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乘法结合律
课题
乘法结合律
课型
新课
授课教师
朱平
时间
2017年3月14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推导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计
一、导入揭题
1.填空练习
17×13=( )×13 29×36=36×( )
25×( )=23×25 4×13×25=4×( )×13
2.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5×42×4 69×125×8 4×39×25
比赛结果有的同学算得快。
师:有的同学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他们运用了乘法的一个定律,它可以使连乘的计算题变得非常简便、易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索这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推导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1. 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
(1)自主探究
师: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4)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25×5)×2=25×(5×2)
(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
(可多指出几名学生回答,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
2.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 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板书三个算式)
③ 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它们的积不变。)
3.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
多指几名学生回答,形成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b)×c= a×(b×c)
四、进行类比训练,拓展延伸。
1、湾碧中心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 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先算学校有几个班:(6×5)×23 =690(人)
先算一个年级有几人: 6×(5×23)=690(人)
2. 完成教科书第25页“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它们的积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