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附件一: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登记表
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政治面貌
联系方式
职务
实践时间
月 日— 月 日
实践形式
实践项目名称/内容
实践地点/单位(部门)
实践期间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社会实践成果:(包括实践征文、调研报告、论文等,A4纸打印附后)
实践单位评 定
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附件二:
大学生社会实践个人鉴定表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年 龄
所在学院
所学专业
联系电话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社会实践自我总结
实践单位名称
地 址
联系人及电话
职 务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同学在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来我单位进行社会实践,
。
(单位盖章)
(内容写实及评价可另附页) 年 月 日
团支部意见
团支部书记签字: 年 月 日
分团委意见
(分团委盖章) 年 月 日
此表正反页打印,一式二份:一份留存所在学院团委、一份装进学生档案。
附件二要一式两份打印版。必须有正式实践单位盖章,签字。,(如果你弄得是附件一也行。如果你之前只弄了一份盖章的,再复印一份即可。)这是第一个的要完成!!!
第二个任务: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打印版。必须按要求附件三。(根据实习经历所写;并且要求带有照片类的佐证材料。照片附在实践报告中的合适位置跟它一起打印出来,如果照片已经洗好,那就贴在后面即可。)
附件三: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撰写格式要求
页面设置:A4纸,上下2.5厘米,左右2厘米,左侧装订,装订线1厘
题 目(黑体、二号、加粗、居中)
摘 要(黑体、三号、加粗、居中):××××(宋体、四号)
关键字(黑体、三号、加粗):××××(宋体、四号)
目 录(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1
正 文:宋体、四号、行间距25磅、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
三级标题,宋体、四号。
数字应用:依次为一、(一)1、(1)
页 码:底端正中。
封皮:
2012年署期社会实践报告
题 目: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班 级:
姓 名:
2012年 月
第三个任务:暑期调查报告,格式字体严格按照附件四。(电子版)
附件四:
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09级
班级:五班
姓名:王丽丽
日期:2010年8月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因外出务工迅速裂变为市民、工人、商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对于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本人通过在围龙镇龙隐村实地调查和大量的走访,根据有限的调查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以我村为例,就如何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形成的原因
(一)人多地少,加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显现化
我村全村耕地面积682亩,人口达1049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65亩。农民靠土地种植收入根本无法解决生活难题,因而许多剩余劳动力只有脱离本地外出寻求出路。改革开放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城市迅猛发展带来的大量基建项目的展开,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这在另一方面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民工潮也因此形成。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在改革开放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增大,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所带来的收入差距也日益增大。按照经济规律,劳动力作为由个人支配的特殊商品,总是要去追求更高的价值。因此,这种城乡差距,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是促成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三)年轻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促成劳动力外流的因素
在农村的绝大部分年轻村民,他们瞧不起农业生产这个行业,觉得太苦太累,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他们即使把土地闲置、撂荒,也不愿意去从事农业生产。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积极影响以及现存问题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一)对本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村外出务工创造的劳务经济达110万元左右。2008年—2010年,全村共有29家新建了楼房,有23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这其中绝大部分家庭都有外出农民工,其经济来源也主要是外出务工挣来的。这表明,外流的农民工通过自身的辛苦的劳动,既为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与农村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创造的微薄收入相比,自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改善了自身和家庭的环境,并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2、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
农民通过在外地的打工生活,接触到许多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对自己原来所处的环境和原来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进行思考和反省。一些人开始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一些观念和思维,从而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龙隐村一社蒋德波、蒋德宽、蒋德安三兄弟在外经商,2010年10月回乡后见家乡的生产条件、出行环境不好,三人出资3万余元,修建了856米的人行便道,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村民生产条件和出行环境。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消极影响
1、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土地流失,农村经济出现凋零的趋势。大量的农村精壮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产品附加值低,农民缺乏耕种积极性,出现了部分土地抛荒闲置的情况。
(2)留守儿童教育和在家老人问题。由于成年人常年在外务工,多数农民子女成为了留守大军。他们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这种隔代教育往往存在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的情况,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导致农民工文化知识缺乏的情况有在农民子女身上重演的趋势。此外,对于在家的老人们,他们在生活与精神上都比较孤独和寂寞,缺乏必要的照顾,这些将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2、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大量农村劳动力精英外流,削弱了本地经济发展。从外流劳动力的整体情况来看,性别结构上以男性为主,年龄结构上以4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同时外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流出地总体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这些都对流出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2)外流人员从业低层次化严重,不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缺乏技术含量,没有提高学习层次和创业发展的机会,成为单纯出卖劳动力的打工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就可能因年龄增大和体力衰退,导致职位被替代,从而被社会所淘汰。如果外流劳动力不能学到技术,不能带回资金,不能转变观念,劳动力流出地区的经济也同样难以得到发展。
(3)本地农民受限于自身文化结构、传统思想,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家的农民他们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新的科学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很难在农村推广开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农村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搞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大部分农民的思想比较守旧,所以推行起来阻力重重。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逐步稳定,呈现农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合理导向,促进本地经济健康发展。
(一)正确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现象及其带来的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流动的速度加快,从农村向城镇集聚,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产生的消极效果,必须在流向问题上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领导和指导,做到统筹兼顾。
(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破解“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最终方案离不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改善。政府应该提高对农村种粮补贴的标准,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扶持投入,快速改变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模式,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国家还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必要的财力支持,有效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法规、生产技术、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净化农民的思想和灵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认真开展法律法规、生产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同时也能让农民掌握新的技能、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注意注意:大家务必认真完成这三个任务,这个是要得学分的,严重的话会影响到学位证。所以大家都好好整。
交予我的时间,周四下午四点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