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慢教育的脚步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 通常,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一个人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针对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现在,人们需要给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寻一个生命的原点,一个思想的源头,一个美好的上游,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从容的心情,去面对那些可能熟悉得厌倦了的教育场
2、景和各种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人们更需要把自己从时下“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直接针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解不开的名校情结和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的追逐高分的应试教育可以给人带来诸多的功利,这种功利教育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心理问题,甚至体质也在变差。如今,师与生的身心健康均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问题。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
3、试教育,一旦使学生成为考分的富翁、情感的乞丐,应试的强者、精神的弱者,教师就只能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那么就会离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合未来长久发展的人” 和“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越来越远。 “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陶行知语)。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 教育是一个“慢活儿”、“细活儿”,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
4、要生命的沉淀,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知识的传承和教学绩效的考核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差生”。那些“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更需要老师耐心引导、悉心指教、平等看待、严格管理。所谓的“差生”的心灵难免脆弱、自卑、失意,他们的学习暂时是落后的,但他们不乏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梦想。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那些所谓的“差生”重拾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梦想,用智慧和艺术的方式给他们圆梦,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完善他们的品格,弥补家庭、社会等原因给他们健康
5、成长带来的缺憾。也许他们在中考、高考中不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和炫耀等回报,也许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不会一鸣惊人让学校引以为豪但教育者有责任使学生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属于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必须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各种人才,而不仅仅是针对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我们知道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恰到
6、好处地保护和帮助孩子的成长呢?其实,教育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成长过程。 附:中国家长必须要知道的几个真相 教科书里的内容并不高级,很多地方可以用低级来形容。 如果您的孩子语文考试成绩总是很高,那么您要小心了,您的孩子基本上就没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了。 如果您的孩子数学、物理、化学学的很好,值得您骄傲,但您不要忘了,这些知识在他成年后,大多用不上。 学校会让你们购买教辅,您觉得教辅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可是,您不知道教辅大多都粗制滥造,出版社的编辑不让自己的孩子读教辅。 天天跟您的孩子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自己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要以为读了大学就走上
7、了康庄大道了,您的孩子在大学里干的最多的是谈恋爱,他出大学的那天就是他失业的那一天。 真正能够帮得上您的孩子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社会上学习和培养的。 中、小学里,思想和行为变态的老师比例很高,有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很多人办教育不是为了您的孩子,更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而是为了赚钱。 我们的教育内容里严重缺乏关于生命和爱的教育。即使有,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以,您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就不奇怪了。 学好汉语比学好英语更重要,可惜的是,您的孩子被要求在拼命的学习英语。 如果您的孩子初、高中时英语成绩很好,常常在95分以上,按照这个标准,他的英语比美国人都好。可是,您的孩子基本不能流利的
