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2869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23 年第 4 期探索笔会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周学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 400041)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不断深化和拓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人口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但

2、目前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人口及其质量的结构性失衡、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相协调的制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优化人口现代化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为人口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现代化环境和完善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实现人口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从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最为坚实的生产力基础与人力资源。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人口发展新形势;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

3、023)04-0029-12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口始终是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因素。习近平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这是党中央在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头提出的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学术研究来看,在20 世纪90 年代国内人口学家就开始探讨人口现代化问题,并把人口现代化分为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素质现代化两个方面2,认为人口现代化是人口系统内部及人口系统与非人口系统之

4、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3。学者们深化对人口现代化内涵的研究,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和人口结构现代化4方面形成共识,认为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支撑要素,人口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总体现代化的“灵魂”和价值尺度,是各个国家现代化的应有之义5。因而,在人口现代化成为现代社会与现代化理论讨论的重要议题6背景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厘清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找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制约,进而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之策,是丰9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研

5、究”(22VRC102),项目负责人:周学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ZD001),项目负责人:梅荣政。作者简介:周学馨,女,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2023 年第 4 期探索笔会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1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而且不断丰富

6、发展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系列论述,为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1.1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将人口现象、人口过程以及人口规律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考察,科学阐明了人口运动、变化的客观发展规律。马克思在谈到人类历史的前提时明确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并不是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三个

7、不同的阶段,而是同一历史活动中的三个因素,既同时存在着,也在历史上同时起作用7146-147。也就是说,只有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在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看到发达的物质资料生产中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恩格斯也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813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实质是提出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同一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作为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共同在人类历史的

8、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作用。尽管这两种生产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学界围绕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之间是否有一方在某一历史时期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还是两种生产共同发展起决定作用,引发了“先后决定论”“共同决定论”“归根到底决定论”等多种争论9。“先后决定论”认为,在物质生产落后贫乏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的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生产逐渐取代人的生产,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10。“共同决定论”认为,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虽然是两种生产,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人类历史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11。“归根到底决定论”认为,人自身的生产

9、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始终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物质生产在“归根到底”意义上始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12。不管是“先后决定论”,还是“共同决定论”“归根到底决定论”,事实上都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紧密关系,强调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不同阐释,也反映出学界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发展。1.2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为题第一次向世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人口观,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

10、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03周学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依靠(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革命精神来建立“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文化昌盛的新中国”131510-1512。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基本原理出发,创造性地把“两种生产”理论应用到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管理中,提出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增长。为此,196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这是党中央专门就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发布的第一份正式文件,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控制人口、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鲜明态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

11、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把生产力尺度当作观察思考一切问题的最高标准。邓小平站在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中国国情,把人口问题放在经济、社会、政治发展,尤其是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的全局中思考人口问题。邓小平认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搞好现代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指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紧迫性,把计划生育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把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12、,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4120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实行计划生育当作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走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江泽民指出,要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适度的人口总量、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的良好人口环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要高度重视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迁移、出生人口性别比等问题15464。胡锦涛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

13、宜、因时制宜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方面工作;提出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6170。1.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发展问题,把人口发展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中来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

14、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之后习近平明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并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和人口发展新形势,要着眼强国战略、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强化战略的长期性、前瞻性和适应性,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1。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稳定人口数量方面,在不断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强调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不断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不断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优化人口结构方面,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加以设计和部署,提出构建养老、孝老、13 20

15、23 年第 4 期探索笔会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强建设。在优化人口布局方面,实施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为出发点,着眼分析我国人口形势新变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准确定位新时代人口国情,不断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创新人口高质量发展新制度新路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走出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基础奠定了坚

16、实的理论基础。2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需求2023 年习近平提出的“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决策。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再到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而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在人口发展新形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具体运用,而且突出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

