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8000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8 月第4 1 卷第4 期引用格式:刘赞.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 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4 1(4):17-28.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Aug,2023Vol.41No.4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刘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 1 0 1 1 9)【摘要】陕境蜀道图上的村镇形象是地图表达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地图上村镇形象的统计分类,可以发现其政区差异

2、性。村镇形象由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柱状物形象、牌楼、浅棕色椭圆框、特殊建筑、柳树八种元素构成,各元素各有其意义及象征义。凤县境内的黄牛铺、三岔驿两例村镇形象组合展现出其相互之间并非全是写实的关系,其中也有绘图者展现特定意图的示意成分。村镇形象实则是兼具事实与示意双重属性的符号载体。两者并重,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古代地图表现方式、绘制意图、观念认知等方面的理解。形象符号由此显现出其在古代地图中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和研究价值。【关键词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符号表达中图分类号 K291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幅陕境蜀道图,纸本彩绘,长卷3 1 1 6 7 2 厘米,山水画式全景图。全图主要描绘北起宝鸡县城,

3、南至秦蜀交界七盘关的陕西境内入蜀道路及沿途自然、人文地理要素,惟褒城县城至沔县青羊驿一段残缺。关于此图,李孝聪先生首次著录1 1 3 0-1 3 1 。毕琼、冯岁平、孔德成等学者业已对此图的绘制时间、绘制内容、意义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相关问题已取得较为清晰的认识 2-5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从图像本身认识地图,从而寻求对地图表现方式、绘制意图、观念认知等方面的深层理解。对此,地图形象符号正是绝佳的切人点。形象符号是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往往承载特定的地理信息,而具备特殊的研究价值。陕境蜀道图中的形象符号也不例外。其中,村镇形象尤其值得关注。村是古代城市之外的人口聚居地;镇是

4、规模较大或具备特殊军事、经济等职能的村。村镇合称实际上就是将其作为乡村聚落的代称。在古代地图中,这类村镇形象不胜枚举,是地图内容中极为常见的地理要素,具备形象符号中的典型性。因此,本文研究陕境蜀道图上的村镇形象,同时考虑到地图残缺情况、注记字体、资料限制等因素,重点关注地图上沔县部分之外,原图作者所绘且有注记的村镇形象。在论述时,本文首先关注地图上村镇的绘制情况及其所体现的整体特征,其后通过分解与组合的角度分别探究村镇形象在不同尺度上的意义表达,试图探究地图上的村镇形象是如何表达地理信息以及在表达地理信息时有何特点等关键问题。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 0 9 6-4 0 0 5(2 0 2

5、3)0 4-0 0 1 7-1 2收稿日期 2 0 2 3-0 2-1 0【作者简介 刘赞(1 9 9 8 一),男,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2 0 VJXT003)之后为便宜行文,凡未作特别说明者,“图”“地图”指代的均是“陕境蜀道图”。修订日期 2 0 2 3-0 5-0 5.17.表1 陕境蜀道图上村镇形象分类一、陕境蜀道图上村镇绘制的整体情况陕境蜀道图上的村镇明显具有两种绘制方式。第一种仅绘制出单座或多座房屋;第二种则以房屋、旗幡组合为基本形式,或加绘有其他形象,根据其内部构成(可识别出房屋、旗幡、瓶

6、状物形象、柱状物形象、牌楼、浅棕色椭圆框、特殊建筑七种基本构成元素)还可细分成九小类(见表1)。有清一代,一些地方村镇会设置塘汛。汛是绿营体系中最低一级的军事建制,一般由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等低级武官统辖。汛一般有防区,防区之内交通沿线和冲要之处多设立塘哨,即塘 6 。此外,塘可能还具有传递信息的职能,也会被视作驿传系统的组成部分 7 1 6-9。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1 9 军制中记载了嘉庆十三年改制后汉中镇所辖塘汛情况 3 1 6-6 。通过比对可以发现其与第二种绘制方式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且第二种绘制方式中有大量以塘为通名的地名。因此,为区分两种形象,将第一种称为普通村镇,第二种称

7、为塘汛村镇。需要说明的是,两种名称仅具备区别形象的意义,并非表示所包含的村镇皆属于对应类别。大类小类绘制形式普通村镇ab房屋+旗幡+特殊建筑塘汛村描C镇def椭圆框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h柱状物形象+牌楼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柱i状物形象+牌楼+特殊建筑就图上的塘汛村镇而言,其能否反映当时真实的塘汛情况?汉中地区的绿营分防体系在嘉庆十三年由于裁汉中协改设汉中镇而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变化,对下辖塘汛可能也有一定影响。乾隆凤翔府志、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分别记载了改制前后宝鸡县内的塘汛建置情况,与图上相较,前者无五里铺、石窑铺 9 1 7 4-7 5,,后者无五里铺、大湾铺、杨家湾 8 6 7 。由此可

