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睢宁县双沟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备课人:刘嵩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2页9页。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
2、一般特点。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3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难点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疑点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常识。2了解两篇新闻的背景资料。3准备课堂练习的幻灯(见练习设计)。学生准备1搜集几则新闻,准备在课堂上讲述。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创建情景,导入(约_分钟)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分钟)三、理
3、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分钟)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约_分钟)板书设计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2课时)一、分析本文准确简练的语言风格(约_分钟)二、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约_分钟)三、导入第二则新闻(约_分钟)四、解析课文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约_分钟)板书设计本文写作特点:依时叙事,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疑难字词练习(约_分钟)二、课堂练习(约_分钟)三、作文(约_分钟)板书设计疑难
4、字词:突破 溃退 击溃 顽强 阻遏 逃窜练习设计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事件:辅导练习提示:(1)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让学生探讨出几个最佳标题。2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插入简要的议论。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5、么?辅导练习提示:先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找出议论的语句,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教法探讨1因本课所选两篇新闻皆是战争题材,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抓住新闻的特点外,还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特点。抓住新闻的特点,就要分析每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写作特点和它的六要素。讲解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2由于这两则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离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在教学时对背景资料加以介绍就尤为重要。在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则需要介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对转入战略进攻之后的情况要重点介绍。当学生对背景资料有了了解之后,课文中相关内容理
6、解起来就较为容易。参考资料新闻,又叫消息,一般可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电视、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个五部分组成。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通常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它就是新闻的导语。导语的后面就是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是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它的有无视内容而定。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就是新闻
7、的背景,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芦花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10页19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8、是不可征服的。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疑点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学生准备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
9、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分钟)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分钟)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分钟)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2课时)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分钟)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分钟)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分钟)板书设计2疑难字词: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练习设计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
10、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
11、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生,对“荷花淀派”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教法探讨1传奇色彩是这个英雄故事的最大特色,不管是揣摩写作还是理解内容,都要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传奇”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优秀品质。参考资料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
12、。1913年4月6日生。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贴,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蜡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28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用
13、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难点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疑点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导入课文
14、,把握课文内容(约_分钟)二、完成课后习题一(约_分钟)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约_分钟)四、课堂练习(约_分钟)板书设计体会老妇人的感情:看炮火连天想老妇人不顾生死看年老体弱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看保护遗体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看烛光闪烁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练习设计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题目:1从文中摘出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辅导练习提示: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只是给予指点。(3)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达。就英法
15、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29页32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难点1领会作者
16、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疑点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学生准备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约_分钟)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约_分钟)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约_分钟)板书设计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练习设计1结合句意,写出下边句中加粗词
17、语的同义词。(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辅导练习提示:在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前,先向学生讲解反语的作用,提醒学生在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结合句意,不要仅从词的表面意思来作答。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应作硬性规定。教法探讨1中国是被掠夺的对象,中国人控诉侵略者是理所当然,然而作者雨果作为侵略国的一员,却能如此仗义执言,可见其
18、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这些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重点体会。2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雨果为何将焚烧圆明园作为抨击侵略者的切入点?要明白这一点,必须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加以介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雨果。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33页41页。课时安排l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2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体会
19、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2引领学生回顾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3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难点1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2体味文中语言的深层含义。疑点正文前面的引文有何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找1941年南斯拉夫屠杀的资料,掌握背景知识。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导入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约_分钟)二、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约_分钟)三、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约_分钟)板书设计综合性学习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有关战
20、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2、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3、 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写作训练,锻炼自己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二、教学难点:1、 对战争的评价。2、 对英雄人物的正确认识。三、教师准备1、向学生介绍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和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阅读或查阅。2、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组成活动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提出要求。3、设计一张活动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完成情况。教学步骤
21、 备 注一、活动指导。(一课时,分组、分任务)二、活动过程。(两课时)一)“硝烟弥漫的岁月”。主要通过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在一般意义上了解战争,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重点,认识战争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可以讲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越战争等与中国有关的战争。二)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热点问题)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范围内仍时时燃起战争的硝烟。在世界动荡的现实中,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思考战争。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思考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的战争性质。特别是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从中获得一定感悟。三)记住历史,珍惜和平(由
22、学生讲述)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杀害我国同胞,是非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消灭敌人,是民族自卫,是正义战争。就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四)积累反馈围绕战争主题,通过不同形式的,富有文学、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动,如背诵古今诗词、讲故事、赛成语、写名言等研讨交谈,使学生对战争与文学的关系有所感悟,使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所积累。抄写古诗词。五)铸剑为犁应有日讨论(有个人见解):1“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
23、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2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3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4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四、活动评价教师除了在学生活动前做好参谋外,还需对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情况给予督导和评价,当好裁判员。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步骤如下: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五大小组互相评价,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资料的情况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教学后记:新闻两则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荻港( ) 锐不可
24、当( ) 歼灭( ) 击 溃( ) 绥靖(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2.形似字组词。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
25、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二、阅读(一)(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
26、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
27、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
28、、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12.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 ,其作用是什么?(三)(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
29、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15.在文中用 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芦花荡一、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疟( )子 寒( ) 蹿了一蹿( )( )歪 飒( )飒 阴惨( )2.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3.根据语境解词并模仿造句。可是假如是月明
30、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月明风清:造句:她像央告那老头子央告:造句: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转弯抹角:造句: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张皇失措:造句:4.填空。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5.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 二、阅读(一)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
31、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
32、,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6.第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7.第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
33、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9.“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10.“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二)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
34、他们十个人流血!”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1.文中画“ ”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12.文中画“ ”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1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1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蜡烛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拂( )晓 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 )窝
35、2.根据拼音写汉字。偷( ) ()障 ( )躬 肃( ) 颤( )3.解释词语。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 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
36、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
37、人很远。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7.当老人看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二)百合花片段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
38、,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
39、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
40、紧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
41、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通通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