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面对职责要求诚惶诚恐》读后感.docx

上传人:qwe****66 文档编号:7116863 上传时间:2024-12-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职责要求诚惶诚恐》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面对职责要求诚惶诚恐》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面对职责要求诚惶诚恐》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面对职责要求诚惶诚恐》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面对职责要求诚惶诚恐》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面对职责诚惶诚恐读后感 第一篇:面对职责 诚惶诚恐读后感面对职责诚惶诚恐读后感 中药房白志明 “任何一个人,当其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责运作产生惶恐意识时,就能够不断地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反思自己的言行,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唯恐群众不高兴,唯恐领导不满意,唯恐工作出纰漏,唯恐结果有偏差”这是我院田建军院长在2010年撰写的系列文章之面对职责,诚惶诚恐中的一句话。 心存惶恐,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意识。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一种驱动力,不同的态度将决定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好的态度产生好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好的结果,而不好的态度也会产生不好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不好

2、的结果。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其人生意义也将不同。如果你热爱工作,把工作视为一种乐趣,人生就会充满快乐;如果你厌恶工作,把工作视为一种苦役,人生就会充满忧伤。 真诚、进取、努力,这是我们作为一个员工应有的最起码的职业素质。老天是公平的,天底下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上天也不会突然的掉下金币,一个人想要好的工作,也总的努力,总得有艰辛的付出。自信是一切行动的源动力,没有了自信就没有行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待工作的困难,勇于说“我行”。相信自己,勇敢的抬起头,挺起胸膛,勇往直前。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要有刚强的毅力,坚定地决心,一切的艰难困苦也

3、终被攻破的。“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千百句美丽的雄辩胜不过真实的行动。我们需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不付出辛勤的汗水,不经历艰苦的实践,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就不能担当起工作的重任。 对于我们来说,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有人说“收入是工作的副产品”。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工作,努力做好自己所要做的事,总会得到理想的收入。的确如此,我们不能只是为了“钱”而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完善自己的人生。 对待工作,需要一种态度,那就是要我们去热爱它,心存敬畏。也只有热爱它

4、,心存敬畏,我们才会真心诚意的全身投入到其中,我们也将会在工作中得到无限的快乐和成长。 读面对职责,诚惶诚恐有感 中药房吴萌 读完田院长的文章面对职责,诚惶诚恐让我深受启发,面对实际生活应该怎么开展是首要的。 面对职责,我们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以患者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古语有云: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正确、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职责,对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时时处处对工作保持一种清醒和敬畏,才能不断去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反思自己的言行,唯恐患者不满意,唯恐工作出现纰漏,唯恐工作运作有偏差,唯恐患者不满意对不起自己所承担的

5、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果对工作无所畏惧,就会对患者漠不关心,做出的工作患者也不会满意。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诚惶诚恐”,要将行动用到该用的地方,用到为患者谋利益的事情上。 不管工作做到什么样,都要保持一种诚惶诚恐、非常担心的心态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更好的工作,为医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面对问题担当读后感面对问题主动担当读后感 当我读了“面对问题主动担当”后,让我想起一位伟人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用于负责的精神之后。”勇于负责的精神是改变一切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你平庸的生活状态,使你变得杰出和优秀。 因为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老板越来越欣赏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员

6、工,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人以信赖感,才值得去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开拓精神,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具备这种勇于负责的精神。 当企业出现问题时,我们应不推诿扯皮,勇于承担责任。出现问题时,我们应先分析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确职责的所在,以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并且勇于提出问题,面对问题及时上报,这样问题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只有具备了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我们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潜能便能不断地得到挖掘,从而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应杜绝遇到问题,把公司的制度,流程挂在嘴边,把事情推给他

7、人,即把问题留给了别人。导致后续经办人苦不堪言,大量的精力用于理顺、协调。勇于负责就要踏踏实实地把事做好,勇于负责的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做到底的态度。 我们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应提高我们的意识和能力,工作按规范去做,使其达到岗位要求。我们应培养自己主动担当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发现的问题和相关事情未交给职能部门和主责人接受之前,让自己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只有自己具备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个人在海普才会有前途;也只有我们谦逊为人、脚踏实地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才可以塑造海普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实现海普业绩和效益的快速提升。 当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内心的

