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性的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焦点之际,以其日益凸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而倍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在我国已经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课程计划来付诸于实践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并且又进一步规定,研究性学习已于2000年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同时初中和小学亦展开试点。基于这种趋势,作为小学层面的教育工作者理应作出积极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新课改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创建开放式课堂。把自主还给学生,
2、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多面化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语文学习中提高探究能力和获取语文知识。同时,语文教育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分不开的。我们语文组教师平时在课堂上都有所尝试,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所以运用起来比较吃力,这次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阅读教学,让每一位老师都把自己平时所用归纳整理起来,形成系统,集众人之所长,使老师的指导更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二、概念分析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
3、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构成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了自己探索、充分发展、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张扬里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它是一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三、目标定位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
4、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1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
5、共同讨论。1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1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34年级)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6、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1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1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1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1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56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
7、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
8、据需要搜集信息。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2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13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14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15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三、我们
9、的目标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
10、动惧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3.学会沟通与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弄得不好,
11、很多还是说教。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组内的合作以及与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的沟通合作。所以,探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四、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2010.9)理论学习培训,制定研究方案,确立研究模式。本次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2、第二阶段(2010.102010.11)拟定行动步骤,确立观察提纲,开展观察诊断本次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成员集体备课代表执教上课课堂观察诊断课后诊断分析成员修正方案代表再次实践对比分析研究再次修正方案代表再次实践教学案例制作区域推广实践经验。观察提纲:(1)学生行为观察、探
12、究性学习条件的效度分析。(全员)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包括学会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学会倾听吸收信息的能力;学会操作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会比较和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应用信息的能力。(2)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赵红萍陈阳)(创设了哪些问题情境?是否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是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只有找准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们才能设计出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3)教学手段的使用分析。(孔令兰、许胜元、刘雪峰)(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是有效的,为什么?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
13、)教师要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情况,结合课堂教学的片段作出分析,提炼出有效地教学手段。(4)探究点的确立分析。(罗蓉、张益国)(哪些环节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用了多少时间?是否有必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分析那些片段需要探究,哪些探究有必要,那些探究没有必要。(5)探究形式的运用分析。(陈玲、刘太平、付承新)(采用了什么形式?是否有效,为什么?)教师主要从学生的探究形式方面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探究、全班交流三种形式,判断选择在适当时间使用的适当形式。(6)个性差异的调控分析。(曾艳、王青、徐婷)(教师是否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控?做出了哪些调控,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为什么?
14、)交流与反思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也存在有的学生不主动参与,或者由于同学之间关系不协调而导致交流不顺畅的问题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调控。教师作为学生交流的引导者,要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点拨、设疑、答疑,既要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又要调控进程,保证交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典型,帮助个别交流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通过激活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激起讨论和交流的美丽涟漪。并根据交流的进展情况随时对问题做出必要的调整,捕捉契机,适当控制,对探究活动实行定向、定量、定质、定序和定势控制。3、第三阶段(2010.12)总结提炼,形成基本模式(1)整理所有适合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2)提炼、形成基本教学模式。(3)整理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形成总结。(4)撰写课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