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1 至2012 学年第 一 学期
培训教案
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常识课程
开课时间: 2012 年 9 月 6 日至 2012 年 9月 21 日
总课时:___14___________
授课专业、:班组长
使用教材:煤矿安全资格培训考核教材
授课教师:李雪玲
教研室: 社科教研室
上课次数
1
授课课时
9月 7日5-7节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三章 煤矿生产技术
§3-1 煤与煤层
授课专业、
班级
班组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煤的形成与煤层埋藏特征
能力目标
掌握煤层埋藏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煤层埋藏特征
教学难点
地质构造及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课型
1、理论课 ;2、新授课 。
教法与学法 (教具)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分配
一、组织教学,强调课堂纪律
二、组织学员学习集团公司安全理念
安全理念:责任有我,我必负责,安全有我,我必安全
三、导入新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
1、煤的形成和分类
2、煤层埋藏特征
3、地质构造
§3-1 煤与煤层
一、煤的形成和分类
(一)煤的形成
1、成煤的物质——古代植物遗体
2、 成煤的过程:
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
(植物遗体——泥炭层)
第二阶段——煤化阶段
(泥炭层——褐煤——烟煤——无烟煤)
3、成煤的物质条件:
(1)植物条件——大量植物的繁殖
(2)气候条件——温暖和潮湿的气候
(3)地理环境——大面积沼泽地带
(4)地壳运动——地壳的缓慢沉降
(沉降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相平衡)
(二)煤的分类
煤的种类很多,性质差别很大。我国煤炭分类主要以煤的挥发分、黏结性指数、胶质层厚度为依据,把煤分为14个大类29个小类。
按照工业用途,煤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动力煤。
(2) 化工用煤。
(3) 烧焦煤。
二、煤层埋藏特征
1)煤层埋藏深度:0 -- 2000多米
2)煤层形态:
层状
似层状(藕节状、串珠状)
非层状(鸡窝状、扁豆状、马尾状)
4)煤层顶底板
(1)顶板
伪顶
直接顶
老顶
(2)底板
直接底
老底
5)煤层的结构
简单结构煤层
复杂结构煤层
6)煤层的厚度
(1)总厚度
(2)有益厚度
(3)可采厚度
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的煤层或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另外,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法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所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采厚度。
根据煤层厚度对开采的影响,在地下开采时,将煤层分为三类:
薄煤层 小于1.3m
中厚煤层 1.3m至3.5m
厚煤层 大于3.5m
在生产工作中,习惯上把厚度大于6m的煤层称为特厚煤层。
7)煤层产状
由产状要素来描述:有走向、倾向和倾角。
煤层按倾角的分类:
近水平煤层 <8°
缓倾斜煤层 8° ~25°
倾斜煤层 25°~45°
急倾斜煤层 >45°
三、地质构造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煤和岩层改变原始的埋藏状态所产生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形态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褶皱、单斜、断裂、冲蚀、岩溶塌陷和岩浆侵入等。
1、褶皱构造
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岩层受水平方向挤压力的长期作用,发生塑性形变而形成波状弯曲,这种构造形态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形态有:向斜和背斜.
褶皱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1)大型向斜轴部附近顶板压力常有增大现象,必须加强支护,否则容易发生冒顶事故,给顶板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向斜轴部往往是瓦斯突出危险区。
2、断裂构造
裂隙、断层
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断层破碎带是水和瓦斯的良好通道。
(1)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断层破碎带缝隙流入井下 引发矿井突水。
(2)瓦斯含量较大的煤层中,容易聚集瓦斯。
(3)、煤与与其突出矿井中,引发瓦斯突出事故。
(4)断层破碎带容易引发冒顶事故
小结:
1、煤的形成和分类
2、煤层埋藏特征
3、地质构造及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
作业:
1.根据厚度不同,煤层是如何分类?
2.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有哪些影响?
