求的原因,“角落+流动空间”结构提出了适合智精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基本型。智精人群需要被帮助建立“庇护一交互”机制,空间的庇护和交互具有紧密关联,必须同时存在,互相促进,同时发挥作用。对照空间需求金字塔模型,属于第二层面的“空间的可预测性”,同时指向“前景”与“庇护”,这也是“角落+流动空间”结构

17、的特征。“庇护一交互”机制为智精人群补全其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缺失,“流动空间”提供了比非流动空间更多的“前景”(交互),“角落”空间则在确保交互不被阻断的同时提供“庇护”。尽管“空间的可标记性”和“空间的可参与性”对智精人群掌握空间也具有重要作用,但“空间的可预测性”无疑是面向智精人群的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策略。3策略定制:坊间营造一从庇护到交互3.1从“家”到“坊”:坊的定义与定制然而,“庇护一交互”机制所能实现的目标,与空间需求金字塔中“空间的意义和动力”要求尚有距离。对智精人群的持续关爱和广泛尊重,要在公共空间里实现,仅有空间的庇护与交互是不够的。符合“角落+流动空间”结构的草原别墅只是提

18、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样本,需要找到一个更加具有公共性的设计原型,“坊”2 的概念因此被引人。对照“家”,“坊”不仅是一个空间单位,还是一个意义单位。这就不得不提到在各个智精人群照护机构中广泛存在的语境。智精人群走出家门来到照护机构,指导人员总是以各种办法让智精人群“活动”起来,尽可能地消耗他们的精力。指导人员总是会默认,所有发生在照护机构中的“活动”都是“工作”3),智精人群来照护机构,都是来“上班”。5坊坊坊间不同地域“坊间营造”的作坊一人群一网络机制网络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社群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坊”是“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将智精人群参与的一部分公共空间命名为“坊”,是为了将智精人群嵌人工作

19、情境中:从小有挑战但又力所能及的手工作业中获得乐趣,在交往协作的“工作”中回归社会生活,从而消解个人的无力感并找回迷失的价值感。3.2坊间营造:“作坊一人群一网络”机制单独的“坊”是孤立的,有限的。积极的做法是,通过坊间营造,以“作坊一人群一网络”三级机制,构建智精人群与社会的联结(图5)。(1)作坊-一“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的空间不可能很大。通过将内凹与转角空间嵌人,人本视域下建筑学在地共生的设计探索以半围合方式划分场所,以移动隔断定义领域,多种作业类型组合共存,营造空间在大小、高低和旷奥上的变化,响应智精人群在空间的可预测、可标记和可参与层面的需求,实现庇护和交互的目的。(2)人群接触多

20、样人群是选择多种作业类型的依据和目的。幼、青、中、老4 种年龄段,学生、白领、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社群,社区、街道、城市乃至全国的辐射维度,拓展了潜在的社交对象。实践表明,智精人群既可在茶水铺、小超市等处进行传统小尺度活动,也可胜任网络直播等现代云尺度活动,从而同时实现线下的直接交往以及线上的虚拟交互。(3)网络一一以“作坊”和“人群”为基础,一种超血缘关系 15 的网络被编织起来。对内,在智精人群之间、智精人群和指导者之间形成一种协作聚落;对外,“作坊”和社区形成一个交互系统,“作坊”扎根于社区,社区也获益于“作坊”;此外,这样的网络借助新技术和新业态,可跨越地理障碍不断向外延伸。3.3从“坊”

21、间获得意义通过设置具有庇护和交互作用的“角落+流动空间”,如边界、转角、壁等,既可提供恰当距离下的交互可能,又可为智精人群以空间手段限定领域,提供安全感,确保其在交往中可以随时退回舒适圈(表3)。“角落”空间固然提供了必要的“庇护”,但“交互”其实也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庇护”。空间的“可预测”“可标记”和“可参与”,既是形成人与人、人与空间交互的需要,也是保证人对空间的“掌控力”,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可见在“庇护一交互”机制中,“庇护”只是手段,“交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坊”间营造,形成“作坊一人群一网络”机制,最终实现了面向智精障碍者的“意义”建立,构成完整的智精人群公共空

22、间设计策略。4实践:弯湾共享体弯湾共享体(以下简称弯湾)是浙江省内第一家收容成年智精人群的民办非营利托管机构。在弯湾改造项目中,“坊”间营造策略获得了一次可贵的尝试机会。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坊”间营造策略的灵活运用,以“角落+流动空间”结构为核心展开设计。平面划分上,将一个个“坊”有机结合,营造出积极的互动关系(图6);在空间界面上,以温润的材质、统一中有变化的色彩、半透明的隔断,构成系列角落和流动空间(图7、表4)。表3“庇护一交互”机制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周欣绘制to交互机制庇护6弯湾的坊间营造7弯湾的角落空间与流动空间6坊-社区级7XXXXY空间结构角落空间交互流动空间XXY交互中提供底护

