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鉴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和要求: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最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懂得人生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想信念信仰的特征及关系在个体人生价值中的地位;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解、举例讲解。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如下: 导入语: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
2、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由于理想信念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所以,这方面的精神真空将导致青年大学生人格素质的片面性。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没有理想的,也许并不是马家爵一个人。 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有比较多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开始有所动摇,对于我国能否继续坚持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等等问题表示出一种担忧和怀疑。出现了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
3、;社会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甚至迷失的现象,价值观越来越功利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群体。青年关系祖国的未来。我们讲:青年强则国家兴。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党的领导人多次强调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地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
4、央从战略和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内容、队伍、经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各级省委、各高校也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方案。各项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能
5、履行好“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神圣职责。 有一首打油诗,内容说的是关于猪的理想:“天上纷纷掉饲料,一天到晚睡大觉,天下人人都爱猪,所有屠夫都死掉。”这对猪来说,可真是一个完美的境界。这当然不是说猪真的会有什么理想,而是讽刺那些无所事事的懒汉。人和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想的,人生在世,既离不开对物质的依赖,更离不开对精神的追求。富于理想,可以说是人和一般动物本质区别之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找到人生最美好的归宿。“穷且益坚,不坠凌云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绝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都说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那么,理想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理想是科学的、现实的?理想如何实
6、现?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信仰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因此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时代的人理想不一样:诗人流沙河写过一首优美的诗,反映的正是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向往和追求不一样。 理 想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7、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不同阶级的人们理想愿望不一样:孙中山的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毛泽东的理想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2、理想的特征 第一、超越性。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它高于现实。理想是关于未来“应怎样”的设想,而现实是现在实际“是怎样”。事实与应当、“是怎样”与“应怎样”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而且生活在对未来的追求之中;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蓝图不断地推动着现在的变化,改造着现实。理想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将来如何如何”。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这正是人高
8、于其它动物之处。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织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同时,与现实相比,理想是更为美好的。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与理想相比,现实则显露出其缺陷。正因如此,理想对人们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吸引着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断地改造现实,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二、可能性。真正的理想,又需要具有实现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理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这是理想和空想、幻想的根本区别。空想也是人们
9、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一定目标。但它脱离实际,违背客观,因而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幻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有些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制造永动机,是违背客观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像,是空想。有的幻想,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所以,理想不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空想,也不是还没有足够条件和根据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理想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贺麟先生说过,“离开现实而言理想,理想
10、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离开理想而言现实,现实就会成盲目的命运和冷酷无情的力量事实上有许多人埋没在现实之中,为现实所束缚,作现实的奴隶,更有许多人,沉溺于幻想中,不认识现实,极力逃避现实。”因此,理想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的情感,而且需要人们理性地认识现实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差异性。理想的差异性,或者说理想的多样性,首先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亲亲尊尊,依礼
