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招商热线:150-0791-2886
产业转移热潮的思考
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决定性手段。复制沿海发展模式之路是行不通的。应该将技术引进放到与资金引进同等重要的位置,像重视产业转移一样重视产业升级。
“十一五”期间,不少欠发达地区纷纷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因此风生水起,热潮涌动。然而,热潮是受规律支配的,欠发达地区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好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机遇,利用好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政策平台,除了需要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更需要科学全面的冷思考。
土地、环境等瓶颈限制不会因产业转移而缓解
发达地区推进产业转移主要是出于土地供应有限、环境保护压力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等方面考量,实行“腾笼换鸟”,将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高科技、高回报、高附加值产业,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强调得最多的往往就是低廉的土地、劳动力价格以及较大的环境容量。但是作比较深入的分析,这几方面的优势是相当有限的。
就土地而言,中国虽素称地大物博,但可用的土地尤其是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18亿亩耕地红线是难以突破的安全线。因此,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建设用地的指标都是十分稀缺的,在土地供应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呈现此消彼长。
就环境而言,欠发达地区往往位于江河的上游和山区,是区域的生态屏障。虽然就本地区来说环境容量比较大,对污染的自净化功能也比较强,但是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来考虑,污染排放的允许总量是有限的,不会因为污染源的转移而减少,对生态屏障的污染影响更大,因而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环保控制措施。
就劳动力而言,虽然欠发达地区普通劳动力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对便宜,但技术工人则相对稀缺,发达地区的技工一般不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就业,这就使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优势打上一定的折扣。
由此可见,当前的产业转移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的对外招商引资,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非常有限,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也难以通过产业转移得到缓解。
产业转移决不意味着传统发展方式的转移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能够从中国经济版图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是得风气之先,一方面是得地利之便。沿海的发达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的发达和经济总量的积累,而在发展方式中并未体现出超阶段的先进性,同样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以劳动力密集为主,以资源投入为主,内地与沿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上而不是发展阶段上。因此,中央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决策,不仅适用于沿海而且适用于内地,不仅适用于发达地区而且适用于欠发达地区。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前提是不同地区处于产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因成本指向而往低梯度地区转移的趋势。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的规模上而不是发展梯度上,因而产业转移主要不是缘于成本指向,而是缘于规避土地、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限制。产业转移若不同时伴随着产业升级,在新的落脚点迟早也会面临同样的瓶颈限制,使之难以扎得下根,而只能成为候鸟式产业。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能力就地升级的产业一般是自身不愿意、政府也不鼓励转移的。要转移的企业本来实力就不很强,加之要消化因转移而必须带来的成本,到了转移承接地就更难实现异地的升级。而承接地政府因财政的困难,也难以对引进产业的升级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因而产业异地升级存在着很大困难。现实中就出现了转移企业在转移承接地的基础建设比转出地还简陋的现象,很显然,靠这样的企业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勉为其难的。
因此,当前国内不同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改革开放初期港台企业向大陆沿海地区的转移已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梯度差过小以及沿海发展对土地、环境等资源的透支,使得欠发达地区试图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而获得超常发展的前景预期会打上大大的折扣。由此可见,产业转移决不意味着传统发展方式的转移,自主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门槛,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尤其如此。
区位条件仍是影响产业转移最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转移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企业重新选址和重新布局的问题,这其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仍然是一地的区位条件。政府在地价、税收返还方面的优惠只能惠及一时,而区位的条件却能影响终身。目前,一些产业转移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贪大求新的趋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自身的区位条件没有全面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对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考虑多,对企业区位条件的需求考虑少,双方难以擦出火花而造成事倍功半。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选址和空间布局是企业自主的行为,主要遵循的是成本指向和趋利的原则,人为的以压低地价和降低环保门槛来吸引投资,不仅不为国家政策所鼓励,其效应也必然是短期的。过去,沿海之所以能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优势,目前虽然其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但其区位条件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因为产业的集聚效应而得到了强化。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如果不是出于市场布局的考虑,而仅仅是为了规避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压力,其在新的承接地所获得的有限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也会因物流成本以及产业集聚度下降而造成交易成本上升导致弱化。在现实的情况中,由于区位条件、各地用地指标及环境容量的影响,沿海劳动力密集的产业集群,很少有整体转移的现象,而往往是各奔东西。这样,原来的大集聚变成多个小集聚,因而降低了产业集聚效应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
欲借他山之石,关键要找准可攻之玉
综上所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产业转移是一个历史机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产业转移园是一个平台,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合力唱好这台戏。
笔者认为,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决定性手段。复制沿海发展模式之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换言之,应当将产业转移当作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但关键是要找准本地区的可攻之玉,即必须把握准和利用好本地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脚踏实地推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攻之玉在哪里?就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应该看到,广大欠发达地区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集聚效应的特色产业。这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一地最宝贵的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就应该紧紧围绕自身的特色产业,努力引进先进设计加工技术,实行技术招商,积累完善产业配套,实行产业链招商,瞄准与原有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实施重点突破。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将技术引进放到与资金引进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同步推进,像重视产业转移一样重视产业升级。上级政府也应该加大智力扶贫的力度,同时加快功能区划分及分类指导建设的步伐,不再谋求不同地区经济总量的均等,也不倾心于各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趋同,而是鼓励因地制宜、各显其能、特色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的基本均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江西工业地产网--江西招商引资信息第一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