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8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1956年的债务铁凝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我找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抽出一个皱巴巴信封,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58块左右。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福安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感慨:到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都病成这样了,也不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办法弄到了医院不花钱的信封。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
2、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36元工资要顾八张嘴,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关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当年他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长大一点的万宝山鼓足勇气去问父亲,他说,那五块钱啊,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你们着什么急呢!还有就在准备好还钱的时候他调到北京去了父亲振振有辞,但据万宝山所知,自从那“著名”的
3、五块钱之后,父亲终生没再向别人借过钱。三十几年过去了,孩子先后离开了生养他们的这个城市,就仿佛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只有万宝山留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相隔两条马路。退休以后父亲时间更多了,他曾经要求万宝山把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放在他们身边照顾,被万宝山的爱人坚决拒绝。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他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假若去还钱的成本超出了要还的钱数,那他决不贸然行事。秋天了,学校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他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虽然他早已知道李
4、玉泽父子的富裕生活,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以他们今天这生活的气派,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己有些怨忿起来: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一想到“滑稽”这个词,万宝山决意离开A8。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他步履轻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忽地,他的腿像被施了法术似的不能动弹,几个风筝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该不是父亲的魂灵正俯视着他吧?他脚步均匀
5、地再一次朝着A8走,他发现,当他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选自上海文学2010年第5期,有删改)1父亲生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2小说最后一段写万宝山决定还债,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3请统观全文对父亲的叙写,分析父亲形象。(6分)4本文写了一个还债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乌 米俄阿马高尔基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
6、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
7、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
8、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
9、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
10、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
11、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5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6分) 6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7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7分)8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20分)我的邻居吴冠中阎纲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
12、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
13、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
14、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
15、?”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
16、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9第段中的“有人气”指的是 。(2分)10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段。(4分)11第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
17、,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4分)12第12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13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共20分)渡头闲想施蛰存 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怕这个渡头未必古;倘若说是野渡呢,“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未尝不妙。无奈这里的渡船上明明有人,船也忙得没有横的工夫,喔,让我想来,还有什么形容渡头的现成字眼呢?虽然花工夫翻几部书,也许会搜索出一些来的,可是一个形容词又值得了几文钱! 当我走到渡头时,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已经下了船。我立在岸上
18、,看着这三个静静地站立在船中的渡客和把着橹的舟子。说不定这时候他们对于我的怀疑比我对于他们的更大,这是从舟子招呼我的语气中可以分明地听懂的:摆渡吗?在没有回话之前,我先在自己心中照样问了一句,“摆渡吗?”于是我摇摇头。这摇摇头,在那舟子眼里,一定是以为我表示了并无摆渡之意,而实际上呢,我只是一种蒙蒙昧昧的不置可否的举动。 何以不置可否?那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摆渡的意味。我知道在一刻之后,这渡船就会撑到对岸去的,船里的这些渡客也会在对岸上了岸,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我呢?我非但不知道对岸是什么地方,就连现在我伫立着的究竟是什么处所也全不熟悉。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 当我沉思的一刹那,已又有四