8、梦想,下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和人生境遇时,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要学会从责任的角度入手,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保持清醒的认识,努力培养自己勇于负责的精神,这才是成功的最佳方 法。 自己身为公司的一员,就应该抛弃借口丢掉脑中消极散的思想,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能勇于负责的精神去对自己的工作,时时处处为公司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具备勇于负责精神的员工,才会被老坂和公司视为支柱,才会获得全面的信任。 面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就能赢得尊严,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让自己活科有尊严,就应该勇敢地承担责任,一个人即使没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地位,只要他能够勤奋地工作,认真负责地处

9、理日常要作中的事务,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的支持,反之,一个人即使高高在上,却不敢承担责任,来失基本的职来道德,仍然会受到他人的鄙视和唾弃。 改变态度,努力培养自己勇于负责的精神,将会产生无穷的力量,积极地为民的梦想和事业努力奋斗。 刘晓梅 2012.04.07 第三篇:读后感-面对生活的挑战面对生活,勇敢地迎接挑战 读铁路边的孩子们有感 铁路边的孩子们教会了我一个道理。面对生活,勇敢顽强的迎接挑战。书中的三个孩子,家庭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爸爸被抓,只能和妈妈一起生活。到乡下去发生巨变后,没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而是以一颗乐观的心来迎接生活的变化,以欢笑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的精神怎么能不让

10、我们敬佩呢。 尤其让我感到敬佩的是大女儿伯比。当伯比知道爸爸被抓走后,没有绝望,而是坚强地站了起来,帮助妈妈照顾好弟弟妹妹,帮妈妈分担家务,安慰妈妈。伯比具有很多大人都没有的品质:乐观,坚强,真诚。伯比相信爸爸没有罪,积极地寻求别人的帮助,为爸爸能够无罪释放尽一份力。 相比之下的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家里碗筷都不会洗,面对如此巨变又会怎么样呢。怨天尤人,绝望消沉,也许还会一味地指责父母没有给我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呢。 家庭巨变,何尝不是一种挑战,三个孩子面对挑战,没有怨言,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生活,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三个孩子面前,我是何等的渺小,何等的软弱。伯比等人为我展现了一个坚强孩子的形象,他

11、们积极向上,乐观,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面对生活的不公与不幸,不能退缩,要迎着上。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生活,勇敢地迎接挑战吧。 第四篇:面对死亡哲学的邀请读后感前言:哲学有什么用。它在教育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科学能够解答我们的许多疑惑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它们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们在我们作为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自己:它们是关于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美和时间的问题。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

12、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 面对死亡哲学的邀请读后感 引言 我对于哲学了解并不多,在没有哲学之前以为哲学很深奥,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学科,甚至不知道哲学到底该怎么学,是培养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吗。直到高中政治接触了哲学生活后才发现哲学并不是我想到那样飘渺,它是有实在的确定的体系的,而且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难以理解。相反因为哲学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其实它是对我们平时对生活的思考做出系统的总结。而且对于我们高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认为更加

13、好理解,因为在高中主要学习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看来我们为了应试学的哲学是很死板的,并且中国的马克思哲学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以至于有段时间我真的产生过怀疑:哲学的学习真的就像高中学习的这样生硬干瘪吗。它还是我认为的那样具有无限发散性与活跃性吗。但我还是相信,哲学并不是这么枯燥。只是因为高中学习的哲学主要是学习哲学体系,它可以引导我们运用哲学思维,但必须会有正确的答案对应相应的问题,这多少限制了我们思维的拓展与自主。 直到读了哲学的邀请这本书后我才真正被邀请进入了哲学的大门,至少能得窥门径。从此书中我看到了我很想了解的问题,这本书的探讨,给我呈现了更多角度和更深入的思考,并且会有一些观点的契合,其

14、实是当我对人生尝试进行更多更深的思考时,我已经多少在做哲学的思考了。这本书却让我对哲学有了很大改观。没有大段大段对前人观点的堆砌,作者而是采用了一种启发式的笔调,从我们身边的种种现象入手,引领我们去探寻从未注意过的种种习以为常的事件背后的哲理。对于我们这些入门者,作者如一个引路者般,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甚至还常有真性情的流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引领着我们自己思考生活的学者,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布道者,洗脑式地宣扬自己的大道理。沿着作者铺就的思路思考下去,我能很惊奇地发现很多高深的主题里面的一些小问题我自己其实也是能想明白的,并且还能引发自己更多的思想,并能反驳他的观点。 哲学是我们思