8、见改制前后的塘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过,不能排除图上误绘塘汛村镇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凤县废邱关处注有改制前的“把总署”1 0 ,而不是改制后的“经制外委署”1 1 2 5 6,可见地图应绘于嘉庆十三年改制之前。由于目前缺少其他厅州县改制前的塘汛建置资料,对图上塘汛村镇事实性的判别暂止于此。18包含村镇石家营(2,括号内为图上所绘房屋数量,下同)、北星(2)、大士岩(2)、御爱山(1)、荆条坝(1)、白石铺(4)、烟筒沟(1)、三岔(2)、旧单座或多座房屋铺(1)、南湾(1)马桥(1)、松林驿(1)、倒水拦(2)、小留坝(4)、武关驿(3)、铁佛殿(1)、燕子(6)、三里店(2)、青山寺(3)、

9、青桥驿(6)、褒姒铺(2)、将军铺(2)益门镇(1)、大湾铺(2)、杨家湾(1)、二里关(2)、观音堂(2)、半坡铺(1)、东河桥(1)、五里铺(1)、石窑铺(1)、黄牛铺(3)、长桥(3,注有营房)、红花铺(3,注有营房)、草?驿(4,注有营房、千总署、社仓)、武星台(2,注有营房)、白家店(4,注有营房)、王家店(3,注有营房屋+旗幡房)、柳树湾(2,注有营房)、心红铺(2,注有营房)、废邱关(5,与三岔驿同地,理由见第四节,注有营房、把总署、社仓)、南星(2)、榆林铺(1)、高桥铺(3)、庙台子(3)、桃园铺(2)、乱石铺(2)、青羊铺(2)、青龙寺(2)、武关(2)煎茶坪(1)、凤岭(

10、3,注有营房、韦陀殿)、柴关岭(1)、大留坝(2,按形象视作村镇)虎家铺塘(6)、青羊驿汛(7)、板庙子汛(1)、烈金坝塘(1)、五丁关塘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1)、滴水铺塘(1)、浣石铺塘(1)、界牌塘(1)、迥水河塘(1)、牢固关塘(1)房屋+旗幡+牌楼黄牛铺(3,注有营房)、金堆铺塘(1)、接官亭塘(1)房屋+旗幡+浅棕色椭圆框宽川驿塘(3)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武曲铺塘(8)、马道驿塘(1 1)、二十里铺塘(3)、坪寺塘(6)柱状物形象房屋+旗幡+牌楼+浅棕色大安汛塘(3)、黄坝驿塘(5)焦岩铺塘(7)、青桥铺塘(6)鸡头关塘(3)尚风免家铺谐a.观音堂b.凤岭cl.虎家铺塘c2.

11、烈金坝塘(宁羌州)d1.凤县黄牛铺d2.金堆铺塘(宁羌州)驿川宽me.宽川驿塘f.武曲铺塘g.黄坝塘门h.青桥铺塘图1 陕境蜀道图上塘汛村镇小类的形象若将其各小类按政区统计(见表2),则可初步发现图上塘汛村镇具有明显的政区差异特征。图上前半段宝鸡县、凤县、留坝厅三厅县内的塘汛村镇明显不同于后半段的褒城县、宁羌州。主要体现为前半段三厅县内的塘汛村镇的绘制更为简单、统一。其基本形式是最为简单的“房屋+旗幡”的a类组合。在使用b类组合绘制的少数塘汛村镇中,除了以近似村镇形式绘制的留坝厅城之外,均为附绘一座关隘形象,整体在形象上具有较强的统一性。相较而言,后半段褒城县、宁羌州两州县的塘汛村镇明显趋向复

12、杂化,形象属于更为复杂的c至i类。i.鸡头关塘本文地图均来源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陕境蜀道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官网可下载地图图片,详见https:/w w w.loc.gov/item/gm71005016/。.19表2 陕境蜀道图上塘汛村镇小类的分政区统计宝鸡县凤县a10b1Cdefh1若进一步观察图上前半段三厅县、后半段两州县各自的塘汛村镇,则可以发现,基本上各县级政区内部具有较强的统一性,而各自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体现出图上村镇绘制的政区差异。在前半段的三厅县中,凤县的村镇明显更为特殊。主要体现在:一是所绘普通村镇数量较多;二是所绘塘汛村镇内房屋数量较多;三是塘汛村镇的注记多加了营房、千总

13、署、社仓等村镇内建筑的注记名称,部分重要地点也多以注记详细描述。这与地图绘制者为凤县官吏密切相关 3 。由于绘制者拥有更多的资料,对凤县县域更为熟稔,于是由此展现出凤县境内村镇区别于其他县区更大的信息量。留坝厅境内的村镇虽看似与宝鸡县相同,但实则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留坝厅境内出现了未注名称的普通村镇,此为宝鸡县所无。其次,从视觉观感上能明显看出留坝厅境内的村镇分布相较于宝鸡县、凤县更为稀疏,而与褒城县、宁羌州的村镇分布更为接近。表3 给出了更为精确的数学统计差异。图幅空间占比(%)村镇绘制数量(个)村镇绘制密度宝鸡县7.5765凤县6.2108留坝厅19.3308褒城县(大部)41.84

