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州市区招教考试真题选编一、教育理论基础知识1. 【单选】“拔苗助长”违背了(C)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专家详解】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循序渐进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决定的,同时,它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师要深入地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其结构和体系,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2、编写出教案,使教学有顺序地进行。(2)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每个学生在学习时也有自己认识事物的经验系统,即认知结构。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知识逐步内化,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一方面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将知识结构化,形成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2.【单选】教师上课时,经常把讲解与直观材料的运用结合起来,利用的是(B)A.思维 B.再造想像 C.幻想 D.创造想想【专家详解】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我们阅
3、读鲁迅的作品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文字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即为再造想象。又如,读科幻小说时,人们可以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小提琴曲梁祝时,随之想象故事的情节,都是再造想象的表现。 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于许多条件,主要有刺激物(言语或图表)是否鲜明、主体本身表象丰富和深刻程度、主体对词语或图表的理解程度、主体自身的知识经验是否丰富等。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等,都是创造想象的表现。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单选】张明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
4、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而灵活,这种气质类型属于(A)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专家详解】气质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气质类型的划分多种多样,从古希腊沿袭下来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最有生命力。(1)胆汁质: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2)多血质: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3)粘液质:粘液质是以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特征的。(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
5、独、行动缓慢为特征。4. 【单选】在整个教育体系中,(A) 属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行改革的依据。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受教育者 D教育手段【专家详解】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予的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
6、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教育工作是围绕教育目的而展开的。在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否则就是盲目的。而教育工作的最后,就是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这个效果应该与事先确立的教育目的相符合。5.【填空】柯尔柏格认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 、 。【专家详解】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科尔伯格于五十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最典型的就是“汉斯买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以此研究了
7、不同国家和地区,种族、文化各有不同,社会道德标准互异,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却相当一致。因此,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定于外在的要求。(2)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止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
8、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6.【判断】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F)【专家详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他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为此
9、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835年,他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
10、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7.【判断】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较弱的。(F)【专家详解】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通常是一致的。首先,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促进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
11、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多德森法则”表明,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8. 【简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什么?【答案要点】(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专家详解】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古代,我国的孔子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基本部分。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曾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段学习法。德国教育
12、家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个阶段。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前提和基础。(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包括感知、
13、理解教材。感知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它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感知教材是任何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理解是个体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以及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原理,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
14、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要使练习效果良好,必须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必须掌握练习的知识和采用正确的练习方法,注意练习的速度、质量,还要及时知道练习的结果等。运用知识当然不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它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5)检查知识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
15、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9.【简答】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答案要点】(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专家详解】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社会化的过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三种,
16、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一个得力的班集体核心非常重要,他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维护和推动班级工作的有力助手,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选拔出热心为集体服务,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
17、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生活节律。(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班级教育活动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
18、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10.【论述】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认识。【答案要点】(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转变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专家详解】(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由一致性的教育
19、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具体要求包括: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
20、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现代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转变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这包括参与开发教育资源,调整课程进程与
21、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活动。参与开发教育资源包含校外资源的开发、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改变学科本位,更多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
22、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形成开放型的教师角色,由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11.【案例分析】在一次写作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说说“我的理想”,这时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怯怯地说:“我们理想是做一只老鼠”课堂上的学生哄堂大笑,老实说:理想是美好的,崇高的,不能是大家都反对的,坐下吧!”小男孩哭得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给这位老师寄去了一封信
23、:“我的理想是做一只老鼠,搬走所有的黑暗,给世界无限的光明;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小偷,偷走夏日的酷暑,冬日的炎寒,把舒适留给人间”这位老师懊悔不已。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教育理念知识分析此案例。【专家点睛】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应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巨大潜能,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们与成人之间有巨大差异,应当把学生看成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多期望;把学生当人,爱护尊重学生,讲民主。教师应欣赏学生有创意的答题,尊重学生的理解,给学生解释的时间,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