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5483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2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王 珩 周星灿内容提要:在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通过构建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塑造新型国际知识体系。作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与非洲构建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具有扎实的思想、文化与现实基础,其体系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发展知识、医卫知识、安全知识、生态知识等“五位一体”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知识。面对国际知识体系缺乏平衡性、基础理论研究稍显滞后、社会思潮影响中非政治互信等问题与挑战,中、非双方要摆脱西方范式的学徒思维,研究西方动向、摆脱西方体系压制,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共同体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

2、型,保持“自性”与“他性”之间的张力,平衡文化与经济效益;提升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形成系统的知识生产架构,重视区域国别学建设;促进人文交流实践,提升话语权和软实力,建构中非共建共享共兴的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前提、筑牢文化根基、夯实民意基础。关 键 词:全球发展倡议;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国际知识体系作者简介:王珩,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非洲政治与中非关系等;周星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非关系、中非人文交流等。(浙江金华,321004)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

3、:A 文章编号:2097-2733(2023)04-0042-17人类世界正逐步从“自存”走向“共存”,从武力对抗走向意识形态竞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求平等对话、平衡秩序、价值共识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本文系 2021 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A129)的阶段性成果。*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2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2202

4、3/8/4 16:54:172023/8/4 16:54:1743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何处去”等时代之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聚焦发展中国家与发展问题,突出发展在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重要位置;提出搭建国际发展知识经验交流平台,建立全球发展知识网络,加强发展知识共享。这不仅仅是为了凸显中国在全球化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希望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让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思想真正融入人类知识体系。作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中非合作越来越重视知识共享、思想共建、文化共通。在“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

5、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的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中非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自身发展,更有利于携手参与国际知识体系的再度诠释与重新塑造,构建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话语体系,开启人类历史的新征程。一、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内涵演变美国学者史威德勒(Leonard Swidler)曾提出,世界早已不是“独白时代”(Age of Monologue),而是“对话时代”(Age of Dialogue)。各国文明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相互作用,世界开始寻找一种能够合理配置知识资源的、更公平合理的思想体系,并建构出具有文化共识与文化向心力的共同体。(一)“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概念的历史变

6、迁“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在 1887 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德国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斐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首次提出了“共同体”(Community)概念,即由志同道合的人、国家组成的社团或团体,或一种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具有统一感的群体。a他认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三个发展阶段。“精神共同体”指的是心灵生活的相互关系,是不同共同体结合后最高形式的人类共同体。b滕尼斯提出此概念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互通、精神互动、精神认同,也可将其理解为“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之一。a 汪涌豪:走向知识共同体的学术兼论回到中国语境的重要性,

7、载学术月刊,2016 年第 12期,第 6 页。b 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65 页。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3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32023/8/4 16:54:172023/8/4 16:54:1744区域国别学刊 2023 年第 4 期“精神共同体”的内涵。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对精神共同体进行了补充与发展。他认为,通过建构公共领域、交往理性、话语的有效性原则、商谈伦理和生活世界的再生产,可以弱化工具理性、技术意

8、识形态对生活世界的殖民,限制资本逻辑的空间扩张,缓解资本共同体中的各种现代性矛盾。a他提出,若要在对话中实现理性行为,需遵循特定的社会规范,确保交往者之间能够达成一致并相互理解。“内部活动参与者运用世界,把它们所吸取的文化知识,通过他的理解加以再生产,与此同时,他们再生产了他们从属于集体的从属性,以及他们自己的同一性。”b从某种意义上说,哈贝马斯认为人类交往行为与知识息息相关,“共同体”不再仅指拥有共同知识基础的职业群体或区域性学术群体(Community of Knowledge),而是指一种能够促进跨越文化、国家与时代的知识立场,即所谓的“知识共享”(Common Wealth of Kn

