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10780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舆情观察2023年8月号 全媒体探索 87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极化现象探析 丁厚勤姜凯宁摘要:舆论具有动态性,媒体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一时失语极易导致舆论从狂欢走向极化。基于此,本文在明晰舆论极化成因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防范与引导策略,以期在社交媒体时代进行科学、理性、高效的传播。关键词:舆论狂欢;舆论极化;社交媒体;突发热点事件;网络暴力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媒体对舆情监控不及时,极容易给谣言增添传播空间。此时公众越发关注事件边缘的“小道消息”“八卦”等敏感信息,这些未经核查的消息在公众情绪的加持下推动舆情震荡、舆论狂欢甚至走向极化,给媒体的传播力、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本

2、文以近年来发生的突发热点事件为案例,在厘清舆论狂欢与舆论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对舆论极化现象的成因及传播特征进行探究,以期提出可供学界、业界参考借鉴的引导范式。何谓“舆论极化”2023 年年初,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灵华因不堪网暴压力自杀离世。2022 年 7 月,一头粉色长发的郑灵华在爷爷病床前自拍下了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上传至社交平台。来自各平台的自媒体账号或网友个人账号盗取该照片并进行二次叙事,诸多网友的情绪被带动,纷纷站在“孝顺”“问题少女”等道德制高点上无来由地进行批驳,甚至对其本人及其爷爷进行人身攻击,最终郑灵华选择自杀告别这个世界。无独有偶,汶川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同

3、样经历了网暴。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出,当热点事件发生时,网友对事件的态度往往会在舆情不断发酵的过程中呈现出狂欢状态,大家各执一词。此时主流媒体如果未能及时进行舆论引导,任由其恣意发展,谣言将瞬时补位,携带情绪的舆论逐渐向两端极化发展。勒庞在乌合之众 中指出,群体是不愿意接受逻辑推理的,只有强烈简单的观念才容易被群体所接受,才能进入意识领域,变成一种强烈的情感。群体不需要理性,只需要想象力与情感。面对突发事件,公众的注意力为其增添巨量传播因子,而个体的想象力与情绪化也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形成倒逼主流价值判断的意识形态。即,舆论极化是基于群体意识的基础上,对目标事件或社会重大议题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呈现

4、出一边倒的压倒性传播态势,给社会带来了共识缺席与撕裂的负面影响。1从狂欢到极化(一)技术发展成为舆论的放大器舆论之所以在短期内从狂欢状态演变至极化状态,技术的作用不可小觑。社交媒体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特性让每位用户都可以获得信息生产和观点表达的权利。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获得自己需要或潜意识中想要看到的信息,从心理上将与自我观点相异的言论视为对立面,从而导致意识形态上的同质化观点的回音室效应。“舆论狂欢”一词最早来源于巴赫金在 20 世纪 60年代提出的狂欢理论,即在全民可参与的舆论场中,公众的窥私欲、表现欲、放纵欲及被认同、被关注的本能欲望在狂欢中被放大,从而带动舆论观点呈

5、现狂欢的特征。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指出,传播具有双重偶然性,有传播行为就要面临传播失当风险的考验。伴随互联网用户基数的增加,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技术的加持往往让他们更加随心所欲地进行自我表达。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群体,他们极力将其情绪带入观点中,形成网络生态的二元对立,导致有关该事件的观点无限极端化,采用包括使用黑话、人身攻击、动机揣测等方式,或者将对方观点娱乐化、抓典型、舆情观察88 全媒体探索 2023年8月号树假想敌、划清界限、提高组织化程度等手段,不断霸占对事件的最终解释权。(二)流量经济下,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凸显与主流媒体相比,自媒体传播中同样包含着民情民意,但因其

6、新闻职业道德水平及新闻素养较低,出现了谣言、诽谤、欺诈、极端言论等乱象,成为滋生舆论极化现象的绝佳土壤。作为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主流媒体,在注意力经济及流量经济的双重攻击下,面对突发热点事件,一方面存在观望央媒“态度”“风向”的短期失声现象,从而给自媒体等提供了观点传播的窗口期;另一方面,为抢流量、抓用户注意力,过分要求时效,事实核查与把关滞后,极易成为点燃用户情绪的导火索,导致舆论走向极化。在媒体多元、数量庞大的社会化传播中,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凸显,部分媒体为了迎合流量一味选择与立场或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用户直接互动,势必加剧舆论的极化。(三)偏好聚合,公众趋同与从众心理加剧非理性交往公众的猎奇围

7、观心理增加了事件的关注量。例如,2022 年上海疫情较为严重、物资供应不畅的时期,一网友为快递小哥充了 200 元话费以感谢对方为其父送食物,部分网友在围观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对其责骂与嘲笑,导致该网友选择跳楼结束生命。围观是网络空间的客观属性,但部分网友从围观的心态转变成围攻的行动,变身为“键盘侠”制造舆论,使大量的围观变成围攻,加剧了舆论极化现象。与此同时,公众的群体认同心理推动其面对不合理观点时,多数情况下选择沉默式盲从,进一步加剧了极化群体的极化言论。2因为身处某一群体的个体自融入群体之时起便被贴上了身份标签,他们在自我的“过滤气泡”中不断赞成、支持“气泡”内成员的观点,而排斥“气泡”外的

8、其他观点,这都使得群体观点在社交媒体平台机制下逐渐极端化。舆论极化呈现情绪化与多面向相伴而生特征(一)情绪裹挟舆论,情绪传播成为第一导火线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伴随突发事件的发生,情绪化的观点很容易误导舆论走向。3首先,在突发热点事件中的情绪常以恐慌、愤怒、阴谋论等负面情绪为主,其背后都有着矛盾冲突点,基于对信息真伪的难以辨别及未来发展走向的不确定,公众极易产生焦虑或恐慌的情绪,在传播环境不明朗时,这种情绪难以被个体消化,表达便成为其情绪宣泄的唯一方式。其次,我国网民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的特征,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导致情绪先行。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网民 20 岁以下群体占整体网民的

