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果展示——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适合学生的特点,从整体入手,以学生自主理解为主。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应当抓住关键,长文短教,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更应该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运用资料,自己品出句子深刻的含义。高年级学生应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 例如,《落花生》一课,学生读一遍就很容易理解花生的作用及好处,但领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的含义就有些困难了。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探究式教学。在学生了解了花生的一系列用途及外形之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去发现,去对比。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深意了。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学会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要求。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发现词语的特点,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想象、对比、朗读等方法。例如,《窃读记》中有一段文字:“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在讲这一段时,可以提出问题:1、作者为什么很快乐,也很恐惧?2、你读书时有窃读的滋味吗?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3.创设情境,发展思维。随着学生的成长更应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很多文章都具有画面感,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本描述的场景、画面。例如,学习《巨人的花园》一课,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比说说:巨人的花园前后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是巨人你会如何做?为什么?应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适宜的深度和广度, 给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空间。
另外要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在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深层次钻研教材,多角度研究教与学的策略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