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背后的文化因素解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152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背后的文化因素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背后的文化因素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背后的文化因素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第 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 鑫()男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小龙()男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示范课项目()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背后的文化因素解读李 鑫 刘小龙(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摘 要: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哲学观 通过对一团和气的演变发展过程、年画图像和传统文化的分析探索隐藏在其背后的“共生式”美学 一团和气中反映的文化意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代表着中国最核心哲学文化的“反者道之动”关键词: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文化因素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其创作时糅合了“民俗”和“哲学”两种文化凸显出普通大众对“和气致祥”概念的朦胧探索和感性认识 其中的人物造型是集合各种矛盾对立双方而衍生出的共同体 这种新生的“共同体”不是形而上学的空中楼阁而是矛盾对立双方对话后形成的集双方特征和自我意识为一体的“边缘地带”深入探讨年画背后的文化意蕴对桃花坞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的演变过程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成化帝朱见深所创的一团和气图(图)自宋以后各朝皇帝多有擅画者这与元代兴起的文人画不无关系成化帝尤爱绘制神像 一团和气图取自典故“虎溪三笑”相传晋代高僧慧

3、远于庐山修行他送客从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静修来访三人交谈甚欢临别送客时竟不觉过溪这三位高人分别代表着佛教、儒教和道教借此表达成化帝希望三教合一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 一团和气图为圆形构图乍一看似一弥勒盘腿而坐细看之下为三人形象左侧老者头戴道冠不难看出是一位道士的形象右侧老者为一头戴方巾的儒生代表着儒家中间老者温文尔雅雍容大度令人肃然起敬代表着佛家 道士和儒生共执经书的一端中间老者面带微笑双手搭在左右两人肩上且左手捻一串佛珠 全图构思奇特人物摆放位置合理正负得当足以窥见画者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佳品图 明宪宗 一团和气图一团和气图所反映“和气致祥”的教化功能源远流长在民间颇受欢迎 这一

4、题材的年画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情感 成化年间以后历代民间画匠纷纷展示自己的智慧在前人的基础上给这一题材的年画加入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 这一系列的文化演变形成了一种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气质的、隐喻的可视化图像给后世学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既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再现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形式自带朴质的气息 桃花坞年画的匠人们跨越了“士”和“农”两个阶层糅合了“哲学”和“民俗”两种文化创作了新的一团和气(图)这种创作形式相较于传统年画更加饱满象征性更强也从侧面凸显出民间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图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二、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的图像分析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与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有诸多相似之处

5、 画中人物为一老妪的形象身着华服、面带微笑手中捧着写有“壹團和氣”字样的卷轴整体构图呈圆形画面饱满、生动诙谐幽默的同时亦不失质朴美好 然而仔细观看画面后会发现其中有多处不合理的地方 其一:画面粗看是老妪形象可是老妪头部却梳着少女的发型 双丫髻 双丫髻是古代汉族未成年男女与成年的未婚妇女发式 其梳理方法是将头发集束于头顶再编结成两个发髻左右各一故又名“双丫髻”因其与树枝丫杈相似又称丫头 在古代双丫髻又称总角一般为儿童发饰一团和气中老妪梳着双丫髻发型显然不合理 其二:画面人物脖颈佩戴的长命锁和脚下穿着的孩童样式的鞋子与其老者的年龄格格不入 其三:如果去除画面人物发型衣着等干扰因素单看人物五官眉眼之

6、间又仿佛是一名男性 其四: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礼教最严格的时期对于女性着装有诸多限制 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女性着裤装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而画中的老妪却穿着男性的裤装 诚然这幅作品是一个矛盾综合体是男与女、老与少、新生与灭亡、历史与现在的交流和融合种种不合理共同组成了画面内容作品由此得到新生收获了更好的艺术效果对于一团和气年画形象的不合理之处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有学者认为画中人物非老妪形象而是女童并给出了相应的理由 第一画中女子头部梳着两个髻丫并垂有流苏这发型是女童的“专利”成年女子和老人不会梳此发髻 第二人物胸前佩有长命锁而长命锁是明清时期挂在儿童脖子上的装饰品直至孩童成年含有去灾避祸、“锁”住

