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1 住宅专集coLL 任c 一ioN oF 日ouslNo
我国增进住区交往理论的评析
马静’胡雪松2 李志民“
自上世纪30 年代,城市住区的人际交往衰落已被西欧发达国家视为现代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通病,80 年代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城市住房体制改革迅速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小社会”的居住模式,“单位大院”中熟悉、亲密的邻里生活逐步瓦解,代之以大量商品住区中素不往来的居住人群,增进现代城市住区的邻里亲和,维系传统居住共同体的亲密、互助,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试对近年我国增进城市住区人际交往、较具代表性的建筑理论加以综述,并做以初步的评价与反思。
里弄缺乏与自然沟通的绿空间
摘要/延续传统社区虚馨、亲密蒯弓住氛围己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澡题,国内外建筑顺就增进城市住区的邻里亲和展开了积极探索,然我效甚微。本文试对发期以来指导我国城朴子住建设、旨在增进城市住区邻望交往、狡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理论加以综述,#淤以初步的评价与反忽,以期抛砖了压,引发更深人的探讨。关键何/社区城市住区邻里交往
ABS 了-R ACT / Pursuing 疏e war 从andi 刀ti 优atea 从bie 刀ce In co 阴舰un ‘妙方as 今eco 优e a slsn 沂cantt0P : c andis 乃e 动g 刀051 - tively exrloredby 口rchitects 石。动at 人ooe 。nda 占roa 己跳is , aPer oakes su 动。arlzation and evaluation oftraditional grchitectural 功eo 职w 人ic 人has 西een 圳idingdo 从estic ur - 今an construct ' onfor 人abitation toi 呷rove co 二,un : cat ' on 了n neig4 乃orkoodforalo 馆t ‘阴e
KEY WORDS / Co 舰脚unity , Ur 西an resldential district , 垅ig4 石orkoo 试Hu 从an co , , unication
“类里弄”的居住构想
又
厂― ! l - IL
. - . - ! . . 1 - ! - . eees 夕
了一一
娜办“、商业、教育、小型产业等多种城市职能{翻田社区公共交往场所3 2 社区模式结构示意(引自参考文献14 )
城市生活次街小住区城市道路
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403031 )
作者单位
收稿日期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 ) 河南工业大学建筑系〔 关B 州,450052 ) 2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北京,100044 )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 0055 ) 2006 一02 一27
一、理论综述
我国建筑领域结合国外部分研究成果,就增进城市住区的邻里亲和,较具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大致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1 .可认知的住区规模依照西方的邻里单位模式,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一般根据城市规划的路网结构划定,住区不为城市道路所穿越,与城市道路紧邻或由其围合而成。我国城市规划的路网密度普遍偏稀,道路间距一般在40Om 左右,由此形成的居住小区用地规模通常为十几公顷。[1 ]有学者对人选《 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 和《 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试点丛书― 规划设计篇》 的居住小区进行统计,发现44 个小区中,用地规模在IOhmZ 以上的占81 . 81 %。12 ]随着户均住房面积的增大,近年所建居住区的人口规模相对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1 万人左右有所减小,但大多也达到5000 一8000 的人口规模。
