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必修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王静【考纲再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知识体系】【考点梳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古代曾走在世界前列 2.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从时间纬度或纵向看)(1)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从内涵角度或横向看)(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
2、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3、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3.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非意味着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并非是中外文化趋同
4、。【小结】本课是在前面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特点。本课的意义就在于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对源远流长特征的分析是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性中探讨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载体,并通过历史过程的分析,得出结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对于博大精深特征的学习则是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文化区域差异的各具特色和文化民族差异的异彩纷呈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作业设计】:1.同步完成金太阳活页试卷2.以一个地区文化的特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或是一个自己喜爱的文化形式为例,收集材料分析它的特点和发展史,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并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