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碳社会是低碳经济的支撑。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从政策推动、宣传教育、社会参与等相关层面着手,积极营造低碳社会,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宋言奇 陈宇光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日益增多,导致温室效应的出现。温室效应的出现以及不断加剧,将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一些不可逆的影响。如何减少碳排放,进而减缓与解决温室效应,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英国最先给出了答案: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改变现有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模式。在低碳经济提出后,世界各国纷纷响应,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势所趋。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低
2、碳经济,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宣布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行动目标与政策措施。当前,如何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呢?学者们与相关职能部门从各个维度如政策法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出发,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独善其身”,离不开低碳社会的支撑。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它是低碳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大环境。当前我们应从营造低碳社会着手,积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下文就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3、。一、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社会的营造,低碳社会是低碳经济的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低碳社会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经济不能脱离低碳社会的支撑。具体而言,低碳社会对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低碳社会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系统保障。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经济只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状况离不开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如政治、人口、教育、文化等的耦合。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当然也离不开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耦合。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低碳经济是种子的话,低碳社会就是土壤,土壤决定了种子的发育以及成长。仅以低碳经济发展与人口系统之间的关系为例,
4、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人口系统的支撑。根据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的生态学第三定律I=PAT【1】(I是群体对环境的影响,P是群体的人口规模,A是以消费测定的人均富裕程度,T是每单位消费品中所使用技术的损害程度)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减少碳排放量,但不控制人口,减少排放的空间很快会被新增长人口的需求所填满,等于“原地踏步”。低碳经济与政治、教育、文化等子系统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因此,低碳社会为低碳经济提供了系统保障。二是低碳社会的消费文化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低碳社会对低碳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消费文化环节。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产生反馈作
5、用。社会的消费文化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消费者选择“用过就扔”的消费模式,人类就难以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再大量生产的恶性循环,降低碳排放问题最终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如果人们形成选择较少包装产品的意识,那种过度包装高碳的产品就必然没有市场,在强大的压力下,生产企业也必然改变思路来迎合人们的少包装偏好,这是消费环节对生产环节的反馈机制。总之,倘若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文化,仍然选择高碳产品,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三是低碳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为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人们需要在生产领域与生活领域两个维度做出努力,实现“双轮驱动”
6、。在生产领域,人们可以依托低碳经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仅有生产领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离不开生活领域的配合。当前,人类社会的碳排放大约70%来自生产领域,大约30%来自生活领域。在生活领域,人们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同样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低碳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互补作用。二者为了一个目的,可谓殊途同归。在生活领域,目前人们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对低碳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补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6月公报指出,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只要个人在平时稍稍改变一下,就可以实现“消除碳依赖”和减少“碳足迹”。公报并对个人低碳生活方
7、式提出了建议:如用烤面包机而不用烤箱,就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用传统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和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96克/日的二氧化碳排量;把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近1公斤二氧化碳排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用自然晾干,可减少2.3公斤二氧化碳排量;午餐休息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可将电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1/3;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节水,还可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致的二氧化碳排量减少一半【2】。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公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更能取得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例如全国减用10%的塑料袋,可节省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四是人的环境意识是低碳经
8、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人,人的环境素质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人的环境意识作为保障,低碳经济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离开人的环境意识谈论低碳经济,就会把低碳经济还原为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导致“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也是公众环境意识较好的国家,二者有着高度正相关关系。我们也很难想象,低碳经济能够在一个公众环境意识低下的国家中蓬勃发展。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低碳社会,难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社会的支撑,但目前我国低碳社会尚未形成,从而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生态价值观存在缺
9、陷。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但目前在我国,合理的生态价值观尚未建立,甚至出现价值观本身矛盾与冲突的局面。例如一方面,我们提倡节约型社会建设,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又偏向消费社会;一方面,国家倡导公交优先推动节能减排,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在积极发展小汽车,使人无所适从。这样模糊与不确定的价值体系必然带来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人们难以形成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合力,使得低碳经济往往只成为经济领域的事情,而难以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这是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二是良好的消费文化与低碳文化尚未形成。当前,由于发展阶段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国公众缺乏合理的消费文化
10、与低碳文化,公民选择低碳产品的意识还比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居民选择低碳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例如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自觉自带塑料袋购物等。而在我国,大多数公民还没有良好的低碳意识,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文化与低碳文化氛围。仅以高学历人群的高校学生为例。笔者曾经对高校学生消费文化进行过实地调研,发现以下问题:其一,浪费消费严重。我国任何一个高校的食堂中,粮食浪费都是触目惊心的。高校学生其他领域的消费也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其二,炫耀消费盛行。不少学生为了面子与从众,消费超出了实用与自己承受能力,从宏观角度讲,这种消费增加了社会的能源与资源负担
