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最后一片树叶》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07435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最后一片树叶》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最后一片树叶》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以《最后一片树叶》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基金项目 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马晓燕(),女,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以 最后一片树叶 为例马晓燕(新疆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本文以 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 中的语篇 最后一片树叶 为例,通过在课文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内涵,梳理目标语篇中可融入生命教育的切入点,确定生命教育主题,应用生命教育资源,采用决策导向()评价模式,探索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表明,生命教育在本课例中的融入使学生对死亡有了一定的认

2、知,对生命呈现出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后一片树叶;融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一、引言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主张从生命中学习。在我国,“生命教育”一词是从 年开始出现在教育视野中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指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将其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有两个维度,包括有关生命和遵循生命的教育。有关生命的教育,可以归纳为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生命之真、生命之善、生命之美的教育;遵循生命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来定位教育,可以说

3、是生命化的教育 。死亡,在中国语境中是一个较为禁忌的话题。从 年起,中国内地的生死(死亡)教育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生死教育在国内的教育路径有生死哲学、心理健康、死亡文化等 。二、研究背景“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年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新疆农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已构建并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方面,课程建设团队正在着力挖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构建“大学英语”课

4、程思政育人体系,但在生命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生命教育的主题探索缺乏整体规划,内容较为随机和零散,缺乏理论指导,生死教育的知识性内容输入不够;对生命教育理论探讨较为浅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馈,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基于以上教学实际,团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做了实际授课前的详尽准备:第一,从“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点,讲述一些 感动中国 人物的生命叙事,学生听后倍感鼓舞,表现出兴奋和激动的状态;第二,在 最后一片树叶 课例教学前,让学生就“生命意义”写下一些词语,发现学生使用的词语多为表达个人情绪的“开心”“快乐”等,表达的意义较为单一,缺乏有深

5、度的描述和延伸,涉及到他人、家庭、社会层面的词语出现频率较低。三、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讲,生命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细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研究的着力点,为思政育人研究特别是生命教育的研究提供个案案例;从实践层面上讲,生命教育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促进英语教育工作者将生命教育与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师思考生命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另一方面,能激发大学生思考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个人的生命如何与他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校园向真、向善、向美的学生成长氛围的形成,个人也可从课例中获取成长的支撑力量,从而达到知识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双重效果。

6、四、生命教育融入 最后一片树叶 的设计与实践探索团队结合刘慧(),汪丽华、何仁富()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建立了以下理论框架,具体如表 所示。在生命“真”“善”“美”的三个维度上,生命之真是如何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生命之善是关注生命第 卷第 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 月 道德;生命之美是探寻、理解和感悟生命之美 。生死两安的部分内容则侧重有关死亡知识的讲解,包括死亡准备 和临终关怀 两大部分,细分为生前预嘱 、预立遗嘱 、临终病情告知 、临终悲伤辅导 、临终生命关怀 等。表 生命教育理论框架图生命之真认识生命遵循生命生命之善关爱生命责任生命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敬畏生命生命之美享受生命丰富生命优质

7、生命生死两安死亡准备临终关怀团队选取了 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中的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人情味,教学的重点是语篇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团队经过系统备课后,对生命教育融入这篇课文做了以下设计:(一)增加生命教育的知识目标,拓宽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在以往教学中,该单元体现出的人文性教学目标为:学习人与人之间相互表达关心和关爱。这个目标相对于该单元的主题来讲,显得较为宽泛。根据该单元的具体内容,教学团队将这一目标修改为:认识生命,了解死亡,思考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传统语境下,谈及死亡,人们总免不了痛苦和恐惧。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心理问题的增多、媒体传播的影响,以及近几年的重大公共

8、卫生事件,生死这个话题离我们越来越近。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一方面,缺乏对生死知识的了解以及理论的深层思考;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生命体验。基于这个考虑,课程教学目标增加了两个小点,一是有关生命和死亡话题的知识内容,二是相关的生命价值和情感体验,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增强生命情感的体验。(二)设置生命教育切入点,突出生命教育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团队共找到了 个切入点。教师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译解,根据生命教育的理论框架对应到了相应的主题当中。在这篇课文中,教师根据全文内容进行生命教育切入点及主题的梳理情况具体如表 所示。表 最后一片树叶 生命教育切入点及主题梳理情况课堂课文中融入生

9、命教育的切入点生命教育主题课前 :观看视频 一个孩子不可思议的善举 并回答问题。生命之善(关爱生命)课中 (第二段)生命之真(尊重生命)“”(第四段)生命之真(尊重生命 尊重死亡)“”(第八段)生命之真(尊重生命)生前准备(生前预嘱、遗嘱、葬礼、墓志铭)“”(第十四段)临终关怀(病情告知、悲伤辅导、临终关怀)(第十八、十九段)生命之真(认识生命)“!?”(第二十段)生命之善(关爱生命)“”(第三十一段)生命之善(责任生命)“”(第三十三段)生命之美(优质生命)“”(第三十九段)生命之善(敬畏生命)课后 课后练习翻译部分(为独居老人送饭)生命之善(关爱生命)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设置了生命教育

