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秦史与秦文化五人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5392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史与秦文化五人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秦史与秦文化五人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秦史与秦文化五人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邮秦史自秦文化研究秦历史与秦文化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历时6 年主持编撰的“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14 种、512 万余字),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文化精品工程,今年4 月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6 月2 3日至2 6 日,由五人谈省政府参事室、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西北大学主办的,以“弘扬秦人精神 增强历史主动虞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秦史与秦文化高端论坛暨专题学术考察调研活动”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的秦史专家50 余人参加活动。因版面有限,现摘发部分参会嘉宾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2、。责任编辑/陈宇宏帝国的彩成与前渍究泰文字研究泰礼仪研究身去装想与改治研究更法究泰交通史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弘扬杂人精神增强历史主动1 28 I 2023/07 VOL.323雁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中国历史文化融合统一的重大转机柳斌杰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秦史与泰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顾问秦朝统一、中央帝国的建立是中国疆域内多民族文化融汇统一的重大转机。其表现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实现政治统一为文化统一创造了条件。从新石器晚期开始,就有群落生产、丧葬、祭祀文化遗存。到了夏、商两代,中华先祖已经从尊天命、敬鬼神、占人事的“神秘”文化进到了创造自然文化的时期。尤其是到了周朝礼乐文化出现,

3、礼乐文典的修编,影响到各国的治国理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风俗及丧葬礼仪的变革,但是周王室礼乐文化并没有走出贵族的大院,对封国、方国及较远地方的影响很小。及至春秋争霸、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各国的文化自然是五花八门,独自生长了,谁也无法统其唯一。而秦王朝实现了政权统一,必然为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统一奠定了制度、法律和行政基础。第二,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能够借助政权政令的力量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统一。夏商周三代秦史与秦文化高端论坛暨专题学术考察调研活动|129论坛实际是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形态,没有形成国家体系,更没有“中央权威”,对于封国闹事、叛臣造反,多是“借兵”讨伐平定,封国自成一

4、统,政令难以统一。此种局面,哪里还谈得上“文化统一”。而秦则不同,他统一之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机构和郡、县治理体系,政令一统,号令全国,强硬地推行了字同形、书同文等一整套文化政策,从文化基础要素上解决了文化融合和统一的障碍。第三,在强力推动文化融合中提炼主流思想文化,强化了国家认同的意识。由于长期的群落、部落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导致政治实体林立,文化样态多元,直到周王朝域内亦是万邦并存,争夺地盘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年不断,而秦国在其中把握了必将统一的历史大势,以建立统一的帝国霸业为主流思想文化,指导兴业治世,教化百姓。秦王霸业既成后,经过吕不韦、李斯等代表性人物的大规模修编历史,进行广泛的学术争

5、鸣,进一步解决了正秦史与秦义化高端论坛峰专题学术考察调研活动启动仪式秦史与杂义化高端论坛性专题学术考察调研活动启动仪式外统的历史观和秦王朝意识形态主导方向。自此以后,这种正统文化就成为历朝历代继承的遗产和政权合法性的依据,客观上也巩固了统一文化的地位。第四,具有历史进步性的秦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担当了主体责任,改变了中华前30 0 0 年以来的文化面貌。由于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及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秦国较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首先是他在凤鸣岐山的周兴腹地创业,继承和接收的周初文化要比六国多得多,含有“三代”文化血脉。其次是地处西部,养马初业,较早吸收了西来的欧亚草原文化。再次秦与北方游

6、牧民族比邻而居,交往互动比较多,深受影响。而与中原农耕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活动的重点是在泾、渭之间及泾、渭、汾构成的黄河三角地带,所以他也是黄河文化的创造者。正是这种开放文化扩大了秦人的眼界,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和认识能力,才使他们扫六合,定一统。因为强大的文化力量和奋斗精神,造就了秦国十倍于六国的经济、百倍于六国的军事实力。秦统一政权建立后,就用政治、经济、交通、传播的多重力量把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推向了全国各地,形成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主体性。秦西北大学史学部主任、“泰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主编王子今发展中作用是巨大的,必须予以代表作者团队领奖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肯定。130 I

7、 2023/07/VOL.323诗经秦风中的秦人文化基因郑欣淼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原文化部副部长秦朝很短暂,秦朝灭亡了,但是八百里秦川在,秦人还在,而且绵延不绝地传承发展下来了。而其中支撑这种传承发展的文化的根抵到底是什么?在秦人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中起着最基础的东西,经过几千年发展仍然在起着基因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追根溯源,我想,秦文化的原典也许能给我一些提示。诗经秦风应该是秦文化的代表性原典。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国风,就是15个国家的民“风”,是当时周王室“采诗观风”所采的民歌,其中就有“秦风”。有研究表明,当时有10 0 多诸侯国和方国,而秦能进入采诗的15国之列,并且有诗10 首,这本

