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林木种苗工
将这个详细目录,按每个章节剪下来,分别粘贴在《苗木种苗工》对应的章节上,在复习或者考试的时候,会很容易找到你想找到的内容了。不妨大家试一试吧!祝大家考出好成绩,再多拿点工资!仅此而已!
第一篇 基础知识 1
第1章 植物学知识 3
1.1 植物的细胞 3
1.1.1 植物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3
1.1.2 细胞的分裂 6
1.2 植物组织 6
1.2.1 组织的概念 6
1.2.2 组织的类型 6
1.3 种子与幼苗 7
1.3.1 种子构造 8
1.3.2 种子的类型 8
1.3.3幼苗的形态和类型 9
1.4 根 9
1.4.1 根系的类型 9
1.4.2 根的结构 9
1.4.3 根瘤和菌根 10
1.5 茎 10
1.5.1芽的类型 10
1.5.2 茎的结构 11
1.5.3 茎的变态 12
1.6 叶 13
1.6.1 叶的形态和功能 13
1.6.2 叶的解剖构造 13
1.6.3 叶的变态 14
1.7 花和果实 14
1.7.1 花的构造 14
1.7.2 传粉过程和种子果实的形成 15
1.8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分类 17
1.8.1 植物的命名 17
1.8.2 植物的基本类群 17
1.8.3 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18
第2章 植物生理学知识 20
2.1 植物的呼吸作用 20
2.1.1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0
2.1.2 呼吸作用过程 21
2.1.3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21
2.2 光合作用 22
2.2.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2
2.2.2 光合作用过程 22
2.2.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子 23
2.3 水分代谢 25
2.3.1 水的生理作用 25
2.3.2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25
2.3.3 蒸腾作用 26
2.4 矿质营养 28
2.4.1 植物必须的元素与生理功能 28
2.4.2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30
2.5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1
2.5.1 植物的生长 31
2.5.2 植物的发育 32
2.5.3 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34
第3章 环境因子 35
3.1 气象要素 35
3.1.1 大气 35
3.1.2 太阳辐射 36
3.1.3 温度 38
3.1.4 空气湿度 40
3.1.5 风 41
3.2 天气 43
3.2.1天气和天气预报
3.2.2灾害性天气 44
3.3 气候 44
3.3.1中国的气候 44
3.3.2 内蒙古气候特性 47
3.3.3 小气候 53
3.4 环境因子 54
3.4.1 气象因子 54
3.4.2 土壤因子 55
3.4.3 土壤生物 56
3.4.4 地形因子
第4章 土壤 57
4.1 土壤剖面 57
4.1.1 剖面选设条件 57
4.1.2 剖面规格 57
4.1.3 剖面观察面方向 57
4.1.4 土壤剖面构造 58
4.1.5 土壤剖面调查记载 59
4.1.6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61
4.2 土壤物理性质 62
4.2.1 土壤质地 62
4.2.2 土壤结构 63
4.2.3 土壤容重 64
4.2.4 土壤孔隙度 64
4.2.5 土壤水分 65
4.3 土壤的化学性质 66
4.3.1 土壤胶体 66
4.3.2 土壤的离子代换吸收 67
4.3.3 土壤酸碱性 68
4.3.4 土壤养分 68
4.4 土壤有机质 69
4.4.1土壤有机质 69
4.4.2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变化 69
4.4.3土壤腐殖质的速测 70
4.5 土壤分类和土壤地带性 70
4.5.1土壤分类 70
4.5.2土壤地带性 71
4.6 肥料 71
4.6.1 化学肥料 71
4.6.2 有机肥料 71
4.6.3 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测定 72
第5章 林木遗传育种 75