9、owledge)。换言之,哈贝马斯认为,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对话形成共识,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奠定“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基础。“知识共同体”的引入。1972 年,美国政治学家约翰拉吉(John Gerard Ruggie)正式将“知识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ies)引入到国际关系领域。拉吉将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关于“知识”(Episteme)的定义与德国社会学家霍尔泽(Burkat Holzner)的“知识共同体”概念相结合,c认为“知识共同体”定义了某一知识领域内相互联系的成员,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现实。d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10、90 年代初,皮特 哈斯(Peter M Haas)等学者在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期刊上发表系列文章,对“知识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作出了进一步阐释。他们认为,知识共同体具有四个特征,即共享的专业知识,共通的因果信仰,共同的合法性标准,以及共同的政策实践过程。e当前,虽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结构主义等仍是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核心,但在研究国际政策协调和a 王益珑:哈贝马斯的交往共同体思想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3 页。b 哈贝马斯著: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91 页。c

11、曹云华、周玉渊:知识共同体方法及其局限性,载河南社会科学,2009 年第 2 期,第 123 页。d Andreas Antoniadis,“Epistemic Communities,Epistem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World)Politics,”Global Society,Vol17,No1,2003,p23e Peter Haas,“Introduction: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1

12、,1992,p3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4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4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45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变化方面,知识共同体应该与前者同等重要。a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常态,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是人们基于共同的专业知识和价值信仰形成“共同期望”的重要依据,构建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日渐深入人心。知识、思想与文化的关系。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所获得的认知成果,其中包括对于事实和信息的描述,以及在教育和实践中所

13、积累的技能和经验。思想一般也称“观念”,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来,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总体来说,知识是基础,思想是支撑,文化是体系,三者层层递进,又互为因果。知识为思想奠基,思想为文化筑底,文化以知识为根。知识促进思想发展,思想基于知识但不受限于知识,思想包含知识的内容却不归结为一个知识体系。思想需要尊重和运用知识,指引“方法”和“价值”的建构,b而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思想作为文化的基石能够支撑文化体系的建构。只有当知识、思想和文化不断完善、相互融合,文明才能真正成熟。c(二)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独特内涵实现知识

14、共享、思想共建和文化共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中非关系源远流长,形成了历久弥坚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为中非实现文明互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球发展倡议的背景下,中非合作构建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将“知识与文化、发展与利益、卫生与健康、和平与安全、生态与治理”融为一体,构建能支撑、解释、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知识、思想与文化体系,对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及“五位一体”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d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外部表现是中非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国际关系。近百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始终占据全球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现实主义学派、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

15、ger)提出“霸权稳定论”,认为只有存在霸权国家,世界才能和平稳定。英国学者马丁怀特(Robert James Martin Wight)趋向于悲观的现实主义,他在权力政治(Power a Peter Haas,“Introduction: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1,1992,p3b 商志晓:思想以知识为根,载学习时报,2021 年 7 月 12 日第 2 版。c 商志晓:思想以知识为根,载学习时报,2021 年 7 月 12

16、日第 2 版。d 刘鸿武: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非共享知识体系的建构,载西亚非洲,2018 年第 5 期,第 4260 页。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5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5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46区域国别学刊 2023 年第 4 期Politics)一书中表示,暴力是大国巩固地位的手段,中等国家保障安全需要依赖大国的善意,而小国仅能通过外交中立来维护自身安全。新自由主义中的“依附理论”认为,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国需要依附于处于中心地位的强国。可见,西方意识形态

17、的本质是个人自由、理性自私、强权争霸。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非洲国家的精神产品生产与传播仍然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也加强了对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例如,2022 年,美国发布的美国撒哈拉以南非洲战略(U.S.Strategy Toward Sub-Saharan Africa)固守冷战思维,沉迷于地缘政治算计,竭尽全力诋毁中国形象,想要将非洲拉入自己的阵营,挑唆它远离中国,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可以说,中非构建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目标之一就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反驳,通过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双向涵化,挖掘“自性”的知识要素,并在与“他性”的知识对话中寻求知识再生产,推动非西方国

18、际关系理论从萌芽走向繁荣。a这是中非从“适应性融入”国际体系向“建设性塑造”国际体系转型的特殊机遇。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内部表现是中非“五位一体”发展大统筹的全面深化与对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发展为“五大文明”框架,涵盖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中国内部的理论和实践,延伸到外部,就成为中国与世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自洽逻辑,对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中、非双方通过重新审视和构造本土文化,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时代照察,建构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目的就在于超越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超越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超越西方意