17、用。2.1 人口发展新形势需要人口发展的高质量跃升人口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及其社会生产方式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首先,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生育率的持续走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转折性变化。尤其是 2022 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首次进入人口负增长状态,人口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18。其次,就人口发展特征而言,人口发展也出现劳动年龄人口逐渐缩减、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人口结构不断老化、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强等系列趋势性特征,需要我们全面认识、正确看待人口

18、发展新形势。面对人口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如何挖掘人口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人口优势,抓住人口新机会19,破解由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社会问题,以及消解这些问题对国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产生的明显负面效应20,亟待更新人口发展理念、创新人口治理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人口发展模式向人口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努力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这需要通过种种策略性的措施,使我国人口达到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的人口长期均衡状态21。2.2 高质量发展为人

19、口高质量发展明确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不局限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在数量增长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创新驱动、保护环境、增加福利等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内核和具体要求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23周学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关键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其转型的根本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其实质在于将原有的依赖于自然资源、劳动力

20、资源和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向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驱动增长方式转型22。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人口总量开始减少的条件下有效提升生育水平,防范持续低生育率的风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供给;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本含量,塑造新时代的人才红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需要不断壮大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技能劳动者队伍,推动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转向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创新驱动;需要推动人口合理聚集流动,形成合理的人口空间布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口空间条件。从社会高质量发展视角看,我国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城乡区

21、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人口财富分配制度、推进教育强国战略、实施就业优先保障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因此,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相适应的人口教育结构、城乡结构;而人口的社会阶层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高质量改善,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条件,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口高质量发展为

22、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点和基本国情,更是以人口现代化为基础和前提的中国式现代化。而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口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作为一种发展状态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不仅体现为新发展格局下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稳定性、均衡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关系,而且表现为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状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人口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对把握规律、

23、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有了更大的自觉和更强的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在人口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个方面。在质量变革上,要求人口发展坚持系统观念,不再以单纯调节数量为目标,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升人口发展综合质量。在效率变革上,要求人口发展更加注重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与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关系,更加强调人口素质提升,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动力变革上,要求人口发展坚持改革创新观念,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

24、同富裕的目标,更加注重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政策创新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不断提升人口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程度。33 2023 年第 4 期探索笔会3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制约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内涵更深、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的综合性人口发展,是人口发展方式整体跃升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明确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而且确立了人口素质、规模、结构优化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特别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以实体

25、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如何更好着眼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统筹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以下现实难题。3.1 人口结构性问题制约人口现代化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指人口总量充裕、人口整体素质较高、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并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状态。从当前来看,人口结构性问题制约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口现代化。首先,低生育率水平导致总人口增长乏力,且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重持续下降。从其他国家来看,低生育率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很低或极

26、低生育水平不仅会导致人口总量迅速衰退,而且会造成高度的人口老龄化,出现人口危机。我国总和生育率目前下降到较低水平,处于低生育率陷阱的高风险期。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出现下降趋势。尽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16 岁至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具有 8.8 亿人的较大规模,但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重下降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且与老龄化趋势相互强化。如果不能及时扭转低生育率的下降趋势,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风险。其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后需要人口质量的提档升级。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4 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抢占新一轮经济科

27、技制高点,纷纷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多举措、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相比而言,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还很匮乏,尤其是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型科学家更少,在很多领域尚处在世界科技创新的“跟跑”地位。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庞大的老年人口由于受政策体系、法律法规和教育培训体系缺乏的影响,所蕴含的巨大人力资源还有待挖掘开发。因而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之后人口质量的提档升级成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人口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越发突出。从年龄结构来看,在低生育率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双重作用下,我

