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分册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发动军民积极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把禁烟
2、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南京条约得知中国厉行禁烟的消息后,英国政府决定发动对华战争。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入南京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此后的百年间,在列强的威逼之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
3、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列强除了继续向中国走私鸦片之外,还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业产品。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一主张,是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交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
5、约与北京条约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为: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有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珍奇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在英法联军的威逼之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
6、白银800万两。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沙俄趁火打劫(删)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删)第4课 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战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取其所长,以求自强。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主张兴办洋务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其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文祥
7、,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如外交、通商、关税、海防等,后来又逐渐扩展到购置舰船、设厂、开矿、筑路、派遣留学等,权力很大,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从“自强”到“求富”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
8、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京师同文馆洋务派还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洋务派还积极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
9、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第二单元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1869年,发昌机器厂,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继昌隆机器丝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由于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外国资本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早期民族工业在与它们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同时,民族工业还受到官府的束缚和压制。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许多民族工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又不得不寻求外国资本的庇护,或攀附官僚势力,所以它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有较强的
10、依赖性。西学传播(删)早期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君民一体、上下同心”。而洋务派只热衷于练兵制器,却不愿意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是“舍本逐末”、“遗其体而求其用”,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强的目的。他们要求去除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1894年,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史称“甲午战争”。马
11、关条约辽东半岛和威海卫相继陷落,京师震动,清政府派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赴日议和。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受内地税。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损害了其他列强的利益,引起德、法,特别是俄国的不满。在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但却趁机向清政府索取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
12、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极为愤慨。各地爱国士绅纷纷上书政府,痛斥李鸿章割台卖国。台湾人民奔走相告,鸣锣罢市,公开发布檄文,立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定决心。1895年5月,中日割台手续办理完毕,清政府命台湾巡抚唐景崧等在台官员陆续“内渡”,返回大陆。台湾人民决心自谋保台之策,推举驻台黑旗军将领刘永福为大将军,领导抗日。徐骧等爱国志士也纷纷组织义军,抗敌自保。反割台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
13、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5个多月的反割台斗争中,台湾军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了100多仗,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中,台湾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日斗争。第7课 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群情激愤。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的手中。时务报与天演论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
14、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深受人们的欢迎,风行海内外。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甲午战后,严复以笔报国,撰写了许多政论文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1897年,他在报纸上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在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了100多道
15、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终于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
16、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瓜分狂潮租借地,租借期限,势力范围美国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八国联军入侵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的计划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令
17、列强极为震恐。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第9课 清末新政变法上谕地颁布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推出一系列“新
18、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预备立宪(删)皇族内阁(删)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在1894年秋,他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倡议成立中国同盟会,得到黄兴、宋教仁的人的赞同。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同盟会又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该报的发刊词中将
19、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武昌起义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积极开展各项革命活动。他们一面大造革命舆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一面分派会员回国,在各地建立革命机关,联络会党和新军,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尽管多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党人的影响。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准备在武昌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
20、,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发难,其他各营纷纷响应。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接着,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开会的独立各省代表推举刚从海外回国的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3月,孙中山颁布了有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1、。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被迫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以应对危局。袁世凯上台后,一面组织军队向南方革命力量发动进攻,一面又派人南下和谈。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表示,只要袁世凯真心赞同共和,待清帝退位后就推举他为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落入了袁世凯之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
22、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工初步显现。其中,欧美工业国是主要的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农业国沦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与此同时,世界已无
23、“世外桃源”。19世界末瓜起的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狂潮让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被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 欧美列强的发展史不平衡的。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欧洲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量已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强劲竞争对手。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形成,又称“同盟国”。 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协约形成,又称“协约国”。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
24、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队演戏。萨尔维亚人将此举视为挑衅。当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大公夫妇。7月28日,奥匈帝国最终向萨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过程(删)战争结果与影响战争后期,厌战情绪弥漫于交战各国,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同盟国内外交困。保加利亚、土耳其相继签订停战条约。1918年11月3日,奥地利投降。11月9日,德皇退位。两天后。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它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
25、,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1919年1月到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初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他尤其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三人对于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基本想法与争论,构成了和会最终达成的协议。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对德合约,史称凡