19、识形态,以相生相克、和合共生的发展逻辑,形成一种更加包容、突破西方局限性的国际知识体系,让南北平等对话,让人类同向而行,让世界共担命运。从长远来看,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将推动中国与非洲的人民及知识精英更加重视国际思想竞争、本国思想创新能力的提升,并自主探索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思想理论及其本质,将之服务于社会实践,满足本民族发展。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本身就是中非各自在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增强思想自主性与软实力,实现双方内部动态性的深入对接、相互嵌合、内力催生外像,推动两大区域的共同发展与两大文明的现代复兴。a 汪涌豪:走向知识共同体的学术兼论回到中国语境的重要性,载学术月刊,2

20、016 年第 12期,第 12 页。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6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6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47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三)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主要内容构建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就是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创新,探索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发展利益、医疗卫生健康、和平安全治理与和谐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在“相互形成、互为支撑、交叉环扣、五足鼎立、全面推进”的格局下形成整体性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体系,最终

21、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发展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窗口(如图 1 所示)。图 1 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框架第一,中非文化知识体系。中非合作在维护非洲思想文化发展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人文交流,为各国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和思想智慧。同时,非洲各国需要进行新的思想解放,根据自身国情,思考自身未来发展之路,要培育当代的爱国情怀,弘扬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民族文化观念,在国家乃至非洲大陆形成团结一致、共担命运的意志。中非发展文化知识体系有助于非洲各国复兴民族文化、提升本土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适合非洲的发展道路。a这既是一种鼓励双方的当代精神追求,也是未来中非合作有力

22、、有序、有效的基础支撑。b第二,中非发展知识体系。中非之间具有广泛、深切的发展合作空间和高度a 刘鸿武:非洲治理与发展难题之破解:中国的视角,载非洲研究,2016 年第 1 期,第 15 页。b 王珩、周星灿:中非智库合作:意义、现状与展望,载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 年第 6 期,第68 页。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7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7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48区域国别学刊 2023 年第 4 期一致的共同利益观,中国始终致力于把自身发展同非洲发展

23、紧密联系起来。中国与非洲各国同为发展中国家,需要携手同行,促进经济基本盘稳健、高速、高效地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紧密的、新型的、自主的、自信的、自觉的战略意识的互动协同发展新型关系,从而实现互利共赢。中非以构建发展知识体系为要,推进发展战略的深度对接,能够进一步激活双方发展合作的创造力,挖掘双方利益共赢的潜力,建立起幸福的价值体系和感知体系,为中非合作提出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理论支撑。第三,中非医卫知识体系。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相继被列入“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等合作规划,彰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坚定决心。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抗击艾滋病、埃博拉、新冠肺炎

24、等传染性疾病,诠释了中非发展医卫知识体系的特殊意涵。中非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推动国际协作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增强了全球合作的意愿。中非发展医卫知识体系,是立足于新冠疫情背景下人类发展的时代视角、疫情防控的现实视角以及中国抗疫成就的治理视角,从根本上提升非洲医疗卫生能力,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思想引领。第四,中非安全知识体系。非洲安全治理历史与现状表明,非洲安全问题持续存在且趋向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蔓延。中国参与非洲安全治理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治理成效仍受到外界质疑。因此,中国参与非洲安全的治理方式、治理角色与治理深度都需要转型。建立中非安全知识体系,包括“不干涉内政”等政策原则,“发展

25、安全观”“正确义利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理念,磋商机制、会议机制、协调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等体制机制,联合国和非盟法律框架等保障。在此基础上,中非发展安全知识体系既符合中非合作的宗旨要义,又关乎中非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保障,并最终能够回归于非洲自主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第五,中非生态知识体系。非洲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尤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也曾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中国积极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中非携手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是全球生态治理的需要,也是中非命运共同体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要基于非洲大陆复杂

26、多样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所呈现出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更要将资源环境问题置于西方国家对非洲长期殖民统治刻意制造的对抗性政党制度的历史和社会治理背景下综合考虑。中非需建构共享知识体系,采取共同行动以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生态共同体。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8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8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49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二、构建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逻辑基础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生成的逻辑基础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精神内核,