8、身就说明秦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地位、实力或者突出的文化特点。秦风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评价中整体不高,说它们“武不重礼”,打打杀杀不符合礼教;对其解释也是“美和刺”,是从“提倡”和“讽刺”的角度进行批评的。除兼外,其他9 首都展现出刚健清朗的风格特点,其中无衣最具代表性。“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无衣这首诗影响很大,也是历来饱受诉病的一首诗,认为是讽刺秦君穷兵武的作品。当然以今天的视角,我们可以从无衣中发掘更多的文化信息。这首诗不仅体现出当时秦人的行为方式、精神气质,甚至体现出当时的制度特点和社会状况。那时秦人应召征战,不是由国家来统一配发装备的,需要战士自己准备,包括衣服和

9、武器,所以才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诗句。“王于兴师”,民众立即闻风而动,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地积极备战,整个展现出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像军事口号一样的呼喊,层层递进,充满了战斗力。这一方面说明秦当时处于“迫近戎狄”的局势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 1 131论坛萃圆秦史与秦文化高端论坛暨专题学术考察调研活动合影留念和以“射猎”为生存手段的环境中,无论是自保还是为王室守边,都需要“修习战备”,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秦必然受到与他共生的“戎狄”生活习性的影响,崇尚“气力”。班固曾指出秦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他的生活习性和文化性

10、格的影响。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更为直接地论断了秦俗与秦诗的关系:“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诗经秦风10 首诗中,绝大多数都和无衣保持着相似的内容和基调,唯有兼一首,表现出另类的风格特征。这首诗大家也很熟悉,“兼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在毛诗序说,“兼,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然而到了明代以后,大家对这首诗的评价就大不一样,甚至因此大大改观了对秦人的认识。以前人们认为秦人不过是一个打打杀杀的“战斗民族”,怎么能产生如此婉约、如此柔美的诗作,甚至感觉非秦人所为。这首诗越靠近今天评价越高,王

11、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称它是“最得风人深致”。无衣和兼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诗作,同出于慷慨雄壮的秦人,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深层次原因,这看似充满对立性的两个极端,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许,两三千年前的秦人,在彰显着战斗的、拼搏的、进取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具有深情柔婉的情感特质,只是因为秦人后来的统一战争和统治给人造成刚强酷烈印象,前一种的文化性格被强化了,而把后一种遮蔽了。但是诗经秦风却准确全面地记录秦人这两面并存的文化因素,如此也反证了诗经的文化原典价值。秦虽然短祚而忘,可是秦以后,秦地主体的关中地区又长久是汉唐这些强盛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和京畿要地,见诸秦风无衣和秦风兼的文化性格,通过首都和统一

12、王朝的一再加持和强化,构成了处于不断融合进步的中华文化的基因性文化元素。如此,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今天所表现出来的以昂扬奋进为主、同时兼具诗意柔婉的文化面貌,有秦与秦文化的重要贡献,以诗经秦风为代表的秦文化原典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132 I 2023/07/VOL.323秦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方光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顾问我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到底秦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是什么?在我看了这套书之后,有一些新的思考。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在思想上表现得尤为明确,就是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经学传统。就是所有的思想,都要落实到中国思想史上那些基本的经典,但是思想的延续性又

13、不能没有创新,如果是和过去完全一样,那只是单纯的重复,谈不上延续,更没办法解决因时而异的实际问题。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文化到底怎么走?老子提出“无中生有,有胜于无”的思想。他实际上是讲,我们千万不要被这个“有”蒙蔽了双眼,要看到背后的“无”,“无”才是最重要的,它包含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再联系老子讲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并不把现在有的一切当成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人才真正掌握了真理,那些没有掌握真理的人是把现在的一切当一切,他看不见其他的可能性。我认为他对我们文化的创新确实很有作用。但是老子的思想该如何走出一条路来,或者说该怎样和现实政治实现结合?在这个结

14、合的过程中,秦文化的作用不可小靓。秦文化对夏商周,特别是周文化以前传统合理的挖掘有很多的特点,比如秦文化比较重视从黄帝到夏商周几千年文化中比较自然主义方面的,再就是秦思想上和老子比较契合;再一个,他提出“法后王”,就是说不能“唯圣唯书”,还是要根据时代发展,也就是“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是说,吸收传统文化而为己用的标准就是强国和利民,符合国家的强大和老百姓的利益要求的部分才行,我觉得它就是从政治上的功利主义这个角度,去挖掘我们中国的传统。再一点就是,秦人的精神世界是很值得探索的。秦人的精神和我们现在有点相像,是集体主义的,民众要在国家和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中感受到他人生的

15、价值,这是它的主流。另一方面,它又有超离于这些具体现实的自然主义倾向,在自然的崇高和壮美之间实现它的永生价值追求,这也是秦文化的一个方面。正是因为秦对传统文化的有针对继承和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并付诸实践,它导致夏商周以来传统文化新的发展,展示出夏商周思想文化另外的一个丰富内涵,实际上开启了中国思想的另外一个新境界,秦的这些思想上的贡献和特点,至今还有影响。到了汉代,经学又开始上升,但是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我觉得研究得不够,就是汉代经学传统中秦思想的价值、贡献和功绩研究得不够。现在看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它和先秦孔子孟子的思想体系有很大差异,而这差异,恰恰是秦文化的有益成分。比如说先秦的孔子和孟子主