14、沔县(小部)2.0309宁羌州23.0110表3 中还可以发现地图上除了宁州之外各厅县的图幅空间占比(或图上道路占比)与其实际道路占比不相适应。其中宝鸡县、凤县的图幅空间占比(或图上道路占比)要远低于实际道路占比。留坝厅则是略高,而城县则是远高。褒城县境内也出现了未注名称的普通村镇。留坝厅境内的村镇既具有与宝鸡县、凤县相同的地方,也与褒城县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呈现出过渡性质。后半段褒城县、宁羌州之间村镇形象的绘制差异也较大。褒城县境内道路两侧的塘汛村镇明显复杂化。其中,最为普遍的形式是f类,也就是“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柱状物”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减构成元素形成类(删去柱状物)和h类(增加牌

15、楼),仅鸡头关一处塘汛村镇的内部构成较为复杂。此外,各塘汛村镇的房屋数量明显增加。此外,注记名称亦会加上“塘”“汛”这类通名,以更为明显地表示其塘汛属性。图上宁羌州境内的村镇形象绘制最为特殊,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各县的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绘制者只绘宁羌州境内的塘汛村镇,未绘出普通村镇;第二,塘汛村镇的绘制较为统一,一般为一座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组合的c类形象,少数在此基础上加绘牌坊、浅棕色椭圆框;第三,塘汛村镇内的房屋形象更加精致;第四,旗幡形象一律为矩形。其全为塘汛村镇且村镇绘制统一精致的特征,显示出内部村镇形象绘制的规范性。数据来源说明:将陕境蜀道图导人ArcGIS软件中,截

16、取各政区内无量纲的图幅水平长度和图上道路长度,再分别除以其总长度可以得到图幅空间占比和图上道路占比。此外,在ArcGIS软件中量取复原后的陕境蜀道图道路长度,再除以实际总长度可以得到实际道路占比。村镇绘制密度为各政区内的村镇数量除以图幅水平长度而得到。20留坝厅褒城县99121表3 陕境蜀道图上各政区村镇绘制的密度差异图上道路占比(%)实际道路占比(%)木7.447214.93269.098127.135019.183616.991639.7516.10192.33952.716122.187922.7974沔县宁关州124217212122115152120.2391530.5105450.

17、1171670.0541330.1486970.078743表4 陕境蜀道图上的村镇绘制差异此外,沔县仅存的两处塘汛村镇也有一定的特性。其基本构成均为“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组合的c类形象,但两处塘汛村镇内的房屋数量差距较大。最为特殊的是旗幡的形制,不同于其他政区旗幡的斜挂形式,沔县的这两处塘汛村镇均为竖挂的矩形旗幡。由于图上沔县段大半残缺,其整体特征已难以论说。综合而论,可将图上所绘各政区内的村镇差异归纳成表4。塘汛村镇有无普政区旗幡形象形象类别宝鸡县a.b凤县a.b.d留坝厅a.b褒城县c.f.h.i沔县宁羌州c.d.e.g至于图上村镇绘制存在政区差异的原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尚难确知

18、。存在如下三种可能:第一,地图绘制者很可能综合了以厅州县为单位的不同地图资料,将其转绘成统一风格,但对其村镇形象仍大体保留,拼接改绘而成新图;第二,地图绘制者有意对不同政区的村镇以不同方式进行描绘,借此突出其政区特征;第三,地图的不同政区部分乃出自不同的绘制者,他们仍然保留了各自对村镇的形象画法。无论如何,图上村镇绘制的政区差异都表明:当时的地图绘制者并无现代制图中统一规范地图符号的观念。村镇形象不必统一,只需要将意义表达出来即可。“务实性”应是绘制者首要考虑的绘图因素 1 2 二、陕境蜀道图上村镇形象的构成及其表示法如前所述,图上塘汛村镇形象主要有七种基本构成元素:房屋、旗幡、瓶状物形象、柱

19、状物形象、牌楼、浅棕色椭圆框、特殊建筑。加上普通村镇内部特殊的柳树,村镇形象共有八种基本构成元素。厘清构成元素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村镇形象整体的表达。下文先逐一论述构成元素的形象及其意义,再综合理解其所组成的村镇形象的整体表示法。(一)构成元素及其意义第一,房屋。房屋是构成村镇形象的基础性要素。图上的房屋形象可以划分为宁羌州以外的简单形式和宁羌州以内复杂形式。以单个或多个房屋表示村镇应是古代地图中比较常见的表示方法。然而,图上房屋形象的指代并不唯一,单独存在的房屋形象还可以指代特殊建筑。祠庙祀坛的绘制就使用了房屋形象。如凤县城外的消灾寺、先农坛、泰山庙。消灾寺在凤县北山,始建于康熙十年(1 6 7

20、 1)1 0 ,只是一座祠庙,在图上却用三座房屋表示。先农坛,“在东郊,离城三里”1 3 1 1 6。泰山庙,即“东岳庙,在县东三里”1 3 1 7%。先农坛与泰山庙位置相近,故而被绘在一处地方。虽然有三座房屋,但从注记来看,表示先农坛的应是最左侧的一座房屋,泰山庙为右侧的两座房屋。褒城县青桥铺与青桥驿之间以三座房屋表示青山寺。青山寺是一座寺庙,而非以寺为名的村镇。乾隆五十六年(1 7 9 1)张问陶由京返乡,有青山寺一诗,其中云:“画里青山寺,林峦翠织成。经声僧饭早,花气石楼赌。”1 4 7 2 可证。因此消灾寺、泰山庙、青山寺均是用多座房屋加以表示的祠庙。其他祠庙使用单座房屋表示,如汉张良

