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6-10 点击:
病因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起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
副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猪副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
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 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近年来,从患肺炎的猪中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与支原体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肺炎的日趋流行有关。这些病毒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副猪嗜血杆菌与支原体结合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
症状
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主要表现为急性病例和慢性病例。急性病例,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 42.0℃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猪群如存在其它呼吸道病原,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会加大,会加剧生产中保育舍的PMW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褐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不同发育阶段的猪表现有不同:
母猪 干奶母猪少见发病,除非以前从未接触过病原。瘸腿,动作僵硬。关节、肌腱处轻微肿胀。极个别情况下还会发生脑膜炎。
仔猪
急性发病:表现为突然表现抑郁。体温升高。厌食。不愿起立。典型特征是每阵2~3下的短促咳嗽。正常仔猪突然死亡。个别患猪出现关节炎、瘸腿,伴有体温升高和厌食。
慢性发病:苍白,生长缓慢。可导致突然死亡。
断奶猪与生长猪 患病猪只突然变得精神抑郁,也可能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体温升高。停止采食。不愿站立。神经症状,脑膜炎。
慢性发病常表现为生长缓慢,多毛,消耗性体质。
低日龄生长猪常表现以下症状:体温升高,轻度脑膜炎,关节炎,跛行,肺炎,心包感染,腹膜炎和肋膜炎。
一个典型特征是短咳,每次只咳2~3下。
诊断
基于临床症状、死后剖检并结合试验室分离培养病原对该病作出诊断。注意该病与放线杆菌感染、搡椹性心脏病、链球菌脑膜炎/关节炎、细菌败血病等疾病之间的区别。
治疗
在国内猪副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少有报道,但从实际应用效果反应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及增效磺胺等有一定治疗效果,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治疗措施必须尽早采取,尤其当脑膜炎病例出现的时候。连续治疗2~3天。掌握这种病的发病时间,此前3-4天注射长效的青霉素。易感期在饮水中投用羟氨苄青霉素或青霉素V,连续4~5天。
防治
抗生素治疗严重的猪副嗜血杆菌暴发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上述敏感抗生素对发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每隔6-8小时用药一次,同时对全群进行其它猪进行预防。
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好,在猪场的生产实践中,预防本病暴发才是上策。笔者以为,预防本病,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于本病通常是作为继发或并发才发生的,常伴有支原体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添加针对支原体有特效的药合组合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
如在仔猪断奶后饲料添加枝原净100 ppm+金霉素300 ppm+阿莫西250 ppm或枝原净100 ppm+氟甲砜霉素80ppm。
免疫:在猪副嗜血杆菌病严重的猪场必要时可对猪群进行免疫,由于本病的血清型多,商品菌效果不确定,自家苗有一定预防效果;没条件的也可选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的间隔。
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以C等,同时在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