27、以文化相似性为前行动力,以广泛深入的合作为现实积淀,建构起一种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体系,为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夯实思想文化根基。(一)思想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要解决国际社会交往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键,营造求同存异的文化氛围是基础,形成连接世界的价值纽带是前提。习近平主席为此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内核。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既一脉相承,又辩证统一,共同汇聚着人类前途命运的博大情怀,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方向。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实现思想共识的前提。尊重人权、维护社会正义、推进和平发展、追求平等自由、关注环境保护等是人类社会在长

28、期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追求。构建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既要以“共同价值”为基础,又要以“共同利益”为宗旨。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此奠定了“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两块基石,也为全球治理和人类社会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支撑。中华文化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来源,在诗经友朋观、易经和谐观、礼记大同观、皋陶谟规则论、尧典天下观,以及中国古圣先贤“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安民富民乐民等政治理念中,丰富了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与西方社会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不同,它并没有把某个民族文明形态的价值强加于他者,而是集合了全人类、各民族、各国家的多样价值的差异性与共享性,求同存异,在承认世界文化和文明多样性基础之上,为

29、世界提供价值共识和理念共识,追求全人类价值的最大同心圆。中非合作是落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关键。非洲的发展问题和资源多样性是全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9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49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50区域国别学刊 2023 年第 4 期球知识创新的重要问题库和资源库。a中非共建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统筹知识共享,能够有效拓展双方的知识生产空间,增强双方的创新实力,推动国际知识体系变革,改变近代以来形成的由北向南的单向知识流动模式,建构起深化南南合作、撬动南北关

30、系的战略支点。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理念体现的是多元共生的哲学智慧,它并非以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或以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而是超越了国别、党派、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与发展水平的异同,使中国与非洲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不断释放出跨越国界的文化吸引力和思想感召力,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更多机遇空间,推动新型全球化实现互尊互鉴、共兴共荣,促进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二)文化基础:文明相似性的有力支撑中国历史有着翔实的文字记载,非洲历史有着丰富的口述资料;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融合发展,非洲大陆实行着差异化发展;中国人民内敛敦厚,非洲人民热情奔放中非文明虽

31、然相异,但仍有许多相通之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融合点。乌班图文化与儒家思想分别是非洲与中国的代表性传统思想流派,二者具有诸多相通之处。乌班图文化来自非洲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与非洲复兴的理想密切相关,其核心是“对他人仁慈”,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忠诚。乌班图文化与儒家思想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友爱与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同时,中国与非洲都强调以集体主义为中心。在中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c在非洲,“人多势大”(莫西族),“一个人拉不动一条船”(斯瓦希里语),“蜂喙鸟总是比翼双飞”(祖鲁族),这些话语彰显了非洲人同心合力、相待而成的禀性。再如伦贝

32、迪的非洲民族主义哲学,恩克鲁玛的泛非主义,尼雷尔的乌贾马思想,马兹鲁伊的非洲和平主义等都与中华文明一样,向世界发出了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和a 张永宏、洪薇、赵冬:中非知识生产与创新共同体的双向建构基于南北、南南技术转移、知识流动链环结构的视角,载当代世界,2018 年第 10 期,第 17 页。b 出自:礼记礼运。c 出自:论语颜渊。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0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0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51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谐

33、之声,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a制度文化都强调平等和共享。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原则,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特殊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b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机会平等、社会正义的人文价值追求。在非洲传统的政治体制中,尽管阶级森严,但平民仍可以参政议政,其团体或组织在政治生活中仍能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可以根据酋长(或者国王)的行为来决定他们的职位。事实上,非洲许多国家都有平等的制度观念。例如,在传统民主制中平等表现为“大树下的民主”。非洲联盟发表的文件也涵盖了诸多非

34、洲共同价值观,如“共同分享”“尊严与尊重”“正义”“公平感”“人人平等”等表述,进一步证明了平等在非洲文化中的重要性。c中国和非洲在文明上的相似性,为中非人民相互了解、中非文化交流互鉴奠定了文化基础。(三)现实基础:多方位合作的坚实保障数十年来,中非砥砺同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真、实、亲、诚”、正确义利观、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友好合作精神等理念,将继续推动中非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自中非合作论坛创办以来,中非在智库、学术、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架起了官方与民众沟通交流的桥梁,不断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为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思想文化合作平台机制日渐成熟。2022 年 11 月

