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 大气层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一、大气的重要性讨论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补充大气的成分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讨论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
2、的作用(重要性)(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规律(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
3、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三、大气的分层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2、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四、对流层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2
4、、特点(1)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结论: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思考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3、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思考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