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时代、立场、动机——论韩愈汴州之乱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7943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立场、动机——论韩愈汴州之乱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时代、立场、动机——论韩愈汴州之乱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时代、立场、动机——论韩愈汴州之乱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6 月第2 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June.2023No.2时代、立场、动机论韩愈汴州之乱书写范有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江苏连云港2 2 2 0 0 6)摘要:贞元十五年(公元7 9 9 年),汴州发生兵变。该事变在文人和史官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因果,这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立场、动机有关。韩愈基于文人相惜心态和中央本位立场回护罹难者,强调士卒杀帅的事件结果。史官则吸纳了因果叙述完整的子部小说成分,叙述了兵变的起因。藩镇兵变的书写过程体现了文史互动的复杂性。关键词:韩愈;汴州之乱;历史书写中

2、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9-7 7 4 0(2 0 2 3)0 2-0 0 5 5-0 6藩镇使府是中晚唐文人聚集的处所,明人胡震亨较早关注节镇幕府文人的文学活动。他在唐音统签中写道: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严武,比比而是。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踢级进身。要视其主之好文如何,然后同调萃,唱和广。無言称:李固言在成都,有李、郭圆、袁不约、来择诸诗人从公,为一时莲幕之盛,惜其诗不传。惟裴度开淮西幕,有韩愈、李正封城联句诗。1 1 6 4胡震亨专治诗学。他认为唐代流落文

3、人因缘幕府,与府主、僚佐唱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嗣后学者大多沿袭这一理路展开研究。然而,胡震亨的论断亦有片面之嫌,他过于强调藩镇使府主吏之间的诗文唱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当时文人处境的多面性。据张国刚统计,有唐一代发生藩镇动乱二百余次 2 1 8 8,多有文人横死于动乱之中。中唐著名文人韩愈在入裴度幕之前,曾居宣武军节帅董晋帐下,与使府僚佐及孟郊、李翱等人交游唱和。贞元十五年(7 9 9 年),栖身张建封幕府的韩愈遭逢了汴州兵变。如果将韩愈的汴州之乱书写与史籍所载相参照,我们就会发现韩愈的微妙心态,深化对文史互动的认识。一、“有以自取”一史籍中的汴州兵变收稿日期:2 0 2 3-0 3-2 4

4、作者简介:范有为(1 9 9 7-),男,江苏连云港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资治通鉴载贞元十五年(7 9 9 年)二月的汴州兵变事云:长源性刻急,恃才傲物。判官孟叔度,轻桃淫纵,好慢侮将士,军中皆恶之。董晋,长源知留后,扬言日:“将士弛慢日久,当以法齐之耳!众皆惧。或劝之发财以劳军,长源日:“我岂河北贼,以钱买健儿求节钱邪!”故事,主帅,给军士布以制服,长源命给其直;叔度高盐直,下布直,人不过得盐三二斤。军中怨怒,长源亦不为之备。是日,军士作乱,杀长源、叔度,离食之,立尽。3 1 7 7 0 1新旧唐书皆有陆长源传,其中关于汴州兵变的叙事大抵与资治通鉴相类,差异仅在文字的繁简。资

5、治通鉴中,导致州兵变的主要人物是陆长源、孟叔度,新旧唐书在叙述二人之事外增益了僚佐杨凝纵恣淫的内容。新旧唐书中的董晋传与资治通鉴“贞元十二年八月丙子”条中的互见文字表明,上述史籍对兵变事件的叙述较为一致。概言之,州兵变的起因大抵有以下关键情节:(1)陆长源力主改换董晋旧制,以严刑峻法管制军士;(2)陆长源以“河北贼”辱骂本镇军士;(3)孟叔度淫戏乐营妇人;(4)孟叔度克扣军士例布。其中前三个情节又见于唐人胡的笔记谭宾录。谭宾录云:晋宽厚,谦恭简俭,每事因循多可,兵粗安。长源性滋彰云为,请改易旧事,务从峭刻汴州大乱,杀长源、叔度,军人离食之。长源轻言无威仪,自到汴州,不为军州所礼重。及董晋疾函,