23、角落与流动的切换空间的可识别性XYY空间的趣味性空间的留白XYY空间的可变性X交互中的自我实现坊坊-城市级坊-辐射全国XXY空间特征要素空间的易读性空间的秩序性空间的透明性空间的开放性空间的引导性空间的整体性表4 基于庇护和交互视角的弯湾空间营造,周欣绘制使用者角色预测空间策略底护与角落空间交互与流动空间交互与流动空间在交互中提供底护在交互中提供护在交互中自我实现设计以木色为主基透明性隔断和半以家具不同的高以符号化的书架 以可拆卸的魔方各种“工作”角落调,去除多余的隔断,使空间隔度引导使用者身增加阅读区的趣舞台鼓励使用者的嵌人装饰,井然有序而不断实景示例设计策略空间划分明确空间组合具有秩序性空

24、间边界有一定透明度提供开放空间加强空间联系设置“标识”空间界面具有导向性提供不同形式的记忆激发点以符号化、风格化、情节化空间唤起情绪以“未完成”激发互动鼓励对空间边界和内容的改变“坊”间营造识别空间顺应空间体姿态的变化味性和可互动性改变空间的功能空间效果可预测可标记可参与意义和动力参与空间控制空间在空间获得意义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一面界定注:实景示例图片由弯湾托管中心提供An Exploration ofad Locum Symbiosi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from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1011121314项目设计了非常多的细节,通过与使

25、用者的交互进行空间切换:钢琴角以内凹的围合感和8钢琴角9以导光板的造型作为引导10绿色的软性地垫11艺术墙12以知识树为中心的主活动区13可活动的隔断14多功能厅蓝色软包的颜色提示,形成视野开放的角落;以有标识性的造型元素指示空间的方向;颜色鲜明的软性地垫、造型独特的知识树,是装饰、标识,更是流动空间的定位点;留白的艺术墙、可变的活动隔断、可变的桌椅摆设,鼓励使用者参与和改造空间,进而获得安全感、参与感和自我实现(图8-14)。5结语残障人群,包括智精人群,在社会中处于弱势,是接受帮助的一方,无形中被削弱了自信,也增加了与社会的疏离感。“坊”间营造,以“坊”为圆心,帮助他们通过协作、工作和创作

26、向外辐射,同时也从外界获取爱与尊重,从而与社会形成牢固的网络。未来,针对模型优化,可在更细分的人群中对“空间需求金字塔”和“庇护一交互”理论进行补充完善;针对策略优化,可对近人尺度的行为与活动进行更多梳理;针对具体实践,可对空间庇护和交互手段的效果进行更深挖掘“坊间”的“庇护与交互”,还有许多拓展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口to注释1)2“智精人群”是业内常用简称,指智力障碍者群体与精神障碍者群体,本文用“智精人群”指代这两个群体。当“坊”发“fang”音时,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3)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把孩子做的活动都称为“工作”。智精人群的心智发育程度和儿童相近,从蒙氏理念出发,将各种手

27、工作业被称为具有启智、康复作用的“工作”参考文献1刘艳霞,章琦,韩央迪心智障碍人士“未来安置规划”的挑战与实践:来自日美两国的经验与启示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9(2):16 5-17 3.2张钰墨,陈洋基于智障学生特征的特殊教育需求空间设计策略 J.建筑学报,2 0 17(0 5):9 8-10 3.3陆激,王,周欣.需求金字塔:成年智力和精神障碍者的公共空间设计探索一一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 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 0 2 1,2 4(2)9 7-10 24王娜.智力障碍者空间标识系统的通用设计与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 0 0 7.5日本建筑学会,本健康环境体系研究会

28、.适应残障者之环境规则 M.李政隆,译,台北:大佳出版社,19 8 66齐建,于玲,王素明,等.青少年精神障碍者日常生活实践的失序与重塑 J.医学与哲学,2 0 2 2,4 3 0 6):5 256+68.7BELMONTE,MATTEW.Whats theStorybehindTheoryof Mindand Autism?J.ConsciousnessStudies,2009,16:118-139.8邓春燕.基于绘本教学的培智学校高年级学生性自我保护教育的行动研究 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 0 2 2.9刘超,蔡伟雄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量表在非精神发育迟滞精神障碍惠者中的适用性 J.法医学

29、杂志2013,29(06):414-418.10APPLETONJA.TheVisual Elementsof LandscapeM.Manchester:The Universityof Massachusettespress,1987.11APPLETONJA.TheExperienceofLandscapeM.Hoboken:JohnWiley&Sons,1996.12ANNEMARIES.,MICHAELO.ProspectandRefugeTheory:Constructinga Critical Definition forArchitectureandDesignJ.The In

30、ternational JournalofDesigninSociety,2013,6(01):9-23.13NASARJL,JULIAND,BUCHMANS.Theemotionalqualityofscenesandobservationpoints:A lookat prospect and refuge.LandscapePlanning,1983,10(04):355-361.14HILDEBRANDG.TheWright Space:Pattern&Meaningin Frank Lloyd Wrights HousesM.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1.15严志斌.关于股墟的“族邑”问题与“工坊区模式”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 0 2 2 10):5 6-7 6.人本视域下建筑学在地共生的设计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