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惊弓之鸟》教案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 学科:语文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 教学课题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的道理。
1、会认“魏”、“弦”等5个生字,会写“弓”、“魏”、“射”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射箭”、“打猎”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的道理。
三、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的射箭能手更羸,观察了天上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它一听到弦声,心里害怕,就拼命往高处费,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因而就掉了下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更羸之所以能够判断出那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的道理。
教学准备:
《惊弓之鸟》的动画短片
四、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个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的成语故事。本文将通过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的词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惊弓之鸟》动画短片加深学生对这个成语故事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书架上有很多《成语故事》的书。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有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发言)同学们看书都很有成效,都把这些故事记住了。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认读生字。(出示课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惊弓之鸟”中的“鸟”指什么?(大雁)
【百度搜索】
拓展:大雁的知识
【百度搜索】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的故事。)
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先果后因)
4、文章的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果?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
(第2自然段写的是结果,第6-9自然段写的是原因。)
5、、观看《惊弓之鸟》的动画短片。
【优酷搜索】
6、分角色朗读全文,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更羸用空箭就能射下一只大雁,更羸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四)作业布置
1、 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情绪变化。
2、 抄写生字词。
3、 思考:为什么更羸能够用空箭射下大雁。
(五)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先:结果 (第2自然段)
后:原因(第6-9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更羸放空箭射下了一只大雁。
(1)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真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吗?事情到底是怎样的?
(更羸仔细看了看从远处慢慢飞来的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魏王相信吗?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信不过自己的耳朵,抱有怀疑态度。)
(3)更羸又是怎么回答大王的?
(“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很诚恳。)
朗读时要注意更羸与魏王的语气。
(4)大雁是怎么被射下来的?
(第5自然段: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第5自然段有两个“直”字,这两个“直”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声音后,心里害怕,使劲往上飞,飞得急。“直”就是指大雁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已经不能飞了,从空中直直地掉了下来。“直”是垂直的意思,说明大雁掉得很快。)
3、魏王看到大雁掉了下来,有什么反应?
(魏王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惊讶感叹的语气。)
更羸真有这样的本事吗?他是怎么回应魏王的?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5、更羸是怎么判断出那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的?仔细读第9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更羸观察到的情况、分析的情况和判断的情况。
(观察: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分析:飞得慢是因为受过伤,叫得惨,是因为它孤单失群。
判断:大雁听到弦响就会掉下来。)
6、揭示“惊弓之鸟”的意思。
“惊弓之鸟”就是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7、讨论:你认为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认真观察的人:“更羸仔细看了看”
是一个谦虚的人:“请让我试一下”、“不是我的本领大”
是一个善于分析的人,能从大雁的飞行速度和叫声知道它是一只曾经受过伤。)
8、角色朗读。
(三)总结课文
更羸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出那只飞得很慢、叫声很惨的大雁曾经受过伤,没有用箭就使大雁掉下来了。大雁之所以掉下来,是因为大雁自己心里害怕,听到弦响,一着急就掉了下来。“惊弓之鸟”就是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四)作业布置:
1、《导学导练》第10课。
2、向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3、积累成语故事。
(五)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观察: 飞得慢,叫声悲惨
分析: 受过伤 孤单失群
判断: 听到弦响就会掉下来
六、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的射箭能手更羸,观察了天上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它一听到弦声,心里害怕,就拼命往高处费,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因而就掉了下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而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更羸之所以能够判断出那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更羸和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课后练习也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也注重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情绪变化。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重点段落,这一个包含了更羸对大雁的观察、分析以及判断。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他的这一点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讨论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认知更羸的品质,并引导学生要多观察、多思考。
三年级的学生对动画还是挺感兴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插入了《惊弓之鸟》的动画短片,以直观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印象。“惊弓之鸟”的意思,我也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生硬地告诉学生,而是在学习了整篇课文之后,才慢慢揭示出其意思,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