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频考点三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2012山东)古怪的重水(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_答案示例一:合适。(1)“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2)“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3)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4)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示例二:不合适。(1)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2、。(2)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3)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4)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过探究文章标题是否合适,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题目是否合适,就要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题目中的“古怪”一词是否在文中有所体现应是探究的重点。2(2011山东)没有天堂(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答:_答案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
3、幻想。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解析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注意题干中“结合文章”的要求,探究时要紧扣文本,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3(2009山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等。具体略。解析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言
4、之成理即可。4(20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原文见本章常见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答:_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解析主要谈梁漱溟先生的学问和人格。1考试说明对“探究”考点有怎样的要求?答案(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如何理解“探究”的三个小考点?答案(1)对“从不同的
5、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点的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等。“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尽量从多角度揭示文本的深层内容。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究既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要素深入分析。“人生价值”指人基于一定的人生观对人生的意义所持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文本中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时代精神”则集中体现在文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上。新闻、人
6、物传记,无不集中地展示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显示特定人群的价值追求。(2)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理解作者的创作离不开自身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一般包括文化与知识构成、时代发展的背景、成长历程与经验、独特的思想与创作冲动等。写作意图就是创作目的,考生要通过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如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进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就是要求考生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整体阅读文本能够联系到当时的写作背景,同时准确分析归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针对访谈就是体现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
7、针对人物传记就是探讨传主的人生价值,其在当前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等等。(3)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理解“探究”就是探讨研究的意思,“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既包括主要存在于文本中能体现或实现作者写作意图、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凸显文本和新价值的重点问题,也包括主要存在于文本中客观存在的读者不清楚或不容易弄清楚的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两层含意:一是不能止于对文本的认同,也不能因袭他人的成说,而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力求自己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二是提出的见解虽不要求就是最终的结论,但要求能自圆其说,因此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3高考在“探究”命题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
8、就考点而言,虽说高考对三个小考点都有所涉及,但重点还是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上。(2)就命题的角度而言,主要有:探究标题的含义。谈谈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和见解。一、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张大千的晚年岁月清晨,张大千准备开始泼彩,这幅画就是他开笔月余的庐山图。产生这幅画的想法,或者说答应画这幅画,是他刚度过八十三岁寿辰后。夏初,一位旅居日本的华侨巨商李海天专程飞到台北,登门拜望张大千,见老人身患多种疾病,腿伤后还需人扶,话到嘴边欲言又止。李海天与张大千以前就相熟,更了解他的怀乡之情,正因为此,他才来找张大千的。“唉,干脆说出来试试!”他终于道