6、令之节度晋后事。长源便扬言:“文武将吏多驰慢,不可执守宪章,当尽以法绳之。”由是人人怨惧。叔度性亦苛刻,又纵恣声色,数至乐营,与诸妇人戏,自称孟郎。由是人轻而恶之。1 1 3 1 5谭宾录全书现已散,引文部分载于太平广记卷一七七。胡,新唐书艺文志称他是“文、武时人”5 1 5 4 2。他的这条记载与汴州兵变发生的时间相距五十年左右,其记事当有所本,因此为史臣所采用。谭宾录所记是目前可考的有关汴州兵变最早的叙事文本,其中有些内容未为唐代正史所载,应当引起重视。相较于正史结尾“放兵大掠”6 4 8 2“斯须骨肉弥散”5 1 3 9 3 8 等略显恐怖的描述,谭宾录在事件叙述之后还有大段因果分析。胡

7、倾向于将汴州兵变解释为军士受陆长源、孟叔度等文官压迫后的应激反应,比如写董晋性情“宽厚、谦恭简俭”,而写陆长源性情“峭刻”“轻言无威仪”“不为军州所礼重”。这一对比被史臣以互见法分别录人董晋、陆长源本传及编年纪事。比如,资治通鉴“贞元十二年八月”条载,陆长源性格严苛,屡欲更革旧制,为董晋所阻。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认为“贞元十二年八月”条所记是“为长源以刚刻致祸张本”3 1 7 6 9 6,未将汴州之乱归因为军士叛逆凌帅。再如,资治通鉴“贞元十五年二月”条更是称孟叔度“死有余罪”3 7 0 4。明人杨慎也立场鲜明地提出了批评:“长源酷刑以威骄兵,御之失其道矣。有裁军中厚赏,高在官盐直,日我不同

8、河北贼以钱物买健儿旌节。所委任从事杨仪(笔者按:仪应为凝”)、孟叔度,浮薄不检,常戏入军营调弄妇女,自称孟郎。三军怨怒,遂执长源及杨、孟杀之。由是论之,是长源有以自取。”7 5由上可见,史臣对这一事件的总体看法是,汴州兵变并非因为军士有心犯上凌帅,而是因为藩镇长官“死有余罪”“有以自取”。结合谭宾录所载,汴州军士食陆长源、孟叔度二人,甚至称得上是他们遭受长期霸凌后的正当反抗。二、“健儿争夸杀留后”韩愈的汴州之乱叙事韩愈一生有过数次入幕经历,分别是贞元八年(7 9 2 年)与李观游于京师柏良器之门,贞元十二年56(7 9 6 年)人汴州董晋使府,贞元十五年(7 9 9 年)人徐州张建封幕府,以及

9、元和十二年(8 1 7 年)随裴度彰义军平淮西。当时,柏良器任神策大将军,为禁军统帅;裴度领军宣慰淮西,为宪宗宰相。韩愈入藩镇幕府时间为贞元十二年(7 9 6 年)至十六年(8 0 0 年),其中以在宣武军董晋幕府的时间为久。韩愈为董晋的文胆,现存诗文汴州东西水门记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并诗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状祭董相公文赠太傅董公行状等。贞元十五年(7 9 9 年)二月,董晋,韩愈护丧归葬,未及携家小离开。是月,汴州发生兵变,军士杀留后的陆长源及僚佐孟叔度、丘颖。韩愈于河南偃师闻讯,遂作汴州乱二首。其一云: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10、7 2其二云: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鸣呼奈汝母子何。7 2-7 3汴州乱二首均为七言六句的古体诗。其一中的“汴州城门朝不开”,语言平易自然,若以现在眼光看,语意似乎平淡无奇。依唐制,城门须按时启闭 8 1 8 4,但汴州城门白日应启时未启,暗示了城内氛围的异乎寻常。“天狗堕地声如雷”造语奇崛,然亦有所本。史记天官书载,汉初七国之乱时,“彗星数丈,天狗过梁野”9 1 6 0 6,又云“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堕及,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兑者则有黄色,千里破军杀将”9 1 5 9 1。后汉书天文志载,光武

11、帝建武十年(3 4 年)有大流星,“须奥有声,隐隐如雷有声如雷隐隐者,兵将怒之征也”1 0 3 2。韩愈涵咏经史,以险怪想象结合天文典故,从汴州城门之静闭到天狗堕地的剧烈响动,以寒蓼十余字描述了汴州兵变的背景。随后,韩愈将视角转入城中细节,描述军中“健儿”的所作所为。“健儿争夸杀留后”中的“夸”字有异文,一作“诱”。清人俞樾将文本结合以文字学,认为本字为“哗”,唐人书“哗”字变成“夸”,进而谬误为“诱”7 7 4。此说有合理之处,然诸家注本皆不见“哗”字。俞樾否定“夸”“诱”的原因在于,他以为“是时军乱而杀其将,非为人所诱,亦非欲以此夸于人也”。然而,“争诱”固然不通,“争夸”却恰如其分地刻画