26、尔赛和约(全称为协约国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和约全文氛围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巴黎和约构成了此后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其主要机构是国联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30年代后期,国联名存实亡。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
27、起来。英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在美国的提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美、英、法、日首先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随后,会议转入讨论海军军备问题。美国代表提议各国裁减军舰,并提出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其他各国虽有不满,但在美国代表的压力下,不得不签订五国海军协定。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收到限制。最后,会议讨
28、论中国问题。由于日本代表的强烈反对,山东问题没有列入会议议程,而是会外由日本与中国单独谈判,美、英观察员列席。中、日两国最终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为名,坚持要求各国签订九国公约(全称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以及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战后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在这一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
29、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经过一战,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英国)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随着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罗斯四大帝国的崩溃,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波兰得以复国,中欧地区小国林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
30、,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第四单元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第14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与沙俄帝国覆灭(删)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政治力量与人心向背的转化为革命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布尔什维克党加紧了起义的准备。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
31、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立即启动革命计划。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删)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胜利,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
32、到了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采取租让制与租贷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
33、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第16课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了后来被称作“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体制。20年代中期,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初见成效。然而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十分薄弱,经济仍相当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走一条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他中止了新经济政策,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在建设项目、资金、劳动力等方面,实
34、行向重工业倾斜的政策。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过半。苏联政府宣布,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的年增长率继续高于轻工业和农业。1937年,当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这条快速工业化道路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让苏联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又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因而后来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效仿对象。然而这条道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集体化(删
35、)肃反运动(删)第五单元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第17课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删)第18课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删)第六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社会习俗的变革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3月,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举兵讨袁。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和湖南等地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孙中
36、山等被迫流亡海外。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军阀割据(删)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体见第七册)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和会上,帝国主
37、义列强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群情激愤。(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为了躲避租界巡捕房的搜查,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38、。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删)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二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此时,在革命屡遭挫折之后,孙中山也下决心改造国民党。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
39、持独立性。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黄埔军校(删)北伐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
40、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第七单元 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南昌起义(删)井冈山会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农村革命根
41、据地与苏维埃政权(删)第25课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故意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炸毁,诬称东北军所为,突然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东北军撤入关内。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3月,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第26课 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
42、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历经艰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在人类战争史上写下传奇篇章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第八单元 “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第27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黑色星期四 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第28课 罗斯福新政国家调控经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罗斯福政府承担起规
43、范金融秩序的责任。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率,增强资金流通,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为解决大规模失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政府组建民间自然资源保护,吸收大量难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防止水患、水土保持等市政工程。此外,政府还成立民间工程署,以完成工程计划与支付工资。政府还着手调整工农业生产。在工业方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在农业方面,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
44、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结构。社会保障措施除经济调控外,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社会政策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协调劳资关系。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罗斯福政府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疾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
45、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第29课 德意志走上法西斯道路墨索里尼政权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日本军国主义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第二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制 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在政治上,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在经济上,推行“松财政、紧货币”的
46、政策,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兴。同时,纳粹政府宣扬名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德国毁约扩军(删)英、法绥靖政策 1937年,英国绥靖派首领张伯伦出任首相。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为这样便能保住“五十年的和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删)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德国突袭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英国空军虽然数量不多,但装备先进,尤其是借助新发明的“雷达”
47、,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狂轰乱炸。英国人的民族斗志被激扬,德国对英登陆作战最终未能实施。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第32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法国败降后,英、美两国随即确立共同军事和政治战略,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联盟。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苏德战争爆发时,英、美相继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1941年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苏联随即表示赞同。10初,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美、英两国扩大对苏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多国家参加到反法西斯战争中。经罗斯福提议,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