10、的切入点,课前通过导入环节,设置了与课文内容并不直接关联的视频,引发学生互动;课中主要围绕 的病中体验和 对 生命态度的反馈,以及他自己画树叶的行为,融入相关的生命理论和死亡知识;课后使学生在练习中认识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老龄化问题。(三)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增强生命教育体验“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例中,教师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和教室这个空间,将学生的视野带到生命教育领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善、美和生死两安。在课例教学中,基于表 的切入点和话题,教师以文本为中心,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

11、本,透过课文内容看到生活,尤其是看到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现实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式上,从单线的教学呈现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卷多渠道的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创设情景,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时又将课堂向生活开放,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激励者、欣赏者 。通过教师讲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故事人物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和教学方式具体如表 所示。表 最后一片树叶 中所呈现的生命教育资源和融入方式生命教育资源融入方式生命叙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海伦凯勒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汪国真:热爱生命爱的艺术:用爱涤荡心灵史

12、铁生:秋天的怀念儿童绘本:獾的礼物视频:()片段朗读与生命体验生死知识:我的五个愿望坏消息告知的交际策略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的知识沉浸式情景体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公益活动展示:安宁疗护志愿活动图片展示视频号:的心灵奇旅讲述并展示根据表 和表 的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表格 中的 个切入点,实时恰当地融入表格 的内容。根据切入点的内容和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演绎,教师把这堂课的生命教育分为生死两安和生命教育两个部分。生死两安的知识指表 中的 。上课前,教师播放一个患癌女孩的友谊故事,并且设置虚拟场景:假如是自己的朋友遇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做?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分享。进入课

13、文内容的学习后,在第 段中,由“”一词联想到新冠肺炎的英文,继而让同学们回忆新冠疫情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根据感受写下关键词,并与同桌交换阅读。在第 段中,讲到 生存的几率时,涉及到了“死亡”这个概念。承认死亡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让学生聆听史铁生的 秋天的怀念,感受母亲的突然去世带给史铁生的痛苦与怀念,以及生命的无常;同时创设情景:假如你要告知朋友的病情给他,你会怎样表达?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答案,与此同时,教师根据相关研究分享坏消息的告知策略。这部分内容将参考坏消息告知的交际策略部分 ,让学生了解坏消息告知的策略。在第八段中,作者

14、讲到“”,这实际上是暗示病人已经接受了将要离去这个现实,准备放弃治疗。在这里,教师引入一个人在面临死亡时需要做好的准备,包括生前预嘱和预立遗嘱,并向同学们展示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发布的“我的五个愿望”。在第 段中,由于最后一片树叶掉落想到这可能在暗示自己的离世。在此教师创设情景,“假如 是你的朋友,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安抚她?”学生两人一组创设情景,分别扮演 和朋友,进行对话。教学总结学生的小组活动,同时,让学生了解到,除了个人的力量,还可以借助安宁疗护团队。临终安宁疗护有医护人员的慰藉和疗护、亲属的陪伴和照顾,是对临终生命的关怀。它包括了全面照顾、人性关怀、减轻痛苦、尊重意愿和缓解哀伤 。同

15、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海医安宁疗护团队的志愿图片和视频号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生命教育的展开主要围绕 这个人物展开。切入点 都是关于他的叙述,依次叙述了他的人物性格、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命的期待,以及他内在的善良支撑他画出了最后一片树叶,从而给予 生的希望,而 这种奉献精神恰好体现了弗洛姆在 爱的艺术 中关于“爱的精髓”的说法,那就是爱是分担而不是迷恋,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教师在此与学生们分享汪国真的诗篇 热爱生命,将话题再次落回到生命教育上。在课文结束时,教师与同学们交流各自对爱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并将他们的理解当堂写下来。具体问题见表 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最后,在课后习

16、题环节,在练习前观看一个快递员为独居老人送饭的视频,完成一篇关于为独居老人送饭话题的翻译,引导学生关注独居老人问题。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生命教育的课堂实践进行评价调查。课程思政评价实践要判断学生态度是否形成,不能仅局限于某一课程环节,而要放眼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因此采用了决策导向()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部分。根据决策导向()评价模式要求,教师首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是否接受过生命教育的情况,主要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调查表上写下答案;其次,让学生了解课文 最后一片树叶 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点;再次,教师展开授课,带领学生聆听生命叙事

17、,了解生死常识,体验公益时刻,书写生命感受;最后,教师在授课后让学生再次写下对生命的态度。生死教育课的价值名为谈死,实则论生。在这一部分,教师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表达对待生命的态度。因此,本课例中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只让学生探讨他们第 期马晓燕:生命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对待生命的态度,重点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的要点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而不是死亡。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要“热烈地活好每一个当下”。教师此刻采用的评价方案如表 所示。表 最后一片树叶 课程 评价方案评价环节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背景评价明确 学