导入
讲授、视频展示
小结、作业
10分钟
70分钟
10分钟
上课次数
2
授课课时
9月 10日1-2节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二节 矿井开拓
第一讲 井田划分及开拓方式
授课专业、
班级
班组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阶段和阶段内再划分、矿井的开拓方式
能力目标
掌握矿井的开拓方式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井田划分
教学难点
矿井的开拓方式
课型
1、理论课 ;2、新授课 。
教法与学法 (教具)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分配
一、 组织教学
1、点名,检查人数
2、强调课堂纪律
3、简单介绍本节课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第二节 矿井开拓
一、煤田、井田
1、煤田
煤田:在同一地质时期生成的大面积含煤地带称为煤田。
2.矿区和矿区开发
开发煤田形成的社会区域,成为矿区。
矿区根据储量、赋存条件、煤炭市场需求量和投资环境等情况,确定矿区规模、划分井田,规划井田开采方式,规划矿井或露天矿建顺序,确定矿区附属企业的类别、数目和生产规模,建设过程等,总称为矿区开发。
3.井田
划归为一个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田,则称为井田。
划分的原则
(1)井田范围、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2)保证井田有合理的尺寸
(3)充分利用自然等条件划分井田
(4)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之间的关系
4、井田再划分
一个井田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为便于开采,必须把井田再划分为若干小部分。通常是将井田划分成阶段,而在近水平煤层中则将井田划分成盘区。
(1)阶段
在井田范围内,沿煤层倾斜方向,按一定标高将井田划分成若干长条部分,以便于开采,这些长条部分称为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 井田划分为阶段示意图
Ⅰ、Ⅱ、Ⅲ --一阶段序号; h1、h2、h3:一阶段斜长;
H1、H2、H3--阶段垂高
(2)阶段内再划分
阶段的范围还很大,为了进行采煤工作,还必须把阶段再划分成更小的部分。一般有3种方式:分区式、分段式和分带式。
① 分区式
将阶段沿煤层走向划分成若干块段,每个块段叫一个采区,采区斜长等于阶段斜长。采区走向长度根据开采技术条件和采煤方法确定。
②分带式布置
该划分方式是将整个阶段沿走向方向划分成若干倾斜长条,沿走向宽度用来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工作面沿煤层倾斜方向推进。这种划分方式叫分带式布置,其采煤方法称为倾斜长壁采煤法。条带沿倾斜长度等于阶段斜长
二、矿井开拓方式
开拓方式主要是指开拓巷道在井田内的布置形式。
通常以井筒形式为主要依据,将矿井开拓方式分为斜井开拓、立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
1、斜井开拓
斜井开拓,是指主、副井都为斜井的开拓方式。
①片盘斜井开拓
优点:初期工程量小,建井工期短,技术装备简单,投产快,投资少;井筒沿煤层掘进,容易施工;矿井生产系统简单,管理方便等。
缺点:每一个片盘最多只能布置两个采煤工作面,矿井生产能力小,服务年限短;斜井的延深频繁,井筒、平巷的维护条件差。
适用条件:片盘斜井适用于井田范围较小,煤层埋藏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年产量不大的浅部矿井。
②斜井单水平分区式开拓。
2、立井开拓
优点:在相同的开采深度条件下,立井具有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以及通风阻力小,维护容易的优点,所以生产经营费用也相对低些。
缺点:与斜井开拓相比,立井井筒的掘进和延深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较多的设备,掘进速度慢,井简装备复杂,基建初期投资大。
适用条件:立井开拓的适应性很强,一般不受煤层倾角、厚度、瓦斯、水文等地质条件的限制。因此,当煤层埋藏深、表土层厚、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井筒需要特殊施工,或多水平开拓急倾斜煤层,以及地质条件不适合斜井或平硐开拓时,都可以采用立井开拓方式。
3、平硐开拓
平硐开拓的优缺点:平硐本身相当于运输大巷,由机车从地面直接进入井下,运输系统最简单,运输能力大,运输费用低;施工容易,投资少,投产快;井下上山部分的涌水可由平硐自流排出硐外,节约了排水设备和费用;地面生产系统简单,占地少。因此,平硐开拓是最简单最经济的开拓方式,只要条件适宜,应优先选用。但是,平硐开拓要受地形及煤层埋藏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井田都能采用的开拓方式。
4、综合开拓
综合开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的组合方式有:平硐一斜井;平硐一立井;斜井一立井;平硐一斜井一立井等。每种综合开拓的方式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其确定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发挥各种井硐形式的优越性。
四 、 课题总结
重点
矿井的开拓方式、矿井巷道的分类
难点
矿井的开拓方式
五、 布置作业
1.根据巷道的用途,矿井巷道分为哪几类?
2.矿井的开拓方式有哪几种?
