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21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思想政治理论课社 会 实 践 报 告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实践题目: 江西省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南昌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第1学期小组成员名单小 组 长:目录 (一) 中国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二)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多重挑战 (三)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四) 如何让破解就业难题中国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 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 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
2、重点关注的问题。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 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则 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业困难急剧增加。 (二) 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即使是就业了的大学生,也在面临微薄收入与生活支出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经过了最少15年的教育过程,最基础的就是学会了如何体面的生活。可是,体面的生活需要消
3、费的支持。而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收入往往只有1000- 元,如果在大中城市独立生存的话,这些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的体面生活支出。特别是进入 年,房租、食品、服装、交通等生活费用的上涨,让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更加艰难。 (三) 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贷学金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学金。可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同时,而这些支出很容易超过她们的收入,让她们无法独立地生存,更不用说归还来自父
4、母或者金融机构的大学贷款。3) 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 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她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她们就业。那么,她们该怎么办?是继续每年交将近10000元的学杂费,已经花费更多的生活费,继续读未来找不到工作的书,还是采取其它措施。在“蜜罐”中长大,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大学生们,开始体会真实生活的严酷现实。她们下一步何去何从? (四) 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链。如果大学生无法就业的话
5、,还会影响到无数中小学生家长的观念意识。中小学生家长就会反思,自己给孩子进行了大笔的投资,而且学生学习很刻苦、很努力、成绩也很好,但结果却是找不到工作。这不但浪费了金钱、牺牲了孩子的美好童年,还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结果是自己希望的吗?读书真的有用吗?而当中小学生家长观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直接会影响到教育这个产业链,以及依附于教育的附属产业,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形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 随着高校扩招加速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矛盾的不断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值得社会关注,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
6、教育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多重挑战(一)金融危机后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明显多于就业市场可提供的岗位数量,使得高校扩招加速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 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中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冲击,金融危机影响的突发性与中国经济结构中固有矛盾的叠加,使就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二)、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毕业生主观问题在金融危机和招生岗位矛盾的双重考验下,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和主观
7、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就业环境、国家政策和教育体制等,本文主要从毕业生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对职业的认识模糊不确定,对当前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主动认识的意识,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造成大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找工作时的盲目失措。 2、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学时代,是每个人风华正茂的年纪,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每个面临毕业的学生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憧憬着自己理想实现的那一天,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在就业时出现了矛盾,“僧多肉
8、少”的现实约束着许多大学生实现理想的路径,于是,许多大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寻找新的理想。也有很多大学生经不起现实的残酷,理想最终在现实中破灭。 3、自身能力素质的欠缺。大学,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最好时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毕业生成为众多招聘单位青睐的对象。相反,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等等,这些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欠缺导致了就业的困难。 4、心理素质的失衡。当今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越来越感到焦虑与恐惧。面对越
9、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在求职时能一次成功是每个大学生所希望的,然而不少大学生会遭受挫折,这时一部分人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她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经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这些毕业生在遭遇一次次挫折后渐渐失去信心,在失落中不能振作,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最终被社会淘汰。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举措1、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当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
10、素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说明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高校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自身的职业发展都缺乏相应的思考和抉择,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工作者要增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明确自身职业定位,稳定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从而实现成功就业。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科学系统地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
1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系统讲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规划职业,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 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经过我们组员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原因: (一)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体制之间没有有效的连接 “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连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研究员认为,“因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渠道并不特别畅通,导致许多单位
12、、企业急需大量掌握比较好的技能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同时大学生们又在为找工作而到处奔波。”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赖德胜说:“中国经济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而大学生毛入学率不到20%。这么快的经济增长,为什么还消化不了大学生就业?说明劳动力市场制度存在着问题。” (二)单纯追求学校或院系的利益,可能会损害学生利益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国内某门户网站一项最新在线调查显示,1500多名被调查者中,55%的人认为是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只有10%的人认为是人才过剩或大学生眼高手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当前为止,大学教育提供的知识,确实很难全面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是变化
13、多端的。当前教育成果不能完全对应社会需求,有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能够经过改革、调整来改变。”赖德胜说。 专家举例说,比如一些学校片面地以某个专业学生考研人数多为标准,以此来宣传、评价该专业办得好,并以此扩大该本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其实,一些学生很可能是因为该专业不好就业而被迫选择考研的。能够想见,这样继续招进来的大学生,就业率怎么会高?“一些大学或者院系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很可能不一致,因此在一些学校,我觉得是学校的利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这可能是一些院校或专业就业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三)就业压力与国家福利、国情差异、城乡差异等有关 据赖德胜介绍,不少发达国家的高校学生是8年到 才毕业的