11、而行的差序社会。封建士大夫向往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劳动人民向往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小农生活理想。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则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其次,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各种调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个人理想也许是做一个歌唱家,到了青年时期其理想则可能变成了做一个文学家,成年以后,其理想又可能会变成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想,这些都是正常的。 第四,实践性。真正的理想不只是对未来目标的主观想象,它要变为现实还要人们在实践中付出自己的
12、主观努力 3、理想的本质 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4、理想的类型 由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想象的多层次性,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理想又是多方面的、多类型的。(1)生活理想:即人的理想生活。生活追求服从于人生根本目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说明生活理想有从属性。人都向往生活美好,但美好的标准却很不相同。有的人向往奢侈的生活,淫逸的生活(有条件时表现为放纵,无条件时就会刺激人走向罪恶(偷、抢)。而有的人却崇尚俭朴,即使生活富裕也过
13、着勤俭朴素的生活。从我国古代道德传统来看,对待生活的态度一贯倡导“勤劳为本,俭以养德”,将劳动、勤俭、节约视为美德。这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安于贫穷,而是追求一种健康有为的生活方式。 生活追求服从于人生根本目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说明生活理想有从属性。但这并不等于说生活理想无足轻重。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是由于从生活上被腐朽思想打开缺口,从而堕落变质的。案例:赵克明是厦门市副市长,分管土地和城建,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赖昌星决定要“摆平”这个厦门的“土地爷”,按照惯例塞了一袋子钱给他,却被赵轰了出来,不屑一顾。他认为赖格调太低,送钱的方式不雅,简直俗不可耐,根本没
14、把这个晋江的“土包子”放在眼里。赵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好色。赖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将他的底摸清了。于是投其所好,找到了摆平这位“土地爷”的突破口。赵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了最终的堕落。赵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开发房地产大开绿灯。但只收受赖送的10万港币,相对其它的贪官来说是受贿数额较小的。 建构正确的生活理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以劳动为基础,劳动和享受相统一。 (b)富裕的物质生活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相统一。(c)个人的生活水准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2)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
15、想对于大学生来讲具有比过去更加特殊的意义。这部分我们将在下面重点讲,所以这儿略提。 (3)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楷模和标准,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4)社会理想。或者称为社会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计,对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这种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的色彩。 各个时代的人都会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提出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结果。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上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的蓝图,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前景作出了各类美好的描述
16、:诗经中对“乐土”的向往,有一首题为“硕鼠”的民歌,把奴隶主喻为老鼠,表达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憎恨和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说明从有了阶级对立以来,就有了社会理想;礼记中描述的“天下为公”,是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大同理想的最早蓝本。孔夫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天下为公,各得其所,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没有掠夺。(这种大同理想在我国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它曾一再成为各个不同时代的一些社会改革家们追求的社会最终目标。)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
17、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是农民阶级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大同书设计了一个无限美好的世界,这里无私产、无阶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比孔夫子设计的大同还要美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就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防止贫富分化。孙中山的一生也是以“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西方社会理想社会观的发展:古希腊“幸福岛”,一个作家写的一篇幻想小说,描写他们在一次航行中来到了一个叫幸福岛的小岛上,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人们集体生产,集体消费,没有家庭,没有剥削压迫等,也是当时人们对理想社会
18、的向往;柏拉图的“理想国”,古希腊的哲学家,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由四个等级的人组成:统治者、武士、平民、奴隶,设想的是他 心目中的理想的奴隶社会;资产阶级宣扬的“理性王国”,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宣称“天赋人权”,在其上升时期具有进步意义,在其掌握政权后,则成了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莫尔描绘的“乌托邦”,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幻想海外有一个仙岛,那里是一个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的,没有私有制的,平等、和睦、幸福的理想社会。后来又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欧文的劳动公社等。欧文是个大工厂主,1824年与信徒们来到美国
19、,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搞劳动公社的试验。共有1000多人,成分很复杂,有不少是游民和冒险家,有些人希望很高,恨不得百事如意;有些人不愿意参加艰苦劳动,却要求较高的报酬;后来一片混乱,最后人心涣散,不得不解散;维持了5年不到,就失败了。耗费了他四万英磅,占他全部财产的五分之四,最后,欧文由于失败而一贫如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人类社会最终都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在那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彻底消灭了阶级,国家已经消亡,消灭了三大差别,人类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最进步、最美