然而,生理学家研究,超过13Om 一140m ,人将无法分辨对方的轮廓、衣服、年龄和性别等。F · 吉伯德曾指出,“文雅的空间一般不大于450ft ( 137m ) ”。[3 ]亚历山大也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不超过274m (即面积在shmZ 左右)。[' ]依照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我国居住小区十几公顷的用地规模明显偏大。依据斯坦利· 米尔格朗的“心理超负荷”理论’) ,一定地域内的居民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并重组社会邻里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随着异质性人群规模的增大而减小。I5 ]缩小住区规模是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由汽车交通需求向人本尺度的回归,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符合人的认知能力,有利于
增加居民彼此认知和交往的可能。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应将我国居住小区的规模缩小,同济大学周俭、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白德恿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权作代表,其分别指出我国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应控制在4hmZ 以内,或不超过1 50m 的空间范围川,住区的人口规模应控制在600 一1000 户、2000 一3000 人左右。[6 ] 2 .便于交往的邻里层次住区规模的控制仅能保证居民彼此间的模糊认知,避免居民对于住区整体人群和环境的陌生、疏远之感,但对于发展邻里个体间的交往互动,600 一1000 户的人口规模仍显过大。亚历山大的《 建筑模式语言》 中指出,居民相互熟悉、便于交往的户数为8 一12 户,这样的邻里范围限定之内,居民的彼此了解程度最深,表现出邻里间较强的社会内聚力;当相识范围扩大到50 一100 户时,邻里间的交往将迅速减少,彼此将仅知道容貌、姓名而甚少了解。另有其它研究也表明," 10 到20 户围绕街道或院落组构的住区,可以在保证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和自我状态下,形成持久的邻里集体。”[ 7 ] 依据上述的理论研究,我国传统小区规划理论所划分的500 户的组团规模显然并不适于激发交往,引人更小范围的邻里层次将有益于增加住区邻里互动的可能。具有代表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聂兰生先生提出的“交往单元”,及张守仪先生所提的“住宅小团”等。“交往单元”是组团以下的更小单位,以利于激发邻里互动作为规模划分标准,多层住宅群中交往单元的规模最小为18 户,最大为54 户,低层住宅群中为6 一18 户。[8 ] “住宅小团”的户数规模下限为邻里的“隐名性”,上限为邻里的“可识别性”。“交往单元”定量地、“住宅小团”定性地提出了居住小区最基层邻里交往单位的户数规模[91 ,从利于交往的角度对住户规模做出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3 .交往空间的亲切尺度1979 一1984 年,伦敦大学土地研究组对伦敦内城住宅社会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近8200 栋现代住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住宅建筑及其人口的尺度过大等因素对住区社会问题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20 世纪70 年代,理论界对住宅及社区的探讨中也指出住宅在城市中的“非纪念性”地位(Housing 15 not a Inonument )。[,。]自古以来,直至功能主义占统治地位之前,人
类构筑环境一直是以其自身的尺度为标准,城市住区增进交往的有关建筑理论认为,住区公共空间的亲切、近人尺度有助于促进居民交往行为的发生。F · 吉伯德提出,“亲切的城市空间,其宽度一般不大于SOft ( 24 . 38m ) " ,是我们认清一个朋友的最远距离。I ' J 芦原义信在( (外部空间设计》 一书中对两座建筑间距离」与建筑高度h 的比例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指出D : H 一1 是空间尺度给人迫近或远离感觉的转折点,而D : H = 4 是室外空间由亲近趋向疏远或由亲切感向公共性过渡的临界条件。我国城市住区交往研究的传统理论也汰为,住区室外公共交往空间应保持亲切均尺度,范围一般不宜过大,户外庭院空间均D : H 控制在1 一4 之间较为合适。1 < D : 江<1 . 5 是多层(6 层以上)及中高层宅间又度不觉压抑、视线不受干扰的最小间距;当1 . 5 < D : H < 2 . 5 时,空间在不感到压却的同时又将具有亲切和较为理想的邻里感觉,依照这种尺度组织组团的户外空间,