19、五个乡人从田垄走来,相扶着下船。小小的渡船的两舷,已经贴着水面了。那舟子摇动着橹,发着轻柔的欸乃声,于是这渡船横流而去了。 “容与乎中流”,“春水船如天上坐”,我以为通常的情形下,坐船是一种人生的逸趣,不管坐船的或撑船的是忙人抑是闲人,是快乐人抑是忧愁人,当他在这飘浮之际,我想他一定能有至少十分钟来欣赏这乘船的滋味的。可是我觉得这乘船的趣味却不足以描绘那些摆渡的客人们。 你试回头一看那渡船上的情形怎样?渡船的行程是不自然的,它的橹自如一把截断江流的利剪。然而它又并不爽快地剪,它还得防备着拦腰而来的船头,因此只好曲曲折折地剪过去。那些渡客们既无风景可看,又无并行的船舶可以引为伴侣,而且更无那样闲
20、逸的兴致。只因他们在下船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上岸。他们乘船的观念,是无异于在岸上匆急地步行的不,恐怕还更为严肃一些,你看他们各自静悄悄地鹄立着,即使是相识的同行者,也不再像在岸上步行时那样地谈笑自若了。 至于那舟子呢?他的命运也不同于普通的舟子。他没有浮家泛宅的乐趣,却又必须每天生活于水上。他终日沉默地摇着橹,从此岸到彼岸地转运着一些匆急的旅人。“逝者如斯夫!”而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真是单调的生涯啊! 我想,做渡船上的舟子的,必须是个头脑简单的人,或是乐天安命的人。我想起以前所见到过的许多摇渡船的,他们好像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也许他们并不觉得生涯之单调,他们并不嫌厌他们的职业。看他们漠不经
21、心地等候着渡客,又漠不经心地摇着船到对岸去,又漠不经心地从船板底下取出一瓶酒来仰头饮着是的,他们大多是喝酒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恬淡态度,真使如我这样为衣食而奔走的人觉得不可理解了。倘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痴,就一定是一个善于处世的哲人;然而这两种人在外表上是本来没有什么差异的。 现在,他已经从对岸渡了一船的客人回来了回来?喔,我不知道这在他可算得是回来否?一左一右的欹侧着,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我分明看见,那舟子老是望着我。我知道他不能了解我,也许更甚于我不能了解他。明明走到了渡口,却决无渡江之意,既然如此,那么独自匆急地踱到渡头来做什么呢?至于既非觅渡,又不回步,这样痴呆地立在岸上,又
22、是什么用意呢?我想这喝饱了老酒的舟子恐怕未必会感觉到我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而不禁有单调之感吧。 客人们一个个地上岸了。他们各人付给了渡资并不交与舟子的手掌中,他们都很熟悉地把铜元放在船板上,兴奋地一跃上岸,继续各人的行程了。这使我偶然想起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的末一节来: 哦,船夫,拿去吧, 我出三倍的摆渡钱。 因为除了岸边的我, 还有你所看不见的 一双魂灵在我身边。喔!这样说来,或许每个人都负载着灵魂行路,做人的责任也太重得可怕了,四野苍茫,我真凛然于这出三倍渡船钱的客人身旁看不见的一双魂灵了。注释:乌兰,一般翻译为乌兰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及民谣有民间传说的风格。本诗描
23、绘了一个人带着自己(以及友人)的灵魂摆渡的情形。14从全文看,第段中“摆渡的意味”指的是 。(2分)15第段写了通常情况下泛舟的“逸趣”,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16在第段与第段末尾,作者都用了“单调”一词,但含义不同。第段的“单调”的含义是: 第段的“单调”的含义是: (2分)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作者从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渡口入笔,开篇诙谐幽默又引人入胜。第段欸乃的桨声,既写眼前景况,又起到引出作者思绪的作用。文章第段与第段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恨无知音的沮丧之情。第小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渡船上客人们的淳朴与诚
24、信。文章由渡口所见引发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苦闷迷茫的精神世界。文章引用古诗文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又丰富了文章内涵。19文章结尾引用了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赏析。(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活着的祖先马国福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祖先们活着的睁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
25、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在传统的节霹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
26、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
27、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才会安心离去。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目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
28、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坯坯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
29、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20文章开头说“祖先是寂寞的”,第段又说“祖先们不再寂寞”,应如何理解?(4分)21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波浪线句子。(4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2)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砖。22文章第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3请结合文章探究“活着的祖先”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1(4分)父亲生前
30、生活在一个清贫、被别人鄙视、被家人疏远的环境中。(2分)36元工资要顾八张嘴,邻居的小孩说他借钱不还,家人拒绝和他近距离生活,临终时还要儿子以拥抱的形式确认答应替他还钱的承诺,所有这些,都暗示了父亲生活的环境。(2分)24分)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通过动作写心理:脚步均匀地走,勇敢地舒展胳臂,表现了万宝山气定神闲,不再纠结。(1分)化虚为实写心理: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形象地写出了万宝山卸下心理负担后的畅快。(1分)3(6分)要儿子“无论如何”替他把钱还上:表现父亲临终不忘还债的诚信。“著名”的五块钱后,父亲终生再没借过钱;父亲自己生前不还,临终时让儿子亲自还债,给儿
31、辈卸掉压了五十三年的心理包袱:表现父亲在尽最大努力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让母亲买一个大茄子而不买小茄子:表现父亲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要求万宝山把女儿放在他身边照顾:表现父亲心疼儿孙的慈爱。张开胳膊的形象促使儿子坚定地去还债:表现父亲的行为和心理对后代有重要影响。总之,父亲是一个节俭、慈爱、守诚信、有尊严、行为对后代有重要影响的老人形象。4(6分)父亲临终还债,儿子战胜卑怯还债:表现人们应恪守诚信美德。父亲知道因自己欠债未还导致儿子赊不到冰棍后终生再没借过钱;表现人要有尊严,人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方宝山几乎不能面对与李家再次比出的巨大差距:表现社会应给穷人更多的机会,努力让大家共同富裕。张开胳臂
