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9072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9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运行机制农村发展问题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农村三产融合存在一些问题,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协调性不够突出,因此需要研究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和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活力。1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1.1开放的农村市场系统。常州农村实行市场化运作,农产品逐渐市场化,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常州处于苏南发达地区,市场经济比较活跃,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常州农村信息化水平较高,消费市场潜力大,农村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三产

2、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众多农业科技企业投入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中,逐渐在农村建立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带动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1.2农村产业集聚力较高。农村三产融合是三个产业共同融合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产业集聚力的促进。常州乡镇企业较多,在农村三产融合中起到了集聚产业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三大产业的主要集聚力。常州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现代科技产业园较多,与其他产业共同承担着振兴农村经济的任务。在农村三产长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农村科技人才的力量,依靠高科技人才加大产业集聚力,使生产、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所发展,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2区域经济学视角下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2

3、.1农村合作社模式。农村合作社模式是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它将分散的各种资源集聚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农村产业形成规模产业,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推动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最终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村合作社模式将各个农业经营主体汇集在一起,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合作,约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各方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经营,共同生产和销售农产品,共同承担风险,根据投入份额进行分红收益。农村合作社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民主管理,各方作为代表参与决策,共同商量经营目区域经济学视角下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张微董建军渊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冤专 题 论 述现代农村科技2023

4、 年第9 期驰名商标;威县梨被选送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现场,获得了“阅兵梨”的称号;巨鹿金银花、临城绿岭核桃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百个品牌农产品。昔日的本地传统特色农产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提升了品质,提高了附加值,从农村集市走进了城市卖场。3提升服务厚植食品产业成长土壤3.1优化营商环境。邢台市立足于为食品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专门成立营商环境办公室,一事一议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2023年2月,邢台市印发 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以市场主体需求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力争通过三年努

5、力将邢台市建设成为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3.2加强政策扶持。出台了 邢台市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见 邢台市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邢台市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工作方案 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在土地供给、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向食品产业发展倾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亮明了“邢台态度”。3.3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实施“两不见面”改革,市场主体、项目单位不与职能部门见面,不与征地、拆迁等相关方见面,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幅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得到了国务院通报表扬。通过全面简环节、优流程、提效能,金沙河集团二期10个月完成车间安装,光明食用菌生产基地6个月建成投产

6、,项目建设工期比以往缩短一半以上。很多投资者反映,正是“邢台温度”“邢台态度”,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邢台速度”。4窑窑标,共同决定事务,在合作社统一管理下,推广生产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农业合作社的优势在于可进行信息共享,各方可以根据协定来获得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按照技术进行生产经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为了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目标,管理部门需要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社,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将其作为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强大增长点,出台惠农政策,给予资金支持,为其经营提供优惠贷款政策,保障农村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另外,政府要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各个农村合作社之间的联系,为农村合作社提供

7、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帮助他们积极开拓市场。2.2“农户+企业”合作模式。“农户+企业”合作模式是农户和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合作协定共同联合起来,参与合作的企业一般是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企业为农户提供原料、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农户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生产,最终企业收购农户生产的产品,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产业链条。这种模式一方面弥补了企业生产力不足的缺陷,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产品。企业通过回收产品,面向市场销售,扩大经营规模,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作用。另一方面对农户来说,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企业提供的技术知识,有利于弥补自身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总的来说,这是一

8、种农户和企业合作共赢的成功模式。2.3“农户+企业+合作社”复合模式。“农户+企业+合作社”复合模式是在“农户+企业”合作基础上改进的。由于单一的农户和企业合作模式容易带来违约的风险,所以这种模式可以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协议长期化,避免违约风险。农户和企业通过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共同的利益联盟,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农业企业与合作社订立合作协议,合作社负责组织和监督农户进行生产,企业对农户生产进行技术指导,从而促进三产融合的顺利开展。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利于三方合作实现共赢。合作社起到了主导作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为生产提供原料和技术指导,负责产

9、品回收。合作社根据企业生产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加工,合作社只需要负责产品质量和生产时间上的把控。由于企业了解市场需求,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产生滞销问题。而农户在合作社中利益也能得到保障,不用担心企业毁约而带来的损失。2.4“农业协会+企业+合作社”模式。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协会与企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参与产业融合的各个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在合作中各司其职,合作社负责生产农产品,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农产品,农业协会负责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帮助双方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是三位一体的三产融合模式,农业协会通过市场调研,调查实力雄厚的农业科技企业,再与合

10、作社联系,让合作社组织社员进行生产,三方签订合同,订立服务联盟。农业协会与合作社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合作企业招标工作,选择价格优惠的企业开展合作,同时协会加强农户的管理,确保能够切实履行合同,高质量完成生产。这种模式维护了三方的权益,保证了各方的利益均衡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3区域经济学视角下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运行机制3.1健全农村三产融合利益合作机制。在农村三产融合不同主体之间需要建立健全利益合作机制,激发各主体参与三产融合积极性,形成不同主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农村参与三产融合需要构建信息平台,让农户和企业更好的参与,带动三产融合良性发展。常州农村三产融合是要提高农产品生

11、产效率,健全农户、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分配体系,让他们能够合理分配收益。在分配体系中,要重视农户的利益分配,实现农户增收的目标。发挥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企业的引领作用,让这些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合作,带动农户更好地参与三产融合发展。3.2完善农村三产融合政府协调机制。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完善政府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实现共同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协调作用,负责协调各方的生产和销售,为各方提供信息咨询。不同主体之间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会影响各方之间的合作,这样就造成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无法实现预设的合作目标,因此农村三产融合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政府部门要科学制定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让职能部门发挥正确作用,引导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建立部门协调监督机制,对部门工作进行监督,确保职能部门可以更好的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协助。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常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学视角”(2021SJA1335)参考文献1 姜长云.日本的 野六次产业化冶 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J.农业经济与管理袁 2015(3)院510.2 李秀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对策 J.云南农业袁 2010(3)院 46 47.专 题 论 述现代农村科技2023 年第9 期5窑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