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物流标准化对物流规模的影响研究1引言现代物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但与此同时,滞后的物流系统也制约着经济的协调发展,2011年全国物流总费用达到8.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7.8%,为发达国家的两倍。“物流堵在最后一公里”、运货车辆进城难,物流效率低下,城市商品流通成本占其销售价的比例居高不下等,这些久治不绝的问题困扰着百姓的日常生活。物流效率提高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实现物流的标准化,从而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物流作业各个方面,形成有秩序、流通顺畅的高效率物流迫在眉睫。合理
2、的物流规模是保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物流标准化对物流规模的影响及机制十分必要。2相关研究2.1物流标准化在现代物流理论中,物流标准化理论是一门重要的课题。一般说来,标准指的是根据集体的理性选择就如何解决常见问题达成共识的一组结构。根据张铎(2011)的定义,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并实施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各类作业标准、管理标准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它包括物流基础标准化、物流管理标准化、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技术标准化以及物流服务标准化。大部分物
3、流学家都认为物流标准化是实现供应链和谐发展的很好解决途径。供应链是一种跨组织的活动,供应链角色和系统之间必须协调连通,它们之间发展起来的多元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演变,依赖于它们所参与的项目,引导着物流网络结构的发展,在这里,标准化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ra。物流专家Momsh等人认为运输、物流过程、物流实践,以及物流政策的标准化是企业重要的综合能力ra。标准化使得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供应链活动更加可预测,同时能够减少受例外事件的影响。不管是某一个过程、组织整体,还是物流人员都可以因此在减少风险、时间、劳动力成本、设备或其他资源等方面表现得更加有效率。2.2物流规模物流规模(Logis
4、ticsScale)是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之一,指在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的总和。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可以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国内物流企业受过时的企业结构影响大,缺乏行业标准,规模较小。这不利于中国物流的发展,应该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物流企业,换句话说,扩大物流规模是非常必要的。关于物流规模的研究多从物流规模的描述和发展前景预测两个角度出发。研究物流规模常用社会物流总值指标来体现4,目前,我国物流总体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在增长过程中,也存在包括物流成本过高、物流产业结构散乱等问题。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统计学模型在物流规模预测中的应用。2.3研究不足和空
5、白以往研究对物流标准化的优点和作用已经进行了较深人论述,然而还没有学者专门针对物流标准化对物流规模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这对于标准化工作开展是不利的,本文旨在深人探讨现代物流标准化对物流规模的作用机制,较系统地分析两者的内在关系,为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和推进提供理论参考。3物流标准化对物流规模的作用机制标准化作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已经从过去主要考虑单个部件或者工序的通用和规范问题,转变为规范整个物流产业运作的重要手段,成为优化物流产业结构,扩大物流规模,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下面主要从规模经济、网络效应以及物流信息共享三个方面对物流标准化作用于物流规模的机制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3.
6、1物流标准化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国家标准对物流活动的定义是: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等功能的具体运作。标准的实施有利于优化这些工序,实现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出现生产批量的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首先,在运输领域,标准化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实施标准化可以将小规模的载货量合并起来,聚集成为大规模的载货量,如将零担运输合并成为整车运输,这样,增加运输的重量之后,固定成本会得到进一步的摊销。这些运输的固定成本包括与安排有关的管理费用、设备费用、装卸货时的停车费以及发票费用等,可以使总的运输固定成本减少,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其次
7、,包装的标准化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标准化包装(即包装类型少量化)的产品对装卸搬运作业和运输机械的要求类似,从物流的角度而言是最优的包装。企业能够通过标准件的生产,形成延迟运作模式,将规模经济成功地引人到物流中。企业首先生产大批量的标准件或者基本件,在收到客户订单前不对产品进行任何处理,接到订单后再根据产品最终的不同特性完成相应的加工,如涂上不同的颜色或者安装不同的配件等,经过延迟运作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通过标准化零部件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维持了规模经济大生产带来的效益。此外,托盘平台、组织流程等方面的标准化也能产生规模经济。托盘包装是一种集结化的包装方法之一,是一种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是提高