14、,因为她们没有动力去就业博士生待遇很高,享受很多补贴,她们就业的压力没有中国这么大。而在中国,很多农村学生花五六万元上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就业,她们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 “发达国家市场发展很规范,因此就业很均衡,分不出城市和农村。而中国的国情就是城乡经济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也很大,使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面受到限制。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赖德胜说。 (四)扩招,虽然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不能简单地说,没有扩招,学生的就业就好解决。”赖德胜说,“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很多很好的大学扩招量很小,一些二三流的地方院校扩招反而很厉害。因此,扩招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大学
15、,它们的行为差异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有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如何?量力扩招才是上策。” “我觉得扩招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杨宜勇研究员认为,分析扩招与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思考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存在过度投资。如果存在过度发展或者过度投资,那么就存在大学过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事实是,中国 多所大学,没有一所大学倒闭。一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难清华北大都是100%的供求比率,而一些三流的大学、三流的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可能低至30%或者更低,因此,根本差异在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经过扩招
16、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她们经过4年大学的学习和教育之后,我想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竞争力,肯定比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前景要好得多,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杨宜勇强调说。 (五)一些招聘会成了形象工程 “一些招聘会成了形象工程,形象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杨宜勇说。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招聘大会偶然举办,可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招聘工作都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大学生要毕业的时候,一些专业人才服务机构会印制厚厚的人才需求目录,这些需求目录会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供学生随便翻阅。 “我觉得一些招聘会效果不好,客观地说,首先是这种招聘工作的形式不专业。另外,一些参加招聘会的招聘企业是带着广告目的的,更多
17、是为了展示企业,而不是为了招聘员工。”赖德胜说。 “招聘会看起来很热闹是没有用的!随着市场的细化,这种大而杂的招聘会,今后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张车伟介绍说,在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只需把简历投到专业年会就能够了,每个专业的学生到哪儿找工作是很清楚的,而且这个渠道也很畅通。比如学服装的,就去服装协会办的一些年会,学经济的在经济年会这个圈子里找,每个行业、每个专业需要什么人才,都很清楚。 (六)户籍、档案制度改革应在大学生层面更快进行 “当前,劳动力市场上谈的最多的障碍就是户籍障碍。”张车伟呼吁说,“一些户籍制度、档案制度对大学生就业有限制。户籍制度改革在大学生层面上应更快进行。” “现有户籍政
18、策如果不能马上全面放开,能够减少限制,逐步放开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张车伟说,户口不应该成为限制劳动者在城市生活的因素。“对于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城市生活是有保障的,对这部分人的户籍改革能够先行。” (七)大学生不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 “过去大学生统招、统分是一种包办婚姻的制度。现在搞大学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是自由恋爱的制度。如今就业遇到了难题,许多人又留恋包办制度,我觉得这不太现实。我认为,大学生在新成长劳动力中绝对不是弱者。”杨宜勇表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把大学生都包办起来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现在最需要帮助的是四五十岁的下岗职工,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也是把这些人包
19、起来,而不能包大学生”。 杨宜勇认为,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未来大学生就业会流向中间层劳动力市场,大学生能够施展才能的领域更宽了。“今天的大学生就像上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她们如果能像上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一样选择就业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就不存在问题了”。 (八)就业难体现了社会进步? “我人个认为,未来中国,65%左右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可能就是常态。据我了解,最近美国大学毕业生离开校门的就业率也就是55%至58%左右。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状况可能就是这么一种状态。”杨宜勇说。 如何让破解就业难题 (一)府应优化制度安排,强化服务职能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责无旁贷。首先,政府
20、应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扫除劳动力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政府有必要取消对高校毕业生到其它省市就业的进入目标、户口指标等方面的限制,同时必须取消政对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其次高等教育发展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不断提高提高这些地区现有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同时,适当创办新的高校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大城市和经济社达的地区,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高等教育的空间。经过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使高校毕业生的地区分布更趋合理。第三,政府应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
21、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既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规范,以保护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搞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首先要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即使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使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其次,要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经过签订人才智力合同
22、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实习毕业生和企业间求职愿望和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再次,要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经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让大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一方面,可经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大学创业园地,扶持和指导大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 (三) 大学生应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
23、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培养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二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合理地知识结构,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在课堂学习之余,应积极参加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科技竞赛等活动,经过这些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三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但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看重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苏子的培养和塑造。 1政府: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
24、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另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三是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要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要认真落实取
25、消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的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2学校: 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可采取多层次多方面模式如精英模式-团体模式-制度模式-系统模式等去灌溉学生精髓,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含职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度。 其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其一,由于高校招生的计划始终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因此,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都必须改行。如果没有跨专业知识和
26、能力的储备,这些学生就只能失业或待业。其二,无论是创业还是各类性质的创新,都需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纵观企业界、科技界、文学界及其它各界的成功人士,依靠单一学科闯天下而成功者几乎没有。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
27、大学生: (1)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经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几十年来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方式使人们的创业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和某些舆论导向的影响下,又使许多学生在择业上形成了“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观念。她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人问津;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高收入、高福利单位,而对广大的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则不屑一顾。如果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改变,这种假性就业难的现象就很难消除。 (3)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能够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