11、,增加了碳排放。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消费给个人心理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三,非环境友好型消费普遍。表现在购买一次性产品(如一次性饭盒)以及非再生原料产品现象比较普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现象也较为普遍。其四,畸形消费大有人在。例如购买野生动物制品,食用野生动物相关食品等。这些行为都增加了生态负担,不利于节能减排。高学历的高校学生人群尚且如此,其他群体的消费文化与低碳文化状况更可想而知了。三是公民环境意识比较低下。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目前公众环境意识比较低下,成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的“瓶颈”。一项调查表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有半数以上的民众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问题,在日本的这一比例达到
12、73%,即使是对建设低碳社会不积极的美国,这一比例也有42%。在所有受访国家中,我国的这一比例最低,只有24%【4】。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不足。当然,公众环境意识的不足不仅仅反映在理念层面,更反映在实践中。前几年,我国某城市举办啤酒节,数万人狂欢,短短几个小时就将几十吨啤酒倒个精光。某城市在夏季举办冰雕展,每天制冷机至少耗电上万度,这样不胜枚举。总之,对于建设低碳社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强的民意基础与公众环境意识基础,而我国目前仍任重道远。三、营造良好的低碳社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低碳社会的营造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低碳社会尚未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为此,我们必须
13、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如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公众等,加快营造低碳社会,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鉴于国际经验以及目前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低碳社会的营造,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当前,政府推动最为关键,原因如下:首先,低碳社会是一个事关我国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样的宏伟大业与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能够主导。其次,我国现有国情是公民社会尚未成型、公众环境意识还比较低,在这种国情下,政府更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其他主体投入低碳社会建设。再次,世界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也验证了政府主体这一事实。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是低碳社会建设的主体与主导力量。例如日本政府就是有计划、
14、有步骤地推动低碳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早在2004年4月,日本政府就启动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有力地推动了低碳社会的营造。当然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政府来建设低碳社会,而是强调应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适当关系,共同推动低碳社会建设。有鉴于此,在我国当前低碳社会的建设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对策如下:一是通过政策推动,保证低碳产品的竞争力。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公众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公众缺乏自觉选择低碳产品的意识。为此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提高低碳产品的竞争力,引导公众选择低碳产品。笔者认为,低碳产品能够最终战胜高碳产品以及
15、传统产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价格方面比高碳产品以及传统产品有优势;二是不能以牺牲居民的方便与福利为代价(我国这方面教训很多),这样公众才能对低碳产品充分认同,低碳社会才能得以构建。为此,以下政策必不可少:其一,给予低碳产品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补贴、减免税、优先贷款等,同时加大对高碳产品的税收,加大对未达标企业或产品的处罚力度。这样低碳产品在价格方面才能有优势,从而比高碳产品以及传统产品更有竞争力。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多,在此无须赘言。其二,从消费端给予选择低碳产品的居民以激励。例如日本经产省针对公民个人的“低碳积分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日本民众在选择购买节能商品或者服务时,可以获得积分
16、,这些积分可以累积来交换商品和服务。再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虽然商店提供塑料袋,但是公众自己带塑料袋,也将获得积分奖励。其三,为低碳产品与服务提供相关设施保障。以电动汽车为例,如果让公众选择电动汽车,必须在设施与服务上有所保障,即有方便的充电设施以及方便的电池设备,与传统的汽车相比,至少不能牺牲居民的方便与福利。二是本着相关性与通俗性的原则,积极进行低碳文化宣传与教育。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加强宣传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高公民环境意识与打造合理的消费文化,都离不开宣传与教育。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环境宣传与教育工作,为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问题是宣传方式方法要科学合理,为
17、此,提出以下建议。其一,宣传与教育要体现利益相关原则。在公众环境意识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低碳社会的宣传一定要体现利益相关原则,这样才能调动公众接受低碳知识、树立低碳意识的积极性。例如向公众灌输低碳经济理念与知识,要结合低碳经济与公众健康的关联、低碳经济对公众生活的影响、低碳消费可以带来的收益等话题,这样的宣传与教育由于离公众利益与生活很近,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可以提高宣传与教育的效果。其二,宣传形式要直观与通俗。直观与通俗的宣传更容易深入公众与消费者的内心,促发其行为改变。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宣传与教育方面,日本政府致力让日本民众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生活各个环节里分别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而且如果
18、要减少这些排放需要花费多少费用,希望以此唤起日本民众低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从而通过从国民意识开始,促进日本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最终推动日本走向“最尖端”的低碳社会。为了让消费者“看得见”每天所购买的生活用品和享受的服务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日本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实施“碳足迹”和“食物运送里程”项目来测定产品和食物从生产制造、运输、消费到最终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排放,这样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就有了参考,从而做到更低碳地消费与生活。其三,宣传方式要多样化。如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重要媒体的作用,开辟低碳文化专栏;发布公益短信进行宣传;利用社区、学校、单位等载体进行宣传;利用网络形
19、式进行宣传;举办各种知识竞赛,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等等。三是结合公民社会建设,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低碳社会建设。低碳社会的营造,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与多主体的投入。低碳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主导,但也必须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府可以结合公民社会建设,推动社区、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等相关主体参与其中。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其一,通过合理构建指标体系,激励社区与引导社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当前,我国不少地区都设置生态社区考核指标体系,对社区进行考核,但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却值得商榷。其中很多指标只反映了富裕程度,属于现代化指标范畴,与“生态”内涵距离很远。有的指标的实现,甚至需要增加碳排
20、放,这样的指标只会起到一种逆向激励。因此笔者认为,指标体系应彰显合理性与科学性,应体现对节能减排的激励性。当前应当把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垃圾回收利用以及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从而调动社区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其二,扶持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国际上看,环保非政府组织是营造低碳社会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目前发展迟缓,因此有必要进行扶持。首先,降低准入门槛。在环保非政府组织注册等环节降低条件,壮大环保非政府组织队伍。其次,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也给予一定的监督,促使环保非政府组织规范发展。再次,委托一定的环保事务。当前,有关部门可以把一些环保事务委托环保非政府组织承担。其三,积极建设志愿者队伍,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志愿者队伍建设也是营造低碳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志愿者队伍建设,无论对提高志愿者的环境素质与低碳意识,还是对提高公众的环境素质与低碳意识,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低碳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可以依托社区、学校等各个载体,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