8、物流作业效率与效益的必要条件。其中托盘包装标准化不仅在于托盘的尺寸标准化上,还包括对托盘的各性能参数标准化以及检测标准等。在跨组织流程领域,标准化通过为企业建立一种通用商务语言,让供应链上的每个参与者都能用一种语言(标准)来进行交流。特别是,采用标准化流程的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总的来说,物流标准的实施,规范了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流程、信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使物流活动的开展更加专业化、有序化,有利于开展大规模联合作业。一方面,标准化通过减少多样性实现规模经济。标准具有减少产品种类的功能,而产品种类减少可以通过原材料投入的规模化、生产的规模化等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标准化通过模块
9、化实现规模经济。模块化是信息网络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态。它可以通过降低系统内部各个分工之间的关联,降低分工带来的协同成本,提高效率。模块化的发展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而模块化的基础就是标准化。没有标准,各个模块就无法进行顺利对接。3.2物流标准化有助于产生网络效应物流产业是一个具有网络效应的产业。物流活动中各个物流节点和连线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物流网络。鞠颂东(2008)认为物流网络是指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条件下,适应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发展起来的,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叱“网络效应”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根据以
10、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OzShy)(2002)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M。网络传媒、航空运输、金融等行业普遍存在网络效应。在实践中,标准可以分为参照性标准、最低质量标准以及兼容标准。参照性标准和最低质量标准可以帮助人们确认某个产品是否符合某种规定,兼容性标准则能够保证一种中间产品或配件应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ra。物流标准化有助于产生网络效应,主要是指兼容性标准能够促进产生网络效应。一方面,兼容性物流标准的实施,使得物流网络中的参与者更有效地统一活动,促进产生网络效应。在一个物流网络中实施兼容性标准,可以使得供应商、制造商
11、、批发商、分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参与者能够统一安排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等活动,使得物流服务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同一标准服务的用户增加而增大。尤其是兼容性物流信息标准的实施,对于产生物流网络效应有很大促进作用。兼容性的物流信息标准使得物流上下游企业之间,拥有统一的行动规范,实现信息流的统一安排,使得物流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产品包装设计、仓库设计、订单处理、配送设计、绩效考核等实现兼容,使物流活动更有效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升各个参与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兼容性物流标准的实施还有利于互补性产品的贸易。物流服务的互补性产品可以理解为承接的运输货物,即客户/
12、委托方的产品。一种网络配件的互补性配件越多,则该种配件的价值就越大。配件以及用户之间的互补性会产生网络效应,这个网络效应的实现来自于各个配件的标准化和共通性。物流服务供应商面向的客户和订单是多种多样的,能否有效地对不同订单进行拼装整合,往往是物流服务供应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通常,一个公司遵循另一个公司标准的能力,会成为它能否被允许参与一项合同投标、成为潜在供应商的重要条件。客户企业之间标准兼容性越强,物流服务供应商就越容易满足各标准的要求,越可能提供更低成本的同等服务,从而降低产品的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产品贸易,也就是促进物流服务互补性产品的贸易。3.3物流标准化有助于物流信息共享在目
13、前快节奏的需求市场中,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配合,各环节间的无缝对接、快速反应成为供应链赢得市场、赢得竞争的最大保证。信息时代各信息系统之间具有信息衔接的内在要求,物流标准的实施,尤其是物流信息标准的实施有利于物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消除物流网络中各节点的信息不对称性。标准化是矫正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的有效方法。信息不对称指市场的参与者对产品和服务信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一方相对于另一方了解的信息要多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平迪克、鲁宾费多尔德以旧车市场为例指出了不对称信息造成低质量旧车把高质量旧车逐出市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了解比购买者多,除非他能够提供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信
14、息,否则消费者会选择价格更低的低质量产品,而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矫正这种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标准的实施。卖方可以通过提供标准化产品、保证、保证书或其他办法来维持其产品的良好信誉,发出高质量产品的信号,使得消费者可以依据该信号做出自以为正确的选择。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出的”散、乱、小、差“局面,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很严重急需标准的实施来改善这种情况。标准的缺少可能导致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企业之间的信息连通,降低效率。信息标准化的缺乏可能导致同类信息之间缺乏可比性相关数据库无法连通,形成了一个个彼此孤立的封闭系统,就如同一个个信息孤岛,从而影响了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