5.1 林木遗传 75
5.1.1遗传的基本概念 75
5.1.2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76
5.1.3 遗传规律 78
5.1.4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81
5.2 林木育种 82
5.2.1 林木育种学简介 82
4.2.2 引种驯化 82
5.2.3 选择育种 84
5.2.4 杂交育种 86
5.2.5 表现型测定和田间试验 88
第二篇 林木种子 91
第6章 林木开花结实 93
6.1林木的开花结实过程 93
6.1.1花芽分化 93
6.1.2 开花 94
6.1.3 结实 94
6.1.4 落花落果及原因 94
6.2 结实年龄与结实周期性 94
6.2.1 林木发育期 94
6.2.2林木开始结实的年龄 95
6.2.3 林木结实周期性 96
6.3 影响种子产量、质量的因素 97
6.3.1 内在因素 97
6.3.2 外在因素 98
6.3.3促进林木结实的途径 100
第7章 林木良种生产基地 101
7.1 良种和良种基地的概念 101
7.2 母树林 101
7.2.1 母树林的选择 102
7.2.2 母树林的建立 102
7.2.3 母树林的经营管理 103
7.3 种子园的建立 103
7.3.1 种子园的种类 104
7.3.2 种子园园址的选择 104
7.3.3 无性系种子园的建立 104
7.3.4 实生种子园的建立 105
7.3.5 种子园的经营管理 105
7.3.6 种子园技术档案 105
7.4 采穗圃 105
第8章 种实的采集和调制 107
8.1 种子的成熟过程 107
8.1.1 种子成熟过程 107
8.1.2 影响种子成熟的因素 108
8.1.3 种子成熟的鉴定 109
8.2种子的采集 109
8.2.1 种子脱落 109
8.2.2 脱落期与种子质量 109
8.2.3 采种期 109
8.3 种实采集方法 110
8.3.1 林木种子产量调查 110
8.3.2 采种方法 113
8.3.4采种的注意事项 115
8.4 种子的调制 115
8.4.1 林木种实类型 115
8.4.2 脱粒 115
8.4.3 净种 116
8.4.4 干燥 116
8.4.5 去翅 118
8.4.6 种粒分级 118
第9章 种实的贮藏与调拨 119
9.1 种子贮藏的意义 119
9.1.1 种子贮藏 119
9.1.2 种子贮藏的意义 119
9.2 贮藏期间种子的生理活动 119
9.2.1生理后熟种子的生理活动 120
9.2.2 生理成熟种子的生理活动 120
9.2.3 呼吸作用的性质 120
9.2.4 呼吸作用的强度 120
9.2.5 种子的“自潮”和“自热”现象 120
9.2.6 其他生理现象 120
9.3 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子 120
9.3.1种子的寿命与分类 120
9.3.2 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内因 121
9.3.3 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外因 122
9.4 种子贮藏方法 124
9.4.1干藏 124
9.4.2 湿藏 125
9.5 种子的调拨与运输 126
9.5.1 种子的调拨 126
9.5.2 种子的运输 126
第10章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128
10.1 种子品质检验的意义 128
10.1.1 品质检验 128
10.1.2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的重要性 129
10.2 抽样技术 129
10.2.1 划分种批 129
10.2.2 抽样程序 129
10.2.3 种子样品的抽取 131
10.2.4 分样方法 132
10.3 种子的物理性状分析 133
10.3.1 种子净度 133
10.3.2 种子重量 135
10.3.3 含水量 136
10.3.4 种子发芽测定 138
10.3.5 种子生活力测定 144
10.3.6 种子优良度测定 146
10.3.7 种子健康状况测定 148
10.3.8 X射线检验法和感官检验法 148
第11章 种子的休眠与催芽 149
11.1 种子休眠 149
11.1.1 概述 149
11.1.2 休眠的类型 149
11.1.3 种子休眠的原因 150
11.1.4 解除种子休眠的途径 151
11.2 种子催芽 151
11.2.1催芽的意义 151
11.2.2 种子催芽的原理和办法 152
11.3 种子萌发 154
第三篇 大田育苗 157
第12章 播种育苗 159
12.1 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159