12、出“杀留后”的军士事毕后耀武扬威的骄横姿态。“连屋累栋烧成灰”描绘城中屋舍遇火的情景,与天狗堕地“望之如火光炎炎”的景象相呼应。这两句诗相连,上句写人之乱,下句则写城之毁。作者继而发出感慨说:“诸侯熙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依据张国刚的研究,汴州宣武军为中原防遏型藩镇,相邻有义成军、武宁军、忠武军等“顺镇”但汴州之乱最终依仗汴州监军俱文珍召本镇大将刘逸准平定。因而,诗歌末两句构成了鲜明对比:手握重兵的邻镇诸节度作壁上观,是以有心无力的“孤士”只能黯然神伤。汴州乱其二的书写对象不再是兵变的具体过程,而是汴州兵变之结果。该诗以设问起笔,揭示汴州今昔遭逢之对比,然后将汴州之乱归因为德宗姑息养乱、

13、不肯讨伐。中国古典诗学有根深蒂固的讽喻传统,故而后人论及汴州乱往往强调其卒章显志的议论部分。比如:朱彝尊称许此诗“质直得情,正是歌谣意”7 7 5;胡渭认为“此诗一章讥四邻坐视,二章讥君相姑息也”7 7 5;陈景云称该诗“首章意乃公羊子所云下无方伯”,次篇则上无天子 也”7 7 5;印宪曾亦认为汴州乱“二首前伤无霸,后伤无王”7 1 7 5。胡渭、印宪曾等人都以先秦之宗周与诸侯的关系,来类比唐王朝与宣武军等诸节度藩镇的关系,体现了他们经传统经史之学熏染而形成的藩镇观念。然而,学界在数十年的讨论中,对藩镇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因此有必要突破泛泛而谈的讽喻之说,重新审视韩愈的州之乱书写。尽管韩愈将汴

14、州之乱书写得如此真切,令人如临其境,但是他并未亲历这场兵变,而是通过耳闻而非目睹获取汴州消息的。韩愈在赠张籍的此日足可惜一诗中写道: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夜闻汴州乱,绕壁行仿。7 1 8 4该诗全篇百余句,上引部分表明,汴州之乱发生时韩愈身在偃师,汴州的一应情况包括家人安危皆是韩愈听传闻所知。因而,此日足可惜中的这几句诗恰恰可为汴州乱作一注脚。考诸新旧唐书,德宗贞元十五年(7 9 9 年)二月未出现特异星象,可知韩愈汴州乱诗并非全然写实。所谓天狗灾象当是诗人的春秋笔法,意在将其当作叛乱的兆征并为“健儿争夸杀留后”做铺垫,同时也给汴州兵变打上了“七国之乱式的叛逆烙印。三、文史之间一一韩愈叙事心

15、态钩沉对于汴州之乱这一事变,史学著述与文学书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史臣叙事将整个事变的因果链叙述得相当完整,重在反映陆长源及汴州部分文职僚佐对军士的欺压,具体描述了军士与陆长源、孟叔度的结怨过程。韩愈则力图将该事变描述为汴州军士的犯上作乱,只字未提罹难一方可能存在的过错。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这两种写法熟对熟错,而是韩愈如此书写的原因,即他在叙事中体现的文人心态。汴州事变相对接近史实的表述是董晋后,军士们不堪陆长源、孟叔度的苛刻盘剥,于是愤而杀之。因此,影响韩愈书写的直接因素与一系列人物有关,包括董晋、宣武军士、陆长源,以及孟叔度、杨凝等文职僚佐。首先,董晋与韩愈的关系。韩愈人汴州幕,并非他本人的