9、出了来意:“大师,我想请您作幅画,以庐山为题材的大画。”“唼!”老人认真了,看来客人真心诚意,他说,“我从未去去庐山呀!”“没去过?”客人听了大吃一惊,难以相信,天下名山都看遍的张大千,怎么会没有去过大名鼎鼎的庐山呢?“真的没去过。”老人再次肯定,顺便说起自己为什么会没有去的原因,“这与先仲兄善孖有关。以前在上海和苏州,我和先仲兄同游华山、黄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就怕一点,哪一点?只要有他的朋友在,我就完全成了鼻涕横揩的小兄弟,谈诗论画,饮酒品茗,我只能站在一旁伺候,不是味儿呀!先仲兄两次游匡庐,都是他的朋友相邀,我当然不愿去,不如躲在家里称王称霸。”客人听了这段有趣的往事,脸上在笑,心中
10、暗暗叫苦,这幅画没谱哪!想不到,忽地柳暗花明。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幅画我画。”“真的?!”客人喜出望外,老人一听不高兴了:“我张大千说话无戏言。”“哦,大师,真对不起,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不是说没有去过庐山吗?”“画我心中的庐山!”老人口气分外干脆坚决。“形成于未画之先。”没有去过庐山的人,怎么画庐山?张大千历来认为:“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但要真正画出“心中的庐山”,决非易事。更何况,这是一幅罕见的巨幅,三十六尺长,六尺高!它要由一个从未去过庐山、疾病缠身的老人完成,难!不少人为大千老人捏了把汗。老人自己也不敢掉以轻心。他特地请来朋友沈苇窗,为他搜集有关庐
11、山的文字、照片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作成详细的笔记。说来也巧,沈先生搜集的文字、照片资料中,有一些就是大陆出版的。老人还翻阅了一些古籍和有关书籍,有意识地和一些去过庐山的人摆谈。渐渐地,庐山在他心中活了:它独有的自下而上的雨,有声的云,汹涌的云海,时聚时散的佛灯,直下三千尺的飞瀑它岂止是心中的庐山,它是心中祖国的象征!张大千要以他的笔墨,抒写对祖国的思念。他要以终生的经验和学识,绘出这幅能流传久远的巨作。几个月来,他神游在庐山峰峦之间。日日夜夜,朝朝暮暮,和庐山交谈。老人以他几十年游历山川的心得和绘画的经验,凭借他惊人的艺术想象力,使庐山真面目展现在他眼前,庐山屹立在他心间。1981年7月7日,是
12、张大千巨构庐山图的开笔吉日。老人装束一新,团花长袍东坡帽,白绸长裤青缎鞋。面带喜色,银髯飘拂,哈哈笑声响彻画室内外。被特邀参加开笔礼的观礼嘉宾有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张群、王新衡等。大画案上,铺着绢织画料,儿女们已经用清水把它敷润过了。画室里挤满了人,大家的目光都投射到主人身上。老人终于笑呵呵地起身了,他手指轻捻银髯,目光来回扫视着画料。片刻,他回过头来,双手抱拳,向观礼嘉宾一一致意:“大千献丑了。”他首先端起一个青花大水盘,里面盛着满满的墨汁,身体前倾,手肘自左至右,将墨汁缓缓向画料上泼去。嗬,开笔不用笔!乌黑的墨汁在绢料上慢慢浸润。它将变成高山,长出峰峦,吞吐万象。客人们都起身站在四周,看他如
13、何创造一个新天地。大千执定大帚笔,依然谈笑风生。他以淡墨破出层次,勾定大框廓,然后,又以笔蘸水濡墨,以通气韵。他不像在作画,像在打一趟极富内养功的太极拳。他运动大帚笔,头、眼、颈,乃至四肢都在动,连嘴巴也在动,有板有眼地说:“浓墨不破,便无层次;淡墨不破,便乏韵味。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在画庐山图前先画几幅小画,是大千给自己定的规矩,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加以坚持。他说:“画我心中的庐山,整体在胸,局部却要边想边画,不可妄下一笔。”这幅画,犹如在阿里山上修一条盘山公路,工程浩大,不能偷工减料,整整一个多月,老人才着手在画上泼洒石青、石绿等色彩。1张大千作画的态度,对于你学习有何启示?请结合文
14、章谈一谈。答:_答案要善于广泛地搜集材料并精心整理,如张大千搜集有关庐山的文字、照片、古籍,并作成详细的笔记;要成竹在胸,方能运筹帷幄,如张大千先作充分的准备,形成“心中的庐山”,自然可以足不出户画出庐山;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勇于坚持,如张大千画小画,定规矩,不偷工减料,坚持了一个月才开始着色。知识储备“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应包括作品主人公或传主、访谈对象等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作者、访谈者、传者的情感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外也包括文本本身与当代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一包括属于历史性的,后一包括则属于现实
15、性的。实用类文本无不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体现人物的价值追求。但文本类型不同,高考考查所要求发掘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也有所差异。新闻,要求发掘的多是事件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传记和访谈,多是要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发掘传主和被访者的精神追求,发掘这种追求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科普文章,多是要求结合时代特征,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报告,要求发掘的多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发掘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工作的指导意义。除要把握不同文体探究的角度不同外,我们还要认真阅读文本,对于人物,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
16、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对于事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作因果思考,从而发现其意义和价值;要捕捉主要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另外,要注意:善于选择角度,如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去发掘其意义;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如从字面上对文本进行解读,是浅层面,如能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就深了一层;也可以从情感、哲学、美学、文化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发掘其意义。二、如何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耕地为何被挖成大坑这是山西省长治市黄碾镇的黄中村,在村子边上,有这样一个大坑。坑还真不小,深有十几米,面积呢,
17、记者粗略看了一下,足有三四十亩。再向坑里看一看,有很多被车辆碾压过的痕迹和胡乱堆放的土堆。坑的四周更是被大型机械挖得深一块浅一块。从黄中村向北几公里,就是史回乡的杨家庄村。穿过一片玉米地,看到了一个同样的深坑,面积比黄中村的更大。记者走了一上午,在长治地区的潞城市屯留县、长治县等地就发现了二十多个这样的深坑。这些大坑出现在不同村子里,却非常相似,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深。而且记者看到,大型挖土机还在开足马力继续地挖,看来这坑的深度和宽度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甚至有些埋在地下的管线都被挖断了。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深坑过去都是土质非常好的耕地。现在每年还领着国家给的耕地补贴。但从四五年前开始却被人