12.1.1苗木的年生长规律 159
12.1.2 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160
12.2 播种期 162
12.2.1 春播 162
12.2.2 夏播 163
12.2.3 秋播 163
12.2.4 冬播 163
12.3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163
12.3.1 精选种子 163
12.3.2 种子消毒 164
12.3.3 播前整地 164
12.3.4土壤消毒 165
12.4 播种量与密度 165
12.4.1 确定播种量的意义 165
12.4.2 影响播种量的因子 166
12.4.3 播种量的计算方法 166
12.4.4 苗木密度 167
12.5 播种技术环节 168
12.5.1 播种方法 168
12.5.2 播种技术 169
12.6 内蒙古主要树种播种技术 170
12.6.1落叶松 170
12.6.2油松 170
12.6.3樟子松 171
12.6.4侧柏 171
12.6.5 圆柏 172
12.6.6 山杏 172
16.6.7 山丁子 173
12.6.8 花棒 173
12.6.9 杨柴 173
12.6.10 柠条 173
12.6.11 刺槐 173
12.6.12 杨树 174
12.6.13 榆树 175
12.6.14 白蜡 175
12.6.15 沙棘 175
12.6.16 沙枣 175
12.6.17 索索 175
12.6.18 沙冬青 176
第13章 营养繁殖育苗 177
13.1 概述 177
13.2 扦插育苗 177
13.2.1 硬枝扦插 177
13.2.2 嫩枝扦插育苗 185
13.3 嫁接育苗 187
13.3.1 嫁接育苗的特点 187
13.4 嫁接的成活原理 187
13.4.1 砧木与接穗的相互影响 188
13.4.2 砧木的选择 189
13.4.3 接穗的选取和贮运 189
13.4.4 嫁接技术 190
13.4.5 影响嫁接成活因素 200
13.4.6 嫁接苗的管理 200
13.5 其他营养繁殖技术 201
13.5.1 埋条育苗 201
13.5.2 压条育苗 201
13.5.3 根孽繁殖 202
13.6 内蒙古主要树种营养繁殖技术 202
13.6.1 落叶松 202
13.6.2 油松 202
13.6.3 樟子松 202
13.6.4 圆柏 202
13.6.5 苹果 203
13.6.6 杨树 204
13.6.7沙棘 205
13.6.8 枸杞 205
第14章 移植苗培育 207
14.1 移植苗培育技术 207
14.1.1苗木移植 207
14.1.2 苗木移植培育的意义 207
14.1.3 留床苗的年生长规律 208
14.1.4 移植当年的苗木生长规律 209
14.1.5 移植技术 210
14.2 苗木的整形修剪 212
14.2.1 整形修剪的意义 212
14.2.2 修剪的方法 213
14.2.3 修剪的时期 213
14.2.4 整形修剪的程序 214
14.3 大苗的培育技术 214
14.3.1 大苗移植的次数 214
14.3.2 行道树和庭荫树的培养
14.3.3 苗期管理 215
第15章 苗木抚育管理 216
15.1 出苗前的圃地管理 216
15.1.1 覆盖 216
15.1.2 灌溉 217
15.1.3 松土除草 217
15.1.4 防鸟害 217
15.2苗期管理 217
15.2.1遮阴 217
15.2.2防寒 220
15.3灌溉与排水 221
15.3.1 灌溉 221
15.3.2 排水 222
15.4 松土除草 222
15.4.1 松土除草的含义 222
15.4.2 松土除草的一般原则 223
15.4.3 化学除草剂在苗圃中的应用 226
15.5 苗木追肥 226
15.5.1 合理追肥的依据 226
15.5.2 追肥的种类、数量和时间 227
15.6 间苗、补苗 227
15.6.1 间苗 228
15.6.2 补苗 228
15.7 幼苗切根 228
15.8 苗木病虫害的防治 229
15.8.1 苗木病害的发生机理 229
15.8.2 苗木害虫的发生机理 230
15.8.3 苗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230
15.8.4 农药的性能和剂型 233
15.8.5 农药的使用方法 233
15.8.6 使用农药应注意的问题 234
15.8.7 苗木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234
15.8.8 苗木主要害虫及防治方法 236
15.9 内蒙古主要树种苗木抚育管理 237
15.9.1 落叶松 237
15.9.2 油松 237
15.9.3 樟子松 238
15.9.4 圆柏 238
15.9.5 山杏 238
15.9.6 花棒 238
15.9.7 柠条 239
15.9.8 刺槐 239