35、 12 日,中国正式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体现,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表明了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发展倡议、深化国际发展合作,为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同时,中非逐步完善学术与智库合作机制。2010 年启动的“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已有 80 余个中非智库学术研究a 李安山:中国与非洲的文化相似性兼论中国应该向非洲学习什么,载西亚非洲,2014 年第 1 期,第 54 页。b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25 日,https:

36、/wwwgovcn/xin 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 htm,访问日期:2023 年 7 月 29 日。c 李安山:中国与非洲的文化相似性兼论中国应该向非洲学习什么,载西亚非洲,2014 年第 1 期,第 54 页。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1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1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52区域国别学刊 2023 年第 4 期机构加入。2011 年首届中非智库论坛召开,2012 年被中非合作论坛纳入其框架内。十余年来,中非

37、智库论坛已经成为中非外交、学术、智库、企业、媒体等领域对话交流的高端机制化平台。自 2011 年开始,中国每年组织开展“非洲智库研修班”。2013 年“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正式启动。2015 年,“一带一路”智库联盟正式成立。在非洲,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中心或中非研究中心成立。例如,2007 年,南部非洲研究和文献中心(Southern African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Center,SARDC)成立南部非洲中非关系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ina-Africa Studies in Southern Africa,ICASSA),2

38、018 年,南非成立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Centre for Africa-China Studies,CACS),尼日利亚成立拉各斯大学中尼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Nigeria China Development Studies,INCDS-UNILAG)等。双方凝聚共识提升话语软实力。中非达成的思想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打破西方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垄断,还有助于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提升中非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a以中非智库论坛为例,论坛有效汇集了中国、非洲本土等非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思想,激发了各界人士聚焦非洲及中非关系,分析非洲发展及中非合作如何共

39、赢的各种可能、途径、方式,进而服务国家涉非事务。同时,论坛广泛团结了有涉非业务的社会各行业和各界人士,创造了学界与政界、学者与官员互相信赖、互相支撑的有利平台,形成协同聚集效应。此外,学者、政要、企业界人士在论坛中畅所欲言,就各自关注的领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诉求、立场,在消除误会、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共同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效。b目前,中非学界、智库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共识性的思想命题,获得了非洲学术精英和政府官员等的认可,并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得到广泛讨论,如“中非命运共同体”“治国理政”“民族复兴”“百年进程”“不干涉主权”“真实亲诚”“义利兼顾”等。ca 王珩:中非

40、之智助力中非之治:中非智库论坛十年发展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25 页。b Wang Heng:China-Africa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on Good Governance:Reports of China-Africa Think Tank Forums(2010-2019),Zhejiang: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2021,p110c 刘鸿武:非洲研究的“中国学派”:如何可能,载西亚非洲,2016 年第 5 期,第 10 页。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2SJ000

41、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22023/8/4 16:54:182023/8/4 16:54:1853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三、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困境解构中非关系的地位与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与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中非关系的结构与性质日趋复杂。由于国际知识体系缺乏平衡性、中非对彼此的基础理论研究滞后、非洲的社会思潮及公众对非洲的认知偏差等对中非政治互信产生了负面影响,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建构面临着挑战。(一)国际知识体系不够均衡知识与思想具有多元化特征,然而,随着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西方知识开始向世界渗透,并在国际学术版图和知识体

42、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自 1919年国际关系学科正式建立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始终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二战后,社会科学蓬勃发展,但各区域之间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例如,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模式输入非洲,使其对欧美的依赖性较强,但非洲的传统知识与西方的价值观并不协调。因此,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世界社会科学体系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a库恩(Michael Kuhn)和魏德曼(Doris Weidemann)认为,世界知识体系被少数西方强国垄断,许多非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被严重边缘化,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知识生产力的不平等。b许多学者认为,西方国家仍然主导着全球学术体系和知识生产空间,非西方国家

43、寻求重塑国际知识体系的道路仍旧艰难。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科学的发展受到结构失衡的制约,北美和欧洲占据着难以撼动的中心地位,主导着全球社会科学的发展;尽管全球国际合作和学术成果不断增加,但并未真正促进知识的均衡流动与多极化发展。c中国与非洲当前尚未建立系统的自主知识体系,因此,在建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较难摆脱西方知识体系的压制。a 谢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塑:走出知识危机与不平等的国际学术关系,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 年第 3 期,第 104 页。b Michael Kuhn and Doris Weideman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Soc