9、 18.7%,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 30.8%。4当突发热点事件发生时,基于视频、图片等带有明显冲击力的画面很容易激发网友共鸣,短时间内形成裂变式的情绪传播体系,集中表现为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果更明显。(二)多类观点共鸣,加剧舆论失焦互联网前台匿名的特性下,网民以符号化的虚拟身份进行观点表达和情感宣泄,导致信息冗余泛滥,逐渐趋向信息窄化,舆论极化现象突出,很难形成理性的讨论。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具有设置议程的功能,从而将社会重大议题的核心属性传达给受众;而自媒体为迎合用户需求,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诉求为用户提供情感宣泄的场所,从而导致在舆论场中出现多种观点共鸣的现象,在冲击主流媒体舆

10、论引导地位的同时加剧舆论失焦。5(三)网络暴力频发,负面影响逐渐增大关于中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发生现状的调查显示,有 39.01%的人参与过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更会从线上向线下发展,甚至有人因为网络暴力对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选择自杀。网络暴力不仅通过话语给受害者带来伤害,导致其陷入“围观式唾弃”之中,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甚至绝望的情绪,甚至形成怯懦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面对突发热点事件,移动互联网打破了过去信息由政府和媒体主导的传播格局,素养不高的网民极易受到极端夸张言论影响和群体性心理暗示,不断对原有信息进行转发、评论,二次或 N 次传播的观点或语言更为激烈,引导稍加不慎便会导致网络暴力等“

11、蝴蝶效应”发生。社交媒体时代应对舆论极化的策略2023 年 7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切实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舆论极化已成为亟须多方配合治理的社会问题。(一)机制建设:助推事实核查机制逐渐完善舆情观察2023年8月号 全媒体探索 89传统媒体有着严格的把关人,而社交媒体凭借其草根化、低门槛、实时传播等特性,信息发布与核查逐渐趋于把关之前,导致突发事件与谣言并行。长此以往,公众很难相信事件真相,而是将注意力转移至事件背后或许并不存在的“阴谋”“黑幕”上。基于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即舆情潜伏、动态演变时期,要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第一时

12、间进行事件调查并发布事实真相。如若遇到事件较为复杂、多个主体参与且传播线索链模糊等情况时,也应第一时间发布相关通报,稳定公众情绪。真相的呈现会极大地减少谣言或压缩传播风险滋生的空间,在最短时间内将权威信息公之于众,不仅可以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还可以扼杀谣言,净化传播环境。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应遵守“黄金4 小时”原则,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主动回应公众疑惑,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尤其在涉及人民健康财产安全密切的信息发布之前,应缩短舆情失语时间,以事实核查扼杀谣言与负面情绪的传播。(二)媒体层面:加强监管,承担社会责任1.主流媒体进一步夯实专业主义互联网、短视频等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这一形

13、势下,主流媒体在加强自身权威性的同时也应主动向移动端转型、向“小屏”发展。以视频号发展为例,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纷纷入驻视频号,并将其作为主流舆论发声、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在夯实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特征,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提供充足的信息,以免公众过度解读和未经核实的信息蔓延。2.自媒体需提升素养部分自媒体为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以点击率和商业最大化为目标导向,无底线地对突发热点事件进行夸大其词的报道,不仅扭曲了事件的真相,也降低了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度。基于此,对自媒体的引导和加强管理势在必行。在提高平台门槛、实名化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征信等手段加

14、强管理,尤其对平台或自媒体账号负责人加强监督,从而打造健康、阳光的自媒体传播平台。3.平台媒体改进算法机制在流量经济盛行的当下,算法推荐已经成为舆论极化的催化剂,而与之共生的技术黑箱也导致了情绪泛滥、价值冲突,最终导致舆论走向极化。因此,平台算法机制必须进行合理优化,打破过去的“信息茧房”,给多样化观点提供适当的推送与曝光机会。同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限制传播等措施阻止网络暴力信息扩散传播,平台不得为传播网络暴力的账号、机构等提供流量、资金等支持。还要能提示面临网暴风险的用户及时启动一键防护等保护功能。(三)公众层面:提升媒介素养比尔科瓦奇等人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中,针

15、对互联网时代受众应该如何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提出了“怀疑性认知六步法”:一是识别自己所接触的是什么内容,二是识别这篇新闻报道是否完整,三是评估信源,四是评估证据,五是判断媒体是如何处理证据的,六是思考我们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受众可借鉴这六步法来分析突发性社会热点事件,给自身一个冷静期,避免轻易下定论从而成为谣言的助推手。结语舆论极化的出现离不开技术、媒体、公众三方面的影响,社交媒体是舆论极化产生与发展的摇篮,情绪性、非理智性行为是舆论极化的表现,公众盲目、猎奇与趋同心理是推动舆论走向极化的根本。因此,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消除舆论极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政府可以加强舆情监控,及时研判舆情;

16、媒体应加强其导向性,传播核心价值观念;而受众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参考文献 1 杨洸.智能媒体加剧了舆论极化?基于媒介技术、信息特征和个人心理的分析 J.青年记者,2022(18):15-19.2 王琪雯.新媒体背景下的热门舆论极化及其防范 J.西部广播电视,2017(09):10.3 牛冰洁.社交媒体如何突破偏好聚合回归理性交往J.新闻传播,2021(14):38-39+42.4CNNIC.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3-02).https:/ 严利华,陈捷琪.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 J.决策与信息,2016(08):130-137.(作者单位:大众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