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学生齐读“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学校给小朋友们分班级,老师给小朋友们分座位,在学校吃饭的时候,老师给小朋友们分菜等等。那么,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2、教学例1
看,小天使也来到我们的课堂里,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课件)噢!原来是桃子呀!一共有几个桃子?如果把这6个桃子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请小朋友们用小棒代替桃子,自己分分看。(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1)// // // (2) /// ///
(3)/ / / / / / (4)/ /////
(5)// //// ??
小朋友们分得真不错,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让我们来看看小辣椒、小蘑菇
和小柿子是怎样分的好吗?(展示课件,学生把这三种分法再口述一遍)
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些分法比较公平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的时候,再让学生数数这些分法的每一份的个数,以强调认识每份都是几个的过程。
为什么其它分法就不是平均分了呢?(因为其它分法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是呀,像这样:每份都是1个,每份都是两个,或每份都是三个,我们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边说边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学生把定义说两遍)
现在,再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些分法,你们知道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了吗?
3、完成“想想做做”1
现在,小朋友已经会判断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了,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老师这里有两种分法(出示“想想做做”1),请小朋友来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生:草莓图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草莓图是平均分呢?
生:因为草莓图每份都是3个。
师:9个草莓,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那么这种分法也就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萝卜图不是平均分呢?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是同样多。
小朋友们真聪明,各个都是火眼金睛。
小结:要判断一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是不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教学“试一试”
谈话:大家认识了“平均分”这个新朋友,那你们想想如果把8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在分之前,谁来说说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或是平均分) 好!现在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用8根小棒代替桃子平均地“分一分”。分好以后把自己的分法讲给小组成员听一听。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
(1)//// ////
(2)// // // //
(3)/ / / / / / / /
学生说完一种分法后,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学生说得不是很规范,完整。让学生看着小黑板,指导学生把“8个桃子,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份”,“ 8个桃子,平均分成()份,每份()个”这两种说法说一说。
8个桃子平均分,小朋友们想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为什么这三种方法都是平均分呢?
( 因为它们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对呀,虽然这三种分法分的份数不同,有的每2个一份,平均分成4份,有的每4个一份,平均分成2份,有的每1个一份,平均分成8份,但它们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学习例2。
(出示课件)又聪明又可爱的小猴子听说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在这里分桃子,可高兴啦!猴妈妈带着它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准备做什么呢?数数看,树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呀?猴妈妈想把这8个桃子分给小猴,不过在分法上有一个要求,要求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每只小猴分2个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8个桃子平均分,每2个一份)
下面请小朋友们用8根小棒分分看,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分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小结:8个桃,每只小候分2个,就是每2个桃作为一份分给1只小猴,这样2个2个地分,一共分了4份,就是分给4只小猴。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就是平均分的一种分法。现在我们看看猴妈妈是怎样分的?(出示课件)候妈妈按照小朋友的分法2个2个地分,(出示课件)8个桃子,每只小候分2个,可以分给(4)只小候。(学生再把这句话说一遍)
2、教学“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帮助猴妈妈和小猴解决了难题,真是了不起。现在老师想让小朋友放松一下,我们来玩小棒游戏好不好?拿出你的12根小棒。
听好老师的要求: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学生独立分)
提问:你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12根小棒,每2个一份,就是2根2根分,一共分成了6份。)我们再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分的(出示课件),课件演示的时候师再复述一遍,最后学生再说一遍。
谈话:很好,接下来,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学生分)分成了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课件演示的时候师再复述一遍,最后学生再说一遍。
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学生分)分成了几份?每份的根数都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课件演示的时候师再复述一遍,最后学生再说一遍。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谈话:好,小棒游戏就先玩到这,把小棒放在一边。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问题呢,我们现在一起来解决一下。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先圈一圈,再填空)。图上画的是什么呀?圈一圈,该怎么圈呢,我们一起来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提问:每2块一圈,怎么圈呢?小朋友会圈会填吗?好,解决在书上,31页。 学生独立圈一圈,填一填。
提问:你是怎么做的?(一共有几块?按每几块一份来分,分成了几份?)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再课件演示,学生说一遍。
第二小题如上。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谈话:学校开联欢会,老师在分气球给小朋友呢。图上有多少气球呀?老师是怎么分的?(14个,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呢?小朋友能借助小棒来分一分,填一填吗?
学生分,再填空。
提问:能分给几人呀?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再课件演示,学生说一遍。
谈话:完成的真好!
(五)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平均分,板书课题:认识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呢?(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了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收获可真多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事例,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的。比如:我们二年级160个小朋友,每个班40人,平均分成4个班;我们二(2)班40个小朋友,每组10人,平均分成4个组。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遇到过哪些“平均分”的事例呢?(学生说一说)请小朋友们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课后再去找找生活中关于“平均分”的事例,讲给父母或同伴听,好吗?
板书设计:
平均分
⑴ /// ///
⑵ // // //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⑶ / / / / / /
⑷ ///// /
⑸// ////
??
三、[分析与反思]
我这堂课所教学的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的预设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使学生感悟到了平均分的特点;而让学生分桃子的活动,则让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分小棒这一个练习这是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最后的操作让学生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接下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处理的思考以及课堂教学的把握上存在的不足。
新课伊始,从汉字“分”入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平均分的含义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我想到了概念教学的好帮手——操作。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在教学时,为了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些小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探索出平均分策略的多样化和平均分的方法,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本课小结之后,我举了2个平均分的例子:我们二年级160个小朋友,每个班40人,平均分成4个班;我们二(2)班40个小朋友,每组10人,平均分成4个组。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或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平均分”的现象,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身边的“平均分”的现象,这样使学生的“平均分”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这节课课堂教学的把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例1 的教学中,我出示课件:小天使也来到我们的课堂里,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噢!原来是桃子呀!一共有几个桃子?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桃子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请小朋友们用小棒代替桃子,自己分分看。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