7、生命的寓意 也有学者指出单纯认为年画中的人物是老妪或儿童的做法有失偏颇认为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女童而更像集老妪的面庞以及女童的饰品于一体的另类艺术形象 这种返老还童的愿望以及以图绘的方式表达人物形象是自古就有的 在民间造型形象中形式元素的运用和处理以及主体情感意志的表现都呈现高度的主观性、随意性和自由性各种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一种主观的、随意的创造 众多学者对一团和气年画内在文化属性挖掘不足这导致大量与之相关的设计实践仅仅停留对年画图形和颜色的截取应用不利于桃花坞年画的保护和传承三、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的文化因素“一团和气”的说法源自北宋著名学者程颢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所引上蔡语录

8、道:“明道(程颢)终日坐 如 泥 塑 人 然 接 人 浑 是 一 团 和气”相传北宋学者程颢于佛像肚内得一丹书他照书中所记终日修行不久竟有返老还童、体现华光之相 后人据此典故将程颢绘制成童子打扮的老人形象双手各执写有“壹團和氣”卷轴的两端以此期盼吉祥圆满 年画一团和气中所展现的男女同体、返老还童的对话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常见这也许是大千世界的根本之道 老人和儿童的结合是传统和现代、阴和阳的对话和交流也代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无限潜力和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是隐藏在年画背后中国古代朴素哲学观的文化意义也是桃花坞年画匠人对“和气致祥”概念的认识和表达据冯骥才先生考证年画一团和气创作于清中期采用墨版套

9、色敷彩创作画店不详清朝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创作正处于繁荣期这一时期大清国力鼎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伴随着市民阶层崛起桃花坞年画获得了巨量的订单在此背景下桃花坞年画与杨柳青年画形成南北分庭抗礼之势有别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喜气吉祥和山东杨家埠年画的淳朴自然桃花坞年画展示了年画的另一种姿态典雅端庄的画面使桃花坞年画就像一位穿着素花旗袍在烟雨中撑起油纸伞的曼妙女子色彩古朴典雅、线条柔美、技法细腻使人领略到南宋宫廷画和明清文人画的味道 当时的画工根据文人画的形式仿造年画年画的设计也不乏文人画家的参与明时吴门画派的唐寅、仇英等人曾多次参与版画创作仇英原本就是漆工后来成为吴门派代表仍未间断参与民间艺术的创作文

10、征明甚至有自己的“玉蓝堂”书坊不断地为插图版画创作画稿 因为士大夫阶层参与创作使桃花坞年画具有同时代其他地区年画不具有的温婉、雅致的特点 此外晚明以来在利玛窦、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和画家的影响下基于实证主义的几何透视学开始影响我国的绘画以至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有作者特意提款的“仿大西洋笔意”“仿泰西笔法”桃花坞的工匠们在借鉴西方透视艺术的同时为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清中期年画湖畔教子图(图)画面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母亲在教育自己孩子窗外远处的风景采用了透视的画法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在以上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桃花坞年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自成一体这为后来一团和气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图 桃花坞年 画湖畔教子

11、图老子在道德经 中提出了著名的“反者道之动”观点即世间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一面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在临界点返回循环往复这是自然界运行千年的规律 在古代哲学家们看来男女是相互对立的分别代表着性别的两个对立端但他们又是彼此依存的 因此古代的文学家们尽最大的努力和智慧去创建一个男女同体的人物形象人们熟知的“水月观音”就是典型的代表观音形象非男非女而是雌雄共同体拥有着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柔韧代表着坚不可摧和玉洁冰清当带着“反者道之动”的眼光审视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时会发现其中的人物造型与“水月观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集合各种矛盾对立双方而衍生出的共同体 这种新生的“共同体”不是形而上学的空中楼阁而是矛盾对