16、主动选择。贞元十一年(7 9 5 年)九月,韩愈赴洛阳,翌年三月董晋任东都留守,由是韩愈得以依附于他。贞元十二年(7 9 6 年)七月,汴州兵发生骚乱,董晋移镇宣武军,并征辟韩愈。是时,董晋以宰相之尊知遇韩愈,后者自然对前者有所称扬。贞元十三年(7 9 7年),韩愈作复志赋云:“非夫子之洵美兮,吾何为乎浚之都?”1 1 8 由此可知,董晋是韩愈留居州的主要原因。通观韩愈的相关叙述,其主要内容是对董晋安定汴州的颂扬,如送权秀才序中的“相国陇西公既平汴州”1 3 9,汴州东西水门记并序中的“时维陇西公受命作藩,爱自洛京,单车来临。遂拯其危,遂去其疵”1 9,祭董相公文中的“维昔浚郊,厥乱维旧。有狡

17、有狂,其群孔丑。公其来矣,为民父母。父海其义,母仁其愚。既变既从,熟云其初”1 7 6 7,董晋行状中的 公既来止,东人以完,今公没矣,人谁与安 1 1 6 0,送湖南李正字序中的“贞元中,愈从太傅陇西公平汴州”1 1 3 0 9,董溪墓志中的“太师之平汴州 1 1 4 等。韩愈反复煊染董晋人镇前州的危乱,并将董晋人镇宣武军视为“平汴州”,在高度评价了董晋功绩的同时流露了心中的隐忧“今公没矣,人谁与安 1 1 457董晋亡故,韩愈对宣武军如何镇抚军士怀有疑虑,然而彼时他亦并未料到会再次发生兵变。汴州兵变的发生,使韩愈自然联想到董晋之死。由是之,韩愈笔下的“公军乱”不宜简单当作“董晋死后,宣武军

18、发生了动乱”的历时叙述,而是一种印证“今公没,人谁与安”的因果叙述。其次,韩愈对汴州军士的看法。在董晋宣武军幕期间,韩愈主要从事文字工作而非庶务。比如:贞元十三年(7 9 7 年)春,汴州监军俱文珍还朝,董晋设宴饯别,命僚佐赋诗,韩愈为之序,同年汴州得农业祥瑞,韩愈为董晋作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状;贞元十四年(7 9 8 年)正月汴州东西水门落成,韩愈以文辞记董晋成绩,同年十一月韩愈主持汴州乡试;贞元十五年(799年)董晋,韩愈为他作祭文、行状。因此,相较其他僚佐,韩愈与军士关系恐怕更为疏远。韩愈对宣武镇的看法大致有二:其一,承认汴州的重要战略地位,高度评价镇帅、监军等唐廷委派的管理层,如他的送汴州

19、监军俱文珍序所云,“今之天下之镇,陈留为大”“故我监军俱公,侍从之荣,受腹心之寄,奋其武毅,张我皇威”1 1 7 5 1;其二,对地方武官系统怀有猜疑,如他的汴州东西水门记谓董晋入镇前汴州的情况是“嚣童,劫众阻兵”1 9 0 董晋行状记录董晋上书称“人心易动,军旅多虞”,且自言“汴州自大历来多兵事 1 1 6 4 9,强调了汴州军士骄纵混乱的形象。最后,韩愈与宣武军文职僚佐的关系。董晋镇汴州期间,幕中文僚可考者有韩愈、刘宗经、韦宏景、杜伦、陆长源、孟叔度、丘颖、杨凝、周君巢、崔翰、李仁钧等 1 2 1 5 6。其中陆长源、孟叔度、丘颖、杨凝四人皆与韩愈有私交。韩愈的又寄随州周员外写道:“陆孟丘

20、杨久作尘,同时存者更谁人?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7 1 1 3 该诗以昔时同僚之口吻追忆故人,反映了韩愈与他们的交好。据祭董相公文载,董晋葬时参加祭奠且得以列名者有四人,即陆长源、孟叔度、邱颍、韩愈。其中韩愈为宣武军文胆,居于末位;陆长源、孟叔度、丘颖三人数日后皆死于兵乱。杨凝其时朝正未还,故祭文中不录其名。结合新唐书杨凝传中“孟叔度横纵挠军治,凝亦荒酒”5 4 9 7 1 的记载,我们似乎可推出陆、孟、丘三人执掌宣武军实权,而杨凝于节镇军务插手不多的结论。贞元十四年(7 9 8 年)58末杨凝朝正,韩愈有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相赠。诗日:“天星牢落鸡喔咿,仆夫起餐车载脂。正当穷冬寒

