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考试方案(初稿)l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黄牧航一、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的制定高中历史模块终结性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研究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制定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以下简称测验计划)来解决。有的教师问,既然有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制订测验计划?或者说,课程标准能够取代测验计划吗?我们认为,历史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并不矛盾,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来制定的,它无非是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而制定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课程标准的概括性太强,操作性不足,在教
2、学和测试中较难有针对性地执行。例如,课标中所说的能力、过程、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能力与方法又有什么区别?这些概念如果不严格界定,在教学和测试中是难以操作的。第二,课标与考试大纲还是有区别的,课标中有些知识点是大跨度的,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发挥,但对于考试来说则难度太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课标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条就明显跨度过大。从目前的各个版本的教材来看,每个版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不一样。人教版和岳麓版都把它理解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而人民版则理解为君主制、选官制、宰相制的演变。 作为又学校为单位的模块考试,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
3、由中学自行决定,而毕业考试或者高考都存在一个横向比较的问题,这就涉及到考试的共同内容问题,所以必须把一些考试的内容要求明确下来。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将由“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总体测验目标”和“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知识点测验目标”两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二、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总体测验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定为三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标准,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表述,但是作为考试的要求,这三方面的目标却是比较含糊的,并不利于考试的操作,因此必须把它们进行细化。下列目标的提出都是源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只不过
4、是把其具体化和分类化而已。这些目标将成为我们命制历史终结性考试题目的依据。细化的方案如下: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总体测验目标 一、知识目标(一)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二)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二、能力目标(一)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五)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六)表达和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三、过程目标(一)积累的过程:收集历史材料、积累历史知识(二)探究的过程: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三)理解的过程: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四)体验的过程: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感知历史,理解现实
5、四、方法目标(一)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二)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三)掌握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四)掌握历史学习的比较方法(五)掌握历史学习的概括方法(六)掌握历史学习的阐释方法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对本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二)对世界进步文化的认同感(三)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四)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五)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六)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上面就是我们在制定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过程中对总体的测验目标的理解,这些目标的提出都是源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只不过是把其具体化和分类化而已。这些目标将成为我们命制历史终结性考试题目的依据。三
6、、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知识点测验目标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知识点测验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概念类的知识目标,二是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的知识目标。对于中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外,更要掌握相应的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先来谈谈概念类知识目标的制定。把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测验计划的知识目标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把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三套教科书的都出现的知识点归纳起来。这是我制定知识目标的最重要的标准。从知识点选取的角度看,三套教科书的差异非常之大,其中又以经济类的知识点差异最大,政治类次之,文化类知识点的共性最多。第二,把大跨度的历史线索分解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例如,课标中
7、“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一个大跨度的历史线索,它包含着若干个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几个版本的历史教材的共性,确定了“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度”等三种有代表性的制度作为知识点。第三,把表述含糊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具体明确的历史概念。例如,课标中“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民族团结抗战”就不是一个严格的历史概念,因此把它转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四,把课标中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科学化。课标中有个别的概念容易引发歧义,如“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就有点不妥,总统制与君主立宪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不可比,只能够说是“比较美国共和制与
8、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比较美国总统与英国君主的异同”、“比较美国总统与法国总统的异同”等等。因此在知识目标中我并没有照搬“美国总统制”这一概念,而是改为“美国共和制”这一概念。其次谈谈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的知识目标的制定。制定线索类和规律类的知识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历史必修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目包含四个内容:“(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
9、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上面的表述中的“史实”、“过程”,其实都是要求认识该事件的“发展线索”,所以在测验计划中就作以下改动:“近代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线索和规律:(1)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2)辛亥革命的线索;(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线索;(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线索。” 之所以作以上的调整,为的是让考试的知识点更规范,更明确,考试结果的可比性更强。下面所提供的详细方案是根据上述的思路整理出来的,主要的依据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三套历史教科书,供广大教师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
10、计划知识点测验目标 历史政治史一、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1.中国古代史西周的宗法制 西周的分封制 “始皇帝”的来历 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 科举制度 明朝内阁制 清朝军机处 2.中国近现代史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金田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的过渡时期总
11、路线 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化大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的回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上海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城邦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 4.世界近现代史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权利法案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联邦制 法国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 资产阶级代
12、议制 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美苏冷战 欧洲共同体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二、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和规律(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2.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和规律(1)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2) 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线索3.近代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线索和规律(1) 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2) 辛亥革命的线索(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线索(4) 中国共产党领导
13、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线索4.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政治建设的线索(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线索(3) “一国两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线索5.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1)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2)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线索(3) 中美和中日关系的发展线索6.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1) 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和线索(2) 罗马法的发展规律和线索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1)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发展线索(2) 美国共和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发