20、好的社会。这一社会理想提出来后,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正在不断地由理想向现实迈进。 从人类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来看,只有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真的理想,因而是真正正确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真”的理想。过去的社会理想都很美好,但却脱离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么寄托在来世,要么幻想统治阶级良心发现,慈悲为怀。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一方面,以生产劳动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以阶级斗争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从私有走向公有,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善”的理想。评价一种社会
21、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实现了平等、自由和正义。消灭各种差别,人人平等;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人类全面自由发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理想是“美”的理想。(二)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与信念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信念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1、信念的主要特征 首先,信念具有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复合体或统一体。一个人的信念首先是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认识和经验,可以是直接有关他所相信的对象的认识和经验,也可能只是与他所相信的
22、对象有间接的关系。而且,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同时,信念又不是单纯的认识现象,它还与人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人的情感上的认同。特别是坚定的信念,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另外,信念和意志也不能分开。人的信念不是仅仅藏于内心深处的东西,它最终是通过他的行为和实践意志表现出来的。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会更为坚强。 其次,信念具有稳定性。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人的信念的形成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而是在人的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人生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而且,如前所述,一个人的信念不仅基于他长期
23、的认识和经验因素,而且受制于其稳定的情感认同,并与他的生命意志和人格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人的信念形成以后,不会因为某个个别事件就发生改变。斯大林曾说过,手帕都不是轻易更换的,更何况人的信念呢!当然,信念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经过时间和现实变迁的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会变得更为合理和坚定。 再次,信念具有科学性。科学信念与迷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根据认识方面的差异来说的。科学信念是建立在关于对象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科学根据的信念。关于科学,我们可以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知识表现为一些概念、公式和定理,是科学的最表层意义。但我们一般人首先
24、接触和了解的,正是这种知识意义上的科学。我们一般人谈到科学,也主要是指的科学知识。一般人对科学的重视,也首先是从重视科学知识开始的。科学方法则指的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也即人们研究世界,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有一般科学方法与特殊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有不同。而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可以说也就是理性的方法。比如观察、探索的方法,研究、思考的方法,判断、验证的方法等。而以上所说的每一个环节,又包含更多的具体内容。比如,研究、思考的方法,又有实验、统计、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设等等具
25、体内容。科学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它包括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理性怀疑、积极探索的精神,开放、宽容的精神。相比来说,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就像点金术比金子更重要一样;而科学精神又比科学方法更重要,就像灵魂比技能更重要一样。 而迷信的产生,则与人的认识理性的迷失直接相关,它建立在无知或错误的认识基础之上,是一种蒙昧的信念。关于迷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迷信是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所谓神秘力量,可以是神或鬼,可以是领袖或明星,也可以是一条较为特别的蛇,或一棵较为特别的树,甚至可以是人们自己塑出来的一尊泥胎,或者仅仅是某些数字。人们把这些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权威,相信它们能够决定和
26、支配人的命运,匍匐在它们面前,对它们既敬又畏。我们民间流行的根据生辰八字、星座、抽签、拆字等等算命和占卜的做法,就是以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为思想基础的。所谓神秘力量,是因神而秘,还是因秘而神?迷信的人当然是说因神而秘,是因为它本身是神或具有神性,所以我们一般人才不能了解它,它才会显得那么秘。但我们也可以说是因秘而神,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它,它才显得那么神的。爱因斯坦说,神秘感是科学与艺术的源泉。因为对世界的神秘感不仅使他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也使他对世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并时时触发着他的灵感。但对于迷信的人来说,神秘感只是使他匍匐在地,叩拜不已。其次,迷信是盲目的信。这种信,是基于一个人的无知和盲从
27、,并未经过自己理性的怀疑、审察和验证,反而排斥人理性的怀疑、审察和验证。再次,迷信是偏执的信,即偏执偏信。迷信的人,大多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所信的是唯一正确的,缺乏宽容、开放和兼听则明的意识,听不进别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过激反应,显得狭隘而狂热,以至迫害异端。其心灵可以说是封闭的。 这里,就表现出迷信者自身的内在矛盾。因为,既然你所相信的东西是神秘的,也就是不可知、不可把握的,而只是一种说不清理由、甚至也根本不要理由的相信。但是,他却相信通过某种类似于巫术或幻觉的方式可以了解和把握那种神秘。而即使你相信自己可以了解和把握那种神秘,也应当是信不信由你,或相信的同时也存一份宽容和开放
28、的心态。但他却固执、偏执,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既然那属于不可知的,凭什么又那么确信不疑?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迷信和封建连在一起,叫做封建迷信。然而,迷信并非封建社会的特有现象,而是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生活中,包括我们的现代社会;而且不仅是在农村,即使是在一些现代大都市里,都不乏迷信的人,只是有程度的差异和具体表现方式的不同。而且,在有迷信的人之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包括一些有高学历的知识青年,甚至一些专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士,也会有迷信。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说在科学的三个层次里,科学精神最为重要。因为如果忽视或者缺乏科学精神,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也可能被用来为迷信服务。实际上,迷信的宣