28、国人口年龄结构不均衡性越发突出。按照目前人口发展趋势,2035 年左右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50 年则达到老龄化最高峰。人口年龄结构深度老化将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基本的人口状况和条件。从人口分布来看,人口流动更加活跃,人口分布空间集聚趋势明显加强。人口迁移流动体现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是影响中国人口分布变化以致整个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随着城镇化率逐年增加,在人口分布“东密西疏”格局稳定的情况下,人口逐渐向沿海、沿江和沿(交通)线的部分城市群,以及向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与此同时,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出地43周学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29、的支撑与进路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缺少产业支撑的地区和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出现无人化的极端现象23。人口空间分布出现的变化要求我国产业布局、交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条件。3.2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现代化发展不相协调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目前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现代化发展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即二者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作用均未充分显现。从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发展影响来看,一方面,一个由 14 亿总人口规模和 7 亿从业人口规模决定和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城市体系,会随着人口负增长出

30、现市场萎缩、产业链断裂、区域产业转移困难和一些中小城市(镇)衰败;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增长放慢并转向负增长,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24。1978 年到 2010 年前后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与当时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所形成的机会窗口有很大关系。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凭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增长机会也不复存在,因而亟待实施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从人口质量变化对经济影响来看,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动力。尽管我国目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者数量庞大,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人均人力资本水平,一方面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

31、供了重要支撑,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弱。这说明,人口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亟待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靠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推进科技进步,进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新一轮经济繁荣。从人口分布对经济影响来看,人口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劳动力供给、市场规模、经济活力25,特别是人口的城乡、区域及圈层分布,是一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随着城镇化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人口集聚和知识的

32、溢出效应极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也呈现出人口空间布局不平衡、人口与资源匹配不平衡,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充分、城市群人口集聚不充分的“两个不平衡”和“两个不充分”问题26。为此,需要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通过构建区域(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牵引人口流向、形成合理区域(城市群)人口布局;需要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形成合理的城乡人口再分布。3.3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发展不相协调现代化并非只是经济现代化,更主要的内涵是人的现代化及其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打破传统社会的各种秩序、建

33、立现代秩序的深层次变革。它不仅涉及物,更涉及人,以及人与物、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社会变革27。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在于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和促进社会认同,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隐含着人口的超大规模性、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其衍生的系列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以及与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53 2023 年第 4 期探索笔会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们多与基本民生问题相关,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目前,人口老龄化对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财务收支平衡形成直接冲

34、击,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基本同步的情况下,老龄社会治理问题成为一道难题28。同时,城乡相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不小,这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容小觑。因此,由人口超大规模及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人口分布等存在的问题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叠加在一起的情况下,一方面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另一方面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如何相互推动成为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29。4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我国是人口规模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其他国家更为关注人口高质量发展问题。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

35、念、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的发展方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口发展处于新形势的背景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提高现代化社会治理水平和强化政策保障,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1 优化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人口现代化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人口发展转变,重视人口发展战略,相继进行了三次重大的生育政策调整,而且党的代表大会和全会多次对人口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在面临人口增长率稳步下降、零增长和负增长、低生育率水平将长期持续、人口老龄化程

36、度不断提高、大规模人口流动和人口再分布的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亟待在尊重人口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统筹人口发展和人口安全两个维度,优化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人口现代化发展战略。优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在人口发展战略制定与执行的理念、方法论和具体举措上有新的突破。一是在人口发展战略制定中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人口自身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以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提升、高质量持续发展为目的,使战略目标可及、战略任务聚焦、战略措施得当。尤其是要明确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变化规律,以确定人口发展达到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和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30。我国人口

37、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关键任务是将生育率提高到适度水平,使人口发展向规模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世代赓续的方向发展。二是将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人口发展战略的核心战略。当前,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质量型人口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源,需要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拓展、路径选择、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重点部署。三是将人口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包括各类空间规划、交通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4.2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以经济建设为

38、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人口发展新变化和新形势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解决人口发展问题和经济发63周学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展问题都需要回到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从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来看,在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人口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内在动力,而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意味着人口高质量发展,二者可以说是发展的一体两面,是一种相互决定的关系。在人口发展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树立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加快实施供给侧结