21、未已,借问君子行安之。会朝元正无不至,受命上宰须及期。侍从近臣有虚位,公今此去归何时。”7 1 7 1韩愈在诗中称杨凝为君子,殷切叮他准时朝正,并表达了对其仕途的美好祝愿。元和六年(8 1 1 年),董晋之子董溪坐盗军资流放长沙而死,两年后韩愈为他撰写墓志。其时距离董晋身死已近二十年,韩愈在文中仍称陆长源“标望绝人”,赞杨凝、孟叔度“以材德显名朝廷 1 1 4。韩愈对这四人的推重,既与他们文人兼同僚之间经交游唱和结成的交情有关,也与他们的人幕方式有关。陆长源为御史大夫行军司马,杨凝为检校吏部郎中观察判官,杜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判官,孟叔度为检校金部员外郎支度营田判官,他们的官职都由朝廷任命,

22、对于在京都屡屡碰壁、年近而立才被董晋收留的韩愈而言,空降汴州的陆长源等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朝廷的权威。因此,韩愈如果将汴州之乱真实的前因后果写入诗中,则代表朝廷权威的诸人之死将成为“有以自取”,这无疑会削弱汴州乱诗尾的讽喻性。总之,影响韩愈汴州乱叙事的心态要素大略有三:其一是对故主董晋的推重;其二是对汴州地方武官系统的刻板印象;其三是对文人同僚的友善态度。前两点使得韩愈用力刻画汴州兵变的叛乱性质,第三点则使得韩愈搁置贞元十五年(7 9 9 年)汴州兵变的起因,回护了“有以自取”的陆长源等人。四、时代、立场、动机一一汴州之乱的书写过程文史互证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侧重其相互

23、印证的一面,而忽视了二者之间书写差异可能带来的张力。以韩愈汴州乱叙事而言,学界提及韩愈人幕经历时大多会涉及此诗,但处理方法往往是嵌套进传统史学的宏大框架,将韩诗作为中晚唐藩镇割据叛乱的注脚一笔带过。笔者就此展开讨论,目的不是为了借助史料对韩愈的说法进行证成证伪,而是要通过揭示二者的歧异,讨论文与史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方式。应当承认,贞元十五年(7 9 9 年)二月的汴州兵变是既成的历史事实,韩愈与史臣叙述这一事变的主要分歧在于归因,韩愈强调骄兵犯上而史臣归因为罹难者“有以自取”。事实上,韩愈的归因并非一已之见,而是同一时期众多文人的普遍看法。韩愈的知交孟郊有两首诗述及此事。乱离云:“天下无义剑,中

24、原多疮。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1 3 4 2 1 0 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云:“忠直血白刃,道路声苍黄。食恩三千士,一旦为豺狼。”1 3 1 4 2 5 2 白居易曾作哀二良文悼念陆长源,“暨十五年春,陇西,決辰而师乱,大夫以直道及祸”,又云“梁之乱兮,陆受其毒”1 4 1 3 0 8 3;柳宗元兵部郎中杨君集序追叙杨凝生平之时谈及此事,则谓“其帅既殁,军司马代之,诏未下,兵火气焰,杀人以”1 4 2 1 3;权德奥为董晋撰神道碑,序文云“一邦之人,得公而理,失公而乱。劫介夫,杀大吏,犹厚燎川溃於不可遏向”1 4 2 5 1;李翱故处士侯君墓志载处士侯高与孟郊、韩愈等人往来,汴州兵变后“乃

25、作吊汴州文,投之大川以诉 1 4 2 8 0。由是可见,彼时文人对汴州之乱大多倾向于批判汴州军士而惜同情陆长源等人。参合谭宾录的记载,可知早在唐代两种归因已同时存在,分别涉及以韩孟及其交游者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以及以谭宾录撰者胡为代表的坊间传闻记录者。韩愈、孟郊、李翱、张籍等文人活跃于其时其地,与死于兵变的陆长源等人之间存在交往关系,并以匡扶朝廷为已任,因此对于汴州兵变更愿意煊染藩镇对中央统治的巨大威胁。从政治地位看,韩愈彼时人微言轻,权德舆则典掌诰命。权德舆董晋神道碑与韩愈董晋行状采用了相类的叙事话语,可以视为对汴州兵变的官方定性,因而这一文人群体的叙事可以视为官方态度的表达。但是,汴州及周遭