21、庙,位于留坝厅境内庙台子,为厅内最为重要的祠庙之一。图上则在庙台子外另绘一座房屋,可能有突出其重要性的作用。其他如马道驿附近的山神庙、黄坝驿附近的兴宁寺,以及羌州五丁关附近的茶亭,皆以单座房屋表示。以房屋形象指代特殊建筑与图上城市的绘制密切相关。图上除留坝厅外,城市内均以房屋形象绘出城内建筑,凤县、宁羌州两城还有注记标明名称。由于房屋形象需要表示城内建筑,城外的房屋形象也可具备表示特殊建筑的含义。并且图上所绘城内建筑的类别以官署、驿站、祠庙为主。城外多数以房屋形象表示的特殊建筑为祠庙祀坛也就不足为奇了。21房屋数量通村镇朝右、三角形少大多朝右、三角形多朝右、大多为三角形少朝右、三角形多竖挂、矩

22、形多朝右、矩形1或3+有无未注注记情况名村镇有仅注名称有注名称以及塘内设施有仅注名称有仅注名称,塘汛通名用塘、汛有仅注名称,塘汛通名用塘、汛无仅注名称,塘汛通名用塘、汛无无有有无无房屋形象除了表示实际存在的村镇、特殊建筑之外,也可能被绘者视为人文地理要素的象征,用以突出部分自然地理要素的人文含义。如凤县境内的御爱山、南岐山、果老洞。御爱山相传为唐宗游历爱玩之地 1 5 1 5 8 5。南岐山上有竹云洞、龙淑池1 6.5 9 3,居民祷雨多应,且与凤县得名有关 1 5 5 8 5。果老洞相传为张果老仙栖隐处,有铁棋仙迹 1 3 1 3 2。以上三地虽为自然景观,但都具有深刻的人文意涵,成为凤县当

23、地重要的人文胜迹。它们虽然都未必有实际的建筑,但依然以房屋形象表示,可能暗含着绘者对其人文属性的重视。图上还有一类房屋形象极为特殊,即留坝厅、褒城县境内未注名称的房屋形象。由于相关资料不足,这些房屋形象表示的是何种含义难以确知。其中只有少数能根据与其他村镇的相对位置推测其表示的实际要素。如连云寺至榆林铺中间的房屋形象,可能表示的是十合铺。郑子沟门偏桥壹座至武关驿中间可能为八里关或古三交城1 4。二十里铺塘至十里关之间可能为吴家堡或胡家庄。其中关于十合铺、吴家堡的记载最早见于有泰驻藏日记,其时间已晚至光绪末年,乾嘉之时是否就有此村镇难以得知。地图上为何存在这类未注名称的房屋形象已不得而知。如果是

24、绘者没有及时添加注记,则这类房屋形象应有实指,可能表示村镇或特殊建筑。而如果绘者仅是将其视作点缀装饰的作用,试图以此表示蜀道沿途那些不知名的小型村落或零散人家,则这类房屋形象仅具备虚指村镇的象征意义。此外,图上各村镇形象中包含的房屋数量是不同的。由于图上村镇形象具有政区差异,因此房屋数量的比较只有在各政区内部才具有意义。然而,图上所绘房屋数量的含义不明,似乎并不能指示村镇的地位的高低或人口数量的多寡。如在宝鸡县内部,益门镇在自明代至清乾隆中期以前有巡检驻扎,为栈道要地,称益门雄镇 1 7 1 9 7,应有较多人口。但仅绘一座房屋,其房屋数量少于县内的大湾铺、二里关。大湾铺仅为铺递,在栈道上的地

25、位不及益门镇,人口也未必更多,但却以两座房屋表示。因此,图上的房屋数量未必具有统一且明确的意义,可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综上,图上的房屋形象既可以指代村镇、特殊建筑这两类明显不同且实际存在的地理要素,也可以成为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化或指代村镇的示意性标志。房屋形象的含义实际上是多元复杂的,需要结合文献资料将之置于特定的地图环境中去理解。其中始终不变的是房屋形象所蕴含的人文象征义。房屋通过指示人的存在,表现地点的人文性,显示出“人化自然”的各种产物,从而形成地图上村镇形象最为基础的组成元素。第二,旗幡。旗幡为识别塘汛村镇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的地图凡是表示塘汛大多会出现明确的旗幡形象。因此,即使图上的塘