18、以每亩几百元的价钱给租用了。这些耕地为什么被挖成大坑?挖出来的土又到哪里去了呢?如此“环保砖”在黄中村,记者跟着挖土机来到了一片厂房,远远地就听见了车间里传来的轰鸣声,厂房顶上还能看到冒出的青烟。记者看到挖土机把土放在了传送带上,土被打碎、筛成粉末,然后再运送到车间里被压成了一块块砖坯。原来,从大坑中挖出的土,都被送到工厂烧成了砖。煤矸石烧结砖是传统粘土砖的替代品之一。这种砖的最大特点当然是少用土多用煤矸石,而在长治地区更是规定煤矸石的比例必须达到70%以上,才被认为是新型墙体材料。也就是说,用土的比例不能超过30%,那么这所谓的环保砖到底用了多少比例的土呢?记者到后院看了看,发现这边一堆堆的
19、粘土堆成小山,在几堆粘土后面好不容易才看到了一小堆煤矸石。显而易见,这个砖厂烧砖所用的材料当中,本应该占大头的煤矸石几乎成了象征性的摆设。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长治地区类似这样生产工艺的砖厂至少有四五十家。每家每天的生产能力都在十五万块左右,四五十家砖厂一天能生产五六百万块冒牌的环保砖。这么大量的消耗,难怪会把好好的耕地挖成这样。煤矸石的成本每吨在30元左右。而就近挖取耕地上的土几乎是没有成本的。如果按照环保砖的要求,一块砖以70%煤矸石,30%的粘土来算,一天生产十五万块砖要使用煤矸石260多吨,如果煤矸石只用30%,粘土用70%,那么一天只需要110吨煤矸石。这样砖厂一天的成本就能省下四五千
20、块钱。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潞城市国土资源局在巡查过程中,就发现了辖区内各个砖厂占用耕地取土烧砖的违法行为,并下发了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的通知书。对一些砖厂一次性的罚款就高达十几万,并要求关闭砖厂,可检查之后,停上几天,没人查了,那些砖厂就接着生产。真正新型环保砖少人问津记者在长治采访时也发现,粘土砖并非没有合适的替代品。这种刚蒸出来还冒着热气的灰色实心砖是全部使用电厂排出的工业废渣,通过高温蒸压而成的,一点粘土都不使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砖,也是山西省墙改中心近年来推广使用的替代材料。它的质量不比传统的红砖差,而且价格还更便宜。奇怪的是,违规生产冒牌环保砖的现象屡禁不止,而物美价廉
21、的环保砖却销售不畅,很少有老百姓买来盖房子。据了解,老百姓不选择环保砖的主要原因是千百年来一直使用传统的红砖。而面对新型材料,老百姓了解得少,觉得环保砖重量轻,担心质量不过关,能接受的很少。实际上山西省2010年就已经出台了蒸压粉煤灰砖、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所生产出来的砖已经能达到国家的标准。但是由于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普及的效果一直不理想。因此,一边是新型环保砖鲜有人问津,生产线长期闲置;另一边是冒牌环保砖生意红火,大量耕地每天都不断遭到破坏。2请探究这篇报道的创作意图。答:_答案披露不环保的“环保砖”现象,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环保砖的意识)。警示有关部门,要加大环保(砖
22、)宣传的力度,使环保的理念根植于百姓心中。提醒执法部门,对假冒环保生产的企业要加强监督,不可“走过场”。知识储备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究,一方面要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动机意图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要素深入分析,一定要把文本放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运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观念,以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尤其是当题目要求结合写作背景或意图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某一内容时,一定要紧扣文本,从主旨出发,探求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或从主要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辨明这一内容与总体特征的关系;或从其他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求其内在的关联;或从文
23、本提及的其他因素考虑这一内容是否合理等。其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时代与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表达目的、表达方式,文本的背景资料,文本的对比材料和互现材料,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三、如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孤傲”俞平伯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
24、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
25、,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
26、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
27、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选自名人传记)3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_答案(观点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
28、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观点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地回答;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观点三)既有有风骨的一面,也有木讷的一面。(言之成理即可)知识储备高考在这一考点上有三种题型:评析式命题人对文本提出某些问题,要求考生深入研讨;辨析类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质疑类让考生质疑某些作
29、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无论哪种题型,都应解除“伟人”“名人”“佳作”完美无缺的思想束缚,立足于文本材料,大胆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紧扣传主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晰电视画面,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视频聊天这些事情改变着人类生活,世界也因此拉近了距离。但你可曾想到,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华人科学家发明的“光导纤维”,是它,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更敏锐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时代。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掀起了一场人类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个人,就是英国华裔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光纤之