26、地区关于陆长源、孟叔度苛待军士及品行不检的坊间传闻,作为一条暗流涌动在官方叙事之外,并在数十年后为胡無拾而汇人谭宾录。自古以来,史臣多由文人担任,如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即是北宋文坛盟主。但是,诗文与史籍的书写方式毕竟存在差异一一诗文无须对事件的原委始末负责,因此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具有更大的弹性。韩愈及其交游者基于文人相惜的心态,以中央本位自居,在汴州兵变叙事中搁置了不利于文人形象的因素,而直书官员身死军中这一结果,固化了藩镇军士叛乱的印象。史籍叙事则不然,因为古代史臣修史的原则是“实录”,其目的在于为后世提供鉴戒。有研究者指出,通鉴唐纪的编撰参据了经史子集 1 5 2 2。韩愈、孟郊等人诗文见于

27、别集;谭宾录为子部小说:二者都是史臣修书参照的对象。五代北宋时期的史臣与唐德宗朝相去百余年,此间历经数轮政权更替,他们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前朝史事,不惮于人物褒贬,自然不必如韩愈等人一般为尊者讳。就叙事详尽程度而言,吸收唐代街谈巷议的小说谭宾录所记贞元十五年(7 9 9 年)之汴州兵变可谓有始有终,自然在局部叙事中为史臣当作史料采用。然而,韩愈等人的汴州之乱书写并未潼没不闻,而是被纳入了宏观的历史叙事。旧唐书韩弘传云:“汴自刘士宁以来,军益骄,及杀陆长源,主帅势轻,不可制。”6 1 4 1 3 4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称:“宣武军自刘玄佐,凡五作乱,士卒益骄纵,轻其主帅。”3 7 0 8 史臣历

28、时叙事中采用了韩愈等人的论调,将汴州兵变作为藩镇动荡的一环加以叙述,从而强化了唐代藩镇的负面形象。总之,对于贞元十五年(7 9 9 年发生的汴州兵变,韩愈、孟郊等当时文人与后代史臣存在不同的书写倾向,这与双方所处时代、立场、动机有关。前者基于文人相惜心态和中央本位思想,在诗文中回护罹难者,搁置了孟叔度等人“死有余罪”的起因,将兵变染为藩镇士卒骄横凌上的结果。后者则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采用了民间传闻加以整合改写,指出陆长源“有以自取”的完整因果。尽管史臣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上与韩愈等人相悖,但在历史叙事中,史臣则与后者保持了相同的立场。这一书写过程体现了文史互动的复杂性。参考文献:1胡震亨.唐音统签

2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2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0.3司马光.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1.4李防.太平广记 M.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5欧阳修.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6刘昀.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7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8梁克敏.唐代城市管理研究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 0 1 8.9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4.10范哗.后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5911马其昶.韩昌黎

30、文集校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12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13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20.14董告.全唐文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15熊展钊.资治通鉴唐纪史源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 0 1 9.Time,Position and MotiveOn HAN Yus Chaotic Writing about Bianzhou RebellionFAN Youwei(School of Liberal Arts,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31、Lianyungang 222006,China)Abstract:The military mutiny took place in Bianzhou in 799,showed different appearance and cause and effectunder the pen of scholars and historians,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times,positions and motives of both sides.Basedon the thought of mutual sympathy among literati and ce

32、ntralism,HAN Yu protected the victims,emphasized theresult of the incident in which the soldiers killed the commander,while the historian absorbed the subnovels withcomplete causality and narrated the cause of the mutiny.The writing process of Fanzhen Mutiny reflects thecomplexity of literary and hi

33、storical interaction.Key words:HAN Yu;the Bianzhou Rebellion;historical writing农村教育研究征稿启事农村教育研究是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核准编印、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教育教学研究类内部刊物(季刊),2 0 0 8 年创办,1 6 开本。主要面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研究水平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欢迎来稿。投稿注意事项:1.文章以3 0 0 0 字左右为宜,稿件请附作者简介及联系方法;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若不同意,请事先注明,对于发表论文的作者赠送当期两本样刊;3.来稿文责自负,如发现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编辑部有追究其侵权行为的权利;4.来稿2 个月后如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编辑部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圣湖路2 8 号邮政编码:2 2 2 0 0 6 联系电话:0 5 1 8-8 5 9 8 6 1 2 6 E-mail: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