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1、评价目的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2、评价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下列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及控制管理(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
2、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8)企业周围环境;(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3、评价频次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4、评价准则4.1风险评价应遵循以下准则:1)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准则;2)安全生产法规的符合性准则;3)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准则;4)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可靠性准则;5)实现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的可能性准则;6)风险等级判定准则。4.2 具体风险评价参照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5、评价程序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1)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3、;(2)根据规定的频次和时机,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3)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价。6、评价方法根据需要,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工作危害分析(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3)预危险性分析(PHA);(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6)故障树分析(FTA);(7)事件树分析(ETA);(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可选用LEC/JHA法对作业活动、SCL法对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可选用HAZOP法对危险
4、性工艺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选用其他方法对相关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7、评价组织7.1 公司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长:代俊明副组长:邱正茂、彭占超成员:宁润林、徐荣军、宋亮、李远征、姜凡、邢朝辉、巩志刚、孙志军、要宝祥、7.2 各车间成立风险评价工作小组以各车间主任为组长,成员为分管安全、环保、设备、生产、工艺、质量的负责人以及各类技术人员、班组长、岗位职工代表。7.3 公司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厂级评价组织应有企业负责人参加;车间级评价组织应有车间负责人参加;所有从业人员应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8、风险评价、分析的范围及职责1) 新改扩建项目
5、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价;2) 新改扩建项目的建设阶段应由公司组织进行安全分析,做好风险控制记录;3) 公司投产后的常规与非常规以及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应由各车间或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分析控制记录;4)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的风险,由所在车间或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5)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所产生的风险由采购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6) 气候、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由评价资质机构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7) 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企业周边的环境由安环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9、风险控制的实施9.1
6、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1)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2)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9.2 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9.3 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9.4 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7、;(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6)备案文件。9.5公司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外,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1)暂时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2)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无力解决的原因和采取的防范措施。9.6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1)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2)纳入隐患整改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3)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原因、整改计划和防范措施等。10、风险信息的更新应不间断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以便于及时组织进行风险评价。风险信息更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11、附则11.1 本制度从发布之日起实施。11.2 本制度由安全部负责解释。附录:风险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