课前组织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多媒体
讲解
双边互动
教师总结,学
员归纳
5
40
30
5
10
上课次数
3
授课课时
9月 10日3-4节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三节 矿井巷道
授课专业、
班级
班组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巷道不同的分类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几类巷道的功用及布置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巷道的分类
教学难点
巷道的用途
课型
1、理论课 ;2、新授课 。
教法与学法 (教具)
课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分配
一 、组织教学
1、点名,检查人数
2、强调课堂纪律
3、简单介绍本节课主要内容
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矿井井下生产系统有哪些组成?
2、提升运输系统的作用?
第二讲 矿井巷道
为了采出煤炭,必须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的井巷。井巷的种类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按其空间位置分
1.垂直(直立)巷道
(1)立(竖)井。有通达地面出口,是进入地下的主要垂直巷道。
作用:担负矿井主要提煤任务的称为主井;担负人员升降、下料和提矸等辅助提升任务的称为副井。
(2)小井。有通达地面的出口,但断面和深度都较小。
作用:只作为地质勘探或临时提升以及通风等用。
(3)暗井(盲井)。没有直接通达地面的出口的垂直巷道。
作用:
主暗井:下一水平的煤炭提升井;
副暗井:下水平的矸石提升、物料及人员的升降等;
溜煤井:
2.水平巷道
(1)平硐。有一个通达地面的出口。
作用:一般除运煤外,还兼作运料、行人、通风、供电和排水等用。
(2)平巷。没有通达地面的出口,在地下的煤层中或岩层中沿其走向所开掘的水平(50以下坡度)巷道。
(3)石门。没有通达地面的出口,在岩层中开掘的垂直或斜交于岩层走向的水平巷道。一般有联络石门、运输石门、回风石门等。
(4)煤门。没有通达地面的出口,在煤层中开掘的垂直或斜交于煤层走向的水平巷道。
3. 倾斜巷道
(1)斜井。有一个通达地面的出口。其用途与立井相同并有主、副井之分。
(2)上山。没有通达地面的出口,且位于开采水平之上,沿煤层或岩层从主要运输大巷由下向上开掘的倾斜巷道。根据其服务范围不同,可分为阶段上山、采区上山等。根据其用途不同,可分为输送机上山和轨道上山。有的采区布置有通风或行人上山、集中溜煤上山等。
(3)下山。它的位置和开掘方向与上山相反。除溜煤下山、输送机下山是向上运煤和轨道下山是从上向下运料以外,其它与上山相似
互动:就所学在图中找出各类主要巷道。
(4)溜煤眼。专作溜煤用的小斜巷。
(5)开切眼。连接区段运输平巷和区段回风平巷的斜巷,准备开采的采煤工作面。
4. 硐 室
井下生产系统的构成,还必须设置一定的硐室。硐室实际上就是长度较小,断面较大的特殊巷道。一般有变电所、水泵房、火药库、电机车库、躲避所、井下调度室、候车室等。
二、按巷道的用途和服务范围分
1.开拓巷道
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称为开拓巷道。如井筒(或平硐),井底车场、回风井、主要石门、主要运输和回风平巷等巷道为开拓巷道。
2. 准备巷道
为一个采区或两个以上的回采工作面服务的巷道称为准备巷道。如采区车场、采区煤仓、采区上(或下)山、区段集中平巷、区段集中石门等巷道为准备巷道。
3. 回采巷道
为一个回采工作面服务的巷道称回采巷道。如区段车
场、区段运输和回风平巷、工作面开切眼等巷道为回采巷道。
四、课堂小结:
1、本课时讲授知识:根据巷道空间位置分类、巷道用途分类。
2、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煤矿井下巷道分类有了清楚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作业
1、按照空间位置分,井下巷道分为哪几类?
2、什么叫上山?
3、开拓巷道包括哪些?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多媒体教学
15
30
15
20
5
5
上课次数
4
授课时间
9月 10日5-7节
授课章节
名称
第四章 应急救援与现场救护
授课专业、
班级
班组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应急救援与现场救护知识
能力目标
自救器的使用
情感目标
增强学员在工作中防范的事故意识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井下避灾的行动原则
教学难点
自救器的分类与用途
课型
1、理论课 2、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 (教具)
讲述和讨论相结合(多媒体)
课后小结
与作业
小结:在使用时要注意保持口具、鼻夹戴好不漏气,不能去掉口具说话,需要联络可以打手势;提高安全意识。
作业:自救器的分类与用途各有哪些?