44、ial Sciences:Asia Latin America Middle East Africa Eurasia,Berlin:De Gruyter,2010,p12c Wiebke Keim,Global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Made in Circulation,Oxfordshire:Routledge,2014,p144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3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32023/8/4 16:54:192023/8/4 1

45、6:54:1954区域国别学刊 2023 年第 4 期(二)基础理论研究稍显滞后突破西方中心论,构建具有中非特色的知识思想文化体系,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当前,中国对非洲的理论研究具有滞后性。在政治学领域,中非合作、中非思想文化体系建设等理论研究成果虽然有,但不多见,最常见的是政府数据、合作评估、对策建议之类的成果。国内外很难找到一份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与非洲思想价值共识、文化体系共通的研究成果,少量关于中非思想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策方面,对理论层次的探讨稍显宽泛。具体而言,其一,国内学术界研究非洲问题视野相对狭窄,对中国和非洲关系的研究占比较大,且倾向于对双方良性互动关系的谈论,存在散点

46、布局的情况。关注特殊性突出个性研究,没有战略高度,更缺乏关于中非关系间核心理念的讨论。其二,中国对非洲的社会思潮研究不够深入,无法对非洲的思想体系作出准确判断。中国学者对非洲社会思潮的研究多以非洲社会主义与泛非主义为主,而对非洲当代社会思潮,如政治民主主义、外交多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仍缺乏全面考察。其三,现有的研究讨论尚未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单一问题找议题,各方面的研究缺乏围绕中非关系核心理念展开的讨论,更缺乏以研究机构为平台基础的整合性研究成果及持续性、相互依赖性研究的推进。(三)社会思潮影响政治互信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面临的一大挑战,与非洲缺乏自己的当代思想家群体及其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

47、理论有很大关系。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影响下,非洲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再次出现依附于帝国主义的趋势。非洲的知识分子大部分都受到了西方的教育,其价值观念也偏向于西方。因此,他们开始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和经济增长。a非洲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上升也为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带来负面效应。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实行了多党制,与中国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明显扩大,双方在民主、主权、国际人道主义干预等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受到影响。b当前,“资源民族主义”在非洲经济民族主义中最为突出,非洲国家a 郑祥福、舒文豪:反殖民语境下非洲三大政治思潮的更迭与演变,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 年第 6 期,第 116 页。b 张宏明

48、:民主进程下中非关系新挑战,载社会观察,2012 年第 8 期,第 63 页。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4SJ00090776 区域国别学刊(2023第4期)4校.indd 542023/8/4 16:54:192023/8/4 16:54:1955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构建对以自身资源交换国外产品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在此背景下,中国在非洲推行的“以资源换基建”的“安哥拉模式”,不但招致西方学者的批评,非洲学者也对此颇有微词。a另外,由于非洲老一辈政治家的离世或隐退,新一代领导人在民主化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非洲大陆

49、对中国的“患难之交”思想趋于淡化。b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将非洲渲染成极为负面的形象,中国媒体、公民受到西方的影响,也对非洲存在认知偏差,限制了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因此,非洲社会思潮也对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产生影响。四、建构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在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中非如何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界限、超越西方范式、超越时代,经过选择、融合而达到新的知识融合,破除世界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见,真正推动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朝着平等、合理的方向发展,亟待中非各界共同努力。(一)破旧立新,摆脱西方范式学徒思维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既要关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困境与问题,更要以一种结构制约与层次互动的眼光

50、,充分考虑世界大变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力量在非洲的竞争与合作。中非知识思想文化共同体最终能否获得充足而成熟的自主性、普遍性,取决于是否能摆脱学徒思维,彻底摒弃西方文明中的糟粕,尤其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跳出西方范式,形成具有原创性的中非知识体系,用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话语体系解释现实问题。具体而言,一要结合实践,构建理论范式。要形成主体性的知识原理与原创性的知识范式,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非洲化马克思主义的异同,分析非洲马克思主义的类型与非洲社会主义运动多样化形式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实现a 张忠祥:试论当今非洲社会思潮及其对中非关系的影响,载西亚非洲,2014 第 6 期,第 35 页。b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