39、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31,促进集约型、高技术引领型、生态友好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经济财富储备。二是摆脱经济发展“唯 GDP”的目标取向,坚持抓好发展与关注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的结合,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福利水平32。三是根据人口国情发生的新变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尽快研究出台全面推进银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老龄文化、老龄健康、老龄制造、老龄宜居、老龄服务和老龄金融等领域的细分产业政策。四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口空间回旋优势,促进经济保持长期持续增长态

40、势。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统筹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加快形成国内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五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尤其是通过产业振兴实施规模化农业经营,将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优化人口城乡布局、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这些战略实施,形成合力以切实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4.3 为人口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现代化环境为人口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现代化环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事业的发展、社

41、会观念的养成、社会文化的滋润以及社会流动的畅通,形成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代际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从而为人口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现代化环境。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最终夯实老龄社会的社会财富储备。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要解决好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社会结构、消费结构、保障制度、福利供给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不同群体,尤其是“一老一小”急难愁盼的民生保障问题,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提升各个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社会观念方面

42、,要坚持男女性别平等观念,让女性在职业、教育、健康等各个方面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树立积极老龄观,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不断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生活独立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在社会文化方面,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扶助理念,重视传统孝道的引领功能,传承传统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代际凝聚中的纽带作用。在社会流动方面,要形成促进人口畅通流动的机制和平台,让人口在流动中创造财富、提升人力资本、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治理方面,由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老龄社会形成相伴而行,因此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制度不仅有利于规避日益严峻的老龄社会治理风险,不断提升老

43、龄社会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而且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要强化中国共产党在老龄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个体尤其是家庭在老龄73 2023 年第 4 期探索笔会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强化社会组织在老龄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要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区域协同治理机制、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提升老龄社会治理效能。同时,要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强化大数据在老龄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提升老龄社会智能化治理水平。4.4 完善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决定了建立“目标一致、功能协调、

44、衔接配套”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在推动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通过构建新型人口发展理念,提升人口治理现代化水平,促使人口治理从总量控制向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型33。具体而言,一是健全生育支持政策。把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作为社会领域改革的基础性工程,破解年轻一代生育挤压难题,提振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促进男女平等的支持政策,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职业支撑政策。完善普惠性托育配套政策、降低普惠性托育运行成本、加大普惠性托育信息畅通,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二是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人力资本是

45、经济增长动力更加强劲和时间更加持久的引擎。要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机制,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增加优质的公共基础教育资源,提升公共教育质量和公平,保证稳定的劳动参与率。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搭建老年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率。三是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机制弊端,充分发挥人口大国空间腾挪优势,进一步激活人口流动迁移,促进人口空间的优化布局。同时,结合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

46、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通过改革和完善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方面促进人口发展新形势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 结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34。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人

47、口发展新形势,在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论断及其决策部署。“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我们看全局、看趋势、看长远,从而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也需要我们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从而认识、适应和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更需要我们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辩证思维看待人口发展新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有效的经济社会政策促进人口系统内部及人口系统与非人口系统之间协调发83周学馨.人口高质量

48、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进路展,既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参考文献:1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2 刘铮.人口现代化与优先发展教育J.人口研究,1992(2):1-10.3 穆光宗.人口流迁与人口现代化:系统科学的视野J.人口与经济,1997(4):10-16.4 马瑞丽,于长永,李孜,等.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条件:机遇与挑战J.人口与发展,2023(1):104-111.5 段成荣,黄凡,毕忠鹏

49、.关于各民族共同走向人口现代化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7-127.6 刘尚君,陈功.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人口与发展,2022(6):7-1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王峰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历史发展 对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互文性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69-82.10 王贵明.试论人类自身生产的历史作用 对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的探讨J.探索,1986(5):24-29.11 隽鸿飞.

50、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4(8):11-15.12 林锋.“两种生产依次决定论”的学理批判 基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文本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9):62-70.13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 胡锦涛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