教学后记
(教师课后填写)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授课教师
李雪玲
备课时间
2012年9月6日
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分配
清点学员人数
1、清点人数。
2、向学员做自我介绍,活跃一下气氛。
3、介绍本课程
4、讲一下上课要求
导入新课:
第四章 应急救援与现场急救
一、 井下避灾的行动原则
矿井发生事故后,矿山救护队不可能立即到达事故地点进行抢救。事实证明,在事故初期,事故现场人员如能及时采取措施,正确开展自救互救,则可减少事故危害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即使在事故的中、后期,也往往需要事故现场人员正确的避灾自救和帮助,才能提高抢险救灾的工作成效。
煤矿井下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要遵循以下行动原则。
(一)、及时报告灾情
(1)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直观感觉和经验,观察和分析判l断事故性质、地点、灾害程度,尽快向矿调度室汇报。 ,
(2)迅速向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
(3)只汇报看到的异常现象(烟、火)、听到的异常声音、感觉到的异常冲击(气浪)。
(4)汇报时不能凭想象判定事故性质,以免领导作出错误决策。
(5)不能不汇报而自行处理灾变。特别是爆炸、火灾、瓦斯突出等事故,个人是无能力处理的。
(二)、积极抢救
(1)根据现场灾情和条件,现场人员及时利用现场的设备材料,在保证自身安全条件下,全力抢险。
(2)抢险时要保持统一指挥,严禁各行其是或单一行动。
(3)严禁冒险蛮干,并要注意灾区条件变化,特别是气体和顶板情况。
(三)、安全撤离
当灾害发展迅猛。无法进行现场抢救,或灾区条件急剧恶化,可能危及现场人员安全,以及接到命令要求撤离时,现场人员应有组织地撤离灾区。
(四)、妥善避灾
撤退中若通通道堵塞或自救器有效时间已到,无法继续撤离时,应找永久避难碉室或自己建造临时避难碉室待救。避难时注意事项有:
(1)在室外留有明显标志(如矿灯、衣物)。
(2)保持安静不急躁,尽量俯卧于巷道底板或水沟内。
(3)室内只留一盏矿灯。
(4)发出呼吸信号(如敲打铁管或岩百,但不能敲打支架)。
(5)团结互助,紧定信心,相互安慰。
(6)时刻注意避难地点气体和顶板情况。遇到烟气侵袭等情况时,应采取安全措施或设法安全撤离。
二、自救器的使用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自救器是一种体积小、轻便、携带方便、带用迅速、作用时间短的个人呼吸保护装备。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煤和瓦斯突出等事故时,供人员佩戴免于中毒或窒息之用。它有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隔离式自救器中根据其氧气来源不同又分为化学氧隔离式自救器和压缩氧隔离式自救器两种。
(一)、过滤式自救器
过滤式自救器是利用装有氧化剂的滤毒装置将有毒空气氧化成无毒空气供佩戴者呼吸用的呼吸保护器。它仅能防护一氧化碳一种气体,对其他毒气不起防护作用。
过滤式自救器不提供人呼吸所需的氧气,因此佩戴它逃生时一定要选择巷道中氧气浓度不小于18%和一氧化碳浓度不高于1·5%的线路。
1、过滤式自救器防护特点
(1)仅能将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
(2)对其他毒气(氮化氢、氰化氢等)不起防护作用。
(3)不提供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4)要求逃生线路中氧气浓度大于18%和一氧化碳浓度不高于1.5%。
2、过滤式自救器的使用方法
(1)取下保护罩。
(2)用拇指掀起红色开启扳手,一直扳到打开外壳密封点焊,用力拉开封口并扔掉。
(3)拔开外壳上盖。
(4)握住头带,把药罐从外壳中拉出。
(5)从口具中拉开鼻夹,把口具片塞迸嘴里,咬住牙垫,唇紧贴住口具,马上用口腔呼吸。
(6)拉开鼻夹,把它夹在鼻子上。
初步佩戴完成,自救器已开始提供疗效保护。取下矿工帽,把头带套在头顶上戴上矿帽,开始撤离危险区。自救器如外壳破瘪,过滤罐取不出来,可佩戴着外壳和药罐逃生。
3、使用过滤式自救器时要注意的事项
(1)在井下工作时,当发现火灾或爆炸现象时,必须立即佩戴自救器撤离现场。
(2)吸气时会有干、热的感觉,这是自救器有效工作的正常现象,必须佩戴到安全地带才能取下。
(3)佩用时要求行走速度不超过5.5km/h,严禁狂奔,也不能取下鼻夹、口具或通过口具讲话。
(二)、隔离式自救器
隔离式自救器提供人呼吸所需的氧气,人的呼吸在人身与自救器之间循环进行,与外界空气成分无关,所以它能防护各种毒气。隔离式自救器中根据其氧气来源不同又分为化学氧隔离式自救器和压缩氧隔离式自救器两种。
小结:
在使用自救器时要注意保持口具、鼻夹戴好不漏气,不能去掉口具说话,需要联络可以打手势;提高安全意识。
作业:
1、自救器的分类与用途各有哪些?