26、汛村镇存在前述较为明显的政区差异,旗幡都是它们共有的形象要素,其指示塘汛的含义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国古代一些地图上的军事重镇、关隘、边防哨所上也绘有明显的旗幡形象,因此其实际的象征义可能指涉更为广泛的军事地理要素。图上由于村镇形象的政区差异,绘制的旗幡形制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将其分成三段。第一段从宝鸡县到褒城县,旗幡形制大多数为斜挂的三角形,只有留坝厅段内的榆林铺、高桥铺、柴关岭三处塘汛为矩形旗幡;第二段为沔县,就目前残存的两处塘汛形象而言,旗幡形制为竖挂的矩形;第三段为宁羌州,除接官亭塘为三角形旗幡之外,皆为斜挂的矩形旗幡。除此以外,斜挂旗幡的悬挂方向大多朝右,仅有凤县境内的黄牛铺、心红铺、三岔

27、驿(废邱关)三处朝左。从上述三段差异来看,整体上旗幡形制应当不是随意绘制的。而旗幡形制为何存在上述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限于史料,未能得知,对此仅作两点猜测:第一,不同地图资料来源所绘旗幡形制不同,绘者在改绘时仍然沿用了原始资料上的形象。第二,地图不同部分可能出自多位绘者之手,他们的绘制习惯、绘制方式不同,从而造成了旗幡形制的不同。但更为细节的旗幡方向则无明显规律,随意性较强,亦或存在绘者对要素形象布局的整体考虑。第三,瓶状物形象。进入褒城县境以后,图上的塘汛村镇开始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塘汛村镇最为参见有泰,有泰驻藏日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 9 9 1 年,第2 0 页。参见

28、有泰,有泰驻藏日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 9 9 1 年,第3 4 6 页。参见党居易,云栈图,汉中市博物馆藏本。22典型的标志则是瓶状物形象。图上以五个瓶状物为一组或置于房屋之内,或置于平台之上,或不添绘任何其他附属建筑而独立存在,构成一个瓶状物形象。瓶状物形象在褒城县后的塘汛村镇中普遍存在,但含义不甚明确。有学者认为这是清朝所设置的梁(粮)台 4 1 2 1。粮台,又称粮务,相较于塘汛是一个较为独立的机构,并非是塘汛的附属设施。在设置的数量上也远少于塘,且多在汛地,不可能每塘皆有 1 8 。图上所绘的瓶状物形象明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粮台。但基于这一思路,可以将瓶状物形象理解为塘汛内

29、的某种储粮设施。此外,韩昭庆先生将瓶状物称作图锥体,并将其释为墩台 1 9 1 4 9。虽然这与后文柱状形象的释义相冲突,可能性较小,但也可备一说。由于缺乏资料,瓶状物形象暂无法准确释义。但无论如何都是与旗幡这类象征军事地理要素的形象相伴出现。瓶状物形象以附属物的形式出现,带有较强的军事色彩,具有明显的军事地理要素象征义。第四,柱状形象。同瓶状物形象一样,柱状形象也是进入褒城县境后复杂化塘汛村镇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军事地理要素的象征义,只不过并非全部绘出,仅绘出褒城县境内除虎家铺塘之外的所有塘汛村镇,因此在褒城县境内的塘汛村镇中十分重要。从中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政区差异,即柱状形象的绘

30、制主要集中在褒城县。这一柱状形象,极有可能为清代塘汛内的墩台。墩台为清代基层塘汛驻地的必备设施之一,可供兵丁瞭望敌情之用。或以土筑,或外砌砖石 2 0 1 8 1。由于墩台在塘内设施中的重要性,清代亦有文献称塘为“墩台营房”2 1 。图上的柱状形象无论在外观形制还是重要性上都与墩台相似,故可能是墩台。虎家铺塘缘何未绘墩台不得而知。由于墩台设置具有普遍性,虎家铺塘未必没有墩台,可能为绘者无意间漏绘所致。由于墩台绘制也存在政区差异,图上除褒城县之外的其他州厅县境内的塘汛村镇实际上应当也有墩台,只不过未以形象绘制表示罢了。第五,牌楼。图上的牌楼形象主要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独立存在,多见于县级政区交界

31、之地,可能表示界牌;二是作为塘汛村镇的组成部分,伴随出现。虽存在方式不同,但两者多有相通之处。图上依附于村镇的牌楼主要存在于褒城县及其之后。褒城县鸡头关塘,宁羌州金堆铺塘、大安汛塘、黄坝驿塘、接官亭塘皆绘有牌楼。鸡头关塘的牌楼在形象上近似于图上的关隘形象,仅能通过旁侧“果亲王牌楼”的注记判断其为牌楼。雍正十二年(1 7 3 4)果亲王允礼护送达赖喇嘛入藏,沿途巡阅诸省驻防及绿营兵 2 2 1 9 0 3。毕琼等据此判断果亲王在此途中于鸡头关留下果亲王牌楼 2 1 4 7-4。果亲王牌楼史籍阙载,但果亲王确曾于蜀道图上留有遗迹,如凤岭南天门石刻 1 3 1 3 6。由于不同于其他牌楼多有形象而无