15、理的工作。在信息交流领域,标准化的实施帮助所有分销渠道中的成员识别包装中的货物,相反,如果缺少标准,则渠道成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将上升。例如,渠道成员之间通过条形码或者射频识别技术交流信息,如果数据信息的存取标准不一样,那么合作成员相互之间就无法识别产品信息,降低效率,阻碍分工合作发展。因此,应该推行标准化的实施,以促进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扩大物流规模。标准化的实施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整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信息系统整合是全球化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通过建立国际性的物流信息标准,可以促进开展全球化进程中信息系统的整合工作,从而有效发挥信息系统的高效作用,促进物流企业的扩展。
16、物流信息标准化可以提高物流系统集成和促进资源整合,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快速、及时和透明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从而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的协调,根治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活动中的重复操作、准确性差、可靠性低等问题,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削减物流资源占用和成本开支,提升上下游企业乃至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4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扩大物流规模的物流标准化建议:第一,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快制定物流标准,改善物流标准化滞后现状,促进标准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扩大物流规模。一般来说,标准的产生和推广需要一定规模的研究与开发(R&D)工作。较大规模的R&D往往不是一个企业可以独立实施的而多个单位进
17、行合作创新,分工合作制定物流标准不仅可以弥补资金风险上的缺陷,而且更有利于产生符合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扩大其规模经济效应。产学研合作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加标准化的规模经济效益。就我国现状来看,国家层面已经逐渐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作用,而企业对于标准制定和实施的重视程度仍不够高,需要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来鼓励其参与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说,推动标准化是一个战略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或服务方式成为一般标准,那么它就很可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否则它就不得
18、不花费成本来适应外部标准。所以有必要在我国企业间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一理念,即在标准化过程中投人的资源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以保障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顺利开展。第二,加强物流兼容性标准的制定,促进标准化网络效应,促进企业间合作竞争,形成战略联盟。一般情况下,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企业间的自发过程,表现为标准化网络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以市场需求者的身份干预市场,形成产业对标准选择的预期,强化网络效应。也就是说物流兼容性标准首先在市场中由各企业自发地选择采用,而不是由政府强制性规定,当某种兼容性标准具有较强的网络效应时,政府可以以市场需求者的身份,将该标准采纳为推荐性标准,从而强化其网络效应
19、。在兼容性标准的竞争过程中,谁会成为赢家是不确定的。由于标准竞争会产生一种”赢家通吃“的结果,企业之间有必要建立起不同于以往的竞争战略模式,即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典型的做法就是采取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如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简单的合谋或串谋关系,它是在同一标准的协调下创造市场,而不是仅仅分配市场。从现实角度看,企业在竞争中一定会遇到企业合作的问题,合作也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合作竞争理念的核心是相互学习和兼容。在进行战略选择时,企业应该考虑标准及其具有的网络效应,密切关注现有标准的采用和动态,并且能够积极关注标准的产生过程这样才能在市场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第三,系统制定参照性
20、标准和信息系统兼容标准矫正物流产业市场失灵造成的”散乱差“局面,促进供应链协同和信息共享,从而扩大物流规模。参照性标准的制定对于矫正我国物流产业现有的”散乱差“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原则上,遵守标准是一种自愿性的行为。即使企业的身份和环境表明它应该遵守某个标准,也并不意味着该企业一定会选择这个标准。企业对标准的选择需要更多的激励。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参照性标准来保障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消费。比如,消费者可能只想买符合某种标准的产品,或者是只买那些遵守某个质量或环境标准的厂商生产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可以与其他产品在质量上或其他方面区分开来,它相比于其他产品更加有质量等方面的保障。这种情况下,参照性标准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在”散乱差”的市场中,参照性标准是高质量产品或服务不被驱逐出市场的重要保证。信息系统兼容标准的建立促进信息共享,有利于供应链协同发展。供应链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中,信息管理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之间,尤其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是实现有效协同的必要条件。RFID、VMI等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信息兼容标准的采用。制定基础性的信息兼容标准有利于物流效率的提高,促进社会大物流的整合,从而扩大物流规模。本文参考资料:通达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