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创新的途径习题一、选择题1.现在,我国不少年轻人和孩子都喜欢过国外的“洋节”,对此,有人认为“对于外来节日和文化,我们不应盲目崇信,也没必要出口就是抵制。”你认为该观点A.正确。因为过“洋节”也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B.错误。因为过“洋节”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C.正确。因为过“洋节”把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了起来D.错误。因为过“洋节”没有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2.舌尖上的中国2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对饮食的深厚情感。同时采取了国际化叙事手法,通过镜头直接引发观众对饮食文化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2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文化与
2、经济相交融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通过借鉴、融合、取长补短A.B.C.D.3.央视纪录频道正在以每年面向全球播出3600余小时的节目总量,打造着中国最大的纪录片播出平台,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是因为坚持其本土价值和中国市场。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C.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与传播手段的创新D.依托多媒体技术,大众传媒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
3、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5.“书圣”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他不仅把平生博览所得的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之中,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说明()文化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传承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A.B.C.D.二、辨析题6.某省人大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提出,本省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建议鼓励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
4、用,加强对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本省的文化品牌,实现本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推进该省文化强省建设。7.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形成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的文化。因此,“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答案】一、客观题1.A2.A3.B4.C5.B二、主观题6.立足区域特色,结合该省实际,充分挖掘该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处理
5、好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该省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该省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影响力。同时,也使自己的文化得到繁荣与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本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7.(1)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推出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的错误倾向。那种认为只要面向世界就能实现文化创新的观点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