32、注记,绘者特意注出名称,表明牌楼在当时可能确实存在。史籍中未见金堆铺塘、大安汛塘、黄坝驿塘、接官亭塘有牌楼的记载。其中宁羌州境内的四处牌楼均标有文字,分别为“宁沔接壤”“大安镇”“黄坝驿”“秦蜀接壤”。可见宁羌州境内的牌楼具有标识地名、指示交界的作用。其指示交界作用与各县交界处的牌楼作用一致。然而,蜀道沿线不少村镇确实立有牌楼,但在图上不以牌楼形象表示。如褒城县焦岩铺有“岩争奇”坊、青桥驿有“石径飞虹”坊 2 3 4 3-4,宁羌州烈金坝有“松龙捷径”“汉水东流”坊。据此,牌楼形象可能未必具有实指的含义,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示意作用。在宁州,金堆铺塘和接官亭塘的牌楼具有表示村镇交界的作用,大安汛塘

33、、黄坝驿塘的牌楼表示的是州内蜀道路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处村镇。总体而言,牌楼的示意性可能更强。据此,图上的牌楼可能具有两种象征义:一是分界线的象征。无论是否有实体性的分界标识,牌楼的存在都指示着两侧不同的界域;二是地方文化的象征。牌楼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文化属性。绘者借助牌楼的绘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方上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含义的建筑(如鸡头关果亲王牌楼),显示出地方特色。参见张素含,蜀程记略,收录于政协枣庄市峰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峰城文史资料(第四期),1 9 9 1 年,第109 页。23第六,浅棕色椭圆框。浅棕色椭圆框只出现在宁羌州境内的大安汛塘、宽川驿塘、黄坝驿塘。将以上三处与宁羌州境内其他

34、的塘汛村镇形象相比较,可以发现浅棕色椭圆框的象征含义。浅棕色椭圆框的绘制可能与驿传有关,例如黄坝驿与大安驿。大安汛塘即大安驿,原名为金牛驿,虽位于宁羌州境内,但驿传事务归沔县管理。乾隆三十八年(1 7 7 3),陕西巡抚毕沅奏将大安驿移于沔县青羊峡,并于宁州属之宽川铺另设一驿。后兵部议准,从之 2 4 1 4 6.7 6 7。虽然大安驿、宽川驿并不同时存在,但都与驿传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安驿虽改移他处,但仍为沔县、宁羌州之间的重要驿传,在蜀道驿路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浅棕色椭圆框与其说是对地形的表示 2 1 4 9,而更可能指示村镇的驿传性质。其将宁羌州境内三座具有驿传性质的村镇标识

35、出来,可能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第七,特殊建筑。图上的特殊建筑主要包括关隘、留坝厅城、亭台等。由于关隘形象是其大宗,在此主要阐明关隘形象的意义。宝鸡县煎茶坪、凤县凤岭、留坝厅柴关岭、褒城县鸡头关均绘有关隘。关隘形象并无严格的标准,仅是风格相似,大多是主体为红色的骑街建筑。以上四地中的煎茶坪、凤岭未必有关隘建筑,但它们都是地势高险峻的要地。在图上呈现为位于道路急剧向上突起的地方。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也云栈道险要之处“其中最险日:煎茶坪、大散关、凤岭、柴关岭、马鞍二十四娇、鸡头。”2 5 1 2 6 2 可见关隘建筑的绘制主要在于表达一地高箕险峻的地理环境,未必指代实际存在的关隘。第八,柳树。图上仅宝

36、鸡县石家营、凤县三岔两处普通村镇绘有柳树,但是指示意义有所不同。石家营是图中由宝鸡县起始的驿路上第一处村镇,实际位于宝鸡县城南二里,为一重要铺递1 0 。清人由宝鸡南人栈道者,几乎全未提及路过石家营,而多径直记述益门镇。可见石家营在驿路上的地位不甚重要。石家营的柳树,可能是绘者以此借“折柳送别”之意,表达此处为道路的开端。其更侧重的是虚指的象征义,而非表达当地真实的柳树。凤县三岔的柳树形象则包含了部分实指的含义。三岔向以柳树闻名,为凤州三绝之一,“三岔之东濒溪金丝柳一株,是百年物,长条拂水,婀娜可爱,昔传凤州三绝:手、柳、酒。”2 6 此处的柳树形象首先指代的就是当地闻名的柳树景观。此外,借助

37、柳树形象,凤县当地的人文风俗形象则跃然纸上。披图者一览此处,就能唤起对文献中凤州三绝的记忆,加深对当地的认识。柳树于此,实则更侧重于其所代表的文化象征义。(二)村镇形象的表示法上述构成元素有其特定的表现对象,也有着相应的象征含义,可大致归纳为表5。表5 陕境蜀道图上村镇形象构成元素的表现对象及象征含义构成元素房屋村镇、建筑、表现对象人化的自然象征含义人文象征军事象征三军事象征军事象征实际上,各构成元素在组成村镇形象时的重要性是不一致的。由于房屋直接表现村镇,因此是决定村镇形象存在与否的基础性元素。旗幡则是表现村镇塘汛性质最为基本的元素。瓶状物形象、柱状物形象只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绘制的表达而已。