29、传者也会常常利用一些具体的科学知识作为装潢,来赢取人们的信任。从根本上说,人的迷信不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是由于缺乏科学精神。当然,一个人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仅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说,我们需要懂得多少科学知识才能避免陷入迷信的泥潭呢?在科学已经高度专门化的今天,我们一般人只有一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某一专门领域的科学专家除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之外,还懂得一些专门性的科学知识。而不同领域的专家懂得不同领域的一些专门性的科学知识,一旦超出其特殊的专门领域,这些专家和我们一般人在一般科学知识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科学知识最为丰富的科学家(科学泰斗),但他仍然会有所知有
30、所不知,而不会无所不知。因为,现代科学虽然已经很发达,但仍有许多问题是未知的或未证的,科学知识总是有限的和不断发展的。仅从科学知识的层次来说,迷信总是有空子可钻的。对于缺少科学精神的人,不仅有空子可钻,简直是有大量可被利用的空白和裂缝,当然更容易陷入迷信的泥潭;当然,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甚至一些科技专家也有迷信的。所以,科学知识的多少虽然也重要,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科学精神。要驱除迷信,最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弘扬科学精神。 另外,信念具有崇高性。而崇高信念与卑劣信念之间的区别,则主要是根据情感和价值方面的差异来说的。比如,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人信
31、奉“宁要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卑劣的信念。信奉卑劣信念的人,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相信人世间还有真正的君子,不相信会有人真正为别人着想,甚至为了帮助他人而自己做出巨大的牺牲。在他们眼里,即使有人做好事,那人也是别有所图。这些卑劣的信念,成为一些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根据。而崇高的信念,则是对崇高理想的信奉。具有崇高信念的人,虽然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既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既有温情脉脉,也有冷酷甚至罪恶,总之,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但他们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们知道现实并不理想,但他们不会动摇对理想的追求,执着于改造现实、实现理想的奋斗。
32、贺麟先生曾议论道:“试看孙中山先生,从前被政客军阀欺骗了多少次,然而适足以反证其为大智大仁。曾国藩说:与其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对于自己的灾难祸殃,困苦颠连,都抱一种玉汝于成的看法。”具有高尚信念的人,才会有高尚的行为。 人的理想与信念需要互相支持,有美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信念才是有价值的信念,而有坚定信念支撑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三)信仰是信念的升华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信仰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许多欧美人那里,信仰与宗教密不可分,特别是
33、与他们自己的基督教连在一起。在他们眼里,我们中国人大多是没有信仰的。在我国学术界,信仰被理解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或尊重,并以为行动的准则”。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的形式。只有关于极高或最高价值的信念才能够成为信仰,这种信念构成信仰的内容,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为它服务,围绕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作为信念的一种特殊形式,真正的信仰是与崇高和神圣连在一起的,是对于崇高和神圣价值的信念。神圣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崇高的价值。这种神圣的、崇高的价值,从道德价值来说是完善的,从审美价值来说是完美的,从功利价值来说是完满的,或充分自由的。这种完善、完美、完满自由的神圣价值,在基督
34、教神学那里通过上帝和天堂表现出来,在无神论那里则通过一种理想境界或神圣人格表现出来。 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是人们信仰的对象。上帝是超人的神。人是灵与肉、智与愚、善与恶、美与丑、有所能有所不能的混合体;上帝则是全知全能、完善完美的。根据佛教的教义,可以说佛是一种人神。与上帝不同,佛是人觉悟的一种境界。上帝与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需要亦人亦神的耶稣来作为神与人的中介,使人与神得以沟通;但人却可以通过自己修学达到佛的境界。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强调人聆听上帝的福音,接受上帝的感召和启示,服从上帝的指令,等待上帝的拯救;而佛教信仰则强调人心的修炼、体悟和智慧,实际上是自己拯救自己,不需要救世主式的中
35、介,别人只能帮忙。而马克思主义者则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新人和新社会的统一,共产主义新人是未来的、理想的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的、理想的社会。 无神论者关于崇高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观念,与宗教神学关于上帝的观念,可以说都是关于神圣的观念。但宗教神学关于神圣的观念,是与其认识论意义上的神秘假设连在一起的。而无神论者关于神圣的观念,则割断了神圣价值与神秘假设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观念,是与其对人和社会的科学认知和价值批判连在一起的。 宗教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精神,即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一种追求崇高理想和神圣价值的精神,这正是人需要有的精神。所以,真正的宗
36、教精神,是对于崇高理想和神圣价值的信仰,而不在乎他是否崇拜某个已经被偶像化的神灵。有神圣感就会有几份敬畏感。宗教徒与宗教精神是两回事。一个具有宗教精神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宗教徒。而有些以崇拜偶像的方式来崇拜神灵和上帝的宗教徒,却常常缺少甚至没有那种崇高的宗教精神,而只是以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种依托甚至工具。各种的宗教冲突,在历史上不断地出现,在现实中也仍然没有绝迹。信仰应该是神圣的。但一些宗教,往往是在其教祖那里是“圣而不神”,到了后来的教徒那里却变成了“神而不圣”。 神圣的理想和崇高的价值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是不够神圣的,但现实的人向往神圣。人既有追求理想价值的精神需要,也有
37、构建理想价值的精神能力。人追求理想价值的精神需要,也就是人追求神圣信仰的需要;而构建理想价值的精神能力,就是创造神圣的信仰对象的能力。神圣的价值理想,为人自身提供了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这意味着,对于宗教徒来说,自己不再是无依无靠的孤儿,而是有家长管,有家长爱,有家长指导,这个家长就是上帝。而对于非宗教徒来说,也不再是无家可归,而有了终极目标与精神的家园和归宿。于是,生活有了意义,精神(特别是情感)有了寄托,行动有了精神支柱。 梁启超曾说,“信仰是情感的产物,不是理智的产物。”这太绝对了。我们可以说,对于信仰,情感也许起着更大的作用。一种神圣的价值理想,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想象出来并信仰之,首先是因