2、自救器的使用时注意事项有哪些?
总体介绍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讲解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案例讨论
讲解
学员操作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0′
35′
30′
10′
5′
上课次数
5
授课时间
9月13日第1-2节
授课章节
名称
矿井瓦斯的防治
授课专业、
班级
班组长初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矿井瓦斯的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在工作中做好矿井瓦斯的防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瓦斯爆炸的危害
教学难点
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课型
1、理论课 2、新授课
教法与学法 (教具)
讲述和讨论相结合(多媒体)
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分配
知识回顾:
1.煤矿生产中的五大灾害是什么?
瓦斯、火灾、水灾、煤尘、冒顶
2.你能举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听到的和见到过的以上灾害的实例吗?(同学们回答)
(我也搜集了一些事例的片段,在观看之前,我提出问题,你看过后想到的最多的是什么?)
通过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煤矿五大灾害中最危险造成伤亡最重,发生次数最多的是瓦斯爆炸,它位于五大灾害之首。也是我们最主要的防范对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矿井瓦斯的防治。板书展示课件
矿井瓦斯的防治
我们要知道,瓦斯是煤矿生产中的最大灾害之一,我们要想更好的防范,减少瓦斯对我们的侵害,我们就必须对瓦斯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要做到知已知彼,
一、 瓦斯性质及赋存状态,
提出问题,什么是瓦斯?
俗称甲烷,煤层所的混合物,甲烷占90%以上。
1.瓦斯的性质:
性质:无色、无味、密度为0.176㎏/m3O 为空气密度的0.554倍。
提问:从这个性质中你能想到什么?
瓦斯在矿井中所存在的位置?①巷道的顶板上②盲巷③掘进上山头④采煤工作面的上隅角。
性质二:扩散速率是空气的1.34倍,扩散性强。
提问:从这个性质中你又想到什么?
掘出和开采乱了地层中瓦斯的原有平衡,使瓦斯快速的从浓度高的地方流上向浓度低地方,如果通风不畅很容易造成瓦斯聚积。
性质三:瓦斯聚积时,瓦斯浓度增大,氧气浓度减少
当瓦斯浓度为43%,氧的浓度下降12%,当瓦斯浓度为57%,氧9%
段落小节
从以上三个性质中,我们得到了瓦斯的三个特点。
① 矿井瓦斯容易聚集的地方
② 瓦斯聚集的速度
③ 瓦斯聚积的浓度对人体的危害
谈话:瓦斯是煤沉积过程中的伴气体,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怎样呢?
2.瓦斯的赋存状态
(1)游离状态:在空隙中自由漂移
(2)吸附状态:
a吸着状态→瓦斯薄膜
b吸收状态→溶解于煤体中
一般情况:煤层中瓦斯,吸附状态>游离状态
开采这种,要快速达到平衡,从密度高到密度短时间内最容易形成聚积。
二、矿井瓦斯的等级
概念:绝对涌出量 ?m3/min
相对涌出量 ?m3/吨
1.瓦斯等级划分的依据
《煤矿安全规程》简称《规程》
规定:①一个矿井中只要有一个煤(岩)层发现瓦斯,该矿井即为瓦斯矿井。②瓦斯矿井必须依照矿井瓦斯等级进行管理。
(1)矿井瓦斯等级,根据矿井相对瓦斯涌出是和矿井瓦斯绝对涌出是判定。
2.矿井瓦斯等级
低瓦斯矿井: 相对涌出量 10m3/吨
(小于或等于)
绝对涌出量 40m3/min
高瓦斯矿井 相对涌出量 10m3/吨
大于
绝对涌出量 40m3/min
(2)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突出:在地应力和瓦斯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或岩体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
三、瓦斯爆炸
提出问题:1、什么是爆炸?