邻里的交往将更加易于实现;而对于小区中,合的公共室外空间,宜做到2 . 5 < D : H < 4 ,因为在这样的空间尺度中,邻里的感觉有所减弱,而公共性交往将有所增强。[l ' ] 4 .空间的层次与领域划分有关该方面的理论研究认为,住区公共空间中渐变、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明确的领域划分有助于形成住区居民的归属感,增加邻里的互动、亲和。关于空间层次,有研究提出,当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秩序,为居民创造出公共、半公共、私密、半私密等多种性质的空间层次,将有助于增进居民多种性质交往活动的发生。比如我国历史上传统的居住街区,常常通过街、路、巷、坊、弄的多层次空间形态,逐级建立起内外有别、丰富生动的居住生活空间体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空间层次丰富而富有人情味,居民关系和睦融洽。有学者将旧北京大杂院居住模式与我国当代城市居住模式相比较,提出当前城市居住交往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杂院”交往空间层次的缺失。旧北京,“大街、胡同和大杂院共同构成了家以外的一系列共享空间”,大杂院作为家与胡同之间过渡的一环,是邻里“在生活中自然交往”的重要空间,目前这一环节在我国城市住区“中心、组团、宅前绿地”所构成的户外公共空间中没有得到有效对应。[l2 ]简言之,该方面的理论研究认为,丰富、生动而有序的公共空间层次对于增进城市住区居民的人际交往大有裨益。空间的领域划分被认为是产生住区归属感的又一重要条件。这方面的研究认为,“要实现社区群体间的有效交往并产生认同,必须具有明确的领域范围和边界标识。”[ s ]依靠建筑、构筑物、植物等的围合,围合界面的质地与色彩变化,灯光、标志、小品等的界定或者空间的高矮与开敞、封闭变化等,是形成空间领域感的主要手段。院落空间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封闭的空间形态及很强的内聚力,是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较强领域感的空间形态,在我国住区环境的营建中被作为通过创造空间领域以增进邻里交往的最常用手段。对院落等传统空间领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及深刻、创新意义的有吴良墉先生的“类四合院”[ 13 ]以及与此意义相关联的朱文一先生“绿野· 里弄”Il4 ]中,暂且称为“类里弄”[ 0 ] (图1 )的居住形态。此外,
住区户外公共交往空间的层次及场所领域营造应当遵循亲切的尺度规则,对于规模较大的住区中心绿地可以凭借领域空间的二次组织以保证适宜人际交往的亲切尺度。5 .环境设施论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住区公共交往空间环境设施的完善与通达是激发居民良好人际互动的极其重要条件。我国业已建成的大量城市住区中的确存在许多环境建设华而不实,公共娱乐、交往设施严重缺乏的状况。许多小区拥有大面积居民无法进人的花坛和草坪,绿化配置极不合理,缺乏乔灌草的有机结合,造价虽高却未能创造居民可亲可近的绿地环境;还有一些城市住区的公共环境设施严重缺乏,不具备供居民户外交往活动、儿童游戏的基本设施和场所,甚至连户外休憩、闲聊的座椅也未能提供。在一次对杭州居住环境问题的调查中,当地居民除了反映住房面积小(36 . 7 % )、基础设施差(46 . 3 % )与噪声问题(20 % )之外,其次反映“缺乏老人、儿童活动场所”的居民就占17 . 3 %。[15 ] 环境设施论的观点认为,住区户外公共环境有空间无内容,不能为居民的交往与社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设施是造成当今城市住区人际互动缺乏的极其重要因素。此外,公共交往空间设施的可达与否也是影响环境设施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上世纪80 年代,白德愚先生就曾呼吁住区的绿化空间应切合居民的出行轨迹,要尽量靠近住宅和主要交通路线,以便于居民经常使用。ll0 ]近年来也多有学者提出住区公共交往空间结合住宅的梯间平台、廊道、前院等布局,以尽可能增加居民的使用频率。[12J 环境设施论的观点认为,完善、齐备、通达的住区公共交往环境设施是增进现代城市住区人际互场的必备条件与有力手段。6 .功能混合的社区理论比2 , 6 , , 719 ] 我国城市居住组织的小区模式,溯本求源,来自于西方城市形体规划理论的“邻里单位”模式。功能主义形体规划的“邻里单位”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期,城市混乱的社会机能尚未理清,急需大量住宅建设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成熟的。邻里单位模式“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抽取了组织结构中最有效的表象成分,而忽略或舍弃了与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 2 ] ,将居住空间机械地组织为住宅、道
建筑学报2 印6 了。鸿限洲IT 民刊朋L JoUP 附L
ARcHI 邢~LJ 。。月月声L 2006 伯建筑学报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叫
展开阅读全文