14、展线索(3)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线索8.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规律和线索(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线索(2) 巴黎公社革命的线索(3) 俄国十月革命的线索(4)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线索9.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规律和线索(1) 世界两极格局的发展线索(2)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发展线索 历史经济史一、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1.中国古代史井田制 均田制 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 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中国古代的丝织业 市的兴起和发展 重农抑商 “海禁”政策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近现代史自然经济 近代民族工业 官僚资本 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大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家庭
15、联产承包制 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特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放上海浦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世界近现代史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玛 地理大发现 瓦特 史蒂芬孙 爱迪生 贝尔发明电话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布雷顿树林体系 欧洲联盟 北美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二、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1.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线索和规律(1)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6、(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5)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表现。(6)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线索和规律 (1)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线索。 (3)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线索和规律 (1)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和规律。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线索和规律。4.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线索和规律(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2)近现代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线索。(3)近现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线索。5.资本主义世界
17、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线索 (1)新航路开辟的线索。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线索。 (3)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线索。6.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自我调节的规律和线索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规律。 (2)当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自我调节的规律。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线索 (1)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 (2)“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3)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8.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1)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线索。 (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线索。 (3)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8、。 (4)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 (5)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历史文化史一、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1.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颢 程颐 朱熹 四书五经 陆九渊 王守仁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四大发明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京剧 2.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除 魏源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胡适 民主与科学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三个代表” 两弹一星 袁隆平 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号飞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科教兴国战略 3.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4.世界近现代史薄伽丘 马丁路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 伏尔泰 卢梭 康德 牛顿 达尔文 爱恩斯坦 普朗克 拜伦 雪莱 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 贝多芬 印象派绘画 莫奈 凡高 毕加索 卢米埃兄弟 二、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2)汉代儒学的发展概况。(3)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概况。(4)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概况。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线索和规
20、律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概况。 (2)中国古代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线索。 (3)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线索。 (4)京剧等各种戏剧的发展线索。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1)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3)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5.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概况(1) 新中国成立
21、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 “双百”方针的内容和实施的经验教训。(3)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教训。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线索(1) 古希腊学者对人文精神研究的思想历程。(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3) 启蒙运动中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 (1) 经典力学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2) 进化论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3) 相对论、量子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4) 蒸汽机、电气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线索(1) 19世纪以来文学的发展线索。(2) 19世
22、纪以来美术的发展线索。(3) 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线索。(4) 19世纪以来影视艺术的发展线索。第二节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设计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
23、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
24、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SOLO分类评价理论:第一,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设定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英文的缩写为HCS。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英文缩写为SOLO。因此,我们很难根据皮亚杰的分类法给学生贴标签,认定他处于哪一个
25、发展阶段,但我们却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第二,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
26、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其次,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针
27、对“质”的评价与针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例如,传统高考历史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为若干个采分点来打分,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SOLO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第三,人的认识不仅在总体上有阶段性的特点,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从总体上看是这样,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上看也是这样。从SOLO五个层次分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前三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后两个层次是理论思维的飞跃。而要实现思维能力的
28、突破,又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一思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启发是相当大的。近些年来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似乎演变成为一种口号式的文字游戏,人人在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却很少有人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来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比格斯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不可能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我们有必要对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涉及的问题一个个地进行分析,研究它到底包含哪些思维内容,体现了哪些思维层次,只有这样,历史思维的研究才能够更进一步,历史思维的培养才不会变成遥不可及的事物。SOLO分类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无论是文科的问题还是理科的问题,实践证明都基本上可
29、以根据该方法进行思维层次划分。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预先确定学生学习某一问题要达到哪一思维层次,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三,它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它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第四,它为检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二、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过去十多年,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分类上,影响最大的就是考试中心颁布的十项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如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不失为研究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有利于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却无法确立思维能力