32、的动作对方宝山影响巨大:身教胜于言传。【解析】1本题变向的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文中的父亲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因而会产生一种特定要性格。环境影响性格,性格对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好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使人物更加生动、丰满。脚步均匀、舒展的动作展示了其轻松的心态。嘎巴巴用语生动,形象。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形象。仔细筛选,文中写父亲的语言较多,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6分,无情节分析不给分。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父亲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所以有了临终还债的故事,但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他没能及时还债,因而有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结合原文进行筛选,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3、。5(6分)坚忍(执着)乐观 6(1)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2分)(2)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4分)7忧怨中充满希望(2分) 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5分)8形象: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2分)作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答出2点即可,4分)【解析】5注意审题“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要
34、注意各不超过两个词。6此处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以动写静、远近高低结合,目的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7结合第三节“心事重重的歌声”可概括出“忧怨”,从“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可推出“充满希望”,最后再答出作用。8此题考查“我”的作用,结合提示“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结合乌米赏析即可。9有人情味(2分)10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2分)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惋惜、惊讶、敬佩等感情。(2分)1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
35、重句词语的含义。人气本指人的意气气质感情等。在文中指人们之间的情感,比如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12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4分)13吴冠中外形瘦小,精神却丰富饱满;(1分)性格平易,追求执着;(1分)他是富有的世界级著名画家,物质生活却极为俭朴。(2分)【小题1】答案示例:“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
36、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6分)【解析】9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第9段只有2句话,属于真抒胸臆,更直接地表达敬佩之情。10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婴儿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脆弱的、让人怜惜的,吴冠中用婴儿形容其病妻,体现出一片深情。1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个几词之间的语意有着相对性。表现了吴老的与众不同,突出其性格特征1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标题。标题显示了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邻居一词让人倍感亲切,就像吴老给人的感觉14人生的方向。15(3分)将自己泛舟的感受与渡船上的人
37、们感受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渡船上人们为生计奔忙的无趣(1分),表达了作者对于生计重压下的人生状况的不满(1分)。16(2分)第段的“单调”的含义是单一、呆板、了无情趣。第段的“单调”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彷徨、惆怅、苦闷。(答到与粗体字相近的意思,各一分)17(3分)设问、反复。(1分);引发人们对舟子生存状态的思考。(1分);强调了作者对单调重复的人生的否定。(1分)。18B、E19(4分)作者引用渡头咏,意在指出渡口不仅是路途中的渡口,更是人的灵魂的渡口,(1分)增强了作者因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苦闷与沉重之感(1分),深化了全文的主旨(1分),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内含更丰
38、富(1分)。【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实为不知到哪去,而内心的茫然更为可怕。15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认识。第5段写的是自己的感受,与渡船上的人不一样,他们忙于生计,无法感受渡船的逸趣。所以本段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认识。16第7段说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可见生活的单调。第9段,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可见人生的迷惘。17本题考查修辞,都是问句,但有答案,所以为设问。问了又问,为反复。问即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思考自己,思考舟子。18A以“诙谐幽默”概括作者第一段感情不正确;C.作者此处并没有“恨无知音”的感慨;D.为了突出表现客人们的无
39、思无虑,从而与下文形成对照;F.古诗文在作品中的作用不是增强文章趣味,而是引出作者的思考。19本题考查鉴赏结尾的修辞手法。引用的作用很多,解答时先写引用内容的含意。再写其作用。20祖先无法感知世间的一切美好,因此说是寂寞的;祖先能够享受到后辈们的祭奠、叩拜,因此不再寂寞。(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21(1)运用排比手法,强烈地表达出对祖先去世的伤感和怀念之情;(2)运用比拟(拟物)(或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先们对家园的眷恋,对子孙后代的关心。(4分。每个句子2分,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22本段描写出了景物蓬勃茂盛、富有生机的特点,(2分)表达对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
40、护佑后代家园和子孙的感念之情,深化主题(2分)。(4分。意思对即可)23(1)祖先虽已逝去,子孙们仍一直觉得他们并没有远离,他们仍然如活着一样关注、呵护、滋养着后代。(2)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永远是后辈们的精神支撑,为后代指引人生的方向。(3)祖先虽已逝去,但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滋美土地、河流、山川和子孙。(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开头说许多美好的东西,祖先闻不到了,看不到了,所以寂寞。第四段说,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不再寂寞。答题时把作品中的语句再进行概括即可。21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赏析时先找出其修辞手法,并结合原文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感情服务的,本段中的景物长得蓬勃茂盛,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然后再写出其作用。23本题为开放题。结合原文,可知祖先虽已远去,但其灵魂仿佛附在植物上,化为清风,化为小鸟,时时生活在我们周围。所以答题时,至少写出三点,以表达祖先并未远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