1.爆炸需要什么条件?
(1)爆炸是物质的氧化过程,产生较多的热量,使体积急聚膨胀的现象。
(2)物质的减少,足够的氧气,点火源
1、瓦斯爆炸的条件是哪些?
1)瓦斯的浓度
5%-16% 9.5%爆炸的浓度最大
形成蓝色的燃烧层
2)充足的氧气,浓度必须大于12%
问题:巷道工作面所需氧气含量 20%
(一般不存在低于12%)
3)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三个条件:1、温度不低于650℃
2、能是大于0.28mj
3、持续时间大于爆炸感应期
这三个条件通常很容易满足
如:明火、煤炭自然、撞击火花、电火花、摩擦火花
1、 瓦斯爆炸的危害
① 产生高温
② 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③ 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四、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问:根据瓦斯爆炸的条件,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1.减少瓦斯的聚集
措施:根据具体情况,依靠科技手段采取综合治理的加以管理
如:加大通风量,局部瓦斯抽放
2.杜绝火源
如:减少撞击、摩擦,合理使用电器
小结:以上我们学习瓦斯的性质、爆炸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同时对瓦斯有一个正确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以上所学知识正确的防范瓦斯。减少瓦斯对人类的伤害。
作业:
思考瓦斯除了有害的一面,有没有可利用的地方?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新课复习提问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与讨论
15分
2分
50分
10分
8分
5分
上课次数
6
授课时间
9月13日第3-4节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五章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
授课专业、
班级
班组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
能力目标
预防职业病
情感目标
增强学员在工作中防范的 意识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尘肺病及其防治
教学难点
尘肺病及其防治
课型
1、理论课 ;2、新授课 。
教法与学法 (教具)
PPT.黑板板书
课后小结
与作业
小结:煤矿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及其防治,尘肺病及其防治
作业: 复习题库。
教学后记
(教师课后填写)
教研室
主任
审批意见
授课教师
李雪玲
备课时间
2012 年 9月 6日
主要教学步聚与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分配
一、清点人数
二、宣传贯彻义煤集团的安全文化理念
三、复习提问
四、导入新课
第五章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
一、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
(一) 生产性粉尘
(1) 矽尘
(2) 煤尘
(3) 水泥粉尘
(二) 有毒有害气体
煤矿生产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氨、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都可能导致中毒性职业病甚至死亡。
(三) 其他职业危害因素
(1) 高温
(2) 噪声。
二、 职业病及其防治
(一) 煤矿职业病种类及其界定条件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目录》将10类共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
界定职业病的四个基本条件:
(1)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2) 接触职业危害。
(3) 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4) 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二) 煤矿常见职业病
(1) 矽肺
(2) 煤工矽肺
(3) 水泥尘肺
(4) 一氧化碳中毒
(5) 硫化氢中毒
(6) 氮氧化合物中毒
(7) 二氧化硫中毒
(8) 二氧化碳中毒
(9) 职业性噪声聋
(三) 煤矿职业病的防治
三、 尘肺病及其防治
尘肺病分为三种:矽肺、煤肺和煤矽肺。矿井生产大多数采取混合工程,所以煤矽肺类型较多。
(一) 影响尘肺病的发病因素
影响尘肺病的因素很多且十分复杂,大体有以下因素:
(1) 粉尘的成分。
(2) 粉尘的分散度。
(3) 粉尘浓度。
(4) 接触矿尘时间。
(5) 其他。
(二) 尘肺病的预防
在矿井采、掘、运系统的各生产工序中都产生粉尘,这些粉尘随风流飞扬于作业空间和巷道中。对这些尘源必须采取有效的综合防尘措施。按照矿井实施的防尘技术,可将防尘措施分为以下四类:
(1) 减尘措施。
(2) 降尘措施。
(3) 矿井通风排尘。
(4) 个体防护。
小结: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病及其防治
尘肺病及其防治
作业:
复习题库。
安全教育
复习提问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学员互动
结合案例讲解
5
5
30
10
30
5
5
正文部分: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