30、的培养层次,因此在评价上就难以拉开学生的差距。从历年的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报告只点明了本套试题涉及到了哪些能力项目,却无法指明这些能力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SOLO分类评价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其能力层次的划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能力类型,也适用于所有的主观题题型。下面就分别以材料题和问答题为例,说明SOLO分类法是如何划分历史题目的能力层次的。例题1: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有
31、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本题为一道材料解析题,学生要解答好这道题,需要具备古文阅读、比较、综合、分析等多种能力,但SOLO分类法不需要分析能力的种类,只分析能力的层次。根据SOLO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
32、断的。如: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
33、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
34、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本材料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较多,如理解材料、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理论分析历
35、史现象的本质等等,但SOLO评价法并不具体分析学生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而只是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层次。能够从材料中找到两条有效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自然比只找到一条有效信息的学生高;能够综合分析两条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又比只是单纯找到两条信息的学生高;能够从理论上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学生,能力层次更比只是简单分析材料间的关系的学生高。总之,SOLO分类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历史思维能力的视角和方法,该理论不是以分析思维的种类为目标,而是以分析思维的层次为目标,由于所有的思维问题都存在着层次的高低,因此在实践中这种理论是切实可行的。 三、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命制历史试题运用SOL
36、O理论来命制历史试题,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的高级历史思维能力。根据SOLO分类法设计出来的历史试题,在题型和题目表述上与传统的历史试题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根本的区别在于评分标准的制定。我们来分析一下例2:例题2:请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英国议会制度的理解。本题为一道问答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包括再现历史知识、概括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而根据SOLO分类法,可以把学生的回答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得出这种判断的根据何在;或者只提供了一个史实,我们不知道这个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如:答(1
37、):英国的议会制度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答(2):1649年,议会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依据了一个方面的史实,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组成了议会军,打败了王党军队,使立宪立宪制能够在英国确立。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依据两个以上的史实,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史实之间的联系。如:答: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1645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1649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
38、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在这些史实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实是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引起的。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1645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1649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1660年,因为议会内部矛盾不断,查理二世借机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更加尖锐,最后,议会不得不抛弃查理二世,把荷兰的执政威廉三世迎来英国当国王,使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也最终得以解决。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
39、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答:英国的议会起源于中世纪,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在中世纪,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王权与贵族特权的纷争。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两者的矛盾则体现在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要求分享政治的权利。(省略具体的史实)“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起来,表面上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国王与议会并存,而实质上是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因此,资产阶级终于能够通过议会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与材料题不同,问答题直接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
40、力,但是作为一道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题目,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罗列大量的史实,而应该把这些史实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素材,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观点。SOLO评价法同样可以根据思维的层次把该问题分为五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史实的多寡,后两个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的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和运用理论分析结论的能力。SOLO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根本差别在于答案的开放性。一道题目是否具有开放性,主要不是看题目怎样提问,关键是看评价者如何去评价。如果答案本身是封闭的,那么再开放的提问也是禁锢被评价者的思维的。因此,SOLO评价法所做的工作主要不是去改变题目的提问方法,而改变答案的评分方法。具体说来,SOLO
41、的答案设计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根据思维层次来打分,而不是根据采分点来打分。思维层次的划分根据题目的思维含量来确定,但一般应该有三个以上的层次。第二,不提供样板式的标准答案,阅卷教师不必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应该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第三,为了帮助阅卷教师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思维层次,答案在每个层次的后面都提供了具体的答题例子。在大规模阅卷之前应该有一个试评的工作,目的就是通过抽样评卷来充实各层次的例子,以方便一般教师更好地操作。为了方便教师们理解,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例题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
42、科,从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举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定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摘自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清代科
43、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上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材料,你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吗? 根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本题的评分标准可以设计如下:学生回答出1个言之成理的特点,给2分。学生回答出2个言之成理的特点,给4分。学生回答出3个以上言之成理的特点,给6分。本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给分。以下是一些特点仅供阅卷教师参考: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选拔官员制度的建设。选官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
44、的兴衰,选官制度健康发展时,国家就强盛,选官制度僵化变质时,国家就衰退。察举制度和科举制度刚出现时都是十分合理和进步的制度,但后来都走向了僵化,所以制度的不断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种新的制度的出现都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本身的僵化,这些合理性会慢慢地消失。SOLO分类评价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能力评价理论,它能否成功地实现中国的普及化,还有待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下来有三项工作是要进行的,一是建立起一个用SOLO分类法命题的试题库;二是加大实验的规模,收集更多的数据,以求进一步检验该方法能否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评分的方法,作为一种评价高级思维能力的方法,
45、不可能不带有主观性,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精确与模糊的关系,例如,由两名以上的教师评分,最后取平均值,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第三节 高中历史终结性考试的基本方法及示例终结性评价试题的类型共有四种,分别为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附加题。从表面上看,与传统题型不同的地方在于增加了附加题,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挖掘各种题型的功能,在命题上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我们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终结性考试的命题要达到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基础性,二是灵活性,三是现实性,四是探究性,五是开放性。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基础性基础性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作为基础教育,如果连“打基础”这样重要的教育目标都放弃了,那么基础教育的其他目标就无从谈起。在本次课改中,可能是由于我们较多地强调教育的发展性、创造性等,一些教师由此认为可以丢掉基础知识不管了,这是非常大的误解。在新课程背景下,狠抓基础知识仍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考试目标。在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讨论要不要重视“基础”,而是到底什么是“基础”?在旧的课程体系下,大多数教师认为,教科书中的知识就是“基础”,而在新课程体系下,我们认为,“基础”就是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纲的历史课程知识。每位教师在备课、教学和命题时都要吃透课程标准的内容,并据此来理解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