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实现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 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对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8009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 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实现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 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教学/2023年第7期P4体育教学专题特约学习二十大精神 促进学校体育改革PROJECT AND SPECIAL ARRANGEMENT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部署开展八项重点工作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其中“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位列首位。行动计划强调要“以体强心”,切实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使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中,“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育体”,是学

2、校体育基础的功能和任务,而“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是学校体育的“育心”,是学校体育的更高目标追求。课程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锻炼习惯、身心和谐和适应能力)与体育品德(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均涉及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实现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互动共生、协调并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四位一体”目标的必然之举。体育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体格强健、身心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本应在“健全人格”上发挥特殊教育功效,但二者协调发展的方式、程度、深度却并不理想。本文在梳理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协调发展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搭建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高效协调发展的实践框架。一、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协

3、调发展的困境首先,社会整体对于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的认知观念有待更新。具体体现在:过度倚重智育,学校体育的育心功能被弱化,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下,学校体育学时被强占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格教育功能发挥有限;过度倚仗体育在技能、项目、竞技性等技术层面的传递,而忽视体育作为一种教育与文化在培育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人格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在实施人格教育时将大部分关注点都聚焦于心理问题解决与危机应对,而事实上青少年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学习生活态度、情绪调控能力等均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重要部分的培养任务应当落实在包括体育在内的每一门科目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由于体育常规的身体

4、练习形式与大众认实现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 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文/焦陆英 刘 昕摘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发布再次强调了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而当前二者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却面临社会整体对于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的认知观念有待更新、人格教育理念没有充分渗透到体育教学各环节、“以体强心”职责割裂的困惑。面对以上困惑,提出以下推进策略:协调各主体价值认知,深化“以体强心”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坚持多元主体互动,促进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深度融合。关键词:身体教育;人格教育;以体强心中图分类号:G623

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7-0004-02体育教学/2023年第7期P5PROJECT AND SPECIAL ARRANGEMENT体育教学专题特约学习二十大精神 促进学校体育改革知中心理健康教育范式的不匹配,部分体育教师也常常忽略自己作为人格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身份。其次,人格教育理念没有充分渗透到体育教学各环节。体育健心作用的发挥目前急需落到实处的教材、落到“痛点”上的教材,但我国学校体育人格培养工作尚无教材依据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虽然体育的价值追求与终极目标都定位于“育人”,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体育围绕“健全人格”的目标设置常常空泛且虚化,不能围绕

6、“体育健全人格”精确定位,出现健康教育目标、德育目标、人格教育目标“大杂烩”的尴尬局面。教学目标设置的空泛不仅导致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出现“体育心理”的简单堆砌,也引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时对于人格教育拘泥于说教、深陷刻板化教学的僵局。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碎片化、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特点与现实情感需求,人格教育失去稳定依托。教学评价实施上,青少年的人格培养是长周期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课程知识的叠加就能达成,虽然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目标中设置了各水平对应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目标,但是人格教育的内涵复杂且多元,实

7、际教学中量化评估难以操作,人格教育有效评价存在较大难度。再次,“以体强心”职责割裂,人格教育“一体化”建设困难重重。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格教育的影响要远远早于学校的教育,特别是父母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而现实中部分家长习惯性地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归咎于学校,而忽视了自身的教育义务。同样也有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从属于家庭教育,以上两种错误观念导致了家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各自为阵,相互推诿2。此外,人格教育不仅在课上课下的壁垒森严,社会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体育精神的弘扬工作也未实现与校内人格培养工作良好配合。家、校、社的人格教育分离导致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协调发

8、展的责任分散、信息不对称,这使得以体强心工作缺乏一致性、连续性与协同性。二、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协调发展的策略第一,协调各主体价值认知,深化“以体强心”理念。长期以来,受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之体育自身学科体系建设滞后,体育相对于其他智育学科来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体育在心理健康、人格教育中的潜力也一直被忽视。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协调发展急需社会整体形成普遍性的教育理念,不同相关主体应当正视、重视体育学科在人格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助推体育学科成为锤炼青少年人格的重要“阵地”。首先学校要借力于政策的外部支撑,建立“健全人格是学校体育的本职功能”的责任体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9、设置为考评学校体育质量的指标之一,一方面扭转体育教育功利化,另一方面避免出现学科间人格教育责任分散的局面;其次,要强化体育教师职责,引导体育教师树立体质与人格并重、技能与心理健康并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最后,要开设面向家长的教育讲座、座谈会,让家长在更了解青少年人格发展规律的同时认可体育的育心实效,从思想意识上扭转对体育的轻视惯习。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需要体育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设置。在具体的落实方式上,首先,鼓励体育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与加工,挖掘教材中育人健心元素,结合心理

10、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主动实施。其次,要求体育教师积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用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思维来统筹课时和单元设计,每一节体育课中都要有“学”有“练”有“赛”3。让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通过沉浸式的身体体验感知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价值意涵,规避赛场暴力、欺骗等消极事件,将正向的价值观念迁移至实际生活4。最后,倡导体育教师采用动态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过去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评估仅仅采用以问卷或量表的形式的心理测验,其实体育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真实情境观察学生外显行为,进而准确把握学生知情意的变化。第三,坚持多元主体互动,促进身体教育与人格教育深度融合。体

11、育“健全人格”功能的发挥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工作由单打独斗扭转为整体合力。政府层面上教育部门应鼓励体育心理学领域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至教材研发工作中,使体育的人格教育工作有材可依。学校层面上,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组织体育联赛等方式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生态,也可以利用校园体育名人雕像、奥运冠军名人名言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奥运精神的隐性教育。在家校合作层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亲子运动会的形式以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班主任也应当发挥家校沟通桥梁的作用,及时给家长反馈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人际交往状况、团队合作表现。另外,“以体强心”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

12、和体育学等多学科基础的复合型体育教师5。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不仅掌握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标准和政策,也能熟练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学活动,而上述能力的掌握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和培训。参考文献:1高镝,孙民康,龚丽景.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2,37(01).2冯世昌.高质量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三重逻辑:准则、挑战与破解J.当代教育论坛,2023(02).3尚力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2(05).4叶松东,周爱光.麦克乐身体素养观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23,44(01).5付全.五育并举以体强心J.体育教学,2023,43(05).(北京体育大学 100084)(E-mail:JLYEDUBS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