8、使用英语,就是常说的哑巴英语。而有的一生都没什么机会使用英语。 大学学费这么高,并没有真正的用在学生和教育上。 您的孩子在学校里常常浪费粮食。责任不在您的孩子,在学校,因为学校没有意识也没有手段让孩子懂得粒粒皆辛苦,所以,所以,中午晚上大学食堂里学生们丢弃的馒头和米饭不是一般的多。 您的孩子和您一样,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但是唯物主义绝非真理,至少,科技发达的国家都没有把唯物主义当作真理,至少,短短几十年树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破坏了传统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却没有成功的再为我们建立一套体系。所以,很多耳熟能详的英雄、榜样积极他们那些伟大的言行在多年以后会被我们发现原来很多是被夸张甚至造了假。
9、 学校里频繁的评比、测评、达标等活动大多都是表面文章,背后充满了无知和腐败。 科学不是这个世界的唯一真理,而且社会的疯狂发展和人类没有节制的欲望的趋势下,贪婪的像自然索取资源,破坏环境,其最终结果是将人类带向绝路,人类最终还是要通过探索自己的内心而找到真正的归宿。 我们的教育严重缺乏宗教教育,哪怕是简单的宗教知识的教育,都没有。 最不幸的还不是以上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如果地震来临,最靠不住的学校的建筑。 见到了当年的神童 2011年11月29日,1978级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1位最年少的少年大学生之一,当年的著名的神童李剑芒先生从荷兰回国,路经广州拜访信力建先生,信力建先生在广州游艇会的青
10、海房设宴招待李先生,我荣幸应邀作陪,与李先生闲聊三个多小时,很是开心。 此次闲聊,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最关心的是当年的神童们的学习与生活状况。现在看来,从当年设立科大少年班的动机与目的来看,几乎是全部失败了。因为,当年设科大少年班的目的是在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倡导下,要让中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尽快占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让这些神童得到特殊的培养,从而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顶尖级科技人才。可是,这些少年班的学生,除了极个别还在从事着与科技相关的工作外,绝大多数都与原来的培养目标脱节了,而且即使还在从事科技工作的极个别,其实也没有做出大家预期的那样的成果。研究业绩其实是比较平淡的。这个少年班,
11、已经三十三年过去了,他们全部都已经年到中年,事业成就其实基本可以定论了。此次见到李剑芒先生,我最想解决的疑难问题就是,你作为神童之一,怎样看待当年的科大少年班的培养方式以及有什么样的切身体验。 我与李剑芒先生其实几乎是同龄人。他其实只比我略大两三岁。但是,命运真的是大不相同。因为,当李剑芒先生1978年3月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21位神童中的一员的时候,我正从一间农村小学的四年级留级到三年级。当时的班主任还拿着报纸给我们念着科大少年班的事迹。那些事迹真的是让我抬不起头。我记得当时的班主任对着我们说了一句话:“这些少年大学生的年龄与你们也差不多,但是,你们有些人连四年级读到五年级都有困难
12、。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样大呢?”我感觉这个话就是专门对着我讲的,因为,我是班里唯一的留级生。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在少年大学生们面前的那份强烈的自卑感早已经消失了。可是那些事迹,仍然历历在目。现在我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对当年的科大少年班的教育很有点兴趣,因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案例。今天剑芒先生来了,是最好的现身说法的时候了。 说到当年少年科大的培养。剑芒先生近期将有一本回忆当年少年班的书出版,名字叫走下神童,将会详细解读当年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通过在荷兰定居工作多年之后,特别是做了父亲之后,对荷兰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会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剑芒先生说,其实我们说神童,是一个定位错误的概念
13、。这些所谓的神童,应该叫“早慧儿童”才是比较合适的。他们其实不但不应该称为天才与神童,而且可以说多少是有点心理疾病的人。在中国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聋哑人、残疾人与智障儿童有特殊学校的特殊教育,而“早慧儿童”的教育就没有人给予科学的关注呢?这些孩子智力发育比普通孩子要早,但是,并不等于他们就是神童,只不过是智力发展较早而已。这也容易给这样的人一个压力,那就是他们得不到正常儿童的那种心理涵养,他们受挫折的韧性与耐力,都远不如普通孩子。我要剑芒先生举个详细一点的例子说明。他说,比如,那些早慧儿童,心理压力比较大,也比较脆弱,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比较急功近利,比较浮躁。对于在5分钟之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他
14、们还有点兴趣,如果一个问题需要超过20分钟才能够解决,他们就没有耐性去对待。在学习与科研,以及日常生活中,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越往后,遇到的问题,就越需要有耐力与韧性。早慧儿童,智力过度地被开发,IQ发达,但是情商EQ显然严重滞后,身体、心智、性格与灵魂之间常常严重脱节。剑芒先生说,如果可以人生可以重来,他不会选择去读这样的少年科大班,他会老老实实选择先过好常人的生活。一个人过早地被剥夺了童年,这将是终身都无法挽回的。现在他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切顺其自然。孩子过了十五岁,就相当独立了。孩子的房门口已经被孩子贴上了这样的字条:“进房请敲门”,显然,这是专门写给孩子的父母看的。荷兰的教育对孩子相当独立自主。父母不会横加干预。孩子的隐私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作为父母,就是创造条件,让孩子成就他自己。过早地造神童,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三个多小时的聊天,余意未尽,可以学到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