38、牌楼、椭圆框、特殊建筑、柳树,则是对村镇某一性质、功能、特点的进一步表示。绘制者加上它们可以表达更多的地理信息,但即使不加,也不影响基本信息的传递。由于旗幡的有无可以区分村镇是普通村镇还是塘汛村镇,而且可以附着在烽燧、船只等形象之上构成特定的军事地理要素,不惟房屋形象所专有。因此,地图上的村镇形象是一种组合式的形象符号:以房屋形象为基本元素,在其基础上通过增加不同的新元素实现村镇地理信息的表达。在本文的语境之下,新元素以旗幡形象最为重要,为决定村镇性质的关键要素。其他元素皆为附属性质,其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村镇性质的表达,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地理信息。以此再来审视图上前半段(宝鸡县、凤县、留坝厅)与后

39、半段(褒城县、宁羌州)不同的村镇形象时,可以认为两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前半段在添24旗幡可能是某种旗幡墩台储粮设施界线、牌楼、地名分界象征重点象征地理象征情感、文化象征瓶状物柱状物分界设施、分牌楼椭圆框关隘、险驿站峻之势关柳树柳树加附属要素时更为保守而已三、村镇形象组合的绘制与表达借助房屋、旗幡等形象表示,蜀道沿途村镇被融人地图的山水空间之中。在单独的村镇形象之外,还应值得关注的是村镇形象之间的关系。地图绘制者在借用形象符号的示意性陈述村镇分布事实的时候,是否还有其他观念的传达?由于地图绘制者是凤县官吏,且图上凤县的地理信息最为详细,以下试以凤县的两个实例阐述之。(一)宝鸡、凤县交界的两个

40、黄牛铺图上在宝鸡、凤县交界处绘有两个黄牛铺。两个村镇形象分别为a、d 类。凤县黄牛铺上另有两段注记,一段与牌楼形象相关,为“黄牛铺接宝鸡县交界”;另一段则简介嘉陵江在凤县的出人情况。宝鸡县黄牛铺上另有后人所注“住宿处”三字。图上两个黄牛铺隶属政区有别,且互不相涉,颇为独立。实际上,这两个黄牛铺属同一村镇,只是分属宝鸡、凤县两县。黄牛铺,又称黄牛堡、黄牛镇。光绪凤县志载:“人境栈道自东北黄牛堡街中界碑起,至司马桥南之界碑止,计程一百九十里。”1 3 9 以街中界碑为界,黄牛铺分属两县。除了上述这一处以“街中界碑”隐嗨地表达出黄牛铺分属两县的记述外,史籍多未言及这一事实,并径称宝鸡/凤县黄牛铺。如

41、肇域志:“黄牛堡,在(宝鸡)县西南一百八十里”2 7 1 2 9 1:读史方奥纪要:“黄牛堡,(凤)县西北百五十里”2 1 2 9。雍正陕西通志:“黄牛堡,在凤)县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凤县铺递)北星铺十里黄牛铺,至宝鸡县石窑铺十五里。”【1 0 蜀道行旅士人的日记、游记也是如此,但以乾隆时期为界,之前记述凤县黄牛铺,之后则多为宝鸡县黄牛铺。康熙三十五年(1 6 9 6),王士祺奉命祭告陕西四川西岳西镇江渎,途中记黄牛堡在汉中府凤县境内 2 6 。乾隆四十一年(1 7 7 6),宝鸡县知县王廷燮于县境内黄牛铺建造公馆1 1 1 5,此后途径蜀道的士人由于住宿在宝鸡县黄牛铺,故多言黄牛铺属宝鸡县

42、。如王志沂汉南游草 2 9 1 4、沈炳垣星招日记 3 0 1 4 8、1 0 2、有泰有泰驻藏日记。直到解放战争期间,宝鸡县属黄牛铺及其所辖东河桥、石窑铺等村镇才完全并人凤县 3 1 5 7因此,史籍记载中的黄牛铺往往以独属于一县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属于宝鸡县还是凤县,黄牛铺都是完整而连续的。虽然在地理上,两县分辖的黄牛铺东、西两部分以街中界碑为界而相毗邻,似为一个村镇,但是在行政上,东、西黄牛铺又分属宝鸡、凤县管辖,实际上已分为两个村镇。图上所绘黄牛铺明显侧重于后一种行政意义,而将地理上连续的黄牛铺一分为二,并以较长的间距表达其已经分属两县。两个独立的黄牛铺的存在,也使得史籍中凤县黄牛铺、宝

43、鸡县黄牛铺的说法在图上均能得以成立。地图绘制者借助地理分离的示意表达了其可能更加看重行政分属的事实。(二)三岔、三岔驿与废邱关图上在留坝、凤县交界附近绘有三岔、旧铺、三岔驿、废邱关。三岔以普通村镇形象绘制,还加绘一株柳树。而三岔驿与废邱关的位置较为微妙。冯岁平等认为两地应为一处村镇 5 1 4 7。但实际上两地仍有一定距离,将其视作两处村镇未尝不可。事实上,三岔驿在嘉庆四年以后确实位于废邱关。“嘉庆四、五年间(1 7 9 9 一1 8 0 0),教匪出没于此(三岔驿)甚久”3 2 彼时三岔驿衙署可能遭到焚毁,故而在此之后,三岔驿驿丞署及其马号并移废邱关 1 3 1 1 4。图上所绘三岔、三岔驿