12、立两端对话后形成的集双方特征和自我意识为一体的“边缘地带”他们的存在并非依靠抽象的、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靠着“反者道之动”的哲学理论和经年累月的创作实践 当这种哲学理念浸入绘画领域时不仅形成了文人画发展的系统理论和准则也创立了有别于西方绘画体系的美学理论 以北宋名家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图)为例该画描绘的是北国风光主体部分为重山迭峰两峰相交处一白色瀑布飞流百丈山石突兀林木挺直山径处一队旅客正沿溪前行为画面增添了些许动意 老树、乱石、行人、瀑布在画面所有形象中既有动又有静既有浓墨又有淡彩既疏可走马又密不透风 很明显这其中包含的若干种对立和矛盾虽然是有意为之但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有机画面

13、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画面人物形象平静且和谐不仅仅体现了老妪与孩童、男人与女人的对话交流也是过去与现在、终结与新生、无和有、旧与新等多种对立范畴的对话因而更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 老人代表稳重和困境孩童代表稚嫩和希望男人代表力量和鲁莽女人则代表弱小和坚韧通过“交流”和“对话”吸收彼此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 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她浑身洋溢着孩童般旺盛的生命力且带有男性的强大和女性的率真 这种生命力的表现是通过特定的文化背景实现的它只能存在于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中从而构成一种超常的存在“共生式”美学是工匠艺人们朴素情感观的表达承载着他们的美好祝福和希冀 在表达一团和

14、气时桃花坞的工匠们摒弃了以往年画中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四人围座场景而是创造了一位集男女老少四人典型特点于一体的人物形象巧妙又不失美好“共生式”美学原则在一团和气中的应用是开创性的它标志着中国最核心哲学文化“反者道之动”正式进入民俗美术领域年画的趣味性和装饰性得到加强文化性和艺术性得到彰显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其价值不言而喻年画毕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孕育于民间的土地装饰性和民俗性对于年画来说是第一位的桃花坞年画同样不例外 他们注重简单实用强调人的切身感受和价值追求年画的出现就很好地填补了这种需求 一团和气是桃花坞年画的经典之作人们在观摩时能够从年画里看到属于自己的身份特征老人看到了和蔼的面

15、庞儿童看到了自己脖子上带的长命锁男人看到了自己穿的宽大裤脚女人看到了自己过年才会穿的衣裳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团和气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背后隐藏的朴素的哲学观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难易相成”等历代民间画师对“一团和气”的创造、加工、再创造、再加工等一系列文化传承使这种哲学观念更加实体化创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 而一种民间艺术形象一旦创立在历史的演变中相关的或不相关的形式和观念因素都有可能被附加形成一种饱含大量文化信息的符号化图形并且达到圆融和合的效果使得民俗观念更加复杂多彩这又是实体的观念化 一团和气的演变发展凸显了民间美术造型的程式化、随意性、概括性、传承性和混合性等特

16、征 这种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实践积累四、结语绘画艺术史不是某一种技术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民族性格变化的历史桃花坞工匠们把自己对于美好的认知倾注在作品中通过各种矛盾的折中融合形成总体上的和谐、平衡并最终到达一种圆满的状态时至今日一团和气展现的“和合”思想依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参考文献陶诗秀.古今发髻式样变迁.课外语文():.刘静.长命琐:颈间的平平安安.工会博览():.臧文睿初晓玲李艾真.杨家埠童子年画的表现手法研究.美术教育研究():.柳林严肃.论民间传统造型中设计的重构与应用.美术教育研究():.杨波翟若男.朱熹伊洛渊源录的理学建构.中州学刊():.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杨明辉.民间美术对版画创作的启示.艺术大观():.陆仰豪黄俊基.透视学理论的本质及其建立 与新概念绘画透视学一书作者商榷.美术观察():.周莹.“反者道之动”原理融入高校语文教学评价本土话语的思考.汉字文化():.吴静.民间美术造型表现技法及影响 评民间美术之旅.中国教育学刊():.朱光耀王彦东.艺术史编撰中的图像、文献与史观 评中国绘画史.中国教育学刊():.(责任编辑:邱天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