30、父”高锟教授。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他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取名。祖父高吹万,乃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其父高君湘是律师,家境优渥,但家教甚严。高锟幼时便受到国学启蒙。扎实的国学基础,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高锟从小就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都想亲手鼓捣尝试一下。当时,高家楼顶有个小阁楼,这里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拆得七零八落的闹钟,大卸八块的收音机尽管凌乱不堪,但这里却是他科学梦萌发的温床。后来,他迷上了化学,尝试自制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组装了一部收音机。19
31、48年,高锟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由于港大没有他感兴趣的电机工程专业,他只好远赴英国,入读著名的伦敦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毕业后,高锟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工程师。光,也许是最平常的东西。它时刻在人身旁,很久以来却又一直无法捕捉、称量。高锟,就是一个与光游戏并作出巨大成就的人。如果将光比成淙淙水流,那么通过“管道”输送它的科学尝试,早有先例。早从1841年开始,就有科学家尝试利用玻璃棒甚至是水柱,制造传输光的管道。但直到高锟之前,光纤的实际价值也仅限于医疗等有限领域。主流的科学家都认为,基于极高的损耗,光纤虽然可用在短短的胃镜导管上,但用于长距离通信根本不可能。
32、而伟大的发现,往往就蕴藏于对于“不可能”的否定之中。高锟带领着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选择了光纤通信研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从小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的人,开始了对传统思维的挑战,这种探索的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一意孤行的高锟,曾向不同的材料专家请教,在人们的争议声中,他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高锟说:“做事固执,冥顽不化,可能不是个好品质,但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己见,一旦认准的路,就要百折不回走到底,撞上南墙也不回头,否则的话,你永远不会成功
33、。”在学术上,儒雅的高锟严谨执著,终获成功;在生活中,高锟同样是个让人钦敬的谦谦君子。在事业上,高锟追求的是技术成果而不是金钱。他已是“光纤之父”,却不曾取得光纤技术的专利权,更没有获得巨大的财富。高锟说:“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的技术成果。”他每年为贫困学生捐款两万港币,还经常把奖金捐献出来成立奖学金。科学需要严谨,但严谨背后的高锟却童心未泯,充满孩子气。虽已至古稀之年,但凡是新鲜的事物都仍能引起他极大的好奇心。六十岁时,他才开始学习潜水,后来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静静地抚弄泥土,这种感觉我很喜欢。”他似乎返老还童,又回到了童年捏土炸弹的
34、岁月。恍然顿悟高锟教授之所以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上获双丰收,那是因为植根于泥土的光纤支撑着他毫无任何杂质的信念和追求;同时又令他从朴实的泥土中不断汲取无穷无尽的养分和力量,去努力研究光纤制造和运用,并透过光纤去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选自名人传记,有改动)文章第段写童年时高锟着迷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文章第段写晚年时高锟依然如年少时一样童心未泯。这两处表述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加以分析。现场答案1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答偏了,题干要求是“两处表述”,它只围绕第一处回答,以至于对文本内分析不够充分,应该是审题不细所致。现场答案2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观点明确、正确,对文本分
35、析透彻,体现了探究“理由充分”的要求。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太粗略,未作展开。请修改为满分答案_答案(1)两处表述都揭示了一点: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2)高锟正是因为从小就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所以受兴趣指引,在幼年就培养起了动手实验的能力。(3)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高锟远赴英国,积极求学;因为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心,高锟挑战传统思维,探索新科技。(4)即使到了晚年,好奇心和兴趣依然让高锟的生活保持着丰富多彩的活力,让他始终积极乐观。(5)好奇心和兴趣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作用巨大,它是积极生活的一种催化剂。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有进步的
36、动力,也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失去好奇心和兴趣就往往导致不但做事效率低下,难以有成果,而且心态消极,精神萎靡。)突破一:如何探究传主身上所反映出的人生、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努力发掘传主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揭示其人生反映出来的优秀精神以及对于当前社会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这是传记探究题的主要着力点。命题主要从两个角度切入。一是能发现传主身上优秀的品质和价值,尤其是那些足以影响他人、社会的思想、品格等。如: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责任心、信仰、尊严、质朴、善良、敬岗爱业、追求真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这样的题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题的第(4)小题:谢希德的“诚
