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安中学“学的课堂:双主双面式”语文导学稿
十 社戏
初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
【重点与难点】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
【课前预习】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二)作者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不满足是向上的年轮。
3.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
4.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5.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6.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思路。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1、梳理文章的思路,理清情节。
2、学习通过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教学
学习过程:
一、导入:由歌曲《童年》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学生简介作者及课题。
2、 检查预习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黑体字注音。
絮 (dāo) 撺 (duo) 纠 (gé) (fú)水 (wǎn)转
(wēn)藻 (piāo)渺 (jiǎo)洁 (duó)来 行( )辈
舀( )水 归省( ) 惮( ) 怠慢( ) 潺( ) 家眷( ) 蹿( ) 撮( ) 竹篙( )
3、理清文章结构。(提示:本文的线索是社戏,根据线索,用“动词”加“社戏”的动宾形式理清文章思路,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 )社戏—— ( )社戏 —— ( )社戏
三、【课堂互动】
1、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
(2)、作者写这些看似与社戏无关的乐事,用意何在?
2、讨论交流:阅读文章17到21自然段,从社戏本身及小伙伴们的看戏反应来说说“我”所盼望看的社戏好看吗?
3、在讨论交流5的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4、精读课文,品评人物
(1)采用跳读的方式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介绍平桥村村民的句段,并分组选择尝试从刻画人物的方法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A、双喜
B、阿发
C、八公公
D、六一公公
四、【当堂反馈】
1、《社戏》是一篇( )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 )。作者是( ),他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是( )、( ),本文选自其中的( )。本文的主人公是( ),文中的“我”是( )人名,小说的线索是( ),作者思路可概括为( )—— ( )—— ( )。
2、小试牛刀:用几句话描写你熟悉的小伙伴或同学,要求性格鲜明。
(至少150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文章11——13、14、23——34自然段,体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景物描写。
2、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手法。
3、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手法。
2、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教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熟读景物描写部分。
2尝试给文章11——13、14、23——34自然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三、【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1、阅读11——13小节,思考:
(1)、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2)、这一部分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的,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找出其中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试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14段,讨论:
(1)、这一段描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你是如何理解“仙境”这一比喻的?
3、阅读22——23段,讨论:
(1)、”仙山楼阁“一词与14小节中的哪一词相照应?其表达作用与前文相同吗?
(2)、这两节中你觉得最富童趣的句子是什么?读一读,品一品。
四、【当堂反馈】
1、熟读景物描写的句子,背诵11——13小节。
2、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9—14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9.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10.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1.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箭 D.点 敲 夹 箭
12.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喜 惬意 B.迷茫 困惑
C.沉醉 忘我 D.惆怅 烦闷
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第3条和课内阅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默写第11小节的景物描写。
2、能简单地说说本文叙事详略的处理,并讨论原因。
3、总结归纳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能简单地说说本文叙事详略的处理,并讨论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朗读教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将第11小节的景物描写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检查《同步练习》第3条
二、【课堂互动】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的理解。
2、再读全文,找出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三、【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各表现了文中人物怎样的性格?
(1).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辑子过去了。( ) (3).双喜拔前篙……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2、指出下列描写人物时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
(2).“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
(3).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 )
四、【课外延伸】
阅读•欣赏(30分)
①那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那是在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和七嘴八舌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看看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即明白过来,肯定有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才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预料的那样,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大声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湖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地梳洗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⑥十几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使我摆脱了困境,但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
⑧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摇着头说:“我也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暗自庆幸自己当初善意的一个闪念竟如此影响到别人的一生。
⑨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
2、阅读第⑤段文字,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老师形象的?根据这段文字,你认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答:
3、第⑤段女教师对售货员说“我是她妈妈”,回家对女孩说:“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妈妈”和“阿姨”这两个称呼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答:
4、十几年后,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为什么来到老师的家?
答:
5、当老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说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3分)
答: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