38、为人们向往它,爱它,甚至渴望它,希望它存在。但要保证人们所信仰的是真正的神圣价值,而不是假冒伪劣,必须诉诸人的理性。人的理性,既体现在认知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评价的过程中,在价值观念和信仰的问题上,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人的评价理性。理性的评价要以理性的认知为基础,或者说,评价理性中也有认知的因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的认知。评价理性所要做的则是改造世界,是要趋利避害、弃恶扬善、去丑求美,使现实世界尽可能地符合或接近自己的理想世界。所以,信仰既基于人的情感和欲望等所谓的非理性因素,又与人的评价理性有关。完全把信仰归结为非理性的,有可能使信仰沦为盲目的迷信,从而使信仰误入歧途。真正的信仰经得起理性的怀疑
39、,但迷信却经不起理性的怀疑,对于迷信来说,理性的怀疑必然产生“祛魅”的效应。 对于一个人来说,信仰是重要的,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实际上,人的信仰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的精神的力量。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指明了奋斗目标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具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且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所以,人生的目标问题解决得如何,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的意义。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人生理想即人生目标和志向的确立。许多事实证明,理想一经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少走
40、弯路,不致盲目、迷惘和空虚。而如果缺乏崇高理想或者没有理想,就会像失去航标的无舵小船,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不是被大浪撞毁在礁石,便是被潮水搁浅在沙滩。 2、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完善提供了精神支柱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而且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纵然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也不会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而精神生活的充实,很重要就是表现在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些人仅从自然的生理需要出发,沉湎于物质享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把人降低到了一般动物的水平。可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有
41、没有精神,有没有理想,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情操志趣、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就会大不相同。人如果有崇高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会被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所迷惑,就不会被前进中的一些暂时的困难、挫折所压倒;就能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奋勇向前;就能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不断攀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 3、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注入了巨大动力 伟大的人生源于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个人拼搏的动力与理想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
42、内在动力。反之,如果目标价值不大或期望概率较低,就会因丧失信心而缺乏动力。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胸中燃烧着崇高的理想,受崇高理想所鼓舞、所激励。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同学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43、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 。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同学们应当
44、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就,充满自豪。 2、 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同学们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
45、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之果。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人的本质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人的精神性的彰显。“而人的精神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实现,其实质或核心乃是一个精神家园的寻找问题所谓精神家园也便是人所确信不移的精神努力目标,是人的终极关怀,是被人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的精神理想。”可见,理想信念是人的价值生活或意义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没有理想信念的人就象是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就会产生一种“空无感、疏离和价值无根感”,精神上就会无所寄托,只能去寻求纯粹的物欲满足,因而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理性的
46、人。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人,就有了人生的航标和方向,能够不断地引领着自己一步步驶向人生的真谛。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促成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大学生,要把自己的成才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需要强化自己的信念系统,使之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团结
47、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开创性的、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遭遇了这样那样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
48、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得利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 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心也是一种信念,即事业必胜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仰中,必然包括对于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在内。中华民族曾经在古代有过非常的辉煌,也曾经在近代有过极大的屈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过成功,也出现过失误,走过一些弯路。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近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多年保持发展速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