16、要讲的是人和人的道德情感,人只有在道德的升华和仁义礼智信的升华中才能够实现人的价值。但汉代的经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实际上强调的是以君权为导向的社会标准和价值标准,而汉代经学的这些内容成分,我觉得和秦文化有很大关系。阿 1 1331论坛开拓秦史与秦文化研究新境界徐晔陕西省政府参事“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今年4 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持编撰的“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我谨向参与丛书编撰工作的全体同仁表示敬意和感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研究秦历史与秦文化是

17、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秦文化凝结着秦人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的重要体现,是构成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政治密码、制度渊、文化基因,其所蕴含的创新理念、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务实品格和兼容意识,不仅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系统考察秦人崛起、秦朝建立以及瓦解的历史过程,追溯秦崛起与统一、秦帝国形成与崩塌的历史轨迹,从正反两方面探寻其兴亡的历史规律和深刻教训,对于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

18、爲”的历史周期律,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丛书”(共14 卷512 万余字)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我国第一部以专题史形式对秦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阐释与研究的大型丛书,也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精品工程。丛书贯彻了在重写中国史的总体框架下写秦史的新理念,运用了跨文化比较、多学科贯通的研究新方法,采用了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献的新材料,吸收了国内外秦史研究的新成果,是当今中国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丛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了解秦史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更有益于古铸

19、今,面向未来,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旧邦以辅新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 月2 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次活动以“弘扬秦人精神增强历史主动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为主题,既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也是打响陕西历史文化品牌、厚植中华文化根脉的全新开篇。活动以学术研讨与考察调研相结合为特点,充分发挥参事室咨询国是和崇文鉴史职能作用,把推动撰写新秦史,加强秦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研究和阐释作为跨年度重大课题,创

20、新体制机制、优化组织方式、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底气和锐气,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丛书延展项目,不断开拓秦史与秦文化研究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借鉴、创造源泉和精神动力。134 I 2023/07/VOL.323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卜宪群中国泰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泰史与泰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丛书秉持新时代、新材料、新问题意识,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时代要求与史家责任相结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秦史与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拓展了秦政治与政治文化的研究

21、。初并天下一一秦君主集权研究(孙闻博/著)从统治政策、政治口号、政治名号、政治信物四个层面,探讨秦统一历史进程中君主权力的巩固与发展问题。秦政治文化研究(雷依群/著)通过对秦人的起源、壮大到帝制时代政治文化内涵的精心梳理,解读了秦政治文化在秦崛起壮大进程中的作用。二是推动了秦法制与法律文化的研究。秦官吏法研究(周海锋/著)利用新出简膜资料,系统整理了迄今为止可见的有关秦官吏法的各项内容,揭示了诸多既往所未知的秦官吏法规,是研究秦官吏法的最新成果。秦法律文化新探(闫晓君/著)通过对秦法律文化的历时性与专题性归纳,首次系统完整揭示出秦法律文化的渊源、内涵、历史地位与影响。三是深化了秦农业史、交通史

22、、疆域史、战争史的研究。秦农业史新编(樊志民等/著)对秦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新的角度丰富了我们对秦统一历史意义的认识。秦交通史(王子今/著)对秦交通建设在秦发展史上的作用及历史意义做了详尽梳理和分析,视角独特而新颖。帝国的形成与崩溃一一秦疆域变迁史稿(梁万斌/著)首次勾勒出秦从族群活动范围之初始,到统一帝国形成与崩溃时的疆域变迁情况。秦战争史(赵国华等/著)对战争在秦崛起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对秦的战争与秦政治关系的论述,极具启示性。上述四部论著,就系统性和开拓性而言,均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与意义。四是丰富了秦思想文化的研究内涵。秦思想与政治研究(臧知非/著)以思想与政治实

23、践的互动、权力与思想相互选择为视角考察秦的思想与政治。秦祭祀研究(史党社/著)充分利用最新出土材料与遗迹,对秦代祭祀制度及其所反映的政治和社会含义进行深入探讨,是秦祭祀研究的最前沿性成果。秦礼仪研究(马志亮/著)中“秦的礼制建设贯穿了其由诸侯国到帝国的整个历史时期,并且还深深影响了两汉等后代王朝”的观点值得重视。秦文字研究(周晓陆等/著)揭示出秦文字的巨大意义,指出中国历史上没有其他任何阶段像这一阶段表现出国家、政治对文字作用的极端重视,以及文字所发挥的对历史文明进程的巨大作用。秦都邑宫苑研究(徐卫民等/著)对秦都邑的迁徙原因、都邑建设内涵、都邑与秦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剖析,是迄今秦都邑研究的最新成果。秦史与秦文化研究论著索引(田静/著)虽不是研究专著,但所费精力及价值绝不低于论著,它将1919年至2 0 19 年百年间有关秦史与秦文化的论著及硕博论文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功莫大焉! 1 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