15.9.9 杨树 239
15.9.10 榆树 240
12.9.11 沙棘 240
12.9.12 沙枣 240
第16章 苗木出圃 241
16.1裸根苗活力保护
16.1.1 起苗后的苗木管理 241
16.1.2 苗木包装中的苗木活力保护 241
16.1.3 苗木在运输至栽植过程中的保护 242
16.1.4 苗圃与造林的衔接 243
16.2 苗木质量评价
16.2.1 形态指标 243
16.2.2生理指标 244
16.2.3 活力指标 246
16.2.4 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 246
16.3 苗木出圃 247
16.3.1 苗木调查 247
16.3.2 起苗 249
16.3.3 苗木分级 250
16.3.4 苗木贮藏 251
16.3.5 苗木包装与运输 251
16.4 苗圃技术档案的建立 251
第四篇 设施育苗 253
第17章 育苗设施 255
17.1 育苗设施概况 255
17.2 育苗设施的类型 256
17.2.1 塑料大棚 256
17.2.2 玻璃温室 257
17.2.3 日光温室 258
17.2.4 防雨棚和遮阳网装置 259
17.3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260
17.3.1 温室的光照 260
17.3.2 温室的温度 261
17.3.3 温室的湿度 262
17.3.4 温室的二氧化碳浓度 262
第18章 容器育苗和塑料大棚育苗 263
18.1 容器育苗 263
18.1.1 容器育苗的概况 263
18.1.2 容器育苗的特点 264
18.1.3 容器育苗的应用范围 264
18.1.4 容器的种类及规格 265
18.1.5 营养土的配制 266
18.1.6 容器苗培育 267
18.1.7 容器苗出圃 271
18.1.8 容器育苗技术管理档案 271
18.2 塑料大棚育苗 271
18.2.1 塑料大棚育苗的优点 271
18.2.2 塑料大棚消毒 272
18.2.3 苗木管理 272
第19章 无土栽培育苗 274
19.1 无土栽培概述 274
19.1.1 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 274
19.1.2 无土栽培的概念及特点 275
19.1.3 无土栽培的应用范围 275
19.1.4 无土栽培的优点和缺点 275
19.2 无土栽培方法分类 276
19.2.1 无基质栽培 276
19.2.2 基质栽培 276
19.3 无土栽培营养液 277
19.3.1营养液配方制定的原则 277
19.3.2 配制营养液的无机盐类 278
19.3.3 常用营养液配方简介 278
19.3.4 配制营养液的水 279
19.3.5 营养液的配制 279
19.3.6 营养液的点导读和酸碱度 280
19.3.7 营养液的管理 280
19.4 无土栽培设施 281
19.4.1 基质培 281
19.4.2 营养液膜栽培设施 282
19.5 无土栽培的实施与管理 282
19.5.1 无土育苗的设备 282
19.5.2 基质的选择 282
19.5.3 营养液 282
19.5.4 无土育苗技术 282
第20章 组培育苗 284
20.1 组培育苗的意义 284
20.1.1 组培育苗 284
20.1.2 组织培养的优越性 284
20.2 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285
20.2.1 细胞全能性 285
20.2.2 细胞分化与脱分化 285
20.2.3 组培中植株再生途径 285
20.2.4 器官形成方式 285
20.3 组织培养技术 285
20.3.1 工作室及必要设备 285
20.3.2 培养基 286
20.3.3 植物材料 287
20.3.4 接种 287
20.3.5 培养 287
20.3.6 试管苗的移栽
第五篇 苗圃建立与土壤管理 289
第21章 苗圃总体规划设计 291
20.1 苗圃的种类特点 291
21.1.1 苗圃 291
21.1.2 苗圃种类种类和特点 291
21.2 苗圃地的选择 292
21.2.1自然条件 292
21.2.2经营条件 293
21.3苗圃区划及面积计算 293
21.3.1 准备工作 293
21.3.2 外业调查与相关资料收集 293
21.3.3 内业设计 294
第22章 苗圃的土壤管理 298
22.1 整地 298
22.1.1 整地的意义 298
22.1.2 整地的环节 298
22.2施肥 300
22.2.1 施肥的意义 300
22.2.2 苗木缺素症状及诊断 300
22.2.3 施肥原则 301
22.2.4 施肥量 302
22.2.5 追肥方法 303
22.3 连作与轮作 303
22.3.1 连作 303
22.3.2 轮作 30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