18、生 在上课 前 接 受生死 教 育 的情况 和 对 生命的态度教师在课前提问:你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接受过生死教育?如果有,是来自于哪里?当你看到“生命”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输入评价明确 上 课 时的内容设置明确在课堂中将会学习到的生死教育的知识点 生命的真、善、美论述 生死两相安的知识过程评价明确 在 上 课时学 生 的 感受教师在课后针对学生的感受提问:学完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哪个瞬间让你印象非常深刻?成果评价明确 学 生 在课后 生 命 态度的变化教师在课后提问:现在,当你看到“生命”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假如你是 ,你有机会对 说一些话,你会说什么?教师利用词云技术,对

19、于学生在上课后的态度和感受提取关键词,利用 做了词云分析,形成了词云图。由于没有规定语言,学生在书写时采用了中英文两种语言,具体如图 、图 所示。图 最后一片树叶 课后学生生命态度词云(英文部分)图 和图 展示了学生在学习完毕 最后一片树叶 后,对待生命的态度。在上课前的调查中,学生听到“生命”这个词时,联想到的主要是开心、快乐、有趣等与个人情绪联系较为紧密的词语;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想到“生命”这个词时,写下来的内容就更加多元化。首先,由图 和图 可知,除了“生命”这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还出现了“死亡”“”,说明学生已经对死亡有了一定的认知;其次,在中英文的词云中都出现了表示行动的词语,例如

20、“做”“生活”“珍惜”“帮助”“相信”“感动”“爱”“”“”“”“”“”“”等,这些词语都表达出了积极的意义;最后,图 中更多地出现了亲情、家人、朋友、世界等这样的词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已经逐渐将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周围其他人与环境中。图 最后一片树叶 课后学生生命态度词云(中文部分)五、结语本文以 最后一片树叶 为例,通过梳理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凝练教育主题,对应生命教育资源,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命叙事朗读、沉浸式情景体验,讲述并展示了安宁疗护公益故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真、善、美,了解与死亡有关的生活常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还对学生的学习

21、情况以及生命态度做了决策导向()模式评价,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经过本堂课的生命教育融入学习后,对死亡有了一定的认知,对生命也呈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参考文献 刘慧 生命教育导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陆晓娅 影像中的生死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张惠娟 让生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 人民政协报,()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汪丽华,何仁富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下转第 页)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卷革成效与反思(一)课程

22、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课程改革彰显了办学的地方特色并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突出体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对比课程改革之前的培养效果,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获得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创业自信和幸福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二是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学生人数和级别有所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近 年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余人次,其中获得省、市、校级奖项 余人次。三是创新创业活动丰富。目前,在校学生创新意识活跃,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高涨,多次参加甘肃省旅游大赛、甘肃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23、甘肃省舞台美术作品展等活动,在各类展览中获奖率呈上升趋势。从师生的反馈得知,这些成果均与近年来的“甘肃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四是学生的创新潜力获得发挥,工作岗位上的贡献正在逐渐显现。五是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基于“甘肃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师团队申报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项目。比如,甘肃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临夏砖雕文化传承创新与产业化研究”、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基于兰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智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甘肃非遗资源的陶瓷工艺创新与发展”“天水漆器产业发展”“跨界创新视域下甘肃漆艺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研究”

24、等均已顺利结项,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出版了教材 多彩甘肃。(二)问题反思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够以专创融合理念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中,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甘肃民间美术”课程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的能力要求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甘肃民间美术”课程需要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创造出有针对性并且符合专创融合理念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项目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渗透双创教育,以此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有效学习。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资源不均衡“甘肃民间美术”课程现有的课程资源中,专业课程资源优势明显,而“双创”课程资源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生产布局等实践端

25、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中的比重较低。因此,要进一步丰富、完善专创融合课程内容,相应上调实践端知识所占比重。教师对“双创”理念的理解和贯彻不到位“甘肃民间美术”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专业教师组成,在教学中不能游刃有余地贯彻专创融合理念。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理念,部分授课教师意识到双创课程与专业知识需要融合嫁接,但是在融通的程度、角度及深度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尤其是在师资团队中加大创新创业导师的比重。五、结语以“甘肃民间美术”课程建设为例,通过构建专创融合理念下的“甘肃民间美术”课程,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融合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课程改革

26、成效并反思,期望对推动当前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开展专创融合理念下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起到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陈?册,李航,张崴,等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实验室科学,():董丽欣“专创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任翔燕 高职会计专业“双创”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智库时代,():付华,于刚,杨治刚,等 新工科专业建设背景下专创融合体系建设与实践:以石家庄铁道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王芳 专创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责任校对:李瑞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上接第 页)夏晋祥 论“生命课堂”及其教学模式的构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孟玲 坏消息告知的交际策略及其有效性个案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我的五个愿望:选择与尊严 ():王郢,方癸椒 基于词云分析技术的课程思政评价探索 教育信息化论坛,():责任校对:唐晓霞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