44、相分离应是这一实际情况的反映。但驿丞署的修建可能要迟至嘉庆十参见有泰,有泰驻藏日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 9 9 1 年,第3 4 3 页。25$图2 陕境蜀道图上的两个黄牛铺山湾南图3 陕境蜀道图上的三岔驿附近五年至十八年(1 8 1 0 一1 8 1 3)。“(铁炉川)堡城暨三岔驿、草?驿丞署,均知县丁贵舆承修,旋即身故,知府严如煜捐修完竣。”8 2 此事见载于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记事止于嘉庆十八年,丁贵舆应于嘉庆十五年去世 8 3 2 5,由此三岔驿正式迁置于废邱关是被迁移至废邱关的仅是驿丞署及其马号,三岔(驿)仍作为一座普通村镇存在。从中也可以看到,在地图绘制之

45、时,三岔驿驿丞署可能尚未兴建,图上所绘之房屋实际上带有较强的示意性,意图表明三岔驿地点之迁移,而非真实存在的驿丞署建筑。若三岔驿、废邱关分为两地,则图上塘汛形象的绘制存在问题。嘉庆汉南续修郡志中未记三岔驿有塘汛。废邱关旁绘有把总署,故而绘者完全清楚此地为塘汛,没有理由不以塘汛形象加以表示。若将两地合一,则相关问题迎刃而解。因此,笔者倾向于将两地视为一处村镇。问题在于图像上三岔驿与废邱关貌似分离这一易于误导读者的形象绘制。值得注意的是,图上自三岔驿至南湾一段的道路颇为曲折。道路的曲折使得三岔驿与废邱关紧凑地处于同一上下方向上,显示出既可视作分离又可视作同一的模糊性。笔者猜测,借助这一模糊性,地图

46、绘制者似乎有意显示出三岔驿虽位于废邱关但相对独立的地位,以提醒后人三岔驿与三岔村镇相分离的事实以及后者的真正位置。但之后途径蜀道的士人因多宿于废邱关的三岔驿馆,就有将三岔驿与废邱关混为一谈者,如郭尚先使蜀日记中记,道光八年(1 8 2 8)栈道之行中言:“三岔驿有一碣日:楚封章邯处。”3 3 1 6 楚封章邯处即废邱,此碑应位于废邱关。因此,郭尚先误将其所居之废邱关三岔驿馆视作三岔驿。成一农曾呼吁中国地图学史需要关注地图上的符号 3 4 。若更细致一步,需要我们关注在古代地图上大量存在的形象符号。既往对于陕境蜀道图的研究中,多径直将图上的城池、村镇等形象视为事实,直接作为图面证据进行使用。实际

47、上,正如本文所示,图上的村镇形象并非对表现对象纯粹、简单的模仿,而是经过了特定方式的处理,形成的兼具事实与示意双重属性的符号载体。在形象符号展现的客观事实之外,还应注意在特定的地图语境中理解其示意性所展现的非事实成分及绘图者的个体观念。两者并重,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古代地图表现方式、绘制意图、观念认知等方面的理解。也正如此,形象符号显现出了在古代地图中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和值得探寻的研究价值。此外,应说明的是本文只是对一幅地图上的符号进行讨论。实际上,中国古代地图上的形象符号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本文对于旗幡的军事象征义的叙述,不可避免地需要参考其他古代地图上相应的绘制内容。因此,中国古代的地图应当

48、存在形象符号上的“互文性”网络。在这一“网络”之中特定在此需说明的是,将章邯所都之废邱认为即今废邱关,系据当地传说而来,实为误传,光绪凤县志中言:“按邯都今西安府兴平县,今误传凤之废邱关。”已有明确说明。26形象符号的绘制、表达与象征义的形成与演变,其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背后的观念认知以及近现代西方地图符号传人之后与它的交织互动历程等问题仍有待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4.2毕琼,李孝聪.陕境蜀道图研究 J.地图,2 0 0 4(4):4 5-5 0.3冯岁平.美国国会图书馆藏陕境蜀道图再探 J.文博,2 0 1 0(2

49、):3 3-4 2.4孔德成.秦蜀之间:清陕境蜀道图考略 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0(1:1 7-2 3.5冯岁平,田文斌.清陕境蜀道图再考 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3):4 3-4 8+5 4.6秦树才.“汛地”源流考 J.思想战线,2 0 1 9(5):8 5-9 4.7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8郭鹏.嘉庆汉中府志校勘M.西安:三秦出版社,2 0 1 2.9达灵阿,周方炯.中国方志丛书乾隆重修凤翔府志M.乾隆三十一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10刘于义,沈青崖.雍正陕

50、西通志M.国家图书馆藏本,雍正十三年(1 7 3 5).11贺仲城.中国方志丛书道光留坝厅志M.道光二十二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 9 6 9.12李孝聪.古代中国地图的启示 J.读书,1 9 9 7(7):1 4 0 1 4 4.13朱子春.中国方志丛书光绪凤县志M.光绪十八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 9 6 9.14张问陶.船山诗草 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 7 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15祝穆.宋本方舆胜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2.16李贤.大明一统志 M.西安:三秦出版社,1 9 9 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