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3、串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主要词语的含义。
一、知识框架。
1.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
2.简介作者及文章出处。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训练内容。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晋( )太元中 便舍( )船 豁( )然开朗
屋舍( )俨( )然 阡陌( )( )
黄发垂髫( ) 便要( )还家
遂( )与外人间( )隔 及郡( )下
诣( )太守 刘子骥( ) 问津( )
2.辨明字形。
阡 髫
歼 髻
忏 鬓
3.关注朗读节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熟识文本,了解文意:
1.自由朗读。
2.集体朗读。
3.组内朗读。
4.再齐读。
5.学生自已疏通文意。
6、当堂训练:
背诵并会默写文章第一段。
学后札记:
七年级语文学案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
1、串译第一、二段,识记重点字词。
2、进一步认识桃花源。
重点:掌握文章主要词语的含义。
一、本节课学习方法:小组成员共同串译,一生译,其他生听,指出错误同时记录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讨论完成后师生解疑。
二、训练内容
1.第一段重点字词参考:
捕鱼为业: 缘溪行: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忘路之远近:
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2.第二段重点字词参考:
林尽水源: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初极狭:
才通人: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其中往来种作: 悉如外人:
怡然自乐:
3.学生整理笔记。
三、小结。
四、生记忆本节所学知识。
五、当堂训练。
(一)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二)成语: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后札记
七年级语文学案《桃花源记》 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
1、串译第一、二段,识记重点字词。
2、进一步认识桃花源。
重点:掌握文章主要词语的含义。
一、本节课学习方法:小组成员共同串译,一生译,其他生听,指出错误同时记录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讨论完成后师生解疑。
二、训练内容
1.第三段重点字词。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不要说,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第四、五段重点字词。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三、学生整理笔记。
四、小结。
五、生记忆本节所学知识。
六、当堂训练。
1.一义多词。
缘溪行―――便扶向路( )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2.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3.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4.成语
5.重点语句翻译
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学后札记:
七年级语文学案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第四课时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等写作特点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重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一、本节知识框架:
1.概括事件的方法。
2.词语赏析。
3.重点句子理解。
二、训练内容。
(一)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二)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段内容理解:
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2.推敲字词:“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3.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出自本段的成语有什么?
第二段内容理解: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3.哪些句子可以展现桃源村的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4.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5.本段包含的成语有哪些?
6.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第三段内容理解:
1.本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7.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第四五段内容理解:
1.这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4.出自这两个段落的成语是什么?
(三)结合全文研讨。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讨论: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试分析一下,曲折和悬念迭起表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明确: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主题)
4.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5、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五)当堂训练:见练习册阅读理解。
学后札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第四课时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将知识迁移。
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训练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练习。
(一)(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各题。(17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二)(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四)(09安徽省芜湖市)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学后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