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郑市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 新郑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新郑市的基本概况 新郑市是河南省会郑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全市辖9个镇、3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港区管委会,总面积873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其中市区面积2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5万,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食品加工强市。概括地讲,新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区位优势上,新郑位于中原城市群腹地,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穿境而过,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落境内,构筑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历史文化上,5000
2、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创业、建都在新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新郑境内古迹众多,文化遗迹星罗棋布,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8处。新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郑国鸣响子产、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等历史名人均出自新郑。近年来,新郑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先后建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轩辕黄帝故里、中国侨联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祖山游览区、中国唯一将诗经摆到地面上的主体公园郑风苑景区、中国藏车最多的车马坑郑王陵博物馆等景区景点。同时,从1992年开始,每年都坚持举办了拜祖大典,黄帝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
3、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认同。在自然资源和产业布局上,新郑资源丰富,地下煤炭储量达13.5亿吨,拥有优质大枣20万亩,被国家林业部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新郑产业特色突出,初步建成了台商投资工业园、新郑中原食品工业园、城东新区工业园、城北医药化工产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六大特色园区,拥有“帝豪”香烟、“白象”方便面、“统一”食品、“好想你枣制品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医药、煤电等产业体系。其中,年产优质香烟508亿支的新郑烟草集团,是全国500强企业、烟草行业前四强;以韩都药业、羚锐制药等12家规模企业为依托的医药产业,年产水针剂达50亿支,是全国最大的医药水针剂生产基
4、地;以统一集团、正龙集团、加加酱业、奥星集团等30多家知名企业为依托,建成了中原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以美国西亚斯国际学院、台湾升达大学、中原工学院为代表的14所高等院校,常年在校生达10万多人。在经济结构上,近年来,新郑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循环型经济”、“通道型经济”。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坚持“放权、让利、搞活”的原则,牢固树立“吃亏就是解放思想,让利就是更新观念”的思想,着力打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先后荣获“中国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等荣誉称号。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
5、开工建设了年产300万吨的赵家寨煤矿和年产180万吨的王行庄煤矿,年产240万吨的李良店煤矿年内将开工建设。在通道型经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大交通、大通道、大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先后引进了华中棉花交易市场、万庄化肥交易市场、思达配送中心等物流企业。2、新郑市的经济发展历程回顾新郑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乡镇企业主导时期、城镇化推进时期、工业主导时期、产业转型期等四个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中原地区唯一的航空港新郑机场落户,新郑的经济发展逐步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变,该时期是新郑县域经济发展的起步期。在起步期中,新郑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乡镇企业的易军突起,
6、以辛店机制石棉瓦加工、西关工业园、新郑温州工业区、服装工业区等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建材、化工、服装等,这一期的最大特点是造就了一批肯吃苦、有胆识、懂经营的乡镇能人,但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镇能人,由于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以及缺乏对市场的有效把握,使这些红红火火的乡镇企业仅仅是昙花一现。从1997年至2002年是新郑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期。在这一时期,新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再东北部乡镇的迅速崛起和城市环境的极大提升。一方面,随着航空港的落户新郑,以薛店(机场所在地)为核心的东北部乡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通过创办开发区、筑巢引凤,吸引了一批外来投资商投资商、创办企业
7、。在此过程中,市乡两级政府整合全市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为投资者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在政策上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零地价、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三年税收全返还与五至七年税收减半、项目代办制等,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另一方面,提出了实施三大经营、开展三大创建的决策,三大经营即农业经营、城市经营、旅游经营,三大创建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围绕此战略,新郑市先后成立了新郑市农业综合经营开发公司、新郑市城市经营开发总公司、新郑市旅游集团等经营实体,担这些企业只是一些空壳,并没有为新郑带来客观的财政收益。及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仍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整修道
8、路、改善市容、建造景区、举办节会。通过这些,迅速在全国、全省叫响了新郑品牌,新郑先后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验、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但是,在当时招商引资尚未见得实际效果(多数企业都处在免税区)、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财政实力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投入巨资建设城市,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2002年到2008年,面对多年来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资金缺口,以及城市经济的空壳化,以及实体经济的落后和财政实力的匮乏,新郑市重新回到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上来,2002年,提出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以及“抓投入主体招商引资,抓投入载体园区建设,抓扶持服务优化环境,加
9、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抓两加快发展思路,推进新郑工业化进程。政府坚持每年出台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意见、工业经济扶优扶强实施意见等,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以市长为指挥长的产业园区建设协调指挥部,在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开展了工业经济“五比擂台赛”,坚持每年下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计划,通过一系列抓工业、抓开放的措施,使全市工业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2008年,全市共新上工业项目528个,建成投产366个,完成工业投入184.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2003年的132家增加到目前的27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15家。全市主要工业增加值占
10、地区生产总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17.3%,是2002年的3.4倍;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111亿元,是2002年的4.7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26亿元,增长42.9%,是2002年的3倍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前移一位至第三位,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从2008年至今,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虽然身处内陆省份的县市,新郑县域经济同样出现了严重冲击,2008年以来,县域利用外资水平、外资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负增长,同时,由于自身工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产业层次多数为粗加工和下游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
11、,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市场环境较差,造成大多部分企业处在停产及半停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原先一直由政府主导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渐开始转变为企业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2008年以来,政府在决策制定上,提出了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并出台了“五鼓励、一支持”和“五放宽、一实行”等全民创业300条意见,召开了全民创业动员大会,拿出680万元对纳税大户、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等进行重奖,并围绕鼓励干部干事业、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分别制定了重点产业、企业扶优扶强及支持保护企业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等配套政策。由政府牵头,创办可黄帝故里发展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为全市干部和企业家授课;
12、成立了企业上市办公室,出台企业上市工作扶持办法,鼓励优势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实施方案、企业服务年实施方案,在项目审批、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举措,一批企业重组、扩张、技改项目纷纷上马,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全市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回暖。3、新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新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构建和谐新郑,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在实践中总结、累积的材料,可以
13、总结出新郑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新郑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跨越。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17.3%,是2002年的2.8倍;财政总收入2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42.9%,是2002年得3.4倍;实现主要工业增加值111亿元,是2002年得4.7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26亿元,增长42.9%,是2002年的3倍。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前移一位至第三位,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
14、实力百强称号。2009年元至十月份,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6.3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11.76亿元,同比增长4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54.3%;主要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同比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6亿元,同比增长2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887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0元,同比增长18.5%。同时,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村、薛店、龙湖、辛店、梨河、城关等6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薛店、龙湖、新村、辛店等4个乡镇跻身郑州市乡镇综合经济实力20强,和庄位居郑州市乡镇经济发展位居乡镇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