37、”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是探求传主取得成功、成就,作出贡献的原因,从而发掘传主身上优秀的东西。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第18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无论何种角度,探究都是在“观点材料”层面内展开:先确立观点(传主身上的思想品质是什么,或成功的原因是哪一个),再在文本内多方寻找材料加以证明(或在文本外寻找材料,这一点视题干要求而定);观点可以只是一个,但材料却不止一个,因此,需要在文本内多方面多角度寻找,发掘材料,做到“负责
38、任”(合理表达,言之有据,理由充分)的探究。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冯友兰先生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任继愈于西南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任文学院院长。任继愈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曾听过冯友兰的课。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冯友兰讲课时慢条斯理,要是你记笔记快得能跟上他讲话的速度的话,那你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
39、好了。冯友兰基本上是出口成章,这一点特别令任继愈钦佩。任继愈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他,比如说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就是出口成章的典范,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让人能弄清楚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的区别。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合同异”。很简单的几个
40、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在一场哲学年会的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朱熹哲学。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做茶杯就是要根据茶杯的形状把陶泥做成茶杯,物质在英文中又称为“stuff”(材料)。冯友兰就在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说可见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冯友兰是一代哲人,深思慎取是他的特点。他经常沉浸于思考之中。抗战初期,清华大学的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
41、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在窗外。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又是什么。还没考虑完,他的手已经骨折了。冯友兰的成就,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勤奋和毅力。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三校迁到湖南,文学院借住在衡山脚下的一所学院里。冯友兰教授“朱子理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讲稿出版时命名为“新理学”。他随讲随写,每天按时写作,从不间断。和他同住一室的郑昕说:“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台开动的机器。”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20世纪30年代初写成的中国哲
42、学史(两卷本),奠定了他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碑阴的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所谓“三史”就是他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他的哲学创作。任继愈在他的一篇纪念冯友兰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哲人长住,哲理长存。日来月往,悠悠此心。(有删改)文中引用了任继愈的一句话:“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这句话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
43、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答:_答案(示例一)冯友兰成为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学术成就非凡,这离不开他的勤奋和毅力,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注重现代逻辑训练,思维清晰,这不但有益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勤于思考,能着眼于日常生活现象,深入思考哲学问题;思考问题非常投入专注,沉浸其中;勤于写作,持之以恒,从不间断。(示例二)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枯燥的哲学问题幽默化,这样便于听者接受,也让听者乐于接受。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解析文中引用任继愈的这句话重在强调向冯友兰学习的内容。答题时,考生应结合文本探究,写出感受最深的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的
44、“爱国主义精神”在文本中没有涉及,应避而不谈。突破二:如何就传主的做法(选择)、思想观点作出评价式探究对传主作出评价,发表个性化的评价,也是人物传记探究题的另一着力点。这是一种评价式探究。这种题型同“鉴赏评价”题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分析评价有深广度,更强调观点与材料的紧密结合。这种评价式探究应坚持:有自己的见解;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紧扣传主的生平事迹及其动机意图,尤其紧扣传主给社会、时代带来的作用、意义、影响、贡献;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有理论素养;要联系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把人物放在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评价。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最
45、精彩的表演陈炳熙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做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极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