15、考的问题。“我们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这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已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事的信息,更重要是的我们对问题对于我们生活的思考,是一种更深层次上的智慧的思考,不仅仅是科学的信息。这就是我从书中理解到的学习哲学的必要性。 有时候我们会混淆哲学与科学,这也是自然的,老师在课上讲过哲学是很多学问的本源,但随着分支的发展壮大,哲学这个滥觞反而渐渐落寞(这也使我惊叹哲学的伟大)。相似的是,无论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但不同的是,科学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哲学只提供各种回答,科学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询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学决意独立思考的人,这使我明白

16、了哲学的学习体系是怎样,它只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辅助,这与我们高中学习的哲学有着本质性的差别。 关于死亡 作者第一章就讲死亡,我很讶异,在我看来,死亡是个无比深奥的话题,甚至我和朋友谈论到这话题时最终都会避开,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个话题是很难讨论开来的,事实上我们自己都没真正想清楚,很大的方面是对着话题甚至有着恐惧感,是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很近的。但是看完作者的文章后我想通了许多以前一直迷惑的问题,并且能够让我直面死亡,不会再刻意逃避。 死亡是我们都会想到的问题,看了书后发现原来作者的经历和我这么像,哲学家也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思考的。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死亡是大概十岁的时候,和作者一样,也是躺在床上,

17、似乎是想到奶奶家刚死去的狗,它那么可爱,就猝不及防的死了。生命是这么脆弱,奶奶年纪也大了,如果奶奶去世我会怎么办。我该怎么接受。突然一个念头袭来,然我顿时一振:我也是会死的啊,我最终也是会死的,可能很久后,也可能就在下一秒。死亡是什么样的,死亡了就不会有意识了,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我”的存在了,我将会被这世界遗忘。虽然我死后是没有意识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思考。但是不能思考更令我害怕,我可曾是活生生的人啊,有那么丰富思想的人,我的思想可以延伸至宇宙、入海洋,一旦死了,就全部没有了。我再也不会感受到任何事物了,我将永远躺在土地里,我对我经历的一生也不会有意识。我觉得死亡最令我害怕的就

18、是失去意识,现在有意识的我不能想象没有意识是什么概念,正是因为我的意识我才会想到没意识,没有意识就是什么都不会想吧。于是年幼的我开始对死亡产生深深的恐慌,于是强迫停止自己的漫想,让自己快快入睡。有了那一次思维的“探险”后,我多年都不敢再想死亡,也不会想和别人讨论。大家似乎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这是大家的默契,就像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一样,大家因为恐惧而可以逃避,即使遇到一些把死亡当成艺术的观点也不置可否。 直到接触这本书后,我对死亡能够放开了,能够真的去直面地思考,看完后我也很乐意与朋友探讨。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生命变成一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严肃和值得深思的事情。也正因为有死亡的意识,生命才变得神

19、秘和令人敬畏,变成一种我们应当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思索的宝贵的奇迹。死亡是平等的、必然的、无法改变的、随时可能降临。它不会因为我们的害怕逃避就不会来临,它是注定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的,面对它,逃避它都是一样的结果。作者有宗教信仰,在他看来人死后会上天堂,我觉得就是有宗教精神鸦片,会限制人们某些思考,比如对死亡的思考,但它也是人们的一种逃避死亡的借口,相信天堂就不会那么惧怕死亡,惧怕死亡剥夺我们的意识。作者似乎也相信宗教因此不去想死亡后到的不是天堂而是无意识状态,这样想我们真的就不会那么迷茫,不会那么抽象。不过作者自己是知道这点的,他指出:“宗教的一个意义就在于赋予死亡。”信徒们把解释不了的是都

20、寄托于宗教,死亡就是最大的问题,于是也是宗教存在的最大意义。 永恒的福礼和永恒的惩罚那只是一种情状的凝固,一种未完成的形式,而不是生命的真实状态。因此,即使那些极力许诺来时的宗教,也不能保证一种永恒的生命;它们只是许诺了一种永恒的存在或延续,而这与人生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我重新认识了永恒。 在我看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永恒只会以物体的形式延续,比如我将永恒与永生混为一谈,看来这本书后我恍然大悟,原来,生命只是永恒的一段存在形式,还有精神思想永恒,或一种我们也不能解释的一种就永恒存在的形态,就像一股气一样。死亡并不代表着没有了永恒。我们想起死亡本身时,我们会产生畏惧感,有些人害怕可怕的事,

21、另一些人则害怕虚无,我就是这样。伊壁鸠鲁说,死亡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因为我们从来不与它共存,与出生之前比较类似。想想出生之前我们不是也没有意识吗,死亡后的状态就如出生前的状态一样的。永恒之死是永久性的死亡,永远不会有,我们因为已经生过了,都是逃离了永恒之死的。既不存在,就没有任何失去的意识,这是生前与死的共性,但为什么人独独惧怕死亡呢。这是因为现在曾活过,就会遇见随着死亡会失去的东西,于是就会有不安,有了意识想到会失去意识,就是这种不安。 现在只要想想死亡后和出生前是一样的,这样我就不会这么害怕死亡了,毕竟出生前是经历过的,我知道是什么样的感觉了。 死亡的作用就在于引发我们思考,但思考的却并不

22、是死亡,而是生命。哲学思考,也就从这里有了发端。 结语 这本书的每一章,每一页,每一段都带给我很大的感悟,读书笔记的主题是死亡只是因为死亡给我带来的启发最大。看完这本书花了两个月,我看的很慢,因为边看边在自己思考,慢慢理解感受,也会对书里的观念有提问,也会找到它的不恰当,有一点就是作者有宗教信仰,因此有些地方会用宗教术语解释,反而还带有一些宗教思维,而我却是个唯物主义者。 正如书末编后记所讲的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关注周围的世界,期盼人生幸福。哲学里我们并不遥远,当你对自然或人生中的问题感到惊讶并开始认真思考时,你就在靠

23、近哲学。” 第五篇:面对自己读后感20xx年xx月xx日,生命灵觉启示空间博客里面更新了面对自己的5部分文章。我看到该博客说明要按照顺序,依次读来。想着时间未必允许,还是先看一部分吧。但是,很奇妙的是:从开始读第一部分就停不下来,就是想一直读下去,我一会儿觉得我可以理解a的问题,一会儿觉得我好像可以读懂b的说法。思路随着a的问题和b的回答一直在走,a问了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好像也是我想了解的,b的回答呢,又让我觉得可以入心。 就这样,那天从上午大概9点多,我开始读第1部分,一直到下午快2点,将面对自己的5部分内容全部读完,中途除了上厕所之外,根本就停不下来。更奇怪的是,我自己的岗位上本来事情就

24、很多,可是那天却没有任何打扰,没有电话,也没有人过来打断。读完了之后我细一回想,却发现竟然有些读了跟没有读一样的感觉,好像记不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但读完的第二天,我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首先,一想起面对自己这个5部分的文章,觉得不想再读,好像一下子吃得过饱了一样,完全不想再读的感觉,我甚至不想读博客。又不想把每天坚持读博的习惯中断掉,所以就选择了从持戒而行再看起;第二,觉得身体很乏很倦很累,但不是那种过度疲劳的感觉,而是某种营养品服用过甚之后的感觉,以至于早上睡不醒,也不想起床。即使早上勉强起来了,感觉一天也很困倦,那段期间,有好几次上午910点就开始犯困,在椅子上坐着都能入睡;第三,觉得不想吃饭,并非胃口不好的那种感觉,而是单纯的觉得很饱,不饿,有时候勉强自己吃一点,但吃一点点东西很快又觉得有饱腹感。后来我在邮件里咨询了张老师,老师答复说在读博过程中出现这些现象是对的。 还有两点体会分享给大家:第一个是读面对自己时候的“立场”,那种“我好像又是a又是b的感觉”,可能会有比较强的对接感;二是读博的状态,博客里面提到的“读博者,莫以生存的意识状态来解读此处博文,那必难通行。若上升到生命的高度,读博自然会渐懂。”自然而生之妙道(境)人生前序:博客中的阅读总说明里面也是说,不